“黄祖手下并没有一员名叫甘宁的将领?”
“属下多方打听,都没有听说这么一位将领。在襄阳也经过仔细询问,但是刘使君麾下也无此人的踪迹。想来若非地位太低,恐怕就是真的没有此人。请问三公子还需要继续探查么?”
“……不,此事暂且搁下。过两日的宴会你得随我前往。那么文聘呢?”
“文聘的名气倒是不小。他虽然年轻,可已经是刘使君手下的得力干将。如今是荆州北境的镇守之一,这两年声望越来越高,都说刘使君早晚会把北边的军事交托给他,成为和江夏黄祖一般的重将。”
诸葛均有些烦躁地揉着眉头。事情总是不如想象中顺利,前世看穿越小说,里面主角招揽、算计名人那叫一个容易。可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来挑才知道分量。这些历史人物的行踪、年岁并不是那么好掌握,别说延揽,就算去寻找踪迹也很困难。
甘宁似乎不在荆州。樊阿找不到他的踪迹,或许是他如今名气还不够大,但是更可能是他根本就没有离开益州。仔细回想,甘宁似乎是和刘璋发生冲突后带人离开蜀地的。最近和荀攸以及荆州人士交往,诸葛均已经得知目前益州还在刘璋的父亲刘焉掌控之下,那么甘宁已经东下荆州的可能性不大。
文聘如今已经混出了头,轻易动弹不得。刘表可不是刘繇,他对文聘还是很看重的,没理由反而被自己把人给挖走了。魏延那里也没有丝毫的消息。如果他本身没有一定名气的话,找起人来其实很困难。这年头可没有网路寻人、人肉搜索;而且荆州的户口图簿也不可能任诸葛均翻查,要搞地毯式搜查,人力、物力和时间那都不允许。何况按照目前的状况来看,魏延应该还很年幼,就算找到也派不上用场。
“子明,李严那边的情况如何?”既然收不了名将,就暂时把注意力转回来襄阳吧。
诸葛均让吕蒙和卫旌一起处理李严的事情,派出去的斥候兵都是先把情报送回他们手中,由两人尝试着归纳整理后再交给吕岱判定。两个少年人理事的才干都不错,吕蒙尤其突出。他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判断事务却总是很准确,提议的处理措施也让吕岱大为称赞。在私下吕岱不止一次地对诸葛均表示,吕蒙的确是个值得培养的人才,日后应该给他更广阔的空间。
“李严交了枣赋后并没在襄阳多做停留,第二天就离开了。期间他并没有和其他人有过值得注意的接触,在太守府那边,根据我们买通的眼线回报,李严也没有接触过任何重要人物。按目前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荆州安排的陷阱。”吕蒙已经渐渐习惯了诸葛均手下的办事步调,看起来更添了几分干练。
“南阳郡那边留下两个伶俐点的人盯着。如果有动静就及时回报。”
“三公子既然有心延揽李严,那刘二公子那边是不是也要使点力……?”吕蒙偷偷看了诸葛均一眼,尝试着建议。
“子明,办事不能只看眼前,也不能太心急。”诸葛均笑了笑:“刘琮和李严的冲突这才过了几天?刘琮虽然只是个少年,可并不是个急躁莽撞的人,他要如今急着动手,反而落人口实。但李严不小心涉及刘家兄弟纷争,招了刘琮的忌讳。刘琮虽然暂时隐忍,可不是就会放过李严了——毕竟涉及荆州的继承权,他是不会在心里留下这根刺的。这种事情,搁在刘琮心里越久,日后发作出来越厉害。”
吕蒙听着诸葛均这么一分析,心里也觉得自己有些急躁了。其实前世历史上的少年吕蒙也是个有些冲动的人物,不然也不会在与人争执时一刀把人给砍死,触犯了刑法。诸葛均留吕蒙在身边观察,也是发现他胆勇有余,沉稳却还不够,有心磨一磨他的火性,这才让他处理一些细致繁琐的公务。
“如今我们的精力都在议婚一事上,万事都要过了这关再说。而且若要在荀府君和李严二人中选一个的话,那我自然也挑荀府君。因此李严那里暂且观望就好,就算要给他和刘琮的关系上烂药,我们也要等自己的安全确定了再说嘛。”诸葛均话锋一转,却露出了自己心里那点小坏水。
吕蒙听得恍然大悟:“哦,三公子教训得极是。离间敌人这种事情的确要在安全之后做才是上佳。或许这就是前些时日蒙在兵书上读到的‘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嗯,的确应该如此。”
诸葛均:“……啊,就是如此了。子明你真是举一反三。”他看着吕蒙兴致勃勃的目光,忽然有点担心:这前世历史上的名将日后该不会被自己给带成一肚子坏水的货色吧?算了,满肚子的坏水总比不知天高地厚来得好。
进入荆州后的几天,诸葛均都留在府里招待客人,暗地里处理事务。黄承彦、刘琮等人来过几次,他们如今是越来越喜欢诸葛均做的菜品,尤其是黄承彦,他几乎恨不得早、中、晚三餐都在馆舍里用过再回家。于是左慈打趣道:“我说黄兄啊,你索性把家暂且搬到这边来,可不就省了你来回的功夫?”
这本来是句玩笑话,谁知黄承彦竟然认真地思索了半天,最后一脸纠结地摇了摇头。在场众人都为之绝倒。
刘琮要好一点,他只是开始不着痕迹地表露希望诸葛均能把一些菜肴传授给自己手下的厨子们。诸葛均倒也没有拒绝:他还指望把某些奢华的菜肴给推出去,造成一种世家大族间新的流行,方便自己从中取利呢。不过事情要是太顺利,反而显得没价值。因此诸葛均在刘琮面前显得很犹豫,先把事情给吊着,却不急于答应。
而在荆州城内,诸葛均做的冰糖葫芦也在大姓子弟间传了开来,成为一种抢手的稀罕事物。刘琮和黄承彦每次登门都要带上不少走,需求量越来越大。诸葛均不得不告诉他们:自己手上的糖有限,无限制供应那是不成的。需要的话,最好能自备白糖、冰糖。结果需求量没有减下去,送上门的糖倒是多了起来,也算是间接促进了豫章的制糖业销售。
按照眼前的情况来看,其实当初来荆州开菜馆酒店之类的说不定也是大有可为的嘛……诸葛均有时候会这么想。不过他也知道如今是因为自己和刘琮身份都是权势人家子弟,那才能得到各种菜蔬和调味料用来下厨。若真是无权无势,能吃饱饭就不错了,你还想要搞厨艺?在这拼家世拼权势的汉末,走平民路线那是没前途的,官商勾结,地主商人勾结那才是王道。
和必须结交权贵、安排退路的诸葛均不同,诸葛亮这段时间几乎都在外面活动。他走动得最多的地方是刘表所兴办的学校,比如南门外的学堂,也就是后世叫做“学业堂”的所在。那里的教学环境在整个汉末都能派上前几位。当时荆州大儒有綦毋闿、宋忠等人,书法家有梁鹄,音乐家有杜夔、孟曜,师资力量可说盛极一时;而最近颍川名士司马徽避难而来,偶尔也会在此讲学。
诸葛亮潜心请教学问,又和学堂的学生交好,虽然只是寥寥数日,却已经颇受好评。诸葛均又派人不着痕迹地送些风雅的礼物给各位名士,平日里也让诸葛亮分一些小礼物给学生,为他打好人际关系。因此非但学院的老师们对他评价不错,而且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和他成了好朋友。
在这些人中,徐庶、向朗、石韬、孟建三人与诸葛亮最是友善。一看排头那熟悉的名字,诸葛均心头那个激动啊:要是三国游戏徐庶可是智力80,甚至可以达到90的人才。就算不是游戏,他和向朗的人那起码也都是一方郡守的人才。换句话说,搁现代那也是市长、省长级别的人物。
这几人岁数都比较大,完全符合诸葛均需要延揽人才的要求。向朗是幼年追随司马徽在颍川学习,如今才跟着老师一起避难回荆州,已经二十多岁了;徐庶早年杀人犯禁,后来改过向学,和石韬等人为友。这些人也是因为避难,互相结伴从中原逃到荆州,年岁自然不小。——如今一看,前世诸葛亮交往的竟然几乎都是比自己年纪大的成年人朋友,诸葛均非常怀疑自己的兄长是不是太早熟了。
更难得的是,他们出身都不算高,也都不是荆州本地人。换句话说,这批青年人才是属于比较容易拉拢的阵营。而且不知道是历史上的惯性还是什么原因,他们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简直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虽说这其中也有诸葛均刻意帮着诸葛亮拉拢的缘故,可发展得这么顺利,连他自己也忍不住怀疑起来,或许冥冥之中真的有“人物相性”这一说?
总之,蔡家那边的宴席还没来得及参加,徐庶等人就已经被诸葛亮拉着登门造访了。诸葛均自然是尽全力接待——反正冬日天寒,刘琮送来的蔬果他都按照前世的习惯命下人保鲜储存,短时间不会坏掉。如今不过是借花献佛,那也不用心疼。
徐庶等人异地避难求学,那里享受过这种待遇?而且在座的都是年轻人,也不涉及什么权势之争,单纯就是吃喝玩乐,说说学问,谈谈美女,一时间大家都兴奋起来。在这种气氛下,诸葛均也就慢慢地融入了这个小团体。而其他人也都觉得诸葛家三公子虽然不如二公子有学问,可是慷慨大方,又识趣,是个值得一交的人。
席间说起诸葛均往蔡家议婚的事情,徐庶就沉吟道:“此时庶也有耳闻。这襄阳城里谣言一日数变,都对三公子不利。看来有人居心叵测,见不得诸葛家、蔡家结好啊……”
向朗闻言点头道:“其实那‘有人’也不难猜。无非就是赴宴的大姓之一。庞家的庞德公淡薄名利,连襄阳城都不曾进过,刘使君曾亲自请他出来做官,也被拒绝。这样的人要说他会用这等手段,那实在不可思议。杨家的杨虑虽然年轻,但的确有才有名,但此人品德不错,值得一交。而他的家世其实和我向家一样,比起蔡家还低了一头。凑凑热闹还可以,要说有心正面抗衡,那也不成。惟有这蒯家乃是一郡望族,在刘使君处亲信不弱蔡家……”
石韬见向朗说得直白,也笑道:“蒯家若是和蔡家结亲,声威就会更大,刘使君未必喜欢看到……只是这事的取决权如今却在蔡家。蔡瑁此人骄豪自喜,三公子家世是没问题,可名望就不够了。”
这也是诸葛均担心的事情。与会的少年虽然年岁轻,但在荆州都多少有些名头,如杨虑、庞山民、蒯祺,那更是号称一方冠冕——也就是才子中的头领。而诸葛均虽然在豫章郡干了不少事,但是多数情况也是打着叔父诸葛玄的名号做的。知情的人虽然明白他的努力,可是不知情的倒是怀疑居多。诸葛均也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走到前台的意思。因此即使在扬州,豫章郡之外的人多半都把他的事情当做谣言、笑谈;而荆州方面就更不用说了,顶多以为诸葛均是个礼贤下士、有些巧思的早熟孩子。
但这次议婚,蔡家的选择既然多了,那么各方面都会列入比较。不止家世,才学、名声、德行、出世恐怕都会列入选择。诸葛均既然籍籍无名,在起跑线上就输了一截。可如今议婚在即,临时想要提高名气,那可就难了。
见诸葛均皱着眉头不说话,徐庶想了一下,就说道:“其实三公子要快速提高名头,那也不是没办法……只是这个法子难度挺高,成与不成,庶也完全没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