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国防部长克利赫的话得到了绝大多数东欧国家的赞同,在铁幕轰然倒塌之时。虽然并非是所有东欧国家的人们都对生在自己身边的变迁感到欢欣鼓舞,但是今天执掌东欧各国的民主精英大多迹于那场虽然不见硝烟,但破坏力却胜于战争的那场社会动荡之中。而波兰在那一场东欧剧变最是扮演了最为直接的导火索的角色。
剧变先从波兰开始,然后有如江堤决口,一而不可收拾,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几乎在一夜之间更换了旗帜。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偏偏是波兰,这个在社会主义阵营内无论从战略位置、经济和军事潜力以及人口数量来说,都处于关键地位的国家先出现了问题?
一般的学者都认为苏联的干涉以及由此而使波兰陷入的经济困境是剧变的直接原因。波兰和其它绝大多数东欧**政权一样,是由苏联一手栽植起来的。二次世界大战前,波兰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5%,工人阶级只占全国人口12%的穷国,战争中又遭受了几乎是全面的破坏。
波兰具有议会民主的传统,早在16世纪时就成立了贵族共和国,实行贵族议会代表制,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民主制”,1918-1939年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各项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但同时也造成了波兰的极端民主和无政府状态,各种政党林立,独立前波兰就有工人党、农民党、社会党、民主党等党派。1939年,法西斯德国突袭波兰,波兰灭亡,直到1944年才在苏联军队的帮助下,重新赢得了国家的独立。由于苏联和波兰在伦敦的流亡政府关系破裂,进而帮助波兰**上台执政。后来根据雅尔塔协定,波兰和其它东欧国家被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
针对波兰的特殊国情,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不能盲目模仿苏联,而应走一条独特的道路,如原波兰**(1918-1938年)政治局委员阿?兰普在去世前写了一篇关于波兰未来的论文提纲,即《兰普的政治遗嘱》,兰普认为:在波兰不能提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提建立一个民族团结政府,它应以民主的方式重建被破坏了的国家。
而在实践中,以哥穆尔卡为代表的波兰**人,也立足现实,提出了有别于苏维埃制度的新型的由人民民主模式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张。这种模式在政治上由几个阶级联合组阁的政府和实行多党议员的民主政体,经济上是国有、集体、私营和小生产者的多种经济混合并存。斯大林最初也同意波兰走通向社会主义的民族道路,但随着国际冷战形势的展,又很快改变了态度,帮助以贝鲁特为的党内教条主义者和宗派主义者推翻了哥穆尔卡的领导,选举贝鲁特为总书记,从此波兰开始全盘接受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把社会主义制度看成是“外来势力强加给东欧的斯大林主义”这一历史积怨一直沉淀在民族意识的深层,在1956年的波兹南事件、年的十二月事件和年的危机中都带有明显的反苏情绪,直至8o年代末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危机--总爆出来。
7o年代末期,由于波兰当局的错误政策,经济状况迅恶化。年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变相涨价的办法,提高商品价格,特别是肉类等食品的价格。7月,卢布林等地生了罢工,并波及华沙等主要城市。8月14日,波兰当时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工人举行罢工,成立罢工委员会,选举曾参加年工潮被解雇的电工、地下组织“自由工会”的组织者瓦文萨为主席。
罢工很快在格但斯克、格丁尼亚、斯切青等港口城市蔓延。16日,格但斯克数十个工厂在列宁造船厂成立了厂际罢工委员会,两天后156个工厂加入了该委员会。同日,斯切青也成立了厂际罢工委员会。此后,声势浩大的罢工浪潮席卷全国。除了增加工资等经济要求外,还出现了建立独立的自由工会和恢复波兰独立等政治要求。
罢工工人受到广大民众的同情和支持,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和教会也积极参与其中,为团结工会出谋划策。9月17日,拥有多万人的团结工会宣告成立。瓦文萨从众多的罢工领导人中月兑颖而出,当选为团结工会全国委员会的主席。一批主张西方民主、多年来一直反对当局政策的知识分子以及天主教知识分子聚集在瓦文萨身边,成为他的顾问。团结工会由罢工工人的组织逐步演变为强大的政治反对派组织。
1981年12月12日,团结工会在格但斯克召开秘密会议,一位代表直言不讳地大声喊道:“我们应该说,我们想夺权!我们想夺权!”会议一直开到深夜零点。但是第二天清晨,波兰电视屏幕上却突然出现了一位戴深色眼镜、全身戎装的将军,他就是后来集波兰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雅鲁泽尔斯基大将。他以坚定有力的声音向全国宣布:“我宣布从今天起成立救**事委员会。”
为了稳定局势,波兰统一工人党更换了领导人,作了一系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让步,同团结工会达成了停止罢工的协议。年11月19日,团结工会得到当局的承认,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的工会宣告解散。
但是团结工会同当局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团结工会不断提出新要求,以罢工作武器,对当局施加压力。社会对团结工会的声援高涨,与当局的冲突不断生。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内部在如何应对这样严重的局面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动荡的政局造成生产急剧下降,人民生活困难,社会秩序混乱。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多次批评波兰领导人对反对派过于软弱,甚至示意不惜像1968年对捷克斯洛伐克那样动用武力。
面对团结工会步步进逼、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矛盾加剧、外国武装干预迫在眉睫的形势下,当时的波兰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不得不1981年12月13日宣布实施“战时状态”。实行宵禁,切断全国通讯联络,禁止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禁止工会和其他组织活动,对部分单位和企业实行军管。对瓦文萨等余人实行隔离。
但是“战时状态”是一个令人不舒服的字眼,问题就出在1952年波兰宪法制定者们根本没有想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会出现要实行紧急状态的形势,因而只写进了一旦国家安全受到战争威胁时即可宣布实行“战时状态”的条文(当时称“战时状态”只是一种权宜的办法),后来竟被人们说成是执政者对人民宣战。因此街头很多地方都停着坦克,荷枪实弹的士兵三人一组,川流不息地巡逻。遍布路口和广场上的哨兵点着了篝火取暖之时,虽然街上行人稀少,但是却到处可以听到有人在低声咒骂当局。团结工会在各地的分会到处动群众聚集,呼喊着口号,摇动着手中的小旗,散着传单,但不久后就被警察驱散了。媒体报道了各地团结工会举行罢工的消息,但都很快平息下来。
过了两个月,团结工会的街头抗议活动又活跃起来。我们常常见到示威游行队伍在使馆门前经过。他们高呼“打倒军政府!”“团结工会万岁!”“你们的冬天,我们的春天!”等口号,到古城王宫广场集合。防暴警察则用催泪弹、高压水龙驱逐他们。但是这样的场景却令很多波兰人认定无论团结工怎样,当局都不应该使用这种办法,这样只会进一步失去人心,后果难以设想。他们认为,当局实行战时状态是在向人民宣战,很多没有参加团结工会的活动,但是她的心完全是站在团结工会一边的。他们还特意从抽屉里拿出了团结工会的徽章,别在自己的胸前。
不过就“战时状态”的即时效果来说,当局还是乐观的,起码它把团结工会打了个措手不及,群龙无,四分五裂。不久,团结工会举行的罢工、游行等抗议活动就被镇压下去了。在这个行动中,当局最大的成功就是基本上避免了流血(仅在平息乌耶克煤矿罢工中有9人死亡),恢复了社会秩序。为了争取人心,1982年11月波兰当局释放了瓦文萨,1982年12月中止了战时状态,1983年7月正式结束了战时状态。
战时状态暂时稳定了国内形势,但是,波兰当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党组织涣散无力,改革踏步不前,经济严重困难,群众不满情绪不断增长,外有西方国家对波实行的制裁,内有教会支持的地下团结工会和其他政治反对派的积极活动。1984年,内务部策划了暗杀亲团结工会的神甫波别乌什科事件,加剧了群众对当局的不信任和对团结工会的同情。以瓦文萨为代表的反对派利用时机,通过散宣传品、组织民间文化活动等方式扩大在群众中的影响,等待有利时机同当局作最后一搏。在此期间,在西方的支持之下,只有小学学历的瓦文萨获诺贝尔和平奖、教皇访问波兰并同瓦文萨会晤,这无疑对于波兰的反对派是最有力的鼓舞。
1984年2月,波兰当局宣布提高物价。群众不满情绪再度高涨,罢工等抗议活动连绵不断。团结工会认为时机已到,1988年6月和8月组织了两次席卷全国的大罢工和各种形式的群众抗议活动。在群众抗议浪潮的压力下,梅斯内尔总理被迫辞职,由主张社会对话的改革派拉科夫斯基接任。
几经曲折之后,当局与反对派的圆桌会议于1989年2月6日召开。会议经过反复交锋和妥协,于4月12日结束。圆桌会议的协议分三个方面:在经济方面,实行“经济市场化”,实现“自由形成的所有制结构”;在政治方面,实行政治多元化,允许在宪法范围内自由结社,一切代表机构(如议会、地方人民代表会议)通过民主选举方法产生,修改宪法,建立总统制,实行议会两院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在工会多元化方面,修改工会法,使团结工会合法化。不久后议会通过了有关法案。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人以为通过召开圆桌会议可以分化反对派,争取其中“建设性部分”,吸收他们进入政权,使他们承担政治社会责任,从而达到稳定政局展经济的目的。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人对选举结果非常乐观,以为他们加上盟党完全可以稳操胜券,取得议会中的稳定多数。
事实上他们完全估计错了。他们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低估了反对派的力量,更没有估计到盟党的动摇性。在1989年6月的议会选举中,波兰当局在议会选举中惨败。反对派不仅获得了众议院自由竞选161席中的席,而且囊括了参议院个席位中的99席。连瓦文萨也对此感到意外,惊叹道:“真没想到!”波兰统一工人党知名领导人全部落选。接着,在国民大会总统选举中,雅鲁泽尔斯基仅以比所需最低票数多一票的结果当选,而雅鲁泽尔斯基当选总统,本来是圆桌会议上的默契。
反对派大获全胜之后,改变了原来不组阁的初衷,并开始把圆桌会议的协议置诸脑后。在瓦文萨极力拉拢下,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两个盟党临阵倒戈,团结工会因而取得了议会中的稳定多数。雅鲁泽尔斯基总统两次所提总理候选人均未通过,最终无奈同意由瓦文萨的顾问马佐耶维茨基出任总理,以团结工会为主的新政府组成。
1989年12月,波兰修改宪法,将国名由波兰人民共和国改为波兰共和国,恢复红底戴王冠的白鹰为国徽。波兰国家的性质根本改变,成为一个实行西方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国家。第二年的12月19日,从街头政治中家的瓦文萨终于如愿以偿的当选为了波兰总统。而在波兰之后这股浪潮迅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直到苏联解体而告终。
而重新回到西方阵营的波兰第一时间要作的竟是将矛头指向曾经将自己的国土从法西斯手中拯救出来的东方邻国。除了和其他的东欧国家一样向新主子-西方世界证明自己的价值之外。对于波兰而言,曾经向西在塔能堡战役之中击败过不可一世条顿骑士团,向东征服过乌克兰、火焚过莫斯科的波兰帝国,随着德意志和俄罗斯的崛起,最终沦落为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多灾多难的国家。
18世纪末,沙俄同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波兰灭亡,沙俄是其中的罪魁祸,获利最多。波兰人民对沙皇俄国怀有深仇大恨,在近年的亡国生活中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起义,平均每一代人都举行过一次起义。这些起义的典型特征是:除了1846年在克拉科夫、1848年在波兹南省、1944年在华沙爆的起义是针对奥地利或者普鲁士的外,其它的历次起义几乎都是针对俄国的。波兰的大部分古典文学和几乎全部浪漫主义诗歌都凝聚着对俄国压迫者的仇恨。再加上雅尔塔会议使波兰失去了近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万波兰人被迫迁移到西部领土去。以及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在卡廷森林之中被屠杀的波兰军官,旧恨新仇使很多波兰人永远无法释怀,传统的反俄心理在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衰败之中迅膨胀和升级。
因此在华盛顿在欧洲东部的蚕食和攻势战略之中,波兰始终扮演马前卒的角色。甚至一些国际观察家们将东欧国家积极向美国靠拢,不惜于传统基于欧洲平衡思维而行事的西欧国家生摩擦的情况称为“波兰现象”。波兰不仅积极的响应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用兵,明确表示波兰不会迫于俄罗斯的压力改变在波兰建立美国反导基地的计划。更别有用心的将波兰保存的前华约档案共有1445份,包括文件、地图、演习计划等,其中的9o%将予以解密。
但是随着美国在全球的战略收缩。不仅象前南地区冲突和科索沃战争那样北约大刀阔斧的压缩俄罗斯战略生存空间的“边缘战争”无从进行,就是象格鲁吉亚、乌克兰这些通过“颜色革命”而获得的区域也岌岌可危。虽然以波兰为的东欧国家曾积极的向格鲁吉亚提供华约时代的库存军火。希望萨卡什维利可以在外高加索拖住甚至重创刚刚从冬眠中醒来的俄国熊。但是事与愿违,一场一边倒俄格冲突令一直以来冲在反俄第一线的各东欧国家对俄国熊的利爪衿若寒蝉。在俄罗斯依旧强大的地面突击力量面前,他们清楚的认识到如果华盛顿隔岸观火,他们无一例外的将成为莫斯科的盘中餐。
格鲁吉亚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却是活在莫斯科的刺刀之下。而下一个又将是谁呢?由于债务问题及天燃气价格和过境费的分歧,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关系已经日趋紧张。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更宣称:俄罗斯“未必会忘记”乌克兰在格鲁吉亚袭击南奥塞梯时向格鲁吉亚提供的帮助,特别是乌克兰向格鲁吉亚提供武器并派遣训练有素的军人,这些举动损害了俄乌关系。
为了保全自己乌克兰不得不和美国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宪章,以便令莫斯科感到了来自以美国为的北约的压力。在宪章规定,乌美两国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是双边关系的共同原则,而乌克兰加入“欧洲机构”是双方战略合作的重点。美国驻乌克兰大使甚至对此评论说,宪章的措辞表明乌克兰将成为北约成员。此外,为对付俄黑海舰队,美国还准备向乌提供数艘军舰。莫斯科则高调回应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俄有权采取“应对措施”。曾经由于苏联解体而一度风平浪静的欧洲大6此刻再度战云密布。
在经历了一次次华盛顿美好承诺破灭之后的东欧各国很清楚,美国人未必愿意为他们而与俄罗斯打上一场可能会激化为核对攻的战争。而联合欧洲的力量自保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因此在库鲁航天射中心的灾难面前,东欧各国竭力的希望将祸水东引,将矛盾的重心转到“向恐怖分子提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莫斯科方面。
这一想法显然与有着“新大西洋主义”情结和“地中海同盟”计划的法国方面远征南美洲的计划南辕北辙。因此在曾经囚禁过被称为“华沙解放者”的拿破仑的朗伍德别墅之中,波兰与法国之间充斥着无休止的争持。但是透过镜头戚度和林太平却都注意到了本应在这次会议之中挥主要作用的某人却始终保持着沉默,他就是德国国防部长弗朗茨.约瑟夫.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