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第二五回西太后再度垂帘左宗棠抬棺出征(下)
第二五回西太后再度垂帘左宗棠抬棺出征(下)
从此以后,同治皇帝心灰意冷,郁郁寡欢,懒得过问朝政。太监文喜、桂宝怕皇帝闷出病来,怂恿同治微服出宫,散心释闷。主仆三人结伴出宫,闲游半日,倍感无聊,便再次钻进妓院,寻找刺激。道德的缺失和人性的弱点,使他在邪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治皇帝借酒浇愁,自暴自弃,滥服药,恣意纵欲。一连数日,不回皇宫。朝中大臣侦知此情,派员来请;同治道:“大清国乃母后的天下,与朕何干?朕虽为万乘之尊,却遇事不能自己做主,已无颜面对百官,不回也罢。”众官员反复劝慰,恳请回驾。同治被逼不过,勉强回宫,却不理国政,整天怒气填胸、砸桌击凳。过了几天,又出宫**,醉生梦死,****。同治的行为,每天都有人向慈禧太后密报,慈禧极为厌恶,臭骂同治为下流、贱种。慈禧的咒骂,也有人随时向同治报告。宫中太监,多为小人,彼此传话,难免夸大其词,两头挑拨;致使母子之间,已成水火不容之势,仇恨越来越深。宫中上下,到处窃窃私语,却无人能化解其矛盾。
客观地说,青年人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属于成长道路上的自然现象。怎样科学引导、化解矛盾则是一门高级学问。慈禧太后的婬威、歹毒,和同治皇帝的刚愎自用,围绕着最高权力的争夺,难免会构成剧烈的矛盾冲突。可惜的是宫中太监不具备解决这一矛盾的能力;相反,采取了两头煽风点火,又不断火上浇油的做法,终于把同治皇帝推上了毁灭的道路。
同治皇帝衔恨在胸,沉溺烟花妓院,寻欢作乐。不料乐极生悲,染上性病。回宫诊治,御医诊断后,不敢明言是梅毒恶疾,只说是天花病,俗言“出痘”。开方服药,毫无效果,耽延两月,溃烂,病毒迅速扩散,遍体生疮,不治而亡。同治皇帝临死时,对自己的生母慈禧太后恨得咬牙切齿。他死后,慈禧在其灵前干号了几声,竟然没流一滴眼泪。慈禧太后不愧为铁石心肠,她心一横,牙一咬,转身离开灵堂,返回养心殿。后人有诗议之曰:
母子争权起是非,逼死亲子为了谁?做人何必太强硬,骨肉伤残亦不悲!
后人又有诗议同治皇帝曰:
贵为天子逛青楼,恶疾染身一命休。彩舟倾覆因浪荡,银烛落泪为风流。人生难免不如意,自甘沉沦最可羞。寄语世间才俊郎,勿效同治恋花柳。
慈禧太后回到养心殿,召集诸王公大臣会商道:“皇上龙驭宾天,尚无子嗣。谁来继承大统,必须速决。”东太后慈安道:“皇后已身怀六甲,待其生育后再定吧。”慈禧道:“皇后如果生下个女儿,焉能继位?”恭亲王奕?道:“在近支中择一小辈继位不难,难的是皇后如果生个男儿,又当如何处置?臣以为先秘不发丧,待皇后生育为是。”慈禧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先顾眼下,别提后话。”众人议了半天,没有定论,齐请慈禧决断。慈禧道:“同治无嗣,就不考虑为他立嗣了。干脆为先帝咸丰爷立嗣。”众人又议论了半天,均提不出反对的理由。慈禧再次决断道:“我意已决,就立醇亲王之子载湉为新君。”此言一出,众人唯唯。当即定下载湉为新皇帝,年号光绪。
慈禧太后如此安排,大有深意。载湉是醇亲王的儿子;而醇亲王是咸丰皇帝的弟弟,他的福晋又是慈禧的妹妹。按辈分说,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弟弟,不是其皇位的继承者,而是咸丰皇帝的继承者。更妙的是载湉只有四岁,不可能亲自理政。慈禧太后之所以如此安排,完全是为了继续保持两宫垂帘听政的局面。
会后,众人相继散去,慈禧太后左思右想,斩草必须除根,否则后患无穷。她立刻传见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恶语羞辱一番,并咒骂道:“你这个狐狸精,媚死了我儿子,还有脸再活下去?我岂能容你!”阿鲁特氏受辱,回到后宫,伤心欲绝,放声痛哭。哭到半夜,敛声自思,母后心黑手辣,亲生儿子尚且逼死,又岂能放过儿媳。自己活着将生不如死,不如一死了之。于是,取出一匹白绫,悬梁自尽。次日,消息传来,慈禧太后柳眉倒竖,眼射寒光,牙关一挫,发出一道口谕:“原伺候皇上和皇后的太监、宫女全部赐死。”此谕一发,近二百名太监、宫女被灭口。
光绪登基,驾坐金銮,两宫太后,再度垂帘听政。忽一日,都察院奏报,有数名御史弹劾左宗棠与胡雪岩勾结,贪污军饷,饱肥私囊。两宫太后降旨彻查,都察院当即派出数名官员,分赴浙江、福建、湖南、陕甘调查。查了半年,回报朝廷,结论是朝廷拨给左宗棠的军费远远不够其用兵,至今还欠其军饷八百二十万两。多亏胡雪岩在财力上的鼎力相助,才保证了左宗棠十余年的疆场驰骋。左宗棠一身清白,堂堂正正,其俸禄大部分用于救济灾民,致使其妻子儿女在原籍布衣蔬食,清贫度日。听完汇报,慈禧太后非常高兴,随即对满朝文武降下一道口谕:“近世之清官,首推左宗棠。三十年内不准任何人参奏左宗棠。”次日,清廷发出上谕,赐给胡雪岩二品顶戴,加授浙江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至此,胡雪岩成为“亦官亦商”的红顶商人。左宗棠晋升为东阁大学士,封一等伯爵。清朝的大学士,即宰相职位,“封爵拜相”乃汉族官员在清代所能达到之最高官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诬告左宗棠的案件刚刚平息,朝廷中又掀起了一场关于东南“海防”与西北“塞防”之间的大争论。原来,早在陕甘回民起义之初,新疆境内的各族人民也发动了反清起义,并迅速向天山南北两路扩展,吐鲁番、乌鲁木齐、伊利、喀什噶尔等重要城市均为起义势力所占领。清廷在新疆的统治大部分被推翻。新疆回民起义不久,领导权即落到上层封建主手里,形成了封建割据。其中主要有两大势力:一是阿訇妥明为首,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政权,占有北疆大部分地区;二是金相印为首,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政权,占有南疆大部分地区。这两大割据势力为了争夺地盘,互相厮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为了在内战中取胜,金相印竟然勾结外国,向浩罕汗国请求支援。浩罕汗国的封建统治者见有机可乘,即派其总司令阿古柏带领军队侵入新疆。
阿古柏侵入新疆后,使用极其残暴的手段相继攻灭了南疆的割据势力,悍然宣布建立“哲德沙尔汗国”。随后又向北疆进攻,占领了乌鲁木齐,妥明兵败身亡。就这样,短短的数年之间,天山南北两路大部分地区均为阿古柏所有。为了应对阿古柏的入侵,清政府派出满族将领荣全、景廉率领清军迎战,然而,荣全和景廉高度无能,使抗战节节败退,连续丢城失地,最终龟缩在哈密城中,不敢再战。
阿古柏为了稳定其反动统治,一方面对当地人民残暴屠杀、野蛮奴役;一方面投靠英国,借此抗拒清廷收复新疆。英国政府顺水推舟,立即承认阿古柏政权为“合法的**王国”;并为其提供大批枪炮,派出军官帮助阿古柏训练军队;企图通过阿古柏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变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官不断唆使阿古柏向北扩展,占领北疆。而昏聩无能的荣全则数次乞求俄国出兵,以对抗阿古柏的军事进攻。荣全的混账行为让俄国沙皇喜不自禁;早就对新疆垂涎三尺的俄国政府乘机抢劫,以帮助清军作战和“代管”为名,出兵占领了伊犁。至此,新疆的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实际上已月兑离了清朝的版图。新疆的事变,已不再是回民起义反清的问题,而是英、俄侵略者利用时机,妄图把新疆割裂出去,变为其殖民地的问题了。
面对新疆的混乱局势,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始终保持着清醒地认识,他一面上书清廷,主张用武力收回新疆;一面积极备战,派出先头部队赶出玉门关,加强边塞防务。然而,左宗棠的提议却遭到了李鸿章等投降派的反对,主张放弃新疆,撤回西北大军,把军饷用于加强东南沿海的“海防”。李鸿章之目的有二:其一,左宗棠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后,在统治集团中声望日高,引起了李鸿章的嫉妒,企图借此压抑他。其二,李鸿章正在筹备兴办北洋海军,故提出裁撤西北军,节省之军费用来扩充北洋海军。这样,李鸿章一手挑起了西北“塞防”和东南“海防”的争论;其实质已不是军饷问题,而是要不要收复新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大问题。
事关大局,清廷下旨要朝臣和各省督抚大员发表议论;众官员纷纷上书议政,形成了三种意见。一种以直隶总督李鸿章、恭亲王为首,主张放弃新疆,全力加强东南海防;一种以大学士文祥、醇亲王为首,主张收复新疆,确保西北边防安全。第三种意见是左宗棠的,他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认为:“收复新疆,能够大张军威,可使列强不敢在东南沿海轻举妄动。如放弃新疆,列强会以为我大清国软弱可欺,沿海的挑衅和西北的攻击将同时出现;国势危殆,将难以避免。惟有中国自强,才能杜绝英、俄等国的鲸吞与蚕食。”
三种意见,孰为最佳?清廷决定召开御前会议,由各亲王、郡王、大学士、六部九卿参加审议。大学士文祥首先发言:“新疆乃我国之神圣领土,当年乾隆皇帝亲自率兵平定,成就千古伟业。而今,英俄两夷插手捣乱,制造分裂。然祖宗大业,不可轻弃,收复新疆,势在必得。”李鸿章反对道:“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收千里之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左宗棠奋起反击道:“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矿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者,实为聚宝之盆。”李鸿章争论道:“新疆不过是皮肤、毛发,弃之与肢体、元气无伤,收回则反成国家之负担。康乾盛世,国库充裕,巩固西北边塞,自然不成问题。而今,国库空虚,放弃新疆,可节省大笔军饷。”左宗棠驳斥道:“新疆是国家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岂有放弃部分而不伤整体元气之理!军饷本是为保边疆领土而用,丢掉领土,军饷又有何用?我朝定鼎燕都,康熙帝平定葛尔丹,乾隆帝平定新疆,两代圣主极为重视西北塞防,才使蒙古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如果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接着,他向皇帝和两宫太后奏请道:“臣已六十有五,体弱多病,岂有贪功求赏之念。欲率兵直出玉门关者,实为保我大清国江山永固,寸土不丢。男儿为报国恩重,战死沙场是善终。”
一语既出,四座皆惊。左宗棠的耿耿丹心、铮铮铁骨,深深打动了两宫太后,也赢得了众多朝臣的赞同。于是,清廷立即下诏,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用武力收复新疆,并将兵、饷、粮、运大权交由左宗棠一人全权负责。
左宗棠回到西安,特意请人制做了一口棺材,令卫队抬棺随军而行,以示其“不复新疆,誓不生还”之决心。出征之日,仪从威严。前面是一名武将骑马领队,手擎“左”字大帅旗;十名武弁骑马佩刀、列队前导。二百名卫士打着彩色旗帜,举着“清道飞虎”、“肃静回避”的清道牌,接着是“钦差大臣”、“陕甘总督”、“东阁大学士”、“一等伯爵”、“督办新疆军务”、“赏穿黄马褂”的官衔牌,一对一对依次排列;擂鼓助威,鸣锣开道。仪仗队后,八名亲兵抬着绿呢大轿齐步而行。轿帘高挽,左宗棠身穿黄缎马褂,头戴嵌宝三眼花翎,端坐轿中,目光刚毅,神色凝重。轿后,两名膀大腰圆的士兵各擎一面红绸长幡,幡上用黄色丝线绣成一联:“一腔热血收国土”;“千秋雄鬼保边疆”。幡后,又是八名身披红绸的士兵抬着一具黑漆棺材紧紧跟随;棺材上披红挂花,分外抢眼。棺后,二千名骑兵持枪佩刀,按辔徐行。此举轰动了古城西安,各界百姓拥道旁观,无不为之钦佩。街道两旁,家家摆起香案,焚香祝赞;各户商铺鞭炮齐鸣,声震云天。是真英雄,才有此惊人壮举;有大气魄,方能筑民族长城。
一路西行,左宗棠细心检查前几年所栽之树木,看到路两旁白杨成荫、榆柳映人,格外高兴。每发现道路失修、树木被毁之处,立即停轿,命令士兵修路、植树。他反复告诫手下将士:“大军出征,必须确保粮草、军需供应。后方道路畅通,关系着前方战士的生死胜败。”在他的严厉督促下,从西安到长武,再到兰州、肃州,三千多里的官道畅通无阻,两旁绿树成行,浓荫如幄。西出玉门关后,他依然责成部属修路植树。道路平坦,树荫夹庇,为进军新疆提供了保障,也成为大西北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时人有诗赞之曰: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万里出征,后勤保障第一。左宗棠下令,每隔三十里,在路旁建立一所驿站,派兵驻守,站内储备柴草食物,供行人和将士休息、饮食;既保证了行军便利,又保证了商旅的安全,为大军出征创造了条件。这才是:大军出征先修路,保障供需歼顽敌。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