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那次挣扎,那次台湾与香港之行,其目的是张爱玲想回到东方找回她想要的中国经验与中国题材,无奈张爱玲此路没有走通,而她也一直没有机会打入美国社会,所以没有题材可写,这就是一个作家最大的悲哀。
那次张爱玲返回美国后,赖雅在她的精心照顾下,风烛残年的赖雅又过了6个生日。但是赖雅在去世前两年就已经瘫痪了,而且发展到大小便失禁,生活无法自理。
张爱玲勇敢地承担了一切的责任。除了自己的工作以外,赖雅的生活、看护都是她一个人在承担,张爱玲为赖雅付出了不曾为自己亲人付出的一切。对于赖雅,张爱玲是完全无悔的。而对于张爱玲来说,赖雅是她最初的安慰,后来发展成,是一个精神安慰。她是一叶飘萍,她对外界所持有的态度就是“冷眼相看”。惟有赖雅一人,是她真正的精神密友。
几乎从他们相识的时候起,赖雅的经济状况就极其紧张,并且也从没有好转过。经年累月,赖雅靠着每月52美元的社会福利金和他自己微薄的版税维持着最基本的生活。张爱玲给了他一个家,也给了他一份靠他自己的收入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相对的舒适的生活。这个一生不愿被家庭所累的人,最终仍是在家庭中得到了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平静与安宁。
张爱玲为了这个家,却因此失去了惟一的孩子,为了得到这个家,得到一个在美国的家,一个在美国有着永久身份的丈夫和一个不会被撵出美国的保障。不知道她有没有为此后悔过。
张爱玲嫁给赖雅的时候才36岁,是一个女子成熟健康的最好的时段,在很多人感觉里仿佛是一朵鲜花,而张爱玲却错误地插在了美国的牛粪上。这是谁也料不到的。
张爱玲何以自愿投入一个“年迈老朽”的美国作家的怀抱?历来是张学研究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是,旁观者往往“不清”,很多人都是用了功利的尺子来衡量这件事情。
著名的海外张学研究者司马新,认为张爱玲此举是想找一个生活上的靠山:“她为自己朦胧的未来心中无数而感到焦虑。面临多方面的窘迫,她选择了赖雅做靠山。”
而第一个把张爱玲捧上神坛的夏志清教授,更是认为:“两个人的结合,都是考虑了未来能在钱财上能依靠对方,哪知道两个人全打错了算盘。”
两位文学界权威,两位张学权威,一锤定音!
接下来,各色张学研究者们的分析,大多都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的。他们认为,发生了这样的事,除了功利的选择、经济原因之外,不可能有别的因素。
——张学研究者们认为:那是张爱玲做了一场交易。
这个结论,真的是让我们“张迷”很生气。,真是让人笑都笑不出,也更是哭不出来。
在张爱玲的这个第二次婚姻的认识上,人们给予了极大的偏见,在他们的贫穷中,人们藐视过赖雅。但是我们在赖雅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赖雅日记里记录的食谱中,不乏葡萄酒、汉堡包、鸡肉派、意大利匹萨、蛋糕、沙拉、意大利菜肴、牛女乃加麦片,现煮咖啡,等等,还有“培根”——即便是当今的中国都市居民,又有多少人知道“培根”为何物呢?(我收藏的赖雅的日记中记录他们的生活很是安宁幸福。)
这些东西,不都是当今小资们津津乐道的时髦食品吗?
张爱玲和赖雅还没听有穷到要喝白菜豆腐汤的地步!
那些极口称赞张爱玲“超凡月兑俗”的人,为何要如此狠狠地埋怨张爱玲嫁错了人??这里也包括我丑陋的偏见!张爱玲的几封情书我们凡人能写得出吗?赖雅情深脉脉的日记不正是张爱玲的最爱吗?
这些学院派的研究者们,唯独不懂“世间情为何物”!!
张爱玲缘何投入赖雅的怀抱?这是因为——
赖雅是一个真诚的人,赖雅是一个有童心的人,赖雅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赖雅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此外,赖雅还是一位温厚的长者,是一位精神上的富翁,是真正能够赏识张爱玲才华的人
这一切,就是他之所以能够打动张爱玲的优势和强项。
张爱玲并没有看走眼——她和赖雅后来果真成了“与子偕老”的情侣。12年的相濡以沫,问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赖雅相伴了张爱玲近12年,我们可以12年始终如一地眷念着一个人吗?这12年,赖雅所给予张爱玲的,不仅是关爱、亲情、更重要的是,也成为张爱玲与外部世界相连的唯一的纽带。除了赖雅之外,她与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团体、任何岗位或职务都没有很深的关联。
记得1965年那年的圣诞节姗姗来临,霏丝的三个男孩及大儿子捷乐米的女友安琪都来探望外祖父赖雅,他们还给他带来了鲜花和一些玩具作为礼物,沉寂很久了的小屋,重新又回荡起了笑声。这时病榻上的赖雅已经不能动了。但他看着成长着的,充满活力的儿孙们,眼角露出了笑意。淡淡的一丝笑意很快冲掉了这些孩子们带来的安慰,短暂的一丝笑意丝毫无改于赖雅与张爱玲的悲伤与无助。敏感的安琪深深地被这种忧郁无助的氛围所感染。临走告别时,女孩子安琪禁不住暗暗抽泣的哭了起来。
那段时间,赖雅已经病入膏肓了。这个曾经快乐而坚强的男人,现在瘦的只剩下皮包骨头。他整日里病恹恹地躺在那里,一动也不能动。也许,他的思绪已经回到那些壮怀激烈、笑傲江湖的岁月中去。可是,如今,他就像是一只折伤了翅膀的鹰,哪儿都去不了的。他每天看着张爱玲匆匆忙忙地跑进跑出,喂他吃药,帮他擦身子。他心痛地看着张爱玲在艰难的谋生与照顾自己之间而心力交瘁的身影,他的心里是存着深深的内疚之情。此生,他已经欠她太多太多。
还记得有一次,赖雅的表哥哈勃许塔月兑来看望他,赖雅见到他时,把头转向墙壁要求他的表哥立即离开他。赖雅一向是一个乐观好客的人,可是,一生慷慨漂泊的赖雅,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怜悯,现在的状况他也实在是不愿意让亲人、朋友看到他的这个样子而为他伤心。他不愿意让自己的这副潦倒的模样让亲人见到,如果让他感到别人在同情和可怜他,还不如让他死。赖雅拒绝了表哥的探望。
赖雅的一生都希望带给朋友的是快乐和温暖。一直到死,他都是这个样子。赖雅心中的苦楚,张爱玲无疑是最清楚的。多少个寂静的暗夜里,张爱玲企求着上苍的恩典,让赖雅多一天活在世上。许多的时候,张爱玲就是坐在赖雅的病床边,“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自从他们俩结婚以后,赖雅这几年对张爱玲的厚爱以及张爱玲对赖雅精神上的依赖,使张爱玲不得不暂时放弃她视为生命的写作,而全心护理起已经76岁的,已经被病魔折磨的骨瘦如柴的赖雅。
然而,人世间最诚挚的爱也改变不了生死轮回的自然规律,赖雅终于还是永远地离开了张爱玲,离开了这个他曾经是多么眷恋过的人世间。
1967年10月8日,在张爱玲过完47岁生日后没几天,赖雅终于在麻州康桥痛苦的去世了,也算是结束了命运对自己的折磨。张爱玲她失去了自己的第二个丈夫。
赖雅的愿望实现了,他彻底地解月兑了,他不用人们来同情他怜悯他。再也不要他所爱的人为了他而备受生活的折磨。他走完了自己一生多彩而曲折的道路。没有做成大的事业,但还算是惬意的一生,自由自在的一生。这一生,他是为他自己活的。
那天,1967年10月8日的日子,张爱玲永远记着这个日子。窗外,有秋叶飘然而落。赖雅的去世对张爱玲来说是一种解月兑,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往往不是重,而是其轻。赖雅将他们精神眷恋的重量带走了,剩下的,便是充满了辛酸的回忆和空静的屋子。
被病痛折磨得过久的人,面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在张爱玲的眼里,赖雅和善的面容,永远不会变!
他走了,解月兑了,也算是轰轰烈烈活了一世
正如台湾学者周芬伶所言,赖雅的价值在中西方文学中,各扶助了一位绝世的文学天才。扶助的西方的文学天才是布莱希特;东方的文学天才就是张爱玲。他自己本人也够个传奇人物了!
一些张学研究者大概是出于对赖雅的偏见,或是因为这一幕实在是太愁惨,写到赖雅死的时候都很低调,一笔带过。
其实,赖雅之死,在张爱玲生命史上,所占分量极重。
早年,她从不和睦的家庭中体悟出的是:人间无爱。中年,她从她的爱情生活里又体悟出爱情的短暂。人间的无爱和人间的爱情她都尝过了,经历过了,今生今世,她已了无牵挂,一个人,安静的活下去吧。张爱玲决定,她不再追求人间的情爱了。
赖雅的遗体火化后没有举行葬礼,张爱玲把他的骨灰转交给赖雅的女儿霏丝,由霏丝安葬。张爱玲是不喜欢身外物与身后的仪式的,她对自己这样,对自己至亲的人也是这样。
在张爱玲的所有文字中,提到赖雅之处极少极少,连自己的最后一部图文作品《对照记》中赖雅也是缺席的。然而张爱玲在给著名的台湾作家朱西宁的信中却曾这样写道:“赖雅不是画家,是文人,也有人认为他好。譬如美国出版《秧歌》的那家公司,给我预支一千元版税,同一时期给他一部未完的小说预支三千。我不看他写的东西。他总是说:‘i,mgoodpany。’(我是一个好伴侣。)他是粗线条的人,爱交朋友,不像我,但是我们很接近,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已经觉得多余。以后有空找到照片会寄张给你。”
这就是张爱玲对丈夫的最慷慨的赞美了。张爱玲对于自己的私生活,总是惜墨如金的。她和赖雅,在精神上已经契合到多半句也是多余的。
以张爱玲的孤傲,能获得她这样的评价的人,怕是不多!
张爱玲与赖雅的爱不同于胡兰成的风花雪夜轰轰烈烈,他们之间是实实在在的爱,是彼此对彼此需要的一种肯定,是凄凉世界里的一点安定喜乐。赖雅在张爱玲最孤独最无助的日子里,在她创作时期的瓶颈中,有这样一个男人欣赏她、肯定她,这就足够使张爱玲爱上赖雅。
爱情是缘分,爱情是没有条件的。即使再没有道理,两个人只要互相欣赏就会滋长爱。张爱玲说过:“我有时候觉得,我是一座岛。”一座岛是怎样的孤独呢?没有人知道,但是赖雅似乎知道了,赖雅曾经也说过张爱玲:“她的照片就像一部小说。”而张爱玲曾被誉为“曹雪芹以来中国最好的作家”,这句话对于一个女人,特别是对于一个孤独又骄傲的女人张爱玲来说,是一种欣赏和肯定,是男人情话中最动听的一句话。
张爱玲不是一个容易爱上别人的女子,更不会轻易以身相许。投身赖雅,是张爱玲自己的选择,而12年的婚姻最终只是因为赖雅的死亡才不得不走向别离。
我认为,既然我们尊重张爱玲,那么对她的第二次婚姻的评价,就应该充分尊重她本人的看法。
从此,张爱玲真正变成了无牵无挂了,她在顷刻间失去了在美国唯一亲近的人。在此后漫长的27年人生长河中,她都是一个人走过来的。张爱玲至死都是以赖雅为自己的姓,以赖雅夫人的身份自居。是的,她珍视这一份异国之恋。她珍视那些与赖雅一起走过的甜蜜而温馨的时光。
许多年前,张爱玲就借着她小说中的主人公说出这样的话:诗经上最悲哀的一首诗是: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悲哀,肯定,钟情,像银白的月光,清爽可又有几多凄切。
这场婚姻,从1956年8月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大雪飞舞的初春算起(这一年,赖雅65岁,张爱玲36岁),到1967年秋天,总共12年。12年间,张爱玲自己也从36岁艰难地挨到了47岁。老年的赖雅虽然给了张爱玲不少男人的温暖与关怀,但同时也是更深地把她自己带入了生存挣扎的漩涡。自幼生于官宦世家的张爱玲,可是做梦也没有预料到自己的将来,她会陷入那样的窘迫那样的无助。她自己曾经说过:“乱世的人,没有真正的家”。她自己多难的生活算是一一验证了这句不幸的话。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又到美国,她总是处在接连不断的漂泊之中。现在赖雅已去世,她对感情就彻底丧失了兴趣。
本来她之所以选择赖雅,与年轻时代爱上胡兰成是很不同,有很多的现实因素考虑在内。现在,她完全不再寄希望于爱了。她本喜欢孤独,赖雅的去世,恰恰给了她一种解月兑。
这一年,赖雅76岁,张爱玲47岁。
从此张爱玲将自己重重深锁,甚至躲避一切亲友的关注,直至守寡后张爱玲终身保留着丈夫的姓氏。那时嫁给美国男人的中国女性,一般都保持原姓不变,而张爱玲却一直按西方习俗随夫姓,一直到她死,她用的始终是eileenreyher(爱玲·赖雅)的名字。这一切,无言地证明赖雅是张爱玲心灵的选择。
张爱玲的第二次婚姻,在一般人印象中,似乎远不及第一次婚姻那样炫目,那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有误区。她和赖雅,谁都没有用文字对这段婚姻进行炫耀,但他们有“平淡即是真”的携手12年。要知道,鲁迅与许广平的婚姻,也才仅有9年的时间。
我们应该为张爱玲的这次婚姻感到庆幸。12年岁月中的相知与默契,这里面肯定有无数外人所不知的细节。
张爱玲的中年,是坎坷的,也是幸福的。
赖雅死后,张爱玲在这个世上继续活了27年,仍然是读书写作;但不同的是,她向外界关上了唯一的一扇门。
注1:明天是中秋节(9月30日),后天是国庆节,在这里祝我的书友朋友们,我的张迷,我的读者们中秋快乐,国庆潇洒。祝我的朋友们健康幸福。
注2:张爱玲的第二次婚姻结束了,以后的章节叙述张爱玲的27年的幽居生活和晚年生活。这里再次感谢我的朋友们的长期支持和喜欢。008在这里拱手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