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燕在深州老家看孩子时,因从上海新买来了一辆新自行车,便骑自行车到处旅游。舒骺豞匫
向南沿衡水湖来到冀州,想起万通镖局曾出重资救助过,并一起于1900从北京逃回老家的梁振普,便过去看望。
梁振普是后冢村人。
后冢村位于冀州城北,村东是刘小燕第一次学游泳时跟师哥李存义一起到过的衡水湖(千顷洼)。村中有古墓,还有芦苇荡,环村有水,出过秦凤仪和梁振普两位武术大师,是一个有文化(古墓)有名人(秦凤仪、梁振普)有风景(衡水湖)有乡村风情的好地方,
前冢和后冢两村,位于冀州城北衡水湖西洼中的一条隆起带上。这条隆起带平均高度比千顷洼底部高出4米左右,高地之间断续相连,可能是历史上为使冀州城免遭洪水之灾而修筑的一道土埝辶。
前冢村由3个土台子构成,分别是前庄、冯家排和李家排、郝家排和刘家排,千顷洼来水时靠小船摆渡联系。3个土台连在一起。后冢村的土台较大,房屋集中连片。
按人文特征说,前、后冢村具有“前文后武”的特点,即前冢村出文官,后冢村出武将。前冢村自明朝以来常有人在衙门当差,主要是文案、师爷。如刘东稳的爷爷刘初玉现就在冀州衙门中当文书,其书法水平较高,孩子们学“大仿”时经常求刘爷爷誊仿影。由于在衙门中当差的人连绵不断,所以当村里人与其他村人发生争讼时总能获胜。用村民的话说就是“从来不受气”。
后冢村则崇尚武功,出过两个武术大师——秦凤仪和梁振普。秦凤仪是尹福、梁振普、史计栋等人的师傅,弹腿、连腿、罗汉拳等功夫相当厉害,尤其善用大枪,人称“大枪秦凤仪”。年轻时当过镖师,镖旗上书“脚踏黄河两岸,拳打南北二京”。在强盗面前,他曾将三寸多厚木板凳面坐成两截;手按方桌,四腿皆断,强盗们被吓得四处逃窜牒。
梁振普7岁时拜秦凤仪为师,后随父在北京东大市开估衣庄。16岁时,随董海川习八卦掌。功夫练成后,在北京前门外东珠市口一家黄酒馆设场授徒,人称“估衣梁”,是董海川的八大掌门弟子之一。清末,搬运工人在北京永定门外马家堡火车站成立“脚行”,收入可观。恶霸“金镖赵六”企图霸占,某天他带着二十多名恶奴毒打工人。梁振普前去规劝,赵六不仅不听,反而大打出手。梁振普忍无可忍,打死赵六,为此被打入死牢。多亏其弟子李国泰多方奔走,从万通镖局李存义等人手中借到不少钱财努力活动,才幸免死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八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廷官吏大都逃命,刑部大狱犯人借机越狱逃跑。梁振普扭断镣铐跑到街上,遇到刘小燕,两人一起回到老家。
由于出了两位武术高手,后冢村人无论是到冀州赶会还是到衡水赶集,只要在小车或钱褡上标有“后冢”两字,就没人敢惹。连出没于南田、北田一带的土匪也惧怕后冢人三分。后冢村绝大部分人养成了练习弹腿、连腿等拳术的爱好和习惯。
刘小燕骑“不吃草的小毛驴”进入后冢村,人们纷纷围观欣赏,说这说那,问来问去。
刘小燕便给大家讲起自行车的诞生故事。
1790年,有个法国人名叫西夫拉克,他特别爱动脑筋。有一天,他行走在巴黎的一条街道上,因为前一天下过雨,路上积了许多雨水,很不好走。突然,一辆四轮马车从身后滚滚而来,那条街比较狭窄,马车又很宽,西夫拉克躲来躲去幸而没有被车撞倒,还是被溅了一身泥巴和雨水。别人看见了,替他难过,还气得直骂,想喊那辆马车停下,讲理交涉。西夫拉克却喃喃地说:“别喊了,别喊了,让他们去吧。”马车走远了,他还呆呆地站在路边,他在想:路这么窄,行人又那么多,为什么不可以把马车的构造改一改呢?应当把马车顺着切掉一半,四个车轮变成前后两个车轮……他这样一想,回家就动手进行设计。经过反复试验,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马轮”小车造出来了。这辆最早的自行车是木制的,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既没有驱动装置,也没有转向装置,骑车人靠双脚用力蹬地前行,改变方向时也只能下车搬动车子。即使这样,当西夫拉克骑着这辆自行车到公园兜风时,在场的人也都颇为惊异和赞叹。
这时梁振普闻讯来到街上,见到了刘小燕,急忙请她和她女儿李小鹰进家去。
许多村民又跟进家去,还想继续听关于自行车的故事,刘小燕便又接着讲。
1816年,在德国有个看林人名叫德莱斯,他每天从村东的这一片树林,走到村西的另一片树林,年年如此。他想:如果人坐在车子上,走走停停,随心所欲,不是很潇洒吗?德莱斯开始制作木轮车,样子跟西夫拉克造的差不多。不过,在前轮上加了一个控制方向的车把子,以改变前进的方向。但是骑车时依然要用两只脚,一下一下地蹬踩地面,才能推动车子向前滚动。当德莱斯骑车出门试验的时候,一路上遭到不少人的嘲笑。尽管如此,他还是十分喜欢自己创作的这架“可爱的小马崽”。一次德莱斯在骑车闲逛时开过来一辆马车,车夫嘲笑他说他的车慢,于是他就和车夫说:“你信不信我的车比你的马车还快”于是他们两个打了个赌。路程是从村东到村西的一个来回,结果德莱斯比车夫整整快了1个多小时。
1840年,英格兰的铁匠麦克米伦,弄到了一辆破旧的“可爱的小马崽”。他在后轮的车轴上装上曲柄,再用连杆把曲柄和前面的脚蹬连接起来,并且前后轮都用铁制的,前**,后轮小。当骑车人踩动脚蹬,车子就会自行运动起来,向前跑去。因此而被警察抓住,并处以罚款。其罪名是“野蛮骑车”。
1861年,法国的米肖父子,原本职业是马车修理匠,他们在前轮上安装了能转动的脚蹬板;车子的鞍座架在前轮上面,这样除非骑车的技术特别高超,否则就抓不稳车把,会从车子上掉下来。他们把这辆两轮车冠以“自行车”的雅名,并于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让观众大开眼界。1869年,英国的雷诺看了法国的自行车之后,觉得车子太笨重了,开始琢磨如何把自行车做得轻巧一些。他采用钢丝辐条来拉紧车圈作为车轮;同时,利用细钢棒来制成车架,车子的前轮较大,后轮较小。从而使自行车自身的重量减小一些。从西夫拉克开始,一直到雷诺,他们制作的5种型式的自行车都与现代自行车的差别较大。
真正具有现代形式的自行车是在1874年诞生的。英国人罗松在这一年里,别出心裁地在自行车上装上了链条和链轮,用后轮的转动来推动车子前进。但仍然是前**,后轮小,看起来不够协调,不稳定。
1886年,英国的约翰.k.斯塔利,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从机械学,运动学的角度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为自行车装上了前叉和车闸,前后轮的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并用钢管制成了菱形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的车轮。斯塔利不仅改进了自行车的结构,还改制了许多生产自行车部件用的机床,为自行车的大量生产利推广应用开辟了宽阔的前景,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自行车之父”。
1888年,爱尔兰的兽医邓洛普,从医治牛胃气膨胀中得到启示,他把家中花园里用来浇水的橡胶管粘成圆形,打足了气,装在自行车轮子上,前往参加骑自行车比赛,居然名列前茅,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充气轮胎是自行车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它增加了自行车的弹性,不会因路面不平而震动;同时大大地提高了行车速度,增大了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这样,就根本上改变了自行车的骑行性能,完善了自行车的使用功能。
1869年,中国的第一辆自行车在上海出现。
当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程中,上海则先行沐浴到欧风美雨带来的工业风暴的洗礼,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接对抗的角力场。19世纪50年代上海租界内华洋杂居格局形成之后,生息于黄浦江两岸的中国人,只是短短数年中便开始亲身体验到诸如煤气灯、电报、电灯、火车、缝纫机等各种西方舶来器物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人们对这些物件的心态由嗤之为奇技婬巧转为接受认同。
自行车也在此时来到了上海滩。但当时自行车数量极少,寥寥可数,骑行者也都是金发碧眼的洋人。按自行车发展史来看,此时自行车在欧洲也是一个新鲜玩意儿,传入上海也是在整整30年以后,比起电灯、网址一类用了20年时间,自行车的引进速度并不算快。寓沪洋人非常喜欢这种新型机械,一有闲暇就会骑车在外滩岸边的草坪上转来转去,以娱身心。随着上海外侨的不断增多,自行车数量也不断增加,到1897年上海已经有自行车几百辆之多。
传入伊始,自行车是摩登、时尚的器械,在中国人心中自行车代表着西方文明,代表着先进和富有。骑车上街的人脸上写满了自鸣得意的神情。时移世易,随着上海民族自行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上海城市经济的不断繁盛,自行车的价格已不再是高不可攀,自行车也逐渐由社会的上层下移到社会中下层人士。骑车的人数不断增加,骑车人的身份也变得多种多样,有赶往上班的城市职员(白领),有匆匆上下学的学堂学员,有执行任务的巡逻警察,还有满街游逛的送报员和邮递员。自行车此时早已不再是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玩意,而是普通上海城市居民的出行代步工具。自行车工业、商业和修租业等形成的产业能量,还为十余万上海人提供了就业的饭碗和生存的空间,相应养活的社会人群数目更为巨大。自行车在上海的普及和推广所产生的意义绝对超越了自行车本身。上海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市民生活状态都因为拥有自行车而变得不同。
1897年,来自公共租界为庆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登基六十周年在赛马场举办的一次自行车比赛,激起了中国人对试骑自行车的莫大兴趣。
自行车作为不需任何能源就可通行无阻的轻便交通工具的优势显露无遗。不仅如此,自行车可以驮物的运输功能此时也被开发出来。同昌车行在《申报》的广告写道:“各商店经理先生注意:宝号每逢收账送货,既觉麻烦又恐危险。此两难题惟用同昌飞人牌脚踏车可解决之,用以收账不独事半功倍,又免种种意外;用以送货则手续简便、时间节省。同昌飞人牌系纯钢国货脚踏车,坚固耐用,经济便利,诚各商店之需要品也。”不仅是市内商号收账送货,因战争期间上海本市与郊区遭受封锁,各地单帮商贩都是依赖自行车以运输物资。自行车需求更是与日俱增。
李存义押镖去上海时,见到了自行车,就为刘小燕买了一辆回来。“你不是挺喜欢杂技的吗,你骑吧。”李存义说。
刘小燕竟然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学会了骑自行车。
“这车子多少钱?俺也想买一辆。”有个村民说。
当听刘小燕说一辆自行车价格要几百个大洋,又都咋舌不已。
聊天中刘小燕问起前冢和后冢两个村子里各有的一个特别大的几楼高的土疙瘩,大家给她讲了冀州市前冢后冢村的由来,颇富传奇的色彩。
说是在三国时期,曹操率兵占据了古冀州城,袁绍帅数万大兵来攻,将曹操围困于冀州城。一时间,曹操兵少粮缺,将被困死。不久谋士出主意,用大量士兵一夜时间在城里堆起两个几楼高的土堆,并将一些粮食洒在土堆上,一时招来许多鸟儿啄食。袁绍在城外看到许多鸟儿在堆积如山的粮食上飞落,而他也是人困马乏,便下令撤军,曹操解围了。不久曹操起兵出冀州,但永久的留下了两个土堆,成为两个大风水疙瘩。后来人们在土堆下建起村子,现在虽然日月轮转,风雨侵蚀,土堆已经小了,但远远仍能看见。
然后大家接着聊冀州人练武术的故事。
咸同年间,有一个杨性回族武夫,听差于京师某王爷,放羊吃青一路南下,稍遇阻碍,便大打出手,为民所憎恨。冀州南尉迟村潘端、后冢村陈老为,是两条好汉,武艺超群,嫉恶如仇,齐心要战“杨回回”,杀杀他的傲气。双方在冀州交了手,第一、二次杨用回马鞭取胜潘、陈,潘端、陈老为败不馁,研究对策,第三次用铁扫帚破了杨的招数,把个“王府牧官”打回了北京。
当听到梁振普夸奖形意拳,大家便请刘小燕给表演一番。刘小燕便请6岁的女儿李小鹰进行表演。李小鹰便打了五行拳、十二形拳和形意连环拳及形意连环刀。
人们观后赞赏不已,都说特别赏心悦目。大家说:“海棠果虽然没有苹果大,但比苹果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