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穿三国 正文 第206章 欲攘外必先安内

作者 : 文飘过峰

第206章欲攘外必先安内(二合一,含粉红五十加更)

征兵令一出,益州世家们的家里便炸开了锅。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反对。反对,再反对。

可惜,枪杆子捏在别人手里,再加之,刘备、诸葛亮、法正等当权人氏全率先作了榜样,高调的让适龄子弟尽数去里正那里报了名,登记在册。世家们是一根小辫子也抓不着。

古往今来,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只要不抢了他们的口粮,一般情况下他们是很难起来反抗滴。更何况,傻子都看得出来,这道法令或多或少是有利于他们的。所以,无论世家们如何在暗地里煽风点火,也挑动不起益州普通民众的“民愤”。就这样,益州本地的世家们被这道征兵令孤立了起来。

可是,世家们也不是傻的,怎么会看不出征兵令后面的险恶用心?现在他们真的超级怀念刘璋父子统治的往昔岁月。于是,他们开始向东州派频频示好,抛媚眼。

然而东州派中掌管实权的是法正和孟达。孟达是唯法正马首是瞻滴,而法正本人也是征兵令的制订者之一。所以,可惜了世家们的一片芳心。

既然东州派的路子走不通,世家们便掉头找上了荆洲派。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得到了消息。说诸葛大人的夫人终于回府了。一时间,平常门庭冷落的诸葛府热闹了起来。前来递门帖求见的名流夫人们络绎不绝。

黄硕最烦的就是这种夫人外交了。

这些夫人象是事先商量好了的一样,人人都会带上一个或一串十三四岁以下、打扮得象朵花一样的女儿。她们一坐下,先是赞美黄硕漂亮大方,然后就开始卖力的夸乔儿和毛头两兄弟,简直就成了才冠益州的绝代双骄。吧啦吧啦的说了个天花乱坠之后,夫人们便话锋一转,吩咐自家带来的闺女要向诸葛家的大姑娘好好学习。可怜滴,这些女孩子中不乏正在吃女乃的BB。也不知道女乃娃们听不听得懂。

刚开始的时候,黄硕还是很受用的,可是,越听越不是滋味。感情这些女人是上门来推销女儿的啊。

渐渐的,黄硕的耐心被消磨得精光。一听到门房送来帖子,禀报说某某夫人携爱女前来拜访,她的太阳穴就突突的直跳。

宝宝见了,笑道:“娘,你完全可以不见啊。”

黄硕叹道:“我这还不是怕影响你爹的名声吗?”为官者最怕的就是被人戴上一个“骄横”的帽子。并且是官越大,越红,就越怕这个。

宝宝不以为然:“难道你就不怕旁人说爹拉拢人心吗?”

黄硕闻言大惊,这可比“骄横”的名声可怕多了。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捧杀!连宝宝一个小丫头都想得到,她居然想不到。唉,她实在是不适合于搞政治。

于是,诸葛府很快就传出诸葛夫人病重的消息。

谁知,世家的夫人们串门更勤快了。先前没借口都要找借口上门,如今有了现成的借口,不去凑一角真的对不起自己这地主之宜的身份。

无奈之下,黄硕关门放宝宝。林氏帮着打边鼓。反正,一来,诸葛果同志年纪小,童言无忌嘛。二来,赏荷会上,那是有目共睹的。诸葛家的大姑娘厉害着呢。

一连让几家夫人落了个灰头土脑之后,串门热终于渐渐冷却了下来。

而诸葛亮也终于出手了。他在一次半正式的官方酒会上“不小心”的爆料,诸葛家的第一条家规就是不许纳妾。所以,他们家的子侄向来很抢手,就连眼下走路都摇摇摆摆的诸葛钰小朋友都是名草有主了(这纯属诸葛亮同志的即兴发挥)。

刘备借着三分酒意,打着酒呃为他作证。生怕众人不信,他还抖出了当年黄硕把荆洲世家们送来的美人们嫁给军士们为妻的陈年往事。

“所以,孔明的府里是没有歌姬舞娘的。”刘备说的是摇头晃脑。

在场的男士们均向诸葛亮投去了怜悯的眼神。诸葛家的男人们为了一朵花,硬是失去了整片花海,真真的可怜。

只要是男人看到这种眼神就难免不尴尬滴。诸葛亮模着鼻子笑道:“嘿嘿,其实主公只说对了一半。这完全是亮的主意。大汉风雨飘摇之际,身为大汉子民怎么能只图享乐呢?所以,亮吩咐家里的女人们要勤检持家,不养闲人。”

“好一个不养闲人,勤检持家。”刘备当即鼓掌大赞,“我很惭愧。这一点做得不如孔明。所以,从今天起,刺史府的仆妇减去一半,府里的各项开支用度均要适当缩减。省下的开支,尽数用于军队建设。”

法正第一个站出来响应,与会的东州派和荆洲派官员们都很眼力见的跟风。

于是,酒会变成了勤检新生活运动的动员暨宣誓大会。

散席后,包括刘备在内的所有人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员。因为抛压过大,成都城里的奴仆价格连续大幅下挫,三天内跌了近六成。

而刘备和诸葛亮等人在民众们中的声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只要想到官老爷们的老婆孩子在家里也和自己一样布衣素食,也要亲手操持家务,老百姓们顿时就好感倍增。

益州世家们拉拢一派,打倒另一派的阴谋无形中流产了。

搞了几次串联后,世家们又出新招。他们开始秘密的在市面上囤积粮食。

掌管财政的刘巴很快就发现了这种苗头,第一时间报告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也不敢耽搁,立刻向刘备禀报。

刘备听从他的建议,连夜召开了以稳定物价、反通胀为主题的经济扩大会议。无论官职高低,凡是刺史府和蜀郡治所内所有的在家官员全被招来开会。在刺史府衙最大的厅堂内,官员们人头攒动,或坐或站的济济一堂。

刘备将刺史府里能拿来的豪华灯树全抬了出来,摆在大厅的四周和中间,全都点上,将偌大的厅堂照得是亮如白昼。

开会之前,刘备作了简明扼要的发言,鼓励与会的官员们放下心里包袱畅所欲言。诸葛亮亲自担任会议记录员。

又是法正第一个起来发言。他首先承认搞经济不是他的专长,他最擅长的是行军布阵,所以,站在军队的立场上,他认为。粮食是个大问题。尤其当前益州正面对着来自于北面曹军的强大威胁。所以,他提议,打倒世家,收了他们的粮仓。没有理由,益州上下都在积极备战抗击曹操,世家们却想囤粮大发战争财滴。

所有人都被他的大胆提议吓懵了——这招不就叫杀鸡取卵吗。想当年曹操在许昌也这样干过。结果许昌世家是倒下一大片,十仅余一二。但是,曹操也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奸贼。最后,曹操还是老老实实的领着军队开荒垦地去了。

会场鸦雀无声,静得只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尤其是在坐的官员中不乏与益州世家联姻者,他们被吓得小心肝狂跳,一个个勾着头连气都不敢往粗了喘。

刘备清咳一声,打破了死寂。他指出囤粮只是益州大户们当中的个别行为,绝大多数的大户们还是好滴。

有了这样的基调,近一半的与会者暗地里松了一口气。

谁知,刘备紧接着又严厉的指出,对于心怀不轨的个别大户,他肯定会采取断然措施。

有些官员的冷汗立马下来了。

诸葛亮一边记录,一边暗自佩服刘备和法正之间的默契配合。

接下来,刘备又指明道姓的让刘巴发言。当众送了他一顶高帽子,说他主管益州经济多年,业务纯熟,最有发言权。

刘巴慢腾腾的抬起头。哼哼唧唧的说道:“其实,去年的收成很不错,官库里米粮充盈。并且官田今年的收成更胜于去年,新米很快就要下来了。就算大户们今年一粒新米也不出售,仅凭官粮,维持个三两年的,完全没问题。所以,主公完全没必要为这个担心。谁爱囤,就囤去呗。”

这样的回答太给力了。刘备大手一挥,站起来单手叉腰,语气相当坚决:“哼。不能就这样放过这些不轨分子!”又偏过头去,命令诸葛亮,“孔明,你派两个人去协助孝直彻查,看是哪些人在使坏,欲与我刘备为敌。有一个杀一个,有一家抄一家,绝不姑息!”

“喏。”诸葛亮起身拱手领命,目光凛然的扫过群官,“主公,亮以为蒋琬和费袆二人处事公正且能明察秋毫,能当此任。”

刘备捋须点头:“行。就是他们两个了。孔明,你明早拟道命令,传给他们。”

“喏。”诸葛亮再次领命。

刘备含笑看过群官:“散会。”说罢率先负手离去。

法正紧跟其后。

诸葛亮收拾好会议记录,亦头也不回的离去。

与会的官员们按照品阶渐渐离席。

有几个官员乘人不注意,彼此偷偷的模模胡子眨巴眼睛。

夜幕下,他们的马车各自拐了几个路口,最终还是先后钻进了一座豪宅。

一路跟踪过来的几名暗探迅速报给了法正。

法正望着案头上跳跃的灯光冷笑连连:“跟我过去看看。”

刘备回到书房内根本就没法坐下来。刘巴写的官库余粮统计数据就摆在他的案头,象把利剑一样悬在他的心头。

会上,刘巴撒了谎。如果世家们闭门不卖粮,官家的余粮和还在官田里长着的新粮加起来也最多能维持到年底。要是世家们还大举收粮的话,情况会更糟糕。

这一夜显得是那样的长。

第二天一大早,刘备正准备派人去召诸葛亮过来。没想到,诸葛亮一脸严肃的自己过来了:“主公,一夜之间,城里突然盛传曹军连破我数道防线,不日将打过来了。现在,各粮店前都挤满了闻讯买米的民众。米价相比于昨天涨了整整一成。请主公发一道公告,速速澄清谣言,并宣布开官库平价卖粮。”

刘备的头立马大了一圈:“发公告澄清谣言是没问题的,只是开官库卖粮怕是行不通。库存不够啊。”

诸葛亮摇着扇子慢慢说道:“他们的这种伎俩早在意料之中。亮昨日跟子初(刘巴的字)已经估算过了,在新米下来之前,官府每天只抛售五百石粮食的话,可持续放粮半月。另外,亮昨夜就已经着飞骑秘令其它郡县密切严控当地的粮价。”

刘备皱眉苦笑:“新米尚需一个多月才能下来。剩下的日子怎么办?”

这时,外门的侍者通报:“法大人求见。”

诸葛亮摇扇轻笑:“送粮的这不就来了吗?”

刘备不解的看着兴冲冲提袍进来的法正。

法正顾不得行礼,喜气洋洋的禀道:“主公。正抓到了一只硕鼠。”见诸葛亮玉立于一旁,笑道,“诸葛大人,昨夜依你之计,正果然抓到了人。”

刘备听明白了,急切的问道:“搜出了多少米粮?”现在,他满脑子都是粮

法正快活的伸出了两根手指头:“两千石!刚刚秘密的封了他家在近郊的粮仓。正已经把家主下了大牢,蒋琬他们俩正在审问着呢。”

刘备捋须直乐呵,连声称好。

刺史府的公告一个时辰之后就贴在了四大城门前。同时,官府开始按照昨天的市价售粮,但每人次最多只能卖两斗米。

放粮的消息象一道清风瞬间吹进了各家各户。人们欢天喜地的跑到蜀郡太守衙门前排队买粮。先头买了高价粮的那些人不禁懊恼不已。

然而,到了下午,一直负责放粮的刘巴又发现了新问题——有人在悄悄的囤收官粮。

诸葛亮知道了,羽扇一摇:“明天的官粮降价半成,另外再加售一百石。”

刘巴眼睛一亮,会心的笑了。

第三天,成都城里有近九成的百姓小小的后悔了一把,又急忙呼朋唤友的去买降低的官粮。

刘备偷偷的前去微服私访,看到黑压压的买米人群,嘴里阵阵发苦。

诸葛亮却依旧笑眯眯的摇着扇子吩咐刘巴:“明日的官粮再降价半成,售七百石。”

刘备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索性跑去看法正打粮。哼哼,还是白花花的粮食看着踏实。

第四日,几乎所有的成都人民大呼上当。呜呼,原来官库里的粮食真的吃不完。在新米下来之前搞清仓大处理呢。

第五日,官粮依旧比前一天降价半成,量更多。白花花的大米晃绿了很多人的脸。

第六日,照旧。

……

官粮的价格每天都在降,一口气降了一半。前来买粮的人也少了一半多。而大小粮店前更是门可罗雀。一些大点的粮店已经开始筹备降价了。掌柜们摇头晃脑的哀叹:“唉,丰年粮贱啊。”

现在,人们挂在口边的话由“你吃了吗?”变成了“官粮还会降价吗?”

到了第十一天,法正跑到诸葛亮的办公室里捧月复大笑:“孔明兄,猜我今天都抓了些什么人?”

诸葛亮淡笑着帮他倒了一碗温茶。

法正是一路小跑过来的,正好觉得口渴,捧起茶碗大喝一口:“这两人带着家丁在路上遇着了,竟当街漫骂,进而领着各自的家丁扭打成一团。路人听出了他们因为非法囤粮而蚀了大本,提脚就来我这里告发了他们。我二话不说就领人去抄家。啧啧啧,两只好肥的家伙。家里囤的粮食比官库里的多多了。”

“恭喜孝直兄啦。”诸葛亮笑呤呤的摇扇点胸,“刚刚刘巴还说,官库见底了呢。”

这次是法正的冷汗下来了。

一个多月后,传言中的曹军连根毛也没见,新粮却如期下来了,和预料之中的一样,是个超级大丰年。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新米。

郡守府前的陈粮足足便宜了六成,可是从早到晚,前来买粮的人能用一个巴掌数过来。

卖粮的官员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打发时日。

而成都城里的粮店倒闭了一半。大小粮商们哭丧着脸去刺史府前集体焚香请愿。这段时间亏死他们了。

诸葛亮淡笑着向刘备进言:“主公不如帮他们一把,加价一成收购陈粮。不能丰年粮贱啊。”

刘备低头掐指一算,乐歪了嘴。呵呵,足足是五五折呢。上哪去收这样低的粮食啊!

于是,四大城门又贴出了一条新告示:从即日起三天内,官府加价一成定时定点收购陈粮,定额有限,欲售者从速。同时贴出的还有一张秋后处决的人犯名单。人们这才发现,不知不觉中,成都城里有三个大户被销户了。

公告一出,局面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成都城里卖粮的排起了长队。

不少老者感慨万分:“前所未闻,前怕未见啊。”

三日后,刘巴禀报:“库粮足以支持一年。”

法正乘机进言:“主公,各本地世家的家主们带着本族子弟都报名入伍了。明年打汉中吧。”

刘备开怀大笑,拐进隔壁小院问诸葛亮:“孔明,你说呢?”

诸葛亮依旧是轻飘飘的摇着扇儿:“但凭主公吩咐。”

也就是赞同啦。刘备回到自己的书房,召来了法正:“那就打吧。你说,可派谁为先锋?”

法正轻轻的吐出了两个人名:“吴兰、雷铜。”

刘备“滋”了一声,笑道:“甚合我意。”

当天,诸葛亮回到家里,见黄硕正在整理行装,挑眉问道:“娘子此去需多久?”

黄硕略加思索:“年底之前定能归来。”

诸葛亮但笑不语。

黄硕放下行囊笑道:“夫君,要是在现代,你一定是个黑庄。”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错穿三国最新章节 | 错穿三国全文阅读 | 错穿三国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