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五百零二章 心愿

作者 : 晓风

“大人,虽然咱们已经在密切关注,但此次风潮究竟闹到何等地步,尚且没有明确的报告过来,此时赶赴登州,是不是……”

听到张守仁要急赴登州的消息,向来喜怒不形于颜色,永远面无表情的王云峰也是罕见的露出了着急的神色。

登州不稳,各阶层都有可能暴发怨气,这个事要是特务处查不出来,他们都可以全体上吊了。但此次风波会闹的多大,搞到何等地步,暂且也真的没有办法判定。

“我走之后,世福看家,李先生和世强跟着我,有什么事叫驿传随时送到我手中,耽搁不了事情。要说危险,登莱已经是我的老营了,在这里要是出什么事,宁当愧死。”

张守仁是有这种自信,光是在登州已经有四十几个庄园了,整个山东,就是登州是他的后方加上地广人稀这两条,屯田局的工作做的特别的顺利,发展的也最为迅速。

加上在招远和黄县一带都有驻军,又有什么可畏惧的?

现在登州和莱州还有青州等地,一直到济南,德州,东昌,在主要的干道上,都是十里一铺,三十里一驿。

张守仁有钱,一铺是两个人,有几匹马,轮替送急件,不送信,不理民政上的事。

驿站则是五六人到十余人不等,马匹十数匹到二十,甚至更多一些。军报,朝廷的邸报塘报转抄送达,内部的普通公文信件,将士们和官吏的私信都是免费递送。但要送一些物品,比如将士想寄银子回家,或是寄什么物件,或是普通的士绅百姓想用浮山驿传寄信寄东西,都是按比例收一定的费用。

和朝廷驿传被浪费和被官员们霸占私用相比,浮山的驿传系统方便快捷,收费也算合理,基本上也笼罩了整个登莱和半个山东,并且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等进一步修好驰道和分支官道之后,自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张守仁的话有理,别人便不好再劝,而且此行也是迫不得已。

尤世威这个脸面还是要的,若是老头子倔劲发作,真的上奏朝廷说一些不该说的,张守仁就很难自处了。

看着张守仁带人飞驰出外,王云峰神色也是渐渐冷峻。

最近以来,特务处感觉到了很多问题,从很多迹象分析来看,当是有一股庞大的势力在运作着,是要想把张守仁拉下现在的位子。

“严查一切来往行人!”

“是!”

“收集一切与大人有关的信息!”

“是!”

“与军情司配合,查听打探我境外关于浮山的情报信息。”

“此事我们已经在进行了。”

“要多检视信件,多想办法,特别是南来的信函,是严查的要点。”

“主办,大人说过信件是私人隐秘,不可以随便……”

“大人的吩咐自有我来理解领会,你只照我的吩咐做事,大人如果有追究,也是追究我的责任。”

“属下等照办就是。”

王云峰深深吸了口气,他喜欢这种压力深重,以深呼吸保持头脑清醒的办法。这是他和张守仁学来的,很多时候,哪怕是细微的小习惯上,他也是象一个张守仁的影子一般了。

……

……

从大营中驰出,张守仁一行风驰电掣般的行进在大道之上,两边的农田又一次播种了下去。

这一次,种的却是大片的番薯田出来。

张守仁与陈子龙的赌约,竟是使得浮山一带种植的番薯田成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加。很多原本没有安排的地块,也是被下头的人或是佃农自己想办法种了番薯。

这东西,反正是养地力,上一季收的麦子抵两年的收成,就算是番薯收成加的不多,只当是在这一季麦子之前养地力了。

再说也省事省心,不需要费太大的力气。

在路边,看到是张守仁一行策骑过来,农田里照料番薯苗的农人都是欢呼着跑过来,站在田边,向着张守仁打躬的打躬,作揖的作揖,甚至有不少就在农田边上嗑头的。

上一季,浮山这边的农田普遍增收,最少也是增收在两石以上,刨去交给张守仁的,自家还能落下比往年多几倍的粮食。

加上张守仁在,官府不下来收杂税,没有了那些大大小小几十项的劳役和摊派,黄榜的正赋也是张守仁借的银子上缴官府,不需要找人借高利贷,也不需要把粮食卖给黑心粮商,以浮山为基准,二十万亩屯田范围内的佃农最为欢腾,对张守仁的仰慕之心也是最为挚诚。除开佃农屯田,从胶州到即墨,再到平度州,莱州府,再到灵山,昌邑,高密,还有青州的安丘,昌乐,日照,也是受浮山这边的影响很深。

从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到辐射影响方圆千里,影响的州县好几十个,整个势力除了兖州外已经遍及山东!

“咦,那不是陈卧子?”

在一处田亩的地头,一身短打扮的陈子龙正在指挥着十来人在田间忙活着,张守仁带住马,隔着几十步笑着叫道:“陈卧子,你这是在捣什么鬼?”

赌约之后,两人见面的机会比以前多了不少,关系反是亲密了一些。

听到他叫喊,陈子龙没好气的答道:“你那个番薯真是活见鬼,种那么多,都减产了,看你怎么和百姓交待。”

“你当他们种高粱,小米什么的就高产?”

张守仁笑道:“就算减产,只当恢复地力,还是得指望来年的麦子。”

山东这里的地理条件远不及江南,更不提和稻米一米四熟的地方比了。两季麦子之间,只能种一些其它的低产作物,旱地根本没有办法种稻子。

江南一带,是一年两熟的稻米,两季之间隔的时间短,休息一下地力就可以了。光是这一点,两地也是相差极远,这是自然地理条件,无法可想。

要是那一连几月不雨,吃水要到十里外打水的陕北高原,山东这里又是天堂了。

一听他说的有理,陈子龙也只能呆着脸不出声,张守仁跳下马来,看他种植的作物。

“全是玉米?”

“嗯,我想来想去,这东西耐旱的很,若是能选出良种,增产成为功,如你说的一亩收三四石,百姓就真有福了。”

“只怕是悬,卧子兄,做这件事,可能是十年,甚至二十年未必能见功。”

“那又如何?丈夫处天地之间,总要做一些有益于生民的事,打打杀杀,建功立业,这样的事国华兄去做就是了,宰执朝堂,青史留名,那是张天如之辈的梦想。诗词再好,只是小道,我的心思不想用在这个,能在这田亩之间,选良种,活千万生民,吾现在刚及而立,能在古稀之前做成为这件事,足够了。”

陈子龙平时沉默寡言,不大说话,今日却是十分坦诚。

他有这样的心思,张守仁才是放下心来。他隐约记得,番薯种植在种子上当然也是要选育良种,还有灌溉积肥等一些小的细节要注意,这些徐光启和陈子龙早就注意到了,但有一个关键处,这师徒二人没有发现,几十年后解决了,番薯就立刻成为高产作物。

至于玉米,这种作物从南美移来,在中国要适应土壤和气候条件,加上要有意识的不停的选种,当时的人又没有这种意识,大明在崇祯末年已经在北方种值玉米,但真正成为高产作物,推广开来还是康熙中后期的事了。

既然陈子龙不怕做无用功,这个苦活就交给他吧。

“卧子兄最近心有积郁啊?”

倒是他注意到了陈子龙似乎有心事,心思一动,邀请他道:“不如和我到登州走一走,我去处理几件小事,你散散心,如何?”

陈子龙原待拒绝,但他心中也确实有心事,转念之间,竟是答应下来,只道:“待我换过衣袍。”

他的衣服原本就是搁在附近的一幢小屋中,待换过来之后,却见一顶头巾在上,手中泥金竹扇,身上一袭宁绸长袍迎风飘摆,除了脸上风霜之色仍然很重外,倒又是一个翩翩佳公子的感觉。

“名士派头!”

张守仁笑着点评一句。

这些江南来的才子名士,身上这种名士派头真的很足,陈子龙就已经算好的了,那些什么四公子之类的大才子们,平时还不知道是什么模样?

李鑫前一阵主持矿务,也是来回奔波,十分辛苦,更展露了政务上的长才,毕竟是辅助巡抚处理过一省军政事务,张守仁此次带着他,也是有更进一步考察和将来重用的打算。

此时他笑着道:“读书人大约皆如是,大人的学校就很好。”

“可是登州一带,读书人对浮山的各大学校,十分反感哪。”

“都是愚蠢的门户之见,先秦时不说,便是唐时,从明经到进士两科外,还有明算及刑名、书法诸科,世间的事,哪里能凭几本经书就尽数够了。”李鑫这阵子接触的实务更多,大发感慨道:“读书人好发大言,觉得国事不以孔孟之道来治理,便是祸国。但一叫他们去做实事,便又说圣人门徒不事稼穑,不习农桑,自然也不学商贾之事,这样一来,好处全是他们的,做事又推给别人,做错了他们又指手划脚,国朝士大夫,这种积习甚重,简直是十分可耻。”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最新章节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全文阅读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