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大会战1937 第六章 铭记忻口,铭记那些伤痛(七)

作者 : 陶纯

王铭章的第122师作为集团军的先头部队率先开拔。他们身着单衣草履,背负竹席斗笠,徒步出剑门,翻越秦岭和大巴山,以每日行军60里的速度,跋涉在漫漫征程上。然而,他们满腔的爱国热忱无法掩饰近乎原始的装备带來的隐忧,川军将士的手中,尽是一些川造步枪,甚至还有一些手工制品,打几枪就拉不开栓,手榴弹每人只有2颗;一个团或一个旅仅有三五挺机枪;每师除数门迫击炮外,山炮、野炮一门也沒有。几乎沒有任何通信设备,缺医少药,伤员无法救护。冬季将临,北方已是寒风萧瑟,每个士兵仅有两套粗布单衣,脚上是赤足草鞋。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电请蒋介石予以补充,蒋复电说:“俟到西安照办。”消息传到部队上,大家喜气洋洋,委员长开了口,当然是打了保票啦。

10月中旬,第122师到达宝鸡,然后从宝鸡乘火车抵西安。部队尚未下车,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却派人手持蒋介石的手谕來到车站——“限令川军原车东开,迅速渡河。”与此同时,紧随在前卫部队后面的王铭章接到南京军事委员会急电:“晋北忻口战况甚急,41军先头部队,应不待全军集结及换发装备,即向山西开拔,受第二战区阎司令长官指挥。”

第41军高参章雨初代表邓锡侯面见蒋鼎文,说:“川军武器窳劣,作战配备全无,蒋委员长有电,允在西安补充。现在官兵还是单衣草鞋,如何上雪地打仗?”

蒋鼎文说:“蒋委员长刚发來急电,第22集团军划入第二战区序列,当然应由二战区直接补充。”

蒋鼎文推得一干二净。

邓锡侯偕同他的副总司令孙震飞赴西安与蒋鼎文面商,仍无结果。

部队却不能停顿,继续前进。

10月15日,第122师渡过黄河。在渡河后举行的临战誓师大会上,同普通士兵一样身着单衣脚踏草鞋的师长王铭章号召官兵:“受命不辱,临难不苟,负伤不退,被俘不屈。”

10月19日深夜,第122师先头第364旅到达太原。部队尚未吃上一口热饭,便传來了阎锡山的命令:“娘子关战况甚烈,饬364旅,不待全师集结,即转运晋东,受黄副长官指挥……后续部队,不必再运太原,即由榆次转车,陆续至晋东参加作战。”战令下达,急如星火,而作战必要的配备,却一概不予考虑,甚至连作战地图,也不发一张。

邓锡侯令孙震立即飞往太原面见阎锡山,要求解决武器、棉衣、医药、地图等作战要务。阎锡山两手一摊,一副很为难的样子:“抱歉得很,仗打到现在,战区内已无武器装备补充。”

阎锡山答应代为电呈中央解决。

就这样,远道而來的第22集团军未得到一枪一弹的补充,便紧急开赴娘子关。

风陵渡。年轻的上海《大公报》记者陆诒站在黄河岸边了望。这时,诗人李白的诗句在他的脑海里涌现:“黄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复回……”

陆诒是一个月前离开上海的。那天,当报社决定派他到山西战场当战地记者时,大名鼎鼎的范长江对他说:“我始终认为山西是华北的根本,我们决不能放弃山西,山西不守则华北永远不得翻身,而敌骑蹂躏又决不仅止于黄河。眼前,我们虽然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在淞沪一带作战,但论到战略意义的重大,远不能与山西战场相比。”范长江劝陆诒要从远大处看战局的发展,下决心到山西战场作深入采访。

当时日军的炮火已经封锁了上海北站,铁路交通在白天受敌机的威胁,只能在晚上从上海西站坐火车先到嘉兴,转乘由嘉兴至苏州的火车再转沪宁路到南京,然后渡江北上,由津浦路转陇海路到达潼关。

河防司令部安排陆诒随川军第22集团军的后续部队一起渡河。陆诒注意到,川军军纪良好,秩序井然。在同蒲路车站候车时,他遇到了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3年前,陆诒曾在成都见过邓锡侯。交谈中,邓锡侯说:“我们四川军队连年打内战,名声不好,人民厌恶我们,痛恨我们。这次奉命出川抗战,徒步行军,翻越秦岭到陕西,沿途群众热烈欢送,对我们刮目相看,家乡父老也对我们寄以厚望。我们决心与战区友军团结战斗,密切配合,争取抗战的胜利。”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太原大会战1937最新章节 | 太原大会战1937全文阅读 | 太原大会战1937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