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米拉的选择 第九章

作者 :

每个小城是不是都有这样一个广场,小米所在的小城也有这么一个,是1999年为了50周年国庆建造的,中间是一个大大的转盘,上面是设计的县标和县志简介,分东南西北四个角,一个角是县政府旁边小小的花园,正对着的是文化长廊,上面是用瓷砖贴出来的壁画,包括形意拳和一些风土人情,还有中式的红亭子和西式的白亭子,这些00后大概都是不知道的了,因为在很多年之后这里改建了一个舞池,再后来,被房地产商征收了,建了县城第一个高层住宅,所有和文化有关的东西一点一点随着时间消逝,钢筋水泥一点一点侵入这个边缘城市,钢筋水泥所代表的资本运作也一点一点侵入。人们忙忙碌碌,只不过为了在无数间住宅的空间里争取一点可怜的空间。其余两个角,当初的小花园和雕塑早已破败,里面的红黄琉璃房早就失去了当初的颜色,一个角被各种三流的小饭店ktv彩票车票代售点拥挤着,另一个角充斥着网吧小超市冷饮店之类,还有一个公共厕所长期疏于清扫时不时散发着恶臭。

这座城市,这个广场,很多人忘了它曾经的样子,小米记得。

1999年,是小米离开那个种满果树的小村庄到县城上学的第一年,那年她十岁。作为一个89年生人,改革开放的第十年,小米感受到了和她的哥哥姐姐们不一样的东西,不知道周边城市如何,但对于他们这个平原小城,具有转折的意义,是小米家乡周边农村经济形式转变重要的一年,在这之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并没有从沿海吹过来多少福音,这里的人依然过着清苦的日子,虽然平原的肥沃土壤并没有让他们过多的挨饿受苦,食不果月复,但也仅仅是温饱线上挣扎,玉米粗粮还在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时候的玉米粗粮并不像我们现在提倡的健康理念,只是生活所迫,杀猪吃肉也是只有过年才会发生的事。

小米的姐姐米哲小时候很少在自己家里呆,灰色的农村生活让小米的父亲没有多少好脾气,这个十里八乡挑出来的唯一一个特种兵,在部队不用参加野外训练直接被中央首长挑走的警卫,为了一时的孝道坚决回到了农村,不知道有没有后悔过。但在米哲小时候,是很怕这个父亲的,每次走到家门口的牲口棚,看见喂驴的母亲总要问一句,“爹爹在家吗?”。只要答案是是,就会一溜烟跑掉,回到姥姥家。但更多的时候,她留在姥姥家只是因为姥姥家常吃大白馒头。

姥爷的一个族亲曾经在李先念手下,可怜他们家这个长的不好看的小儿子,所以给他安排他在北京的工厂做工,作为开国元勋的亲信,可以想象有多高的地位,但那个年代的官员,还都是耿直甚至固执的,不肯为自己人谋再多一点的福利,只是送他做了几天工,读了扫盲班。就是这几天扫盲班,在当时文化匮乏的年代,小米的姥爷成了有文化的人,做上了供销社的会计,他在世的时候常常感慨:“还是新社会的好,我这样的人都能站柜台了。”

这些都是听母亲后来一点一点给自己讲的。小米小时候不懂为什么姥爷这样的人就不能站柜台,后来姥姥告诉他,在更早的年代,掌柜的选伙计,首先是要样貌好人机灵才会留你。小米的姥爷,个子不高,少言寡语,是断断不会有这个机会的。那几天扫盲班帮了他,他有了铁饭碗的工作,挣的是工资,并且靠着这些娶了媳妇成了家。孕育了后代。后来为了让自己唯一的儿子,小米的舅舅可以接班,早早退了休在家,拿着退休金,给自己的女儿们带孩子。米哲小时候就是被姥爷带大的,因为有工资,姥爷家经常可以给孩子们吃白馒头吃面条,还可以经常拿着让其他孩子羡慕的小饼干小糖果坐在姥爷的自行车上溜大坡。

这些是小米长大后听姐姐米哲讲给她听的。

姥爷的孩子们都很争气,小米的母亲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但正好赶上那十年浩劫的尾巴,并没有学到太多的文化知识。一路高中毕业后。先是在乡里的高中任教,高中撤销后回到村里的小学,做起了民办教师。当时的教育制度并没有改革,民办教师的工资少的可怜,一个月只有二三十块钱,即便如此也没有按时发放过,果树还没有兴起,地里种的是棉花和玉米,所有的民办教师都是如此,既要上课又要兼顾农活。她们并没有因为没有挣到更多的钱而懈怠了工作,只是凭着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认真负责战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和最底层。在那个国家教育事业青黄不接的年代,一大批民办教师奉献了自己青春,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出了农村。

小米的女乃女乃并不喜欢这个只生了女儿的媳妇,要强的媳妇也不要她照顾,只有自己照顾自己或者回娘家。小米妈妈在小米尚未出满月就开始干活上班,把尚在襁褓中的小米留给小米姥爷照看,小米只知道,自己出生后姥爷看了自己六个月,然后忙着给舅舅娶媳妇,舅妈过门后一个星期,姥爷就突犯脑溢血,当时的农村医疗设备和医疗常识非常不健全,姥姥给晕倒的姥爷按摩头,无知的乡村庸医按相反的症状治疗,就这样被夺去了生命。这是小米妈妈心里永远的痛,她从此开始格外关注中老年健康,后悔自己没有提醒高血压的父亲早早服药。

这些都是从家里人的唠叨中一点一点收集起来的,小米并未经历。等到小米有了记忆,这些早就不复存在了。

小米从小在家里的一片桃园和梨园里度过,小米印象里的日子也没有那么多灰色。她从来不觉得每天吃馒头不正常,因为很少吃玉米面饼子,小米经常哀求母亲给她做着吃,各种零食风靡了农村,因为从小爱生病,母亲心疼这个幺女儿,从来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父亲开始尝试各种东西,水果,药材,作为改革开放春风下第一批开始折腾的人,家里在村里第一个安了电话,买了摩托车,脾气也好起来。钱和地位就是男人的催化剂,他们能改变一个男人,能成就一个男人,也能摧毁一个男人。所以小米是不像米哲一样怕爸爸的。

在这样的春风下,小米十岁的时候,为了给她更好的教育,被送到县城的私立小学读书。因为母亲的缘故,加上身体不好,小米从小比别的孩子读了更多的书,读书人的傲骨或者说倔强那时就开始有雏形了。她不屑于农村小学的教育,平时考试并不用心,也并不去听那些老师讲给自己的自己早就烂熟于心的知识(这个不听课的习惯持续了她整个学生生涯),只是在期末考试时拿个好分数拿个好名次给别人一个交代罢了。小小的年纪,早就有了一颗不安分的心,失了很多天真,小时候的小米很是不可爱。

刚到县城读书的第一年,1999年,这个广场刚刚建成了,小米还记得那个冬天的早上,很冷很冷,小米她们一群孩子被老师叫醒,踩着雪排着队走到这个广场,天还黒黒的,广场灯光闪烁,那是它最美的样子,小米很多年后都依然坚信。

小地方出来的孩子都没有见过什么世面,那时候这在小米心里的宏伟堪比日月。那些还散发着建筑材料留下的油漆水泥味道的玲珑的亭台园林雕塑,尤其是转盘中央的县标,深深震撼的那个年纪的小米,远远望去,顶端的灯光一点点散开,整个建筑物辉光四射,这一幕使小米感动的一塌糊涂。尽管后来无数次来到这个广场,但再没有如此震撼。看着它一点一点颓败,到底是美人迟暮风华不再,它老去多少,小米心里的难受就有多少,但好歹,无论它变成了什么样子,如今还在。

如今还可以见到它,这里即便不美了,作为小城当时唯一一个中心,到底还是传播和带来的很多故事。小米的故事只是形形色色之一。

(这一章故事好像偏离了主题,但是我写的泪流满面,因为小米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米米拉的选择最新章节 | 米米拉的选择全文阅读 | 米米拉的选择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