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爱玲的记忆里,她最喜欢的是蓝色,她的一生里偏向于蓝的颜色,比如宝蓝、青蓝、翠蓝、雪蓝等等,这一段的日子是她锻打她自己以达到炉火纯青的日子。
在上海圣玛丽亚女校读中学时的张爱玲,已是颇具才华的女学生。她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发表,在她的国文部主任汪宏生先生每每看到她的新作时,都要向全班同学朗读一遍,并竭力赞美她的文章好。
汪先生说:“爱玲的文章这次写得最为出色的。以后你们写文章,要注意思想应以真实为上,形式不应再被过去的呆板的规范所束缚,向爱玲那样的作文,才称得上是写文章。”在同学们的一片赞赏的目光中,张爱玲依旧保持着她那副板滞的神情。
她在《凤藻》1936年的校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叫《秋雨》。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淅沥沥的声音,橘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抢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扑通扑通地跳着,从草窝里,跳到泥里,溅出浅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蜘蛛,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在张爱玲的眼底,世界是肮脏的,沉闷的,充溢着一种腐朽的气息。也许,这就像是她那个梦魇般的“家”。
在1937年的《凤藻》校刊上,她发表了一篇《论卡通画之前途》。准确地预言了未来。
“卡通的价值决不在于电影之下。如果电影是文学的小妹妹,那么卡通便是二十世纪女神新赐予文艺的另一个玉雪可爱的小妹妹了。我们应当用全力去培植她,给人类的艺术发达史上再添上灿烂光明的一页。”
张爱玲的预言可谓是精确。难道她想象得到世纪末影坛上卡通片《花木兰》、《大闹天宫》所引起的轰动,以及孩子们乃至大人们对“卡通”的痴迷吗?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中文写作的热情,提高写作水平,汪宏声先生利用一个课外活动名叫国光会的组织,发动出版一种32开的小型刊物,提名《国光》。理想中的编辑当然应该是张爱玲,可是她对这些活动似乎没有多大兴趣,只是答应给刊物投稿。张爱玲在《国光》上发表的作品一发不可收拾。比如《霸王别姬》、《牛》
然而,张爱玲在中文写作方面才华的显露,在她的回忆里都得益于学校新来的国文部主任汪宏声先生。张爱玲写道:“中学时代的先生我最喜欢的一个就是汪宏胜先生,教授法新颖,人又是非常好的。”
张爱玲在自己的世界里遨游着
为自己生活,为自己写作,为自己想必不会把这一切“为自己”理解成谋私利罢。张爱玲强调的始终是做一个真实的人,即非不关痛痒地对待生活和思想,也不做违心之事和违心之论。这就是忠实于自己。这就是在“自我”与人生的关系上的“成为你自己”。
正是“发现自我”,在张爱玲看来,这是唯一可能的学习方式。如果通过学习不是发现了自我,反而使失落了自我,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获得智慧。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因为它就是活生生的自我的闪光。你读书只是猎取死的知识,你就是让你的头脑变成一个跑马场,让别人的思想的马匹蹂躏一通。你不应该做跑马场,你的“自我”应该是你的骏马,载你驰骋于你思想的疆场。独立思考不仅仅是知识的融会贯通,更是赋予你知识你的个性,是你“发现”了唯独属于你的真切新鲜的感受。这就是“发现自我”。
盲从别人的反面,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最牢固的镣铐,最严酷的鞭打,——也是最坚硬的翅膀。”按照张爱玲对人性的一般看法,“成为你自己”最后归结为创造和评价。我并不仅仅是要为自己寻求一片温暖的阳光。“我要的更多,我不是寻求者。我要为我创造出我自己的太阳。”
张爱玲在做着她的“天才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