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张爱玲是在午夜时分,午夜的上海也是醒着的。上海人常常怀念张爱玲时代的老上海,那是一个女人的花季,丰润、曼妙而华美——这时候的“张爱玲”三个字往往代表的是一种生活,一种品位,一种时尚。在写第23章时,(4月8日)刚刚落下笔,传来上海首批发行了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的好消息,可惜只有四百本,一面世就抢罄一空,我只有期待着下一批的面世。感到欣慰的是,在香港与台湾出版后的不到两个月,我们上海也就跟着发行出版了,这是文化宽容的福音。
今天继续谈张爱玲——第24章——张爱玲的“雪青色”的记忆:
生活中亮丽的一面因母亲的出国而远逝了,而父亲家里如陈旧的下午剩茶的一样,昏暗的日子还在继续。张爱玲不动情感地远远打量着父亲的家,那里的所有东西都使她不由得与母亲在的时候做比较。母亲走了,张爱玲依然依恋着母亲的一切,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资的。张爱玲住校期间常去姑姑家,从姑姑那里可以知道母亲的情形,母亲给她的信也是通过姑姑转交给她。而张爱玲则把自己的生活讲给姑姑听,讲给远在法国的母亲听。
这时候,张爱玲的一片新的天地展现她的面前在美丽的圣玛丽亚学校,菁菁校园,青青子衿。那幽静的红铁皮校门被浓荫绿叶覆盖着。美丽的玻璃花房,宽大的健身房,游泳池,音乐教室里崭新的钢琴在那饱经风霜的钟楼的顶端,会准时传出凝重浑厚的钟声。那钟声带着一份古中国的悠远,穿过校园的绿树红墙,敲打在这些新潮的女孩子的心中。虽说是美国人办的学校,可学生的校服却是中国旗袍。我曾看到过一幅圣玛丽亚学校女生列队的照片。一律是浅色的旗袍,青青的面庞,显示着那一份娇羞与楚楚动人。这些漂亮的女孩子,更是显示着东方少女的绝代风华。
张爱玲在这个学校里,青春飞扬着
张爱玲在这个学校里,勾画着自己的未来
张爱玲在这个学校里,做着“天才梦”
校刊成了张爱玲的最早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先后发表了《秋雨》、《论卡通画之前图》、《牧羊者素描》、《心愿》、《牛》、《霸王别姬》等,已经清楚地显露出不同凡响的文学天赋。尤其《霸王别姬》一文,她的国文老师汪宏生先生曾经给与高度评价,称其“与郭沫若的《楚霸王之死》相比较,简直可以说一声有过之而无不及。”
《霸王别姬》发表在1936年的校刊《国光》第九期上,编者还在“编辑室谈话”中作了高度评价:“爱玲君的《霸王别姬》用新的手法新的意义,重述了我们历史上最有名的英雄美人故事,写来气魄雄豪,说得上是一篇‘力作’。编者曾看过郭沫若用同样题材写的《楚霸王自杀》,爱玲君的作品决不会因了文坛巨人的大名而就此掩住了,所以编者在这里说一声老三老四的活:爱玲勉之!”
在那个时段里张爱玲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记得曾写过一篇《理想中的理想村》。这是一篇美轮美奂的新文艺模式的文章,文章充满了当时曾流行于文坛的布尔乔亚是的辞章语句。在少女时代,张爱玲已经确立了她的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精神,虽然她后来的作品一直要求自己力求事实,并且在《自己的文章》里声明要表现真实的人生。然而,我始终认为:张爱玲的浪漫是生来已久的,也或许因为她一直就用罗曼蒂克的眼光来崇拜着自己的母亲,而使她从小就罗曼蒂克。她的理想主义是传世的家族所给于的自信与张扬。使她在那个时代就是浪漫的、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爱玲在7岁的时候就曾经用旧帐簿的空页写了一个很辉煌的隋唐故事《隋唐演义》,这个古老的故事,在张爱玲的笔下,写的红橙橙浩荡荡,也显示着一种浪漫情怀。然而14岁那年张爱玲就开始写较长的长篇小说、有章回的小说《摩登红楼梦》。母亲不在身边的日子,她和父亲的关系有一点相依为命,父亲张廷重总是细心的听着张爱玲分析她的小说,并且也帮她分析辟理,帮她整理着章回。这时的父亲欣赏着女儿的才华,同时享受着一种天伦之乐。张廷重每每与亲戚、朋友提起自己的女儿都是不无得意地说:“这是我女儿的作品,这是我女儿投的稿子,这是我女儿在学校办的校刊。”对女儿的才华得意的溢于言表。
张爱玲从学校回到家里,就钻进父亲的书房,在父亲的书房把父亲的藏书都拖出来读。有时就和父亲讨论她的作品,有时讲学校的逸事给父亲听。张廷重对女儿的才华得意之中也十分重视给于鼓励、给于指导、给于提醒。在后期张爱玲二十年后的作品《红楼梦魇》的修改就是得到父亲在她少年时的提醒与指导而写得十分逼真生动。
在我读张爱玲的人生时,没有看到父女情深的章节时,我十分不安,也十分不信。于是在图书馆里到处寻找父女情的依据,考证了他们到底有没有父女情深的亲情。一旦找到父女情深的依据时使我感到天下的父爱是一样的。其实父爱如山,它是不太能用语言表达的,它是一种潜意识的爱,如山的爱。
张爱玲在父亲的影响下,对文学、对京剧、对历史、对皇亲国戚都有着感性、与理性的了解与认识。所以张爱玲在父亲的书房里闻到鸦片香也会心安,也会有一种懒洋洋的感觉,在烟雾中浸婬久了,深入精髓,这就是父女情深的亲切感觉。
其实,只有真正的闲人,才会真正体会得出生活细节的美来。张廷重自有他自己的品位与观点。
有一次,张爱玲从学校回来讲着学校的逸事,讲着女浴室的逸事,事后就记下一篇《殷宝滟送楼花会》的文章,张爱玲写道:“女浴室是用污暗的红漆隔开来的一间一间,板壁上钉着红漆凳,上面洒了水与皮肤的碎屑。自来水龙头底下安着深绿荷花缸,暗洞洞也看见缸中腻着一圈白脏。灰色水门汀地,一地的水,没处可以放鞋。活络的半截门上险凛凛搭着衣服,门下就是水沟,更多的水。风很大,一阵阵风吹来邻近的厕所的寒冷的臭气,可是大家抢着霸占了浴间,排山倒海拍啦啦放水的声音,还是很欢喜的。朋友们隔着几件小房在水声之上大声呼喊。”
这个已经相隔六七十年(1944年11月写的)的女浴室描写,今天读来还是那样的栩栩如生,字里行间的酷似景象使我想起30年前我读大学时女浴室的景象是如出一辙的生动场面,不能不惊叹张爱玲这个幽灵是描写景物的大师。那时的我也正是青春飞扬的时期。
张爱玲在少女天才梦里荡漾,在青春飞扬的年华里大胆的勾画着自己未来的蓝图——中学毕业后要到英国去读大学,要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去,要比林语堂还要出风头,要穿最别致的衣裳周游世界,还要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这些理想,后来有的实现,有的则成为蔷薇泡沫,然而也已经变了味道。
这些年是张爱玲的做梦时节,这些年,她是圣玛丽亚学校的佼佼者,文学之天才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