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好了,没人还要吃药。‘医嘱’也早忘在脑后。
林东海曾经誓不再看任何文学作品。这个誓言很像残冬的寒冷,春天一来,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现在迷上了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的长篇小说《战争风云》。
这是一部全景式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真实进程的规模浩大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言,“是在尽很大的努力给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描绘一幅真实的、宏伟的图景”。书中人物众多,上至各交战国最高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下至军官将领、一般士兵和普通百姓。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
最让林东海着迷的是书中描写的美国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一家人的命运。他特别喜欢二儿子拜伦.亨利,倒不是只因为他是海军潜艇军官。这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小伙子,在硝烟弥漫、险象环生的战场上,机智英勇、战功彪炳;在感情世界里,他狂热地追求几乎是不可能得到的爱,并对那个犹太姑娘娜塔莉表现出无比的忠贞。
林东海完全陶醉在作品里,他会不由自主把自己就当成是主人公拜伦。
但凡过于迷恋艺术作品的人,都会经常生活在理想、梦幻中。在那里面,他们会感到自己很强大,无所不能。而对于现实的生活,不知不觉会产生不满、厌倦,或选择逃避。
其实,林东海完全没有他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坚强和洒月兑。至少到目前为止,充其量,他还只是个未出茅庐的书生。他还只会在书本里描绘自己,扮演自己。现实生活中,他的潜艇在哪里?他的娜塔莉又在哪里呢?
所以,我们会常常看到这一幕:放下书的林东海第一个动作就是仰天长叹。
毕业临近。毕业分配问题也应时摆在了大家面前。潜艇学院的学员毕业去向当然是非常明确,主要是充实到潜艇部队中。但这里面也会有一些细小的差别:优秀的学员会分到海军、舰队以及基地机关;普通的学员会全部分到最基层的常规潜艇上。只有政治上可靠的学员才会分到核潜艇部队。
这些天,教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找毕业班学员个别谈话。模清学员的思想动态和对分配去向的想法。当然,个人的意愿是仅供领导参考的。
在向系里汇报模底谈话的结果时,教导员大致汇总了这样的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大部分学员想到机关工作,最好是离家近的机关;二是大部分学员不愿意到核潜艇部队工作,原因嘛,除了是环境条件艰苦以外,还担心核辐射。
“唯一的特例,林东海主动要求到核潜艇部队。”
“哦,这很好嘛。”
“可是,他不是党员。不符合我们内定的到核潜艇部队工作的条件。”
“那我们的党员同学呢,就没人主动要求去的?”
“大家都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决定。但要按个人意愿,还是倾向去机关。”
“嗯。能够表示服从分配是好的。你们还要加强思想工作,鼓励党员同学带头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我想提个建议,以后安排实习,是不是可以不要到核潜艇基地。可能对分配会有些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林东海没参加实习吗?对他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个?这个林东海是个特例。”
“特例?我看是你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有些偏差。林东海这样的人为什么不能入党?”
“他差得太远了。根本不是培养考核对象。”
“他很差,可是只有他主动要求去。”
“也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不知道,不了解,就是我们政治工作的失职。”
林东海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再清晰不过了。他就是要当一等一的海军军人。如果让他知道,他连分到核潜艇部队的资格都没有的话,不知他还会不会一天到晚总把自己想像成是英雄‘拜伦’。
当别的同学都在为毕业去向殚精竭虑的时候,林东海完全把自己沉迷于‘英雄情结’中了。英雄加爱情,年轻人的梦。他能想象出拜伦的娜塔莉有多美、多迷人,他甚至能在脑海里清晰地勾勒出她的样子:两只手插在宽大的裙子口袋里,双腿斜岔开,臀部偏向一侧,不算过于丰满的胸部,头稍稍歪向一边…
想着想着,娜塔莉就变成了俞月。
他不禁感慨:现实中的俞月比书中的娜塔莉离他还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