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爱着张爱玲,因为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中女性的神话。她那“趁早出名”迷倒一大批奋斗者,作为我也是她的普通读者,她的千万个“痴迷者‘之一,一直被她的美丽的文字,被她的犀利,尖刻的语言,而醉倒。被她的凄美,苍凉的一生,而痛惜。
谁没有听说过张爱玲呢?可是,在听说过她的人中间有多少人读过她的作品呢?如果你不想再根据由来已久的误解去判断她,请打开张爱玲的书吧。你是一个热爱人生的人,带有泪和笑的感受和思索着人生的人吗?你将被张爱玲她同样的热情和真诚所感动。你是一个美的追求者和鉴赏者吗?你将陶醉于她的文字之精美和风格之奇特之中。你仅仅是一个冷静的研究者?好吧,读她的书,作为活生生的人,她没有隐瞒什么,也没有编造什么,你就看到她把她的个性完全融化到她的作品里。优点和缺点,一齐呈现在你的面前,精华和糟粕同样耀眼醒目。你有时会微笑,有时又会摇头,你不可能无动于衷,你也不可能赞同她的所有见解。一个社会会对她的作品进行科学的考察和批判,一个存在主义也不会全盘接受她的思想。尽管她是个不全面的偶像,但她是我极爱的偶像。她孤傲的一生期待于后人的“爱”和“理解”——这也是她生前最渴望也最欠缺的两样东西。
张爱玲是一个描写爱情的高手。描摹人情世故,无不细致入微。然而,可叹张爱玲一支笔,写尽了人世间的离合悲欢,却写不出一段属于自己的圆满爱情。千万年之久,千万人之众,她只有短短的三年青春的恋爱和婚姻是她人生的一点亮色,像房间中不合时宜的炫目的亮色,带着些温暖与亲近,却又无法抓牢。虽然在国外时,以后又遇上一个她爱的人,那是“夕阳无限好,已是近黄昏”。真的,真的很为她惋惜,为她悲切,为她呐喊,为她哭泣。一代才女,一代奇才,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枯萎了。这么凄凉的人生,凄凉的爱情。催人泪下的凄美,我就是“痴痴”地爱着她的这凄美
我还爱着张爱玲那个性的自由,以及她那血统的贵族,更欣赏她那精神的贵族。张爱玲反对任何形式的贵族主义,不管是血统贵族还是精神贵族。但事实上她是一直缅怀已失去的辉煌的贵族生活的。在她描绘显赫世家的同时,她以对过往深深的否定,也表达着她对明天深深的渴望
历史的隧道,新旧交替的时代,何处是归程,张爱玲温情而苛刻地期待着
追溯几十年与张爱玲的情结可谓是一波一波又一波,一开始是迷情她的小资情调,后来是迷恋她的尖刻的语言,再后来是受表姐的“疯狂之迷”影响,再就是几十年来读着她的书籍,追随着她的足迹。
情结张爱玲的“痴迷”,先是60年代初,(准确地说是上世纪1961年)国内掀起一股强烈的“张爱玲热”,算来这股风“张爱玲热”是当时的第二股“张爱玲热”。我当时正值“豆蔻年华”。热风一起使我这本来的倾慕者,痴迷者更是如痴如醉。(第一股风“张爱玲热”我还没出世,大约40年代初。但我有一个表姐是第一股风的“张爱玲热”的热疯子。)后面的70年代初第三股风“张爱玲热”,和80年代中期第四股风“张爱玲热”,我都给予了强烈的关注,给予了热切的共鸣,给予了深切的惋惜。惋惜这位中国现代最有才华的女作家谢幕。
第二个情结张爱玲的原因:我是虔诚的“张迷”,当时在大量的阅读中传言她是安徽人,台湾人,上海人。(传言我的偶像是安徽合肥人让我激动了一阵。并查了大量资料张爱玲不是安徽人)那时60年代很多事,包括张爱玲的移居,出身,婚姻,家庭等等都在“张学”的研究之中,都没有尘埃落定。(特别是她的天才奇女,现代文学地位确立以后)大量的研究书籍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弄得我们这些“张迷”云里雾里
第三个情结张爱玲的原因:在我个人的爱好以及在追溯几十年的“张迷”阅读中,我对李鸿章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尽管李鸿章是一代名人,大清重臣。但并不是因为这位重臣而使我对张爱玲的迷痴。也不是因为我对张爱玲的痴迷而对这位大清重臣感兴趣。完全的一种巧合将我对李鸿章研究的兴趣和对张爱玲痴迷联系在了一起。(是一种缘分吧,她们是血脉的缘分,而我和他们则是心灵交流的缘分。幸事!)这就是在我的人生轨迹与书发生了不解之缘后,已经开始对值得我学习的名人,给予关注的同时,探索到了一代名臣李鸿章的心路历程。(李鸿章的唯一的姨太太曾在我的身边生活过。尽管我们的年龄,时代使我们没有相遇。但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太多的烙印,太多太多的幻觉,太多太多的联寐)
第四个情结张爱玲的原因:我有一个比我疯狂十倍的“张迷”表姐,当我在我有了自己的思维准则下,在妈妈的文学爱好影响下,以及自己大量的阅读,形成自己文学思想的奠基下,同时也接受了表姐的影响,那是一个疯子的影响。
其实我情结张爱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的表姐她的一生与张爱玲有着太多太多的相似,相似的如出一辙身世的扑溯迷离,高贵的血脉,家庭的离异,童年的悲凄,性格的怪癖,才华的出众,尖刻的语言,大小姐的作风,孤傲的冷僻,喜爱的孤寂
张爱玲是我的偶像,我是她的粉丝
这种“痴迷”“迷痴”“痴迷”“迷痴”
痴了我几十年,迷了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