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 触摸俄罗斯

作者 : 火流星23129

早在国内的时候,就听说俄罗斯远东地区异常寒冷,也非常艰苦,特别是当地一些极端势力对华人不友好。当时只当笑话,心想,俄罗斯算得上世界上非常富裕发达的国家了,就算原苏联解体造成俄罗斯经济滑坡,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好歹也比国内强,再不及也比我曾经去过的苏丹强上一百倍吧。可是,现实却跟我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面对破旧的公路、低矮的建筑、荒芜人烟的原始森林以及冰雪严寒之时,我才如梦初醒,彻底相信了好友先前的忠告。

出关遇阻

此前,由于护照签证等种种原因,我在国内黑河足足呆了近半个月才得以出境。当天时逢中秋,我与回国办理签证后的项目副经理王庆、黄玉东一道,带着些许惆怅,离开祖国奔赴俄罗斯。乘船10分钟后来到布市(海兰泡),身负36公斤公私物品的我们却在过关时遇到了麻烦,仅仅因为超重1公斤,可海关工作人员就是不放行。无奈之下,我们只得打开行囊取出厚厚的棉衣穿在身上才得以通过。据说我们还算好的,前几批人员过关时,海关工作人员往往是冷脸相向,甚至拳脚相加。更为可气的是他们的故意刁难和“国人优先”意识,无论你通关排队再靠前,只要有俄罗斯人在,那是无论如何得先让行的。

好不容易出关后,前来接我们的项目部翻译小盛和材料员田勇带着我们去打的。路上,由于田勇提的包不小心碰了一下当地人开的旧车的轮胎,仅仅是轮胎,这在国内也许没什么,但在这里却不行,尤其对华人更不行!这惹怒了他,摇开车窗就是叽里咕噜一通脏话,还连人带包使劲推了田勇一把,差点摔倒,但他也只能强作笑脸无奈地摇摇头,当时我的心里隐隐作痛。局项目部驻布市物资供应站主任张立远率领全体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我们,早早包好的饺子端上了桌。闲谈中,他们的种种遭遇让我更加深了一层对这个国度的认识,我真为他们能在如此环境下开展工作而油生敬意。

车站奇观

俗话说,“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这也意味着,我们即将踏上艰辛之旅。当地时间下午18:00(北京时间16:00),随着火车的一声长鸣,我们开始了长途奔袭。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景物,我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直到火车停靠在一个不知名的车站,我们才有了几句简单的交流。密闭车厢内的空气实在憋得慌,我们不约而同都下车去透透气。仔细打量车站的模样,除了简单还是简单,连国内的县级小站都比不上。一大群小商小贩围了上来,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怀揣巧克力女乃酪叫卖,有的手提萝卜白菜兜售,还有的推着小车上的纪念品来回奔跑吆喝,火车站仿佛就是一个超级菜市场,这在国内并不多见。有位同车厢的俄罗斯老太太下车大肆收购,眨眼工夫车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经过一轮辱枪舌战,买卖双方都露出了灿烂的微笑,看得出他们的交易比较顺利,老太太更是得胜还朝。

“家”的温暖

天渐渐黑了下来,火车继续前行。由于全线路都是单线,火车摇摇晃晃、走走停停,我们的思绪也跟着忽远忽近、忽短忽长。恍惚中,黄经理第一个感冒了,紧接着王经理和我都没能幸免,鼻涕眼泪齐上阵,手纸用了一卷卷,依然头重脚轻神情木然。我们这节车厢的服务员对华人还算友好,有事情总能提前打招呼或帮忙,据说前几批人员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除了态度粗暴恶劣外,甚至能没有原由地一脚把厕所门踹开,轻则辱骂,重则体罚。我们经过17小时的颠簸,第二天中午11:00到达腾达市。刚下车我们就领略了这里的严寒,最起码也有零下10多度,虽然早早穿上了棉衣棉裤棉鞋,但依然禁不住打起了寒颤。早早等候在这里的几位同事迎上前来,忙着往车里搬行李。车行市里,只屋片瓦掩盖于山林中,人烟稀少,完全没有国内城市的高楼大厦与喧嚣繁华。只不过一支烟的工夫,整座城市已被抛在身后,留下汽车扬起的灰尘在空气中慢慢扩散升腾。

从腾达到工程所在地的大尼姆内尔镇近400公里,沿途翻山越岭、路况极差,到处白雪皑皑、寒冷异常。车行路上,犹如大海行舟,忽儿被抛到风口浪尖,忽儿坠入凹坑谷底,胃里如同打翻了五味瓶,几欲狂吐。好在我们管道人常年野外奔波,练就了钢铁肠胃,再次硬撑8个小时直到终点。远远望去,整座营地如同一朵盛开在林海中的蓝色花瓣,那样鲜艳夺目,又如此傲视群雄,王经理告诉我,那就是咱们的3#营地,终于到“家”了,一股暖流在体内涌动。

进入营地,一张张熟悉抑或陌生的面孔,带着历经风雪洗礼的沧桑出现在面前,无言地诉说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营地建设先行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营地主任的王德江于6月初率领37人来到这里,当时的情况糟透了,由于俄方的刁难,物资清关工作严重滞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要什么没什么,干什么都不成事。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有租借镇上两间破旧废弃的房间居住,适值夏天和雨季,白天牛虻和“小咬”成群接队,一抓一大把,一咬一个包。特别是“小咬”,个小毒性大,即使穿上厚厚的工服,戴上养蜂人特制的防蜂帽也无济于事,让人防不胜防。很多人身上被叮得遍体鳞伤,疤痕至今清晰可见。由于昼夜温差大,所租房屋四处漏风漏雨,加之没有床铺,大家只能和衣躺在冰冷的地上,并紧紧挤在一起保持着体温,有的同志因彻夜难眠而病倒,营地主任王德江、调度长张立平就为此而多次病倒。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一方面积极进行场地的平整与道路的修葺,一方面等待清关物资的到来。每次只要有一个集装箱到来,哪怕只是一颗螺丝钉,他们都要马不停蹄,甚至挑灯夜战进行安装。就这样,他们度过了那段没水、没电、没吃、没住和缺衣少药的时光。500人居住的营地,从水电暖安装到污物排放,从停车场设置到各类集装箱摆放,工作量大而又烦琐复杂。这样的营地规模没有3个月的建设是不可能成型的,另外还必须要在材料齐全的前提下。眼看天气一天冷似一天,张继凯、杨春生、王庆、张文杰等项目领导一班人,认真筹划并组织实施,营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国内大部队的到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后来营地主任王德江因病回国,刘宗伟临危授命,杨春生书记挂帅,继续抗起了完善营地建设的重任。目前,在项目书记杨春生的亲自规划指挥下,搭建板房上百栋,建菜窑、车库、水房,安装锅炉暖气,营地正日渐美化和亮化。局项目部党工委书记杨成生在最近一次的营地建设大检查中,对中石油管道第二工程公司项目部提出了表扬。

夜间两小时

由于项目营地所在位置靠近北极圈,从6月下旬开始直到8月上旬,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晚上直到凌晨00:00才天黑,凌晨2:00左右天就大亮了,白天时间长达22小时。这对常年生活在四季分明的中国管道人是极难适应的。为了工作需要,大部分职工在晚上只能挂上厚厚的窗帘,或者蒙上被子强迫自己入睡。即使这样,仍然无法阻挡强烈阳光的照射,很多职工甚至刚刚躺下,就不得不再次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劳作。每天两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实在太短,人非机器,即便机器工作一段时间还得让其停下来保养,以免出现故障,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在项目领导的关心下,这部分职工渐渐适应了接近极昼的夜晚,确保了以旺盛的精力投入战斗。

开路急先锋

物资清关严重滞后、急需设备人员到不了现场、工期紧任务重、代理公司与业主处处刁难、开工日期又不能拖延,这就是项目部当时最真实的写照!在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依托的情况下,面对大片森林和沼泽,项目部集中大家的智慧,喊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如果说当年喊出“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能够看到今天的一幕,他也会为之动容!有着开路急先锋之称的项目部机械机组,在没有设备伐树清理作业带和修筑施工便道的情况下,他们就以血肉之躯顶了上去;没有原始森林施工经验,他们义无返顾地冲锋陷阵;没有钢筋铁甲的保护,时刻面临野兽的攻击,他们也毫不畏惧!密密匝匝的树木一根根被放倒,一个人抬不动就两个人,两个人不行就四个人……项目经理张继凯顶上去了,副经理王庆、张文杰、黄玉东顶上去了,安全总监龚建顶上去了,全体管理人员也都顶上去了,每天风雨无阻,但人手还是捉襟见肘。一根木头轻则几十斤,重则几百斤、上千斤,踩着松软湿滑的泥土,一不小心就可能摔倒,更有甚时一脚下去足有半米深,要想拔出鞋子谈何容易!很多人肩上磨破了皮,手上扎出了血,脚上打起了泡,蚊虫叮咬处开始溃烂,但他们轻伤不下火线,依然玩命地抬啊,扛啊,就这样,伴随着作业带一米米地延伸,直到施工设备的陆续到来,一条宽约50米、长约6公里的作业带以及多条伴行路呈现在代理公司和业主面前,不由得不让他们惊叹和折服!

一张闲置的床

提起运输机组的郑海友师傅,在项目部上下那可是首屈一指,人人皆知。不仅是由于他有公司“十大标兵”的头衔,更因为他珍惜荣誉,为荣誉而战的拼搏奉献精神。

由于人员奇缺,开工日期迫在眉睫,刚到项目部当天,还没有倒过时差和解除疲劳的他,就被领导安排用大板车倒运急需施工物资和设备,他没有一句怨言,爽快地接受了任务。殊不知,从项目部所在地的大尼姆内尔镇到涅流恩格里再到布拉戈维申斯克,一个来回将近1600多公里。沿途崇山峻岭,人烟稀少,且大部分都是砂石泥泞路段,十分颠簸难行。为了任务的圆满完成,也为了工程能够早日顺利开工,他星夜起程奔赴目的地。

就这样,他每天起五更,睡半夜,不知疲倦地一趟趟在路上往返奔波。蚊虫的叮咬,让他身上布满了包;路途的颠簸,使他后背磨破了皮;轮胎的高频磨损和工具的极度匮乏让他操碎了心。但是,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也更懂得时间的珍贵,连续一个多月的时间,除了加油补胎外,他以车为家,吃住全部在车上。在营地宿舍,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的床一直闲着,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刚来又回国了呢。面对温暖的被窝,他不能去睡,也没有时间去睡,强烈的责任感催促着他一往无前。

两天一夜没合眼的“牛”

随着作业带的慢慢成型与延长,开工前准备进入重要议事日程。运输机组首当其冲,项目部要求必须争分夺秒,抓紧一切时间把施工设备运进现场,为开工创造条件。军令如山倒。在机组长闫继田的带领下,全体职工摩拳擦掌、奋勇争先。在这场会战中,象马照松、朱建庆、郑海友、陈海秋、许文斗等老师傅们拼尽全力、老当益壮,发挥出了应有的表率作用;柳勇、满建国、赵林、张爱东等年轻师傅们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有位刚刚年过30的职工进入大家的视线——他叫牛慧勇。就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司机,却让大家着实感动了一把。由于吊车司机签证原因,无人操作全项目部仅有的一台吊车,原本开管车的他又重操旧业,开起了吊车。经过简短的熟练,他很快就得心应手了。一根、两根、三根……只见他胸有成竹地操作着吊车,将一根根钢管稳稳地放进拖管车里,所有动作丝毫不走样。一车、两车、三车……直到所有车辆都装完,他又得抓紧收车赶往卸车地点,卸完管后再返回原装管地继续装管。如此往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天,又是一夜,紧接着又是一天,他的眼里布满了血丝。两天一夜不合眼的高强度劳作,这是何等的毅力,又是怎样的一股子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这头倔强的“牛”,这头不服输的“牛”,这头想工程所想、急工程所急的“牛”,在项目部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新一代管道人的满腔热血与忠诚。

“七哥”战风雪

同样是在运输机组,有着“七哥”之称的赵林,最近奉命与马昭松师傅从1#营地拉运单斗回项目部3#营地,当他们上路时已经是下午了,而且半路突遇暴雪,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在翻越公路里程50公里处的一座陡坡时,积雪结冰致使轮胎原地打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上不去。情急之下,赵林拉开车门,跳上了单斗。从未开过单斗的他,几经模索变得熟练起来,顺利把其开了下来,并驾驶着它把大板车推上了坡顶。当他正想松一口气时,特运公司的3辆大板车也在坡底停着不敢往前走,原因是冰雪路面怕上不去前面的多座陡坡,并恳求赵林能跟着他们一起走。眼看太阳已经落山,赵林心里清楚,夜间行车的风险将比白天大出许多,何况是冰雪天气,经过一番认真思索,他还是答应了下来。前车变后车,同车去的马昭松师傅也主动让特运的3台车前行,特运3台车在前面慢跑,老马拉着单斗在后面护驾,每遇陡坡,他便从老马车上“爬下来”一台台地将其推上去,反反复复。由于风雪过大,雨刮器根本不管用,为保证视线,他只能一直敞

开着车门往前跑,任由风雪直往怀里扑、身上钻,加之找不着暖风开关,他简直变成了一个雪人,冻得手脚麻木,几近失去知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200公里的路程,他从平板车上爬上爬下,断断续续驾驶着单斗开行了近50公里,保证了4台车辆的平安抵达。原计划当晚就能返回,可暴风雪却让他们吃尽了苦头,回到营地已经是第二天中午了。每每谈起这件事,赵林总是谦虚地说:“没什么,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

工地“新奔驰”

8月3日,这个承载太多期望与重托的日子,项目部承担的俄罗斯管线终于全面开工,全体将士为此欢呼雀跃。然而,接下来的日子却苦不堪言。由于施工点处于原始森林中,人迹罕至,落叶松下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腐烂植被,在常年累月的发酵作用下,变得松软而没有承载力,有的地方甚至变成了沼泽,所有载人运输工具只能望路兴叹。“走!”一个简单的走字,带动了大家的拼劲,3公里的路程,单程要走1个半小时,一个来回需要3个多钟头。鞋拔掉了要走,雨湿透了衣服要走,脚心磨出了血也要走!由于前期施工后勤补给无法保障,职工们每天自带干粮,早上五点上工地。饿了,啃几块饼干;渴了,喝几口凉水;累了,席地打个盹,一直要到太阳落山,甚至更晚才回营地。后来,大家无意中发现了装载机能在工地间来回穿梭,虽然速度慢了点,但总比在烂泥地上徒步强多了。装载机一般时速10公里,载人时不超过5公里,尤其在凹凸不平的作业带上,人站在上面跌跌撞撞,左右摇晃,其中滋味只有坐过的人才知道。即使这样,职工们已经非常满足,还给它取了个雅号叫“新奔驰”。直到现在,职工们坐“新奔驰”进工地仍然是沿线一大景观。

一寸长的汗泥

身在国内,身在温暖的家,你是无论如何也体味不到连续一个多月不洗澡的滋味的。但就是在这里,在遥远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一群中国管道人为了祖国的能源,为了CPP的荣耀,踏冰卧雪,风餐露宿,无怨无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项目部澡堂一直迟迟未能建立起来,职工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即使身上再脏也是无可奈何,有时用手在身上轻轻一搓,汗泥哗哗地往下掉,有的汗泥足有一寸长!每天下班洗个热水澡成了奢望,职工们苦中作乐,半开玩笑地说:“我们都快成济公了,如果能用汗泥治病救人,那我们也算功德无量了。”有的职工实在坚持不住了,只能用凉水擦洗,更有甚者直接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简单冲刷一下,以祛除身上的异味。项目副经理黄玉东不无感慨地说:“还是祖国好啊”!

进入9月份以来,随着后勤物资的陆续到位,项目部快马加鞭,仅用不足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建起了澡堂,职工们终于可以洗上舒服的热水澡了,身上的汗泥也不见了踪影。

严寒砺尖兵

俄罗斯的冬天来得那么早,来得那么急。早在8月份就已经下过三场雪,到10月初,已经下了数十场,几乎三天两头下,最厚的积雪达到半米有余,气温骤降至零下10多度。职工们早早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和长筒翻毛靴御寒,即使躲在屋里,仍觉寒气逼人。但是,我们的职工无法躲在屋里,也不能躲在屋里,他们必须走出去,走进漫天风雪的工地,与天争,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他们中有即将升格为爷爷辈的老师傅,有身为人夫人父的中年职工,有刚刚结婚抑或正准备结婚的青年人,还有走出象牙塔步入企业不足一年的小伙子。他们抛小家、为大家,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为着希望,为着收获,更为祖国和人民的重托。风雪严寒中,他们的眉毛胡子全白了,活似圣诞老人,为人间送来温暖,送来希望与祝福;他们的衣服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雪花,在弧光的掩映下,那样晶莹剔透,犹如大海中的灯塔,指引船舶航行的方向;他们的双手被风刀割得裂痕累累,渗出的血水滴落在雪地上,仿佛白莲中盛开的鲜花,如此美丽。他们拖着僵直的步伐,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忙碌着,战斗着,时间凝固了,风雪凝固了,世界瞬间变得那样寂静,耳边只有一支管道人进行曲在轻轻地唱:当晨光再一次擦亮了我们双眼,我们的脚步再一次跨越地平线,我们走过万水,走过千山,我们走过沙漠,走过高原……

男儿有泪也轻弹

孙伟是项目部P200全自动焊机组的一名焊工,有着多年从事返修焊口的绝活。9月27日,父亲病故的噩耗传来,项目部对他进行了安慰,并特批他用卫星电话跟家里联系。电话接通了,可家里始终没有人接。手里拿着卫星电话的他始终在哭泣,不停的念叨着:“人都上哪去了?!”从他当时的表情,大家能感觉到他很害怕。紧接着他又把电话打到了他哥哥的手机上。哥哥这时正在医院,父亲就在哥哥身边的病床上躺着。大家听到他哥哥在电话那头喊:“你终于来了。”这时手机应该是放到了父亲的耳边。孙伟瘫坐在雪地上,痛哭着,抱着电话喊了声:“爸……”之后大家听孙伟说,父亲只是病危。

事情又过了5天。10月3日,借着去阿尔丹拉木头的机会,机组长王正涛安排孙伟随车出去,给家里再通个电话。8个小时后他回到了营地,告诉大家说:“其实那天爸爸就是在等我,我喊了一声‘爸’后,他就走了……没事的,请领导放心。”大家关切地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他哽咽着说:“我不是个好儿子……”泪水再次夺眶而出。大家心里知道,其实做儿子没有这样的,这不是个好儿子,当儿子的最起码要陪在父母的身边,更何况父亲就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大家不能去说他做的不对,不能去说他不是个好儿子。作为管道人,你做不到,我做不到,我们做不到。

看看我们的身边,其实每一位参战将士都在做着忠孝不能两全的事。我们离开步履蹒跚的父亲,离开年迈的母亲,离开怀孕的妻子,离开满月的孩子,离开手足的兄妹,来到远方的战场,步入荒芜人烟的地域,战严寒、斗酷暑。不为个人的得失,不为利益的长短,只因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这样去做。

大厨的心愿

众口难调是食堂工作的真实写照。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难坏了最早来到营地的2名厨师。他们不仅要负责全项目部近150人的用餐,还要负责各类食品的存储与保管。没有灶台,他们就地埋锅造饭;没有炊具,他们就自制;没有库房,他们就挖地窖,想方设法保证了大家的正常生活。

后来,厨师增加到6人,营地人员也相应增加到了300多人,平均每名厨师要负责50多人的饮食,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洗菜、切菜、备料、炒菜、焖米饭、蒸馒头,直到营地熄灯前都难得空闲,如果赶上节假日会餐或客餐,他们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但他们依然忙得不亦乐乎。用他们自己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苦点累点没有什么,搞好食堂伙食,确保大家以旺盛的精力投入战斗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土建测量受表扬

项目土建测量机组由9名同志组成,负责作业范围内76公里管线的测量放线、百米桩安装以及4个阀室,一个清管发球站和一个停机坪的测量定位工作。由于测量工作的流动性,每天中午,他们无法象焊接机组一样吃到营地送来的热饭菜,所以每次出发到现场前,就得带上中午的饼干和苏打水。加之作业带多为原始森林,车辆无法进入,大部分测量工作需要测量队的同志们背着午饭和几十斤重的设备徒步来完成。每天工作任务完成后,还需要折回到出发点,等待过往的施工车辆返回营地。有时候,9个人就挤在拉土车上,但没有一位同志喊苦叫累。他们经常说:“测量队要做二公司的九棵红树、管道局的九棵红树、中国石油的九棵红树,写进俄罗斯石油建设的历史!”

截止目前,他们已经完成测量放线工作近50余公里,动用土方25000余方,平整场地近24000平方米,铺筑施工便道近10公里。并配合项目部完成了4座阀室,1个停机坪,1个清管发球站的筹备工作,很好的保证了项目部的总体施工进度,多次得到项目部领导的表扬。

3个月与6公里

3个月干了6公里,这种进度无疑是极度缓慢的,尤其对于有着“中国管道施工国家红队”美誉之称的管道二公司来说,更是绝对不可能,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在这里,在俄罗斯远东管道施工现场,这种事情却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这种局面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谁也左右不了!其中原委有政治的、经济的、更有国与国之间的,错综复杂。为了这6公里的进度,项目部全体参战将士忍辱负重,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以钢铁般的意志,以不屈不挠的斗志,拿下了这饱含巨大心血与汗水的6公里。它不仅仅代表的是6公里,即使60或600公里在它面前都会相形见拙,它更深层次代表的是新时期管道铁人精神的再现,是“三个代表”、“八荣八耻”在基层的具体体现。许多干了一辈子工程的老管道、老专家都连连感叹,国内国外就没有见过这么艰难、艰苦的工程!一方面,代理公司与业主总是三天两头乘坐直升飞机到现场挑毛病,鸡蛋里面挑骨头,动不动就以停工整顿相威胁,要么就找种种借口进行刁难,即使营地建设也要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回改动与搬迁;另一方面,政治因素错综复杂,用“跑步前进”来形容工程建设中的变化也一点不为过。俄罗斯北方工业报登载署名文章称:中国人走了,谁来帮助我们建设远东管道。文章抱着批判的态度,针对工程建设中俄方存在的短视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远东地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而且处于8级地震带上,危险度极高。在管道建设最初招投标之时,没有一家俄罗斯管道公司愿意承接,更不用说国外企业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国家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友好会面中,确定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进行增援,直接将该工程升格为政治任务。但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俄罗斯代理公司与业主是极不情愿的,也是不想让中国人插足的,不仅将工程价格压至最低,而且在设备物资通关、施工人员签证等方面极不配合,才造成了3个月只有6公里进度的局面。前方路漫漫,任重而道远,尽管困难和艰险依然存在,但中国管道将士已经做好了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停工待命整修忙

屋漏偏遇连阴雨。就在项目部两个半自动焊接机组全力以赴赶抢黄金施工季节,力争多出进度时,业主下达了全线停工的命令。这一停就是20多天!这对当时干劲十足,豪情满怀的参战将士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当时有很多职工感觉莫名其妙,甚至想不通,纷纷猜测停工原因。项目部及时召开职工大会,对停工原因进行了澄清:由于俄罗斯强迫我方再接更多后续工程,我方考虑当地条件、社会依托有限、工期紧张等因素没有答应,于是俄罗斯业主便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方式方法来对待。项目部同时要求大家保持旺盛的精力,练好手中枪,保养好设备并做好复工准备,确保随时投入战斗。大家心头的疑虑被解开,不禁为之释然。项目部充分利用停工待命的这段时间,加大营地建设的力度,确保安全过冬;各自动焊机组积极开展练兵,不敢有丝毫懈怠;机械施工机组更是见缝插针,利用停工后期俄方口气松动的短暂时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修筑多条施工便道,打通多处沼泽地,为复工后焊接机组的快速通过奠定了基础。

全自动焊磨砺手中枪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项目部全自动焊接机组始终没能开起来。每当夜幕降临,在营地入口处的一块空地上总是机声隆隆、弧光闪闪,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这里就是全自动焊机组的练兵场。为了达到业主规定的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机组人员分别在机组长辛建平、王正涛的带领下,放弃一切休息时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他们实行两班倒,全身心地投入练兵。为了早出成果,早日练成精兵,他们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管口的组对间隙到焊口预热温度的掌握,再到焊接参数的调整以及焊口的返修,他们不厌其烦,一次次反复试验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距离业主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机组长辛建平、王正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深知,该工程不仅是一项国际工程,更是一项政治工程,能不能按期、优质地完成任务,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团公司、管道局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它赋予每名参战职工一种使命和责任。为此,他们多次组织召开机组骨干会议商讨对策,寻求解决之道。在项目部的支持帮助下,专门请来了俄罗斯管道焊接专家给予指导,同时由检测机组的同志进行配合拍片,分析影响质量成因,定期提交报告给项目部领导作为参考。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最近的一次模拟焊接和返修考试中,全部焊接和4道口返修一次合格,赢得了代理公司和业主的高度评价与赞誉。

半自动焊小试锋芒

项目部所属两个半自动焊机组在施工中首创记录,创造出不平凡业绩。7月15日至8月3日,两个半自动焊机组在开工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的情形下,创造条件率先陆续在全线打火开焊。但是,由于管沟爆破开挖进展缓慢,严重制约了机组的施工进度。为把管沟开挖对管线组焊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两个机组负责人带领机组人员,把在管线上组焊单管与在作业带边预制二接一结合进行。8月份是俄罗斯的雨季,阴雨连绵不绝,作业带内泥泞不堪,再加上森林中湿地和沼泽比较多,对管道施工极其不利。两个机组人员因地制宜,采用组焊二接一钢管的办法,快速通过了一块又一块湿地和沼泽地,并于8月29日创造了机组单班日焊接¢1220*16mm钢管30道口的施工纪录。截至停工前夕,两个机组共焊接管线6公里,三检(100%目测+100%射线探伤+100%超声波探伤)一次合格率达98.4%。

复工后的展望

10月3日,项目部接到业主复工指令。当天,项目部召开了复工动员暨安全生产大会,沉寂20多天的工地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与热闹。当晚的月亮特别圆,太阳公公也早早探出了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职工们唱着歌儿,哼着小调早早起床奔赴工地,布管的布管、组对的组对、焊接的焊接,各道工序有条不紊,黑色长龙继续延伸。本以为这下可以痛痛快快地大干一场,积蓄多日的力量能够一并爆发,但是,就在当天,让所有职工想不到的是,业主再次下达了全线停工令。理由有两条:一是CPP设备未在莫斯科进行检测;二是CPP施工人员未在俄罗斯培训。广大职工刚刚燃起的如火激情,又一次被没有来由的疾风骤雨湮灭,这不能不让人多少有些沮丧。回顾这项工程,从最初的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到现在扯不断、理还乱的各种复杂因素制约,我们在感叹之余不免心生惆怅。正如大家先前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特殊的国度,也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工程,更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这种特殊体现得那么淋漓尽致,那么危机四伏,充满那么多的变数,以致让人无所适从,这在世界管道建设史上也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展望未来建设之路,我们的态度是真诚的,行动是积极的,装备是精良的,队伍技术素质是一流的,唯一的缺憾是处于政治的夹缝中而无法施展拳脚,只能寄希望于俄方多一些真诚,多一些互信,为早日把管线建设成为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而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从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最新章节 | 从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全文阅读 | 从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