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第一六八章 张爱玲的“笔硕涟涟”的记忆

作者 :

一个崇尚社会主义、自由与友情的男作家,为了张爱玲成为居家型的男人;一个因男人封锁心门的女作家,为了他勇敢地追求婚姻与爱情,婚后张爱玲一直冠夫名,至死无改。在某些部分他们是非常相配的,譬如两个人都喜欢电影,而且都是电影剧作家,在这方面赖雅比张爱玲经验更丰富,所以婚后她将小说的失意转往电影剧本,写了好几部叫座的电影剧本。

如张爱玲婚后第一年,1957年的《情场如战场》,1962年的《南北一家亲》,1963年的《小儿女》、《人财两得》,1964年的《南北喜相逢》、《一曲难忘》、《魂归离恨天》。在写作上,张爱玲认为赖雅在美国比她吃得开,赖雅可预支版税3000美元,而张爱玲在美国预支至多1000美元。

张爱玲在香港期间的作品也算是笔硕涟涟,短短的期间写的电影剧本《南北一家亲》(原名南北和),很快被审核通过,但融进了自己才情的《红楼梦》却迟迟没有音信。而她来香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创作《红楼梦》剧本,这是她能回到美国维持一段时间的主要经济来源。她非常担心剧本通不过,那将会使她的精神彻底地崩溃。

太平洋彼岸,那一位同样才华横溢但时运不济的大作家赖雅,年老体弱,正等着她去照顾;同样曾经红极一时的作家却正在黑暗中为生活的清苦而默默地痛苦着。焦急、思念、不顺、等待……连夜不能入睡,张爱玲的眼睛又开始出血了,她用不断出着血泪的眼睛遥望着漫天的星斗和月亮,信心和月亮都是红色的,好像也浸润了血丝,就像她言下的生活一样,孤独而凄楚。

这时她的这部剧本《南北一家亲》,于1962年在香港开拍,9月香港的《娱乐画报》中有这样的报道:

“故事大纲由亦孚执笔,编剧由名女作家张爱玲执笔。这是电懋当局早于张爱玲取得默契者,但张爱玲侨居美国多年,对香港现实环境有了生疏,所以迟迟未能下笔。电懋当局附候再三,张爱玲决定来港编撰,抵达香港之后,张爱玲即深入各阶层实地观察,收集资料,准备充分,才开始动笔……”

这些显然是广告语,因为从张爱玲家信可知,她忙得像“一只狗”,每天写作从上午十点到凌晨一点,根本没有时间去“深入各阶层实地观察”。我们还从张爱玲的家信里可以由此得知,张爱玲与宋淇之间发生了一些分歧。这是张爱玲的一生中第三次引为经济问题与人闹翻。

分析起来,宋淇固然有过态度上的生硬、不会转圈的问题;而张爱玲这一方面,恐怕也太敏感。这都是小时候后母的那箱旧衣服造成的不良心理障碍,张爱玲经常会觉得别人在钱财上亏待了她。

张爱玲虽然与宋淇发生龌龊,其实,宋淇基本上是做到了仁至义尽,不单单是借钱给她应急,在张爱玲的船票尚未退回时,他就曾明确表过态:如果买机票钱不够,公司会给张爱玲补上。至于同意接纳张爱玲在他家最后住两周,也是宋淇自己主动提出来的。

最后张爱玲在与电懋公司的交情至少表面上却仍是维持着的,而且剧本里的香港风情以及俚语典故也都是由宋淇代为添加改写的。

写到这里,我认为:世人如果以一句“他们已不是我的朋友了”的负气之语就便推断张爱玲与宋淇交恶,那是对两个人的心胸与德行都太低估了。

因为人毕竟不是神,夫妻尚且斗嘴吵架,何况朋友?我们不能要求朋友向耶稣那样博爱,那样完美,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而张爱玲与宋淇,都是清者,却非至清者。

其实,为了省钱张爱玲离港之前,因为按时间与旅社退房后又因等候审批剧本延期两个星期,就在宋家住了两周,虽然由于自卑与拘谨,这两个星期的“同住”生活想必不甚愉快,想必是相见无言了。张爱玲离港后,回美国他们的关系和宋淇也还一直保持着联系。直到1964年夏天,电懋老板、一个新加坡富商在6月20日的空难中丧生,电懋公司随后解体,张爱玲后来与宋淇的合作才被迫中断。电懋公司关门后,再也无剧本可写,张爱玲以写广播剧度日,与宋淇夫妇大约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络。据资料显示张爱玲与宋淇恢复感情想必是在赖雅死了以后。当她研究《红楼梦》、《海上花》,宋淇还为她找过资料,那也仅只是书信往来。张爱玲倒是把身后所有托付给他们,在张爱玲的心目中,一辈子的朋友只有炎樱和宋淇夫妇了。这是后话。

其实,宋淇仍然一直关心着张爱玲,想方设法地帮助她,并为她牵线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她的所有作品;1984年香港邵氏公司拍摄《倾城之恋》,也是宋淇塔桥,并且因为宋淇与邵逸夫的老朋友关系,还替张爱玲争取到了一笔不菲的稿费;后来导演但汉章在1988年拍张爱玲的长篇小说《怨女》,关锦鹏1990年拍张爱玲的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走的也都是宋淇的路子。宋淇一如既往地向他认识的港台出版界、电影界人士热心推荐张爱玲,终于使张爱玲“咸鱼翻身”,这些都是后话了

而张爱玲身后,把所有遗产都交与宋淇——在她的心目中,宋淇夫妇是其终身挚友。他们的友谊,不折不扣地维持了一辈子。

其实,事实上张爱玲的作品被搬到荧屏后,她本人的故事更成为多部电影与电视剧的主题,并且“还魂”在演员身上,而往往比电影本身更像传奇而值得回味。比如《不了情》、比如《半生缘》、比如《小儿女》、再比如《倾城之恋》等,这些对于张爱玲都意义非浅。

最为让我不能忘怀的怀旧片絮:邵氏公司拍《倾城之恋》让周润发把《倾城之恋》里的范柳原演绎的风流倜傥,潇洒得带点苦衷;导演许鞍华再次拍摄《倾城之恋》与邵氏一比高低还不算,又将《半生缘》搬上银幕,由曾被作家李碧华评价过“又像妓女又像痨病鬼”的梅艳芳演姐姐曼露,黎明饰沈世均,黄磊演许叔惠,葛优演姐夫祝鸿才,王志文饰演曼露的旧情人张豫瑾;吴倩莲演曼桢,就光看这演员的阵容,张爱玲也值了,我们张迷们更是值了。

我们再看看关锦鹏拍摄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陈冲演红玫瑰王娇蕊,叶玉卿演白玫瑰孟烟鹂,赵文瑄饰佟振保,个个演得劲道十足,林忆莲演唱的主题曲《玫瑰香》尤其荡气回肠。张爱玲值啊,我们张迷更是值了。

一曲《滚滚红尘》我看了无数遍,遍遍引为骄傲,秦汉演得胡兰成是接近我心目中的儒将文人胡兰成的形象,而林青霞也不负我心,将张爱玲演绎的丝丝入扣、凄艳动人。名演员演绎我心中的偶像让我这个张迷是心满意足了,看一百遍也看不够。不亏这部片子双双得了第十二届金马奖的最佳男女主角奖。电影主题曲是三毛自己填的词,凄婉缠绵,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滚滚红尘》原型张爱玲、名演员演饰、三毛编剧、动人凄婉的主题曲一起与电影成为经典。

午夜,午夜有个老张迷,开着一盏小灯,打开cd,在幽幽的蓝光里看另一个时代的故事、看张爱玲写的所有的故事:看桑弧导演的片子《不了情》、《太太万岁》;看许鞍华导演的片子《倾城之恋》;看岳枫导演的片子《情场如战场》;看但汉章导演的片子《怨女》;看关锦鹏导演的片子《红玫瑰与白玫瑰》;看三毛写张爱玲的片子《滚滚红尘》,看宋淇帮助张爱玲成名的这些剧本,我这个张迷不禁唏嘘感慨……

这里有名导演、名作家、名演员共同打造的经典,这真是一场视觉兼心灵的盛宴……

倘若天国里也有电影院,而他们在那里相逢,应当会有新的宏片巨制奉献给上帝,也会给我们张迷们一个惊艳吧。

张爱玲在台湾虽然也只是惊鸿一瞥,缘分却从此结下。台湾青年几乎人手一本张爱玲,读得如醉如痴。难怪台湾女作家朱天文不无自豪地说:“关于张爱玲,大陆是比台湾晚了至少三十年。在台湾可以说,我们是读张爱玲长大的,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每个人都从张爱玲那里取得了自己需要的一瓢。这样的文化构成,跟大陆却是不同。”

我想:60年代初的张爱玲热就是从台湾掀起来,这股台风一直刮到大陆,10年一个轮回热、10年一个轮回热,它整整热了近70年,要从40年代算起,张爱玲的名字热了已经有快80年了。张迷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着……

张爱玲的作品“回到”大陆是80年代以后的事情——而不是全部!因为此时港台文学袭击内地,张爱玲随之回流,读者们惊喜而茫然,人们不是把她当做“出土文物”就是认作“美籍华人”,而主流文学更是带着一丝本能的拒绝对其讳莫如深。

香港许子东先生曾说:“有趣的是,一般当代作家如被人评为有‘鲁迅精神’、‘老舍语言’或‘沈从文风格’等,大都会感到光荣自豪。何以被认为是张派的作家,却不是‘划清界限’就是‘叛逃前身’,甚至有意无意都对张爱玲的影响感到焦虑?是否因为作家们不愿被太有魅力的前人身影淹没?或许人们对张爱玲的文学地位仍有困惑?”

而台湾作家就没有这些顾虑,早在六七十年代时自称“张派”作家的已经不乏有人,并奉张爱玲为“祖师女乃女乃”。张爱玲这后来的大红大紫,究本溯源有两个大原因:一是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本)的出版,加速了张爱玲的成名,掀起了60年代的台湾乃至香港及世界文学界的张爱玲热,奠基了张爱玲的地位,这是第一代的“张爱玲热”;二是台湾皇冠出版社董事长平鑫涛对张爱玲作品重新整理加印重版的系统推荐,70年代使台湾掀起乃至传入大陆的第二代“张爱玲热”;80年代改革开放,张爱玲的作品回归祖国,掀起了第三代张爱玲热;90年代国内掀起第四代“张爱玲热”……

人们说10年一轮转,10年掀一热,我们已经不知道这已经是属于第几代张爱玲热了。这是后话。

总之,张爱玲认为的这次“东方之行”完全宣告失败,在香港搜集“中国题材”以利创作的念头,也因此断绝。张爱玲觉得筋疲力尽,身心交瘁。她终于下定决心回美国去了。1962年3月16日,张爱玲搭上了飞往美国的班机飞离香港,回到了美国。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张爱玲再也没有踏上过这块曾经那么熟悉的中国的土地。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挥一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再见,香港!再见,中国!

张爱玲把这次创伤,看得过分沉重了。这片土地,她此后也再不敢涉足!后来台湾《中国时报》曾经邀请她再去台湾,姑姑张茂渊、弟弟张子静也曾写信劝她回上海看看,她都一概谢绝了。

张爱玲是铁了心了,她是要真正的“自我放逐”了。

张爱玲称这是一次“恶劣的交易”。算算经济账,跑来一趟香港真是得不偿失;这里还没有把身心俱损的代价计算在内。

——从此,这片唯一能够滋养她写作灵感的土地,就永远地只是梦中的家园了!

张爱玲回到美国后,两人双双病倒,好不容易赚来的钱一下子花光光,这次中风赖雅再也没有站起来,张爱玲结束了她的小说梦和城市梦。她越搬越乡下,终至搬到美国最便宜的黑人区。

注:这次远行归来,在qq有我的日志《黄山归来》、《邂逅摄影大炮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的qq,我的qq号码:1027868803.请注明起点书友,或你的作品名。这里再次感谢我的朋友们的支持。008谢谢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最新章节 |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全文阅读 | 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