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园 第一百五十二章 趋利逐臭

作者 : 洪波

不知是哪个愤青的文人说过:人之趋利如苍蝇逐臭。

话糙理不糙。在商品经济社会里,金钱对人的诱惑力是太大了。有钱不是万能的,没钱那可是万万不能。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老祖宗留下许多精神财富,‘三纲五常’里讲仁义礼智信,这里面没提到一个钱字。为什么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切都变了呢?

封建礼教的长期浸染,中国人脑子里永远也抹不去‘官本位’。可在拜金主义的潮流冲刷下,有多少‘官’连最后一块遮羞布也顾不上了。以前黄晓明说过一句话,“资本是嫖客,权利是婊子”,当时林东海听得是一愣一愣的。现如今,听到的、见到的多了,不会再觉得惊奇,却总是想,这不是理想中的社会。

这不过是中国社会展进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所谓的‘资本血腥积累过程’。阳光下,到处散着‘铜臭’,到处是逐臭的苍蝇。社会财富想一个巨大的垃圾箱,那些精神乞丐们早已不知道脸皮还有别的什么作用,无不不惜采用各种手段,蜂拥而上,乱战中抢着分一杯羹。

赚到钱的,人五人六的,西装革履,粉面油头,名车靓女,招摇过市。这是所谓的成功人士。社会的价值标准沦丧到以财富论英雄。主流的、支流的、不入流的媒体捧红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家,国家的财政税收却在暗自垂泪。而一轮又一轮的政策措施出台,‘教育改革’、‘住房改革’、‘医疗改革’,终于改出了一个新名词:弱势群体。所谓的弱势群体,究竟哪里弱呢?说到底就是人穷气短、马瘦毛长。农民兄弟只有去当农民工了,城里的工人阶级也奄奄一息。质朴的劳动人民悟出了一个道理:“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凉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6游的诉衷情所描写的意境,近来常常不知不觉在林东海的脑海中浮现。此时,他才明白,月兑下的军装,离开部队,是彻底失去了人生的理想和目标。现在,个人之于社会已经毫无价值。他也会宽慰自己,人生的最好时光奉献给国防建设事业,问心无愧,心安理得,以后的日子可以为自己活着了。可是,现实生活常常很容易就又把他推向痛苦的沉思中。唐朝大诗人李白活得真那么潇洒吗?“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弄扁舟”。

就算买个‘扁舟’也是要钱的啊。

粟粟中考成绩不理想,为了能上高中,不得不给学校交元的所谓‘建校费’。为了督促孩子读书,肖云和儿子都快成了仇人了。中考前,粟粟离家出走,引了家庭的矛盾,林东海不满意肖云教育孩子的方式,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也只有用钱来铺孩子的读书道路了。

偏偏粟粟不争气,高一的第一次阶段测试,竟排名全年段倒数第二。于是,就为了学习,家庭里找不到欢乐的气氛。肖云的脾气越来越坏,成天就没个好脸色。她总说,养不教,父之过。容不得林东海有任何解释的余地。不光粟粟感到压抑,林东海也感到喘不过气来。

林东海决心给粟粟补课。他把高中的数理化课本又捡起来了,温习一章就给粟粟讲一章,能做的就是这些了。可一个多月过去,效果并不理想。

没多久,郝宏找到了一个合作伙伴,办起了一间陶瓷制品工厂,派林东海出任总经理。工厂在厦门岛外,开车从家里去上班,路上也要四十分钟。林东海早出晚归,给粟粟补课的事就停了下来。

合作方是德化人,叫陈进利。合作的基础是宏兴公司提供设计,负责外销,而陈进利负责工艺技术和生产管理。

中国有四大瓷都,福建的德化县是其中之一。全县有陶瓷企业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初步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三大陶瓷产品体系。每年的陶瓷产值达五十亿元以上,占全县经济总量的7o%。其中大部分都是外销出口。

陶瓷生产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代。这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很多工艺技术书本上是找不到的,大都是民间艺人口口相传,这是一种文化的自然积淀。外行人永远是只窥一斑,难见全貌。

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从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而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展起了积极作用。英文单词除了是中国,还有一个含义,那就是陶瓷。可见陶瓷与中国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陶瓷生产,林东海是地地道道的外行,说是总经理,其实能管的恐怕只是陈进利一个人了。

偏偏这个陈进利是个急功近利的人,工厂开业没几个月,看着没什么钱赚,就打道回府,撤回德化去了。

林东海顿时感到进退两难。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苜蓿园最新章节 | 苜蓿园全文阅读 | 苜蓿园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