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第四八回闹丑剧张勋复辟捍共和孙文护法(上)
第四八回闹丑剧张勋复辟捍共和孙文护法(上)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失去了总头子,迅速分裂成几个派系。各地军阀在护国战争中纷纷宣布**,乘机谋取地盘和权力。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军阀各以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为后台,拥兵自重,划地割据,互相争雄。
当是时,各派军阀主要分为两大集团,即北洋军阀集团和西南军阀集团。北洋军阀集团在袁世凯死后,又分裂为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又赴德国学习军事。后从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成为袁世凯之心月复。袁世凯窃国后,历任陆军总长、代国务总理等职。因段祺瑞为安徽人,故其势力称为皖系。皖系军阀得到日本的支持,随着日本侵华势力的扩大,皖系势力也得以急剧膨胀。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俨然以其继承者自居,迅速把持了北洋政府的中央政权。皖系军阀控制的地盘有安徽、陕西、山东、浙江、甘肃、福建等省,其权势最大。
冯国璋,字华甫,直隶河间人。天津武备学堂出身,随袁世凯在小站练兵而成为其心月复。袁世凯窃国后,任直隶督军兼禁卫军总统领。镇压二次革命后,代张勋为江苏都督,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直隶等省。因冯国璋是直隶人,故其势力称为直系。直系军阀以英、美为后台,势力仅次于皖系。
位于第三的是以张作霖为头子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故其势力被称为奉系。张作霖原是东北的土匪头子,后投靠袁世凯,被任为师长。他一面讨好袁世凯,一面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可谓左右逢源,逐渐坐大。奉系军阀控制着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成为皖、直两系之间举足轻重的势力。
此外,还有具备相当实力,割据数省、一省或若干县的地方军阀。在西南,主要的军阀有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占有云南、贵州、川南等地。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占据广西、广东两省。阎锡山占据山西,在军阀争斗中纵横捭阖,成为山西的土皇帝;张勋率三万“辫子军”盘踞徐州,并四处活动,成为阴谋复辟清朝的核心人物;陈树藩称雄陕西;谭延闿独霸湖南。这些军阀各霸一方,彼此争雄,不惜连年混战,抢夺地盘;把好端端的中国闹得乌烟瘴气,兵慌马乱;四分五裂,动荡不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地破坏和灾难。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乱世奸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勾结列强闹混战,无辜百姓遭祸殃。
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首先在大总统继任问题上,展开了激烈地争夺。原来,北洋系统的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等都想继任大总统。他们三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斗得剑拔弩张。结果是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由北洋系统之外的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1916年6月底,新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孙中山制定的《临时约法》,筹备召开新一届国会。随后,唐继尧等宣布撤销南方军务院,各省相继取消**。两月后,新国会开幕,确认段祺瑞为国务总理,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冯国璋怕丢失地盘而不愿进京,在南京江苏督军府宣誓就职。至此,南北军阀暂时统一,但实权为国务院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所把持,皖系军阀操纵了北京中央政权。
新国会中政党林立、派系纷呈。各军阀头子都想控制国会,为己所用。在军阀们看来,国会不过是他们手中的玩物:需要时可以利用一下,用的不顺手时可以另换一个,若感到有所威胁时便一脚踢开。在军阀的操纵下,国会议员分裂成了“拥段派”和“反段派”两大集团。两派在一系列问题上都针锋相对,激烈争吵;围绕着制定宪法之吵闹,尤为尖锐。拥段派主张采用一院制,实行中央集权,省长由中央任命;反映了段祺瑞企图武力统一全国,建立**统治的意图。反段派则主张采用两院制,实行地方分权,省长由各省民选;反映了冯国璋等地方军阀的利益。两派吵吵闹闹,互不相让。争论了两个多月,也无法统一。到投票表决之日,依然激烈争辩,终于演变成互相辱骂,继而大打出手。数百名议员群殴混战,拳脚交加;直打得鼻青脸肿、嘴歪眼斜;洋相百出,丑态毕现。这便是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在中国则变成了怪胎。
拥段派和反段派的斗争进一步激化,演变成了典型的“府院之争”。所谓“府院之争”,是指在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上,以总统黎元洪为首的集团反对参战,而以段祺瑞为首的集团则主张参战;从而引发了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也是日本和美国争夺在华利益的矛盾反映。段祺瑞把持中央政府,竭力排斥异己;在日本人的支持下,企图借参战名义取得日本借款,扩大皖系的军事势力,实现他用武力统一中国的野心。而黎元洪和冯国璋以及其他军阀,因不满皖系势力的恶性膨胀;在美国人的支持下,极力反对参战。黎元洪的反对,使段祺瑞的野心恶性发作。段祺瑞恼羞成怒,召集以皖系军阀为骨干的十余省督军,在北京举行“督军会议”,决议赞成参战,并指示督军团闯进总统府,胁迫黎元洪在“参战提案”上签字盖印。黎元洪借口未经国会审批,不能签字;把矛盾一脚踢给了国会。
1917年5月10日,国会审议“参战提案”。段祺瑞步袁世凯之后尘,指示军警、流氓等三千余人,组成各种名义的“请愿团”,包围国会,殴辱议员。其无耻行径遭到大多数议员的坚决抵制,国会决定对“参战提案”既不审议,也不表决;从而挫败了段祺瑞的阴谋。段祺瑞不甘罢休,又唆使各省督军呈请黎元洪,要求解散国会,被黎元洪断然拒绝。数日后,国会则呈请黎元洪下令,将段祺瑞免职。黎元洪反复权衡利弊,在取得美国人的支持后,下令免去段祺瑞国务院总理职务。府院之争达到白热化状态。
段祺瑞极不甘心就此失败,他退避天津,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指使安徽、奉天、山东、福建、河南、浙江、陕西、直隶等省军阀月兑离中央,宣告**。接着,段祺瑞在天津成立“军务总参谋处”,指挥皖系势力,公开进行反黎元洪的活动。黎元洪空有总统头衔,手中无兵;在皖系军阀的压力下内外交困、进退维谷。黎元洪左思右想,张勋是以德国为靠山的,肯定反对参战;若把他调进北京,可以打击段祺瑞的势力。于是,他立即电令徐州的张勋进京,共商国是。凑巧,此时的段祺瑞也致电张勋,请他出面调停府院之争,企图利用张勋打倒黎元洪。
张勋,字绍轩,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曾投靠袁世凯,累升至副将。因保护清廷逃难,深得慈禧太后赏识而升任江南提督。辛亥革命前,任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南洋大臣。袁世凯上台后,封他为“上将军”。民国初年,全国人民都剪掉了辫子,唯独张勋和他的军队还保留着辫子,以表示永远效忠清廷。时人憎恶地称张勋为“辫帅”,称他的军队为“辫子军”。张勋以徐州、兖州为基地,大力经营复辟清廷的势力,在德国人的军火援助下,把辫子军扩充到三万多人。袁世凯死后,张勋先后四次召集各省督军开会,以联络国防、巩固势力、拥护中央为幌子,大造复辟舆论,纠集复辟势力。在他的身边聚集了若干地方军阀、清朝宗亲、孤臣遗老、封建余孽。
府院之争白热化,给张勋复辟清廷提供了机会。是日,张勋接到黎元洪、段祺瑞的电报,大喜若狂,急召参谋长李谕商议。李谕道:“黎元洪、段祺瑞之流,皆是我大清的贼臣逆子。如今叛党纷争,府院不和,实乃天赐良机。大帅可乘此机缘,恢复清廷,建立盖世功勋。”张勋喜道:“依你之见,该如何行动?”李谕献计道:“大帅可亲统一支劲旅,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先到天津,设法取得段祺瑞的信任。然后带兵进京,用武力赶走黎元洪。再请出宣统皇帝,通电全国,恢复大清。”张勋赞许道:“此计大妙,切实可行。”李谕继续奉承道:“大帅英明,既有德国人的支持,又有各省督军的拥戴;既有段祺瑞的邀请,又有黎元洪的电令。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皆备。大帅吉人天佑,此行必然马到成功。”张勋听罢,直喜得眉开眼笑,当即下令火速出兵。
张勋带领一百多名文武随员,统领五千名辫子军,从徐州出动,一路马不停蹄,人不下鞍,急急忙忙地赶往天津。
此时,在天津,梁启超向段祺瑞献计道:“默许张勋的复辟计划,利用张勋赶走黎元洪,解散国会。再以反复辟为名打倒张勋,即可东山再起,重掌中央大权。”段祺瑞道:“兵者诡道也,诡者欺骗也。先生此计,深合兵法。”梁启超道:“大帅明鉴:骗者,官场之法宝也。孙子兵法,亦即欺骗之法。所谓三十六计,全是使诈、行骗之术。”段祺瑞大喜道:“英雄所见略同,高人不谋而合。传令大开城门,迎接张勋。”
数日后,张勋到达天津。段祺瑞热情欢迎,设盛宴款待。二人一番互相吹捧后,达成默契。张勋道:“兄弟此次进京,推倒黎元洪后,一定请大清皇上复位。还请段帅多多支持。”段祺瑞道:“只要能打倒黎元洪,报仇雪恨。兄弟一定支持。”张勋道:“你我一言为定。”段祺瑞道:“我们合作愉快。”稳住了段祺瑞,张勋转身回到住所,又向黎元洪发电表示:“兄弟愿率兵进京,保卫黎大总统,共同对付段祺瑞。”黎元洪接电后,传令守军打开城门,迎请张勋进京。
张勋率领五千辫子军乘坐火车,一路呼啸而入,迅速抢占了京城中各处要塞。张勋亲率卫队,赶到总统府,向黎元洪赌咒发誓:“我坚决拥护中央,保卫大总统。”黎元洪非常感激,连声称谢。张勋狂笑一声,突然翻脸,胁迫道:“不过,还请大总统立即解散国会,否则无法调节府院之争。”张勋的卫队一拥而上,举枪威逼。黎元洪始料未及,于生死抉择之际,只得下令解散国会。
国会解散,黎元洪成了孤家寡人,后悔上当。张勋则趾高气扬,更加有恃无恐。张勋率领卫队,大摇大摆地进入紫禁城中,拜见清废帝溥仪和隆裕太后。他叩头有声,奏报道:“臣受大清厚恩,誓死效忠图报。此次带兵入京,专为恢复朝廷。皇上少待数日,即可南面称帝。”隆裕太后喜极而泣,连连称赞道:“苍天有眼,该我大清不灭。有你这样的忠臣,大清江山有救。皇上复位之事,就由你全权办理。”张勋受宠若惊,当即谢恩辞出,着手谋划复辟事宜。消息传开,吸引得清朝遗老遗少奔走相告,无不蠢蠢欲动,陆续麇集到张勋身旁,为复辟出谋划策。
是夜,张勋躺在床上,抱着烟枪,吞云吐雾,满脑子想着此次复辟成功后,自己便是开国元勋,权势无边,前途无量。忽报康有为求见,张勋闻报,在心里骂道:“这个老东西真会钻。”嘴上却说了声:“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