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第二六回李鸿章出卖主权左宗棠收复新疆(上)
第二六回李鸿章出卖主权左宗棠收复新疆(上)
诗曰:雄师西出玉门关,大将挥鞭定天山。敌酋穷窜荒漠外,杨柳新栽古道边。许国不辞征战苦,计功始知行路难。丹心常伴边疆月,惟盼祖国大团圆。
话说左宗棠抬棺西进,一路晓行夜宿,细心检查道路植被,两月之后抵达兰州,即刻着手进军之部署。他首先对各军将领做出调整,奏请朝廷任命刘锦棠总理行营营务,担任前敌总指挥,率领湘军出征。又奏请以刘典帮办陕甘军务,负责管理地方民政和军需后勤工作。选好前敌统帅和后勤保障官员后,左宗棠审时度势,制定了“缓进急战”的策略。所谓“缓进”,就是不能急急忙忙进军,而要做好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充分准备。兵、饷、粮、运要有周密细致的计划,前线部队与后方的军需供应必须紧密衔接。用较长的时间筹集军资,巩固后方,疏通道路。所谓“急战”,就是要了解敌情,确定打击目标,每一战役力求速战速决;千里出击,如拖延时日,将陷于不利地位。
各项准备工作中,最难者莫过于筹饷。当时,清廷规定西征之军饷,由内地各省分摊。然而,各省督抚态度不一,有的积极,有的拖延,悬军待饷,势成燃眉。左宗棠上书朝廷,直言奏报,请求支饷一千万两,以保证大军出战。朝廷接受了左宗棠的要求,发出诏旨:“左宗棠出师塞外,必须士饱马腾,方足以壮军威而张挞伐。所请军饷一千万两,由户部库存先拨二百万两,各省速解三百万两,拖延军饷者立即革职拿问。其余五百万两,准该督向洋商筹借。大军收边,何惜巨款,保其足用,以竟全功。”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精心准备,军饷、粮食、运输等问题均已解决,西征军士饱马腾,斗志昂扬。左宗棠移师肃州大营,调兵遣将,首先命令董福祥带领二万兵力垦荒屯田,兴修水利,生产粮食,以防关内粮运短缺,务必保证大军粮草充足。再令蓝大喜带领一万兵力修路、植树,确保运输生命线畅通。命令刘锦棠、金顺、张曜率领主力部队十五万兵马挺进新疆。左宗棠部署道:“乌鲁木齐是全疆之关键,必须首先拿下。先克乌城,再横扫南疆。是为致力于北,而收功于南。”他反复告诫各位将领:“此次新疆作战,重在歼灭阿古柏侵略军和地方叛匪,收复国土,保境安民。满、汉、维、回、藏,各族百姓,皆是皇上子民,应一视同仁,严禁杀掠。少数受敌胁迫而附贼者,只要放弃抵抗,一律宽大处理。”“我全军将士务必牢记:新疆各族百姓,皆我骨肉同胞;大军所到之处,以救民爱民为要。”号令已毕,各路军马分头行动。
1876年4月,刘锦棠率西征大军抵达新疆哈密城外,与原驻哈密的五万清军汇合。刘锦棠三十出头,身雄体健,智勇双全,用兵多奇谋,人称“飞将军”。他派出探马侦察敌情,得知敌人在乌鲁木齐只有三千人马,由阿古柏手下的大将白彦虎统领。白彦虎原是陕西回民起义的一个头子,失败后逃到新疆,投靠了阿古柏政权,成为中华民族的败类。白彦虎坐镇乌鲁木齐,在外围济木萨、古城、阜康、古牧地、玛纳斯等地多处设防,其中单在古牧地就布有六千重兵防守。刘锦棠与金顺、张曜计议,决定先扫清外围,乌城将唾手可得。作战方案报经左宗棠批准后,刘锦棠、金顺、张曜各率一路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战场,一月之间,攻占了古城、济木萨、阜康三城;兵锋直指古牧地。踞守乌鲁木齐的白彦虎听到西征大军逼近,急忙派兵增援古牧地,准备与清军决一死战。
刘锦棠屯兵阜康,侦知到有两条路通往古牧地。一条是大路,但要经过戈壁,缺乏水源。另一条小路,水源充足,但要经过黄田;而敌人已在黄田筑卡立栅,严密防堵。敌人的意图是迫使清军走大路,以断绝清军的水源,将清军困在戈壁沙漠之中。刘锦棠了解敌情后,决定将计就计,制订了“大路佯攻,小路奇袭”的作战计划。他派出三万兵力集结在大路口,命令士兵开挖枯井,疏通废渠,忙忙碌碌的准备行军用水,佯装成要沿大路挺进的姿态。敌人果然受骗,调兵防守大路,放松了对小路的戒备。
某夜,月朗星稀,银辉洒地。刘锦棠和金顺各率一万铁骑,由小路直趋黄田,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三更后兵临黄田城郊,迅速抢占了城外高岗。诚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刘锦棠下令攻城,霎时间,枪声骤起,金鼓齐鸣,万马奔腾,冲破寨栅,攻入土城。城中守敌不足二千,从睡梦中惊醒,乱作一团。刘锦棠、金顺两军左右夹击,刀剑飞舞,攻势凌厉;守敌匆忙上马接战,一触即溃,抛弃辎重,狂奔而逃。清军随后追击二十余里,敌军大部被歼,仅剩三四百骑逃进古牧地城中。刘锦棠督军一鼓作气,于黎明时将古牧地团团包围。
次日,张曜带领大队步兵赶到古牧地城外,督率士兵环城修筑炮台。大军昼夜不息,轮番构筑,三天内筑起十余座炮台,比城墙还高出丈余。刘锦棠登上炮台观望,城中敌情一览无余。刘锦棠下令开炮轰击,数十门劈山排炮连环发射,弹如飞蝗,落地开花,敌军被炸得人仰马翻,哭爹叫娘。炮火持续轰击了一昼夜,古牧地城内烟火弥漫,死尸狼藉,城墙多处被轰塌。守城敌军死伤大半,余敌窜出城外,企图突围。清军早已严阵以待,排枪齐放,弹如骤雨。敌人遭到迎头痛击,扔下大批尸体,又缩回城内。刘锦棠见时机已到,下令发起总攻。鼓声大震,号角齐鸣。清军从四面八方呼啸而起,冲向城下。前锋士兵迅即卸下背负土囊,顷刻间将城壕填平。大队清军从城墙缺口处突入,沿街赶杀残敌。枪弹横飞,刀剑格击,人喊马叫,全城鼎沸。激战近两个小时,城中守敌六千余人,无一漏网,全部被歼。
清军攻占古牧地后,缴获了一份敌人的机密文书,得知乌城空虚。刘锦棠认为机不可失,次日,即带领两万铁骑长途奔袭,直捣乌城。其时,驻守乌鲁木齐的敌军仅剩二千余人,闻知清军进展神速,兵势浩大,早已惊慌失措,军心大乱。白彦虎自知孤城难守,急忙率部弃城南逃。清军赶到乌城,几乎是兵不血刃,便将乌市一举收复。刘锦棠又命大将谭拔萃率一万精骑追歼逃敌,一路毙敌近千人,直追到沙漠地带,才收兵返回。
乌城克复,声威远震。盘踞在新疆北路昌吉、呼图壁和玛纳斯北城之敌,闻风丧胆,纷纷弃城远遁。只有玛纳斯南城的敌军依仗城墙坚固,负隅顽抗。金顺率军包围玛纳斯,攻战一月有余,未能破城。刘锦棠派炮营增援,数十门大炮猛烈轰击,城墙多次被轰塌,敌军反复修堵。炮击持续六个昼夜,狂轰滥炸,城墙被轰的七零八落,敌军死伤无数,终于抵挡不住,挂起白旗乞降。金顺同意,命其出城缴械。敌军近二千人持枪出城,金顺派人谕其弃械。不料敌军突然开枪,向清军阵地猛扑过来。金顺早有防备,一声令下,清军枪炮齐放,四面围歼,激战半日,将诈降的敌军全部歼灭。玛纳斯南城收复。
至此,新疆北路,除伊犁地区外,全部为西征军收复。此次战役,历时三月,歼敌一万多人,夺得大小城池十一座。捷报传来,左宗棠非常高兴,即刻上报朝廷,并奏请委任金顺为乌鲁木齐都统,督办北疆善后安抚事宜。命令徐雪功在北疆各地广开屯田,召集流民,为其医治伤病,发给种子农具,劝民从事农牧生产,恢复社会秩序。
正当左宗棠秣马厉兵,筹谋收复南疆之际,朝廷中却因“马嘉里事件”而刮起了一股投降妥协风波。原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国还发动了对缅甸的侵略战争,经过多年的扩张、蚕食,逐步占领了缅甸全境。英军占有缅甸后,便积极筹划入侵我国云南。与左宗棠出兵新疆的同时,英军派出一支“探险队”,由上校军官柏郎率领二百多名武装人员,从缅甸的八莫出发,撞入中国云南境内,试图经过腾冲到达大理,以开辟滇缅交通线。英国驻华公使馆派翻译官马嘉里从北京赴云南接应。马嘉里沿途窥探情报,勘测路线,引导英军闯入云南边境的蛮允山寨,遭到边防清军和当地景颇族百姓的阻拦。马嘉里穷凶极恶,悍然开枪打死数名群众。当地军民忍无可忍,奋起还击,打退了英国侵略军,并将马嘉里击毙。这便是震动朝野的马嘉里事件。
马嘉里事件发生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向清政府大肆讹诈,百般勒索,把总理衙门的官员搅得六神无主。清廷降诏严责云南当局,捕杀了被认为是“凶手”的十几人,还答应赔偿巨款,但仍不能使英国人满意。在事件发生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威妥玛和奕?举行了多次谈判;威妥玛不断增加新的条件,奕?则竭力请求对方降低要价。与此同时,英军在中缅边界大量增兵,又出动大批军舰赶到渤海湾,扬言开战。威妥玛口气强硬,威胁奕?道:“如不答应全部要求,即刻撤退使馆,断绝中英关系。”不久,便带领使馆全体人员离开北京,南下到上海驻扎,摆出一副决裂开战的姿态。清政府被彻底吓倒,急忙请总税务司赫德出面“调停”。赫德与威妥玛数番电报往来,随即转告总理衙门,指明要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到烟台谈判。奕?入宫面奏慈禧太后,慈禧听罢眉头一皱,道:“派谁谈判,岂能由英夷决定?”奕?道:“论战李鸿章必落于人后,议和李鸿章必抢在人前。李鸿章与英人私交甚为密切,议和非李鸿章不可。”慈禧太后急召李鸿章而问之:“目前局势,英夷陈兵欲战。尔有何良策应对?”李鸿章道:“臣以为如果决裂开战,不仅滇边受害,东南各口岸亦将岌岌莫保。我国南北兵力皆十分单薄,不足以抗御大敌。战事一开,万事瓦解。”慈禧沉吟半晌,道:“朝廷欲派尔前去烟台议和,尔可有把握?”李鸿章道:“臣愿效犬马之劳,但大原则还请太后训示。”慈禧太后道:“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此次议和,就由你全权办理。”于是,清廷诏令李鸿章赴烟台议和。
李鸿章乘轿出京,一路上反复揣摩:“太后谕旨: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着实圣明之至。和洋人交涉,争辩是无济于事的;越是争辩,损失的权益会越大,只有恭敬顺从,满足其要求,方能尽快结案,免去节外生枝。”抱着这种想法,李鸿章赶到烟台,一味谄媚,与威妥玛握手言欢,又邀请赫德从中撮和。对侵略者提出的各种要求,李鸿章不争不辨,一一答应,很快签订了一份中英《烟台条约》。该约规定:为马嘉里被杀一事,中国赔偿白银二十万两,并派专使赴英国赔礼道歉;扩大领事裁判权和通商特权,减免子口税;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官员驻寓云南、重庆,允许英国人到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探险”、“游历”。
条约签订后,威妥玛对李鸿章的胆略、才能大为赞赏,称李鸿章为:“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官,也是大英帝国最好的朋友。”赫德则宣称:“中英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全面友好的新阶段。”能得到洋人的称赞,李鸿章喜得眉开眼笑,随声附和道:“朋友之间,理当照应。不周之处,还望海涵。”威妥玛进一步建议道:“贵国在新疆开战,得不偿失。不如承认阿古柏汗国,与其和睦相处。何必劳师费饷,苦苦相争。”此言一出,博得李鸿章连声喝彩:“善,此言甚善。我一定向朝廷转达你的建议,与阿古柏汗国结为睦邻,弭兵息战。”
李鸿章回到北京,向总理衙门禀报了签订《烟台条约》之详情,并建议朝廷:“承认阿古柏汗国,撤回西征军。”总理衙门当即给左宗棠发出公函,通报了《烟台条约》之内容和李鸿章的建议,并征求左宗棠的意见。左宗棠读罢通报,拍桌大骂道:“人渣,人渣。”吓得身边几位谋士面面相觑。左宗棠把通报掷给谋士,大声怒吼道:“看看,你们都看看。我等数十万将士浴血沙场,抗击敌寇。可朝中竟然有人媚敌求和,引狼入室。”众谋士计议后,劝左宗棠道:“爵帅息怒。《烟台条约》已无法挽回,新疆战局应尽快奏报朝廷,以免节外生枝。”左宗棠接受了谋士的建议,于当日上书奏报清廷道:“阿古柏乃撮尔小丑,侵我国土,杀我人民,此仇不共戴天,岂能撤军议和。臣已周密部署,收复南疆,指日可待。”清廷据此否决了李鸿章的建议,支持左宗棠的战略部署。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洋务首领倡自强,欲保大清万年长。议和必是李鸿章,主战自有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