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大帝 正文 第六十九章 杜密的烦恼

作者 : 大石浪

第六十九章杜密的烦恼

“朕准备把宫女辰儿赐给徐晃,给帝国的将士们鼓鼓劲。”牛弘说。

这下帝国的高官们松了一口气,心想,宫中美女如云,但宫女社会地位并不高。通常是皇帝把宫女赏赐给大臣或将士,正儿八经拿宫女赐婚,也亏你想得出来。不过牛弘赐婚这样一个形式,也是很高的荣耀。

只有太傅多少知道一点辰儿在牛弘心中的份量,这样一来,徐晃可就要官运亨通了。

消息传回后宫,除了少数几个徐晃的粉丝有点羡慕外,其它人各有各的想法。宫中从来就是勾心斗角的场所,尽管牛弘用秩序把这股风从表面上压下去了,但人的心态一下子还不可能转变过来。所以宫中对外面的事一般不大关心。

比较主流的看法是辰儿有什么地方把天子得罪了,天子借此把她送出宫去。只是念在她长期精心照顾的份上才给她安排一个好的归宿。建章宫宫女这个位置是多少宫女梦昧以求的,在这里,很有可能爬上枝头变凤凰。

辰儿还是沉浸在她那级粉丝的梦幻之中,根本不管别人是怎么想的。现在离目标更近了,相思得反而更厉害了。

牛弘也为她高兴,以这样一种形式安排好辰儿的未来省下了很多口舌。想到很快就会把辰儿嫁出去,牛弘多少有点失落。

宋怡不顾有孕在身,为辰儿精心准备了一份嫁妆。当然,只需要号司令,不需要亲自动手。

二月初,勃海相送来奏报。声言勃海出现了一个奇异的涌泉。据他的描述,那泉水原为涓涓统流,近日突然冒出大水。也是不整天有大水,而是每隔七八个时辰来一次,倾刻方园十数亩的泉潭涨水四尺有余,波涛汹涌。四邻八方之人无不称奇,争相前来观看。

这勃海相大概是吸取了豫章张英的教训,只是据实奏报,而不再弄个什么天降祥瑞之类的讨好牛弘。

好家伙,十几亩的泉潭能涨水四尺以上,那不是每次冒出几千个立方的水,水量是够大的。

牛弘知道,那是间隙泉。间隙泉分为热泉和冷泉两种。

热泉一般是地下水流经的地方与深层的地热区有裂纹或通道,地下水流入深层后,碰到炽热的岩石,汽化后产生强大的压力,推动地下水向地表狂涌或狂喷。深层蒸汽喷到一定时侯,压力就卸得差不多了,地下水又向深层流,这时地表就安静了。这样反覆循环就形成了间隙热泉。不过间隙热泉没有勃海相所说的那么大的水量。

冷间隙泉是一种虹吸现象。勃海相的描述中有泉潭,说明那儿本来就是一个地下水的出口。可能是前些时那儿有什么建设,把地下水上弓弯道的透气口堵住了,形成虹吸间隙泉。

牛弘这次不想排忧解难,告诉别人真相。现在帝国的粮食情况已大为好转,让那些有钱人去旅游也许是一种新的经济萌芽。现代人不是专爱装神弄鬼来吸引游人的吗,诸如尼斯湖水怪,神龙架野人等等,让那些自以为很聪明的人去探密,把人气搞得旺旺的。

想到这儿,牛弘不仅不说出真相,还推波助澜。在奏报上写上“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朕也有点想去看看,玩玩”的御批,把奏报退回尚书台。

不到两天,帝都洛阳都在盛传勃海有神奇的涌泉。人们对未知事物总是好奇,而且各人的理解不同,使得勃海涌泉越传越神奇。帝都洛阳不泛既有钱,又空闲的人,于是就有人开始结队往勃海,去探个究竟。

在帝都洛阳,既有钱,又空闲,名气又大的人非杜密莫属了。

要说当年杜密在党人中的名声,也仅次于太傅陈蕃和刘淑等有限的几个人。只因掺和了前年外戚与宦官之斗,两败俱伤,被牛弘罢官,成了名气最大的待业者。

牛弘也没有把他看死,他自己在帝都也有关系,但就是没有合适的岗位。本想一走了之,回家乡做富家翁算了。但左思右想,还是没有脸回去。现在帝国政治清明,牛弘现在做的就是当年杜密大力倡导的。现在回去表明自己没有用,真没有脸见家乡父老。

杜密常常想,要是天子起用宦官或外戚就好了,自己做不成官也心甘情愿。这样自己就可以昂挺胸地回乡,对家乡的父老乡亲说:哼,我周甫(杜密字)是什么人,怎么能与“xx”为伍呢。

看到原来比自己低得多,常常有求于自己的人当官当得很滋润,杜密很郁闷。看到同是颍川大儒的荀爽自告奋勇出任机关研究作坊祭酒,杜密不肖。有一段时间,杜密甚至迷信起风水来了,杜密有点怀疑自己家的祖坟可能风水不好,害得自己官场不顺。为此杜密专门回了一趟颍川老家,请了几位精通风水之说的人看了老半天,也没有看出什么名堂。

现在听说勃海有神密的涌泉,杜密来了精神。这到要去看看,权当散散心。

谁知杜密竟一去不返,竟在勃海住下了。

在太傅等人与牛弘谈起此事时,牛弘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杜周甫能沉迷于山水之间,似闲云野鹤,朕不如也。”

太傅等人也有同感。

其实牛弘是说笑的。现在帝国人才太多,杜密年纪偏大,实在不好安排。这样说,传到杜密耳朵里,意在让他开心一点。

令牛弘兴奋的是,机关研究作坊和方士的研究进步很快,出了很多成果。

马钧他们攻克了齿轮加工的难关,在车床上用齿轮传动取代了分级皮带传动,使得车床具有了加工螺纹、丝杆之类构件的能力。他们还制出了台轧钢机,能轧制宽半尺,最薄至一分的钢带。

这是钢材加工的重大突破。使得很多钢铁制品的工艺简化,质量大幅度提升。

比如说制剑,没有钢带前制剑是很麻烦的。一般先铸出剑的大致形状,再反覆锻打,必须把钢铁浇注凝固形成的各向同性的粗晶粒,通过锻打,细化晶粒,并形成沿剑身方向的纤维状分布,剑才具备韧性。锻打次数多了,反复加热,又容易造成钢铁表面氧化月兑碳,得不到所需要的刃口硬度。又需要多次小火闷烧渗碳,这一过程对工匠的技术要求很高。

古代工匠能基本掌握这些工序的诀巧就是铸剑名匠了,那就不得了了。

现在制剑就简单了,用软的带钢切割后,把剑锻打成形,带钢的晶粒本来就是纤维状分布的,不用反覆锻打。

因为方士的研究成果,他们炼出了钢铁渗碳催化剂。使得剑的表面渗碳也一次完成,质量稳定。

现在洛阳太学机关研究作坊里连学徒都能制剑,而且剑的各项性指标优于象欧冶子这一级别的铸剑名匠的水平(一些不懂的人喜欢把古代的名剑胡吹一气,好象古代的技术神秘莫测。其实古代受技术的限制,制造全靠工匠的手艺,制出来的剑远远达不到现代流水线生产的水平的。前些年曾出土越王勾践剑,代表了古代制剑顶级水平,实际韧性极差,在展出途中断掉了。)

钢带的用途很广。原来一些农具之类的铁器,因为用钢来制成本太高,因此以铸造为主,质量低劣。现在可以用钢带来制,成本比铸造高不了多少。

马钧他们的机关研究作坊正在加紧制造更多的轧钢机,配备到帝国各个官营冶铁作坊。同时制定了配套的管理措施,杂质少的优质带钢严禁流入民间。防止流落境外,使帝国以外的国家或部族具有制造优质兵器的材料。

方士的研究也成果累累。除了水泥、透明琉璃、橡胶三大明外,还炼制出多种化学品,炼制出了锌。锌与铜适度配比就可以炼制出黄铜,那可是比青铜用途广的多的铜材。

现代三大强酸中的二种硝酸和硫酸也问世了,只是纯度还较低。牛弘要求方士们设法提纯。只要有了高纯度和高浓度的硝酸和硫酸,黄色炸药就可以问世了。

面对井喷式的技术成果,牛弘要想一想,先用什么产业来带动呢?如果不应用,这些明创造就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应用是关键的一环。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汉灵大帝最新章节 | 汉灵大帝全文阅读 | 汉灵大帝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