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之天狼 第一卷:大西洋 第十八章:回到主题(五)下

作者 : 红色猎隼

“听说你最近一直在研读德意志帝国史?”但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德国国防部长弗朗茨.约瑟夫.容身上之时,林太平突然转头对身边的戚度笑着说道。“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在尝试着以俾斯麦的角度看待欧洲。”戚度依旧是那习惯性的面无表情,从容而淡定的回答道。

公元前,在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生活着2o多个部落,他们被罗马人称为日尔曼人。公元2到3世纪,这些日尔曼部落从彼此孤立散居状态逐渐形成了萨克森、法兰克、巴伐利亚、图林根、黑森、弗里斯等一些较稳定的部落。他们与罗马兵团交锋,但更多的时候是作为罗马人的外籍雇佣军而输诚。从公元3世纪起,面对已经没落的鹰徽军团,日尔曼部落开始大举南下。公元5世纪末,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尔曼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在传奇的查理王统治时期,这个王国的版图达到鼎盛,其疆域包括整个中欧以及今天的意大利、瑞士、法国等欧洲大半的区域。

公元814年,查理大帝驾崩,帝国随即分裂。在分割帝国遗产的过程中,以讲德语和法语的区域为界限,帝国被分为东、西两个帝国。东法兰克帝国包括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施瓦本和图林根五个公国。公元911年,东法兰克帝国的末代皇帝卡洛林死后无嗣,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东法兰克帝国开始向德意志帝国过渡。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即位,正式创立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和德意志王权,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德国历史的开始。这时的王国大致包括今日的荷兰、德国、瑞士、奥地利。公元936年,奥托一世即位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封建主势力,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并于962年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史称奥托大帝。东法兰克帝国改名为罗马帝国。此后这个大帝国在13世纪后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到15世纪以后正式定名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在11世纪上半叶时,德意志王权处于极盛时期。13世纪中期,中央政权日趋衰弱。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表黄金诏书,承认帝侯有选择皇帝的权利,使“神圣罗马帝国”中央皇权名存实亡,德国开始走向封建割据,在德意志这片土地上分割出几百个小国或政治集团。这一时期正是欧洲各民族国家相继建立的时代,而德国却处于内战、分裂和落后的状态,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为此德国人落得个“后起的民族”之名。

18世纪,德意志境内的普鲁士和奥地利崛起为两个起决定作用的权利中心,,它们之间的斗争基本上决定了18世纪的德意志历史。随着法国爆资产阶级革命,从中世纪早期延续至此的封建体制被荡涤。而依旧停滞不前的德意志帝国受到来自西方的冲击,普鲁士和奥地利企图以武力对这个邻国进行军事干涉,但惨遭失败,但是在拿破仑当时跨时代的军队冲击下,无论是从来奉行军国主义的普鲁士,还是幅员辽阔拥有多民族雇佣军团的奥地利都无从匹敌。德意志帝国最终土崩瓦解。6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在拿破仑加冕的礼炮声中归于灭亡。

普鲁士的惨败,迫使其统治阶级进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改革。1813年1o月,普鲁士、沙俄、奥地利和瑞士四国联军在莱比锡城郊大败法国,德意志各邦国摆月兑了拿破仑一世的统治。1814年3月2o日,四国联军占领巴黎,拿破仑王朝覆灭。对拿破仑战争获胜后,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了欧洲新秩序,但德意志人想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希望并未实现,取代老帝国的是由34个邦和4个自由城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这依旧还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

但是由拿破仑的远征军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在德意志邦联遍地生根,1834年德国建立了关税同盟;1835年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开始了工业化进。随后不满现状和分配关系的德意志邦联的资产阶级在1848年到1849年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革命,但是虽然各地民众的斗争声势浩大。但是事实上建立在容克地主基础之上的德意志邦联各国对革命并不感冒。

仅以在后拿破仑时代的普鲁士为例,在成为最强的德意志邦国、作为统一德国的政治中心与在19世纪末在欧洲大6争霸之前,普鲁士看似落后。但是在这个国家东方,庄园起义仅仅在条顿骑士团没落时生。在骑士团统治下,农业结构十分松散,普鲁士贵族们渐渐扩张领地,占领骑士团曾拥有的农地,令农民顺从。就连市区也缺乏导致革命的诱因―容克为了防止城邦坐大,就促进它们的贸易,令市区、郊区的劳动阶层都必须向封建制度臣服。

相对来说,在英国与法国,市区展随着封建制度崩溃而来。所以从启蒙运动到德国在二战战败,两国都更能适应西方民主制度。但普鲁士的霍亨索伦王朝则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令议会政府难以兴盛。所以即便在拿破仑摧毁了普鲁士貌似强大的军队之时,军事贵族为世袭的统治阶层,仍然获得着民众的效忠。没有人试图从根本上去改变这个国家落后的社会制度。

而除了普鲁士,在整个德意志地区,几乎在所有德意志邦国里,政治分裂、贵族与商人的利益冲突,以及扼杀竞争与创新的公会制度。这的确能确保中产阶级弱小,保得住旧制度,让政局稳定。但是面对法国的进攻时,普鲁士完全招架不住。因此,很多人都警醒,并深信脆弱、分裂和落后的德国将会被她统一、工业化的邻邦侵吞。不过德意志寻求的解决之到并不是革命,而是统一。

因此1848年的革命与其说是一场德意志各邦国的资产阶级暴动,不如说是生在法国巴黎的二月革命的分会场而已。不过事实证明法国的二月革命不过请回了拿破仑帝国的直系继承人―拿破仑三世。而在德意志邦联,这场革命的唯一成果就是令资产阶级以解决德意志统一为名,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召开所谓的“国民议会”。渴望强大的容克贵族们期待一个统一的德意志。但是在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大巨头的角力之下,德意志的统一最终需要的不是会议而是内战。但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一切最终会在这次会议之中来自普鲁士代表―体格强壮、个性粗野、在柏林大学期间就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的年轻人―俾斯麦来推动。虽然这个年轻人至少还要在大使这个人微言轻的岗位之上模爬滚打八年之久。

1857年,曾以“不能接受“拾取在沟渠上的皇冠”为由拒绝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由于中风导致身体局部瘫痪并精神失常。而其与巴伐利亚公主伊丽莎白.路多薇卡(著名的茜茜公主的姨妈,不过茜茜公主有九位姨妈,所以这个其实并没有特别的)的婚姻又没有子嗣。因此从1858年开始,他的弟弟威廉.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出任普鲁士摄政王。

“很多人都认为霍亨索伦王朝之所以可以欧洲历史上最幸运的世系,带领普鲁士从一块贫瘠的沙丘平原上悄然崛起,沿着腓特烈.威廉大选侯、腓特烈大帝等人的辛勤足迹,最终统一德意志,使普鲁士精神成为一个令欧洲人畏惧而钦佩的名词。得益于威廉.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威廉一世。尽管人们谈起德国统一之路,总是先想到铁血宰相俾斯麦或军事改革家毛奇,但站在统一的最高荣誉宝座上的,毕竟还是他这位德国皇帝。而与之想对应的腓特烈.威廉四世则不是被世人所遗忘,便是被刻画成因循守旧之徒,但在华丽的传奇之下,事实却并非如此。”谈到那位由于起用俾斯麦而青史留名的德国皇帝。戚度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意。因为大多数时候人们对历史的见解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往往总是给人一种幽默的感觉。

腓特烈.威廉四世和威廉一世的父亲―腓特烈.威廉三世的人生机遇在普鲁士历史的诸位国君之中可谓不幸。在他幼年时,他父亲正与情妇威廉敏妮.冯.利希特瑙打的火热,不知道是嫌儿子碍眼还是自己都觉得私生活过于糜烂,总之他将小腓特烈.威廉交给家庭教师抚养。这段童年经历的阴影使腓特烈.威廉三世,个性优柔寡断,但又虔诚忠实。

而继位成为普鲁士国王之后,腓特烈.威廉三世又偏偏与拿破仑这头来自科西嘉岛并立于欧洲。他曾试图在反法同盟之中保持中立,虽然这一点曾令拿破仑许诺汉诺威地区割让给普鲁士。但是随着依附于法国的莱茵联邦建立,在普鲁士中立的意义对于拿破仑来已经不大了。因此拿破仑在与英国和谈中表示出将汉诺威归还英国的想法,普鲁士宫廷感觉受到了欺骗,反法情绪高涨。6年7月25日,普鲁士与俄罗斯签订条约,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在6年1o月的耶拿―奥厄施塔特战役中,普鲁士军队由于武器落后、战术保守、动作迟缓,几乎全军覆没,连普军总司令也光荣牺牲。随后拿破仑进驻柏林,普鲁士王室逃亡东普鲁士,不得仰仗俄罗斯沙皇的庇护。

7年6月弗里德兰战役后,法军占领整个普鲁士领土。7月9日普法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普鲁士王国只剩下了“旧普鲁士”、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四个省。

不过这样的一场惨败却并非全然都是坏事,腓特烈.威廉三世所任用的普鲁士相卡尔.施泰因男爵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设立了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并颁布了《普遍兵役制》。而对普鲁士和德意志影响更为深远的却是腓特烈.威廉三世任用威廉.冯.洪堡对普鲁士的教育进行了改革,他重新改革了普鲁士引以为傲的义务教育制度,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学。

腓特烈.威廉三世曾对从拿破仑占领下的哈勒大学逃出来的教授们讲到:“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因为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月兑贫困的最好手段!”国王甚至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教育改革为普鲁士迟到的工业化飞展奠定了雄厚的科学技术人才基础,成为普鲁士重新崛起的动力。最终令这个国家浴火重生,在遭遇了多次的挫折之后。1814年3月31日普鲁士军队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进驻巴黎。而腓特烈.威廉四世和威廉一世当时都在军中。因此这两位君皇后来无一例外的获得了军队的忠诚和支持。但是在政治领域事实上腓特烈.威廉四世远比自己的弟弟开明和富有创见,正是他颁布了普鲁士宪法并设置两会制的议会,不仅重建了保守的地方议会与州份议会,也保证国王能操纵军队与官僚。

而相反威廉一世由于没有预料到会登上王位,所以并没有接受多少教育。甚至在服役报告中得到了“一名勇敢的士兵”的评价。因此他比他兄长较少干预政治,但他只不过是寻找一个谨慎的解决方法,去解决斗争。而他与俾斯麦之间,与其说是慧眼认珠的现了这位“铁血相”,不如说是威廉一世与议会妥协的结果。1862年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获得了绝对胜利,并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保守派的俾斯麦成为相的唯一可能人选。

虽然俾斯麦说他和威廉一世由的工作关系是一个臣子对他的长官尽忠,实际上俾斯麦拿着管理内政和外交的实权。数次与威廉一世不同意见,但只要俾斯麦扬言辞职,威廉一世由只好同意俾斯麦的做法。因此在俾斯麦的回忆录里,俾斯麦认为威廉一世由是一个传统、谦恭、绝对有礼的绅士,是名副其实的普鲁士军官。他有些判断偶尔会被“妇人之仁”所影响。

不过尽管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分歧,但是俾斯麦和威廉一世的政治组合依旧令崛起中的普鲁士在欧洲所向无敌。虽然在俾斯麦就任相后,并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便欲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他大声宣称:“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在俾斯麦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制造着战争的计划和有利的外交条件之时,威廉一世及其所领导之下的普鲁士军队也业已作好了一战的准备。

从某种意义上讲俾斯麦的外交手腕和威廉一世以及其麾下的总参谋长毛奇元帅跨时代的军事韬略是德意志走向统一的两双长臂,缺一不可。如果没有俾斯麦的折冲遵俎,成功的分化了阻碍德国统一的欧洲各大强国,普鲁士军队可能在第一场统一战争―与丹麦之间的战争之中就陷入了奥地利和法国的夹击。而如果威廉一世任用毛奇大胆改组总参谋部,扩充军备,改进装备,普鲁士军队也不可能在面对与国力不弱于己的丹麦、奥地利、法国之时,三战三捷最终促成德意志的一统。

实际上,铁血宰相俾斯麦最成功之处在于他的外交,不愧是“能一只脚玩七个皮球”的高手。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要面对的潜在敌人有法国、奥地利和俄国。俾斯麦能够在与奥地利战争时使法国保持中立,在与法国战争时使奥地利保持中立,而与这两国战争时使俄国都保持中立,他的后辈对此应感到汗颜,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遭遇围殴的局面。不过,当矛盾展到只能用武力来解决时,普鲁士总能在两个月之内就击溃对手,对此,军事改革家毛奇居功至伟。毛奇也是威廉一世的骄傲,亲自领导了德国统一战争的数次关键战役。

当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接过了不是从沟渠上而从刺刀尖上获取的皇冠之时。德意志帝国终于在分裂了数百年之后,重新归于统一。但是德国统一大业完成之后,登上皇帝宝座的威廉一世已到垂暮之年,他更加放手让俾斯麦去干。俾斯麦在此后的日子里为了缓和汹涌的工人运动,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质的社会劳工立法和社会保险立法,深刻地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其意义不亚于使德国统一。而在外交方面,他致力于在欧洲建立一个孤立法国的均势国际体系,而让德国在此间扮演重要的制衡角色。

德国的统一破坏了欧洲的均势,促成了欧洲列强之间地位的急剧变化,导致欧洲的重心逐渐从巴黎向柏林转移。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变引起邻国的焦虑和恐慌。深谙地缘政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认识到,欧洲均势的任何改变都会激起列强的联合抵制。鉴此,俾斯麦从1871年接任帝国宰相到年被迫辞职的二十年间,自我节制,极力改变锋芒逼人的形象,以稳建温和的风格扮演维持现状的角色,稳定欧洲的秩序,缓和紧张局势。以至于招来了朝野上下颇具野心的少壮派斥之为“怯懦”之名。

但事实上俾斯麦时代的德国缺乏稳定的外交基础,活动余地相当狭小。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考虑的话,德国是天生被包围了的国家。俾斯麦对德国客观环境的局限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此外,根据世界历史整个展情况,我们的地理位置以及根据德意志民族的内部联结与其他民族相比也许相当松散这一特点,我们比任何一个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

因此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但是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普鲁士在法兰克福签订的和约并未能与法国真正达成和解。德国吞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图在地理战略上削弱法国。从此,德法两国结下难解之仇。诚然,法国没有实力单枪匹马同德国再进行较量,但是,强烈的复仇心理驱使着法国随时准备着与任何同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因此,俾斯麦便失去了对法国外交政策的回旋余地。

边缘地区的列强,除法国之外,有英国、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英国虽然受到强大而统一的德国兴起的影响,但毕竟不如法国和奥匈帝国那么直接。英国这个殖民帝国依然保持着工业、商业和海军的优势。它是均势的关键国之一,密切注视着德国的动向。如果德国的作为出英国容忍的限度,英国必定会联合欧6列强制衡德国。

奥匈帝国是德国统一进程中的受害者,实力较弱。俾斯麦基于外交战略考虑对奥匈帝国颇为重视。早在普法战争期间,俾斯麦就决意以排除奥地利的“小德意志方案”统一德国,保留奥匈帝国。如果摧毁它组建“大德意志帝国”的话,几百万奥地利的天主教徒便成为公民,无疑会对信奉新教的普鲁士在德国的地位构成莫大的威胁。就是在这个“小德意志帝国”内部的天主教势力业已强大到让俾斯麦难以对付,最后只得退让,中止了“文化斗争”。更何况外加这几百万天主教徒呢?

再者,这个“大德意志帝国”必将夹在渴望复仇的法国和虎视眈眈的沙皇俄国之间,只得终日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保留奥匈帝国作为缓冲国,俾斯麦始终认为是意义重大的一项举措。19世纪后半期,欧洲列强竞相扩张。奥国没有强大的海军以进行海外殖民活动,便只好向东南面的巴尔干半岛伸展势力,因而与俄国生严重的利害冲突。由于奥国对俄国持有强烈的戒惧之心,自然有与德国保持友善关系的愿望。

为了巩固德国统一的成果,防止德国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境地,俾斯麦处心积虑地营造“大6同盟体系”,建立起欧洲新秩序。俾斯麦建立大6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6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6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为此,俾斯麦努力“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拉拢奥匈帝国,阻止俄国向欧洲西部和南部扩张;加剧英俄两大国在世界各地的对抗。

具体步骤是,在1878年柏林会议后,在五年时间内,俾斯麦通过1879年的德奥同盟、1881年德俄奥三皇同盟、1882年的德奥意三国同盟,以及德奥罗同盟、奥塞同盟,建立了一个以德国为核心,包括德、奥、俄、罗、塞等国的复杂的联盟体系。至此,欧洲国际政治形成了以德国为中心的俾斯麦体系所支配的局面。

“俾斯麦体系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俾斯麦凭借个人高的外交手段在欧洲国家间纵横捭阖,但其所促成的对德有利的均衡是脆弱的。欧洲国际政治的基本矛盾如法德矛盾、奥俄矛盾等都没有解决。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只是一种拖延问题的权宜之计。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俾斯麦体系必将瓦解。但事实上不过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态度。”谈到以“大6同盟”为中心的俾斯麦体系,戚度不免有些唏嘘。

其实俾斯麦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勾画的欧洲大6新版图的脆弱性。因此在终其一生,他都在竭力维护自己所构建的体系。俾斯麦执政期间推行的大6政策基本上是成功的。他左右逢源,使得欧洲僻壤的柏林成为欧洲国际事务的裁决中心。到他下野为止,尽管这一路线多次遇险,他圆滑的外交手腕使矛盾重重的各欧洲列强保持了多年的和平。英国《泰晤士报》在谈到俾斯麦时间的德国外交政策时指出:“德国确实是欧洲的一种重要的,温和而又节制的势力。它大得惊人得军事实力被用来贯彻其巧妙得有远见的外交策略,这种策略,经常而确实地阻止了任何破坏欧洲和平的企图。”

“传统观念一般认为俾斯麦的‘大6同盟’体系是针对法国的西向防御体系。但事实上这却未必是俾斯麦的初衷。作为一个当时欧洲外交舞台上最为老练的政客。俾斯麦当然清楚任何帝国的版图都需要靠扩张来维护。所谓的同盟也好、中立也罢最终都会在利益面前化为泡影,如果不一劳永逸的解决德国某一侧的威胁,最终柏林依旧会陷入围攻之中。而如果保证德国一翼的安全,事实上我认为俾斯麦始终在以高的外交手腕蒙蔽着所有人的视线。”戚度继续说道。

“你是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俾斯麦真正的目标并不是西方的法国,而是……。”林太平似有所悟的回应道。“没有错!俾斯麦真正的目标其实是东方已经没落的沙皇俄国。”戚度微笑着点了点。“如果一切都按照俾斯麦的初衷,这位铁血相并不想夺取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甚至并不希望从法国获取巨额的战争赔款。因此曾经出任过驻法大使的俾斯麦很清楚法国人狭隘的性格以及对传统领地的执拗。但是当时整个普鲁士都沉浸在战胜法国的快感之中,他们迫切希望报拿破伦时代的一箭之仇。其实法国人更愿意割让的是其海外辽阔的殖民地,在英国的多次交锋落败之时,他们都是这样的作的。但是无论是普鲁士还是统一之后的德国都没有强大的足够支撑自身占有广阔殖民地的海军力量。最终在整个国家的狂热之中,俾斯麦也惟有遵从。”

“而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新统一的德国最大的威胁该是东邻俄国,因为普俄两国瓜分波兰之后,俄国可以从波兰边境有效地动危及柏林的入侵。幸好普鲁士与俄国一直保持着友善关系,俄国在普法战争期间陈兵奥国边境支持普鲁士,两国皇帝的关系显得相当亲密。但是俄国相哥尔查科夫看见俄国的保护国普鲁士从战火中一跃成为中欧强大而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难免因妒忌而不满。毋庸置疑,毫无顾忌地追求国家利益的俄国,可以是德国的助益。但也是制衡德国越轨行为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第十八章:回到主题(完)

敬请期待下一章:征服天堂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龙的力量之天狼最新章节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文阅读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