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 为了管道局的尊严和荣誉

作者 : 火流星23129

“为了管道局的尊严和荣誉,你们戮力同心,浴血奋战,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取得了沙河穿越主体贯通的历史性战绩,我代表管道局、局党委专程前来向你们表示祝贺与亲切慰问!”这是中油集团管道局副局长王卫国在出席沙河穿越主体贯通庆功宴上的一席话。

由管道二公司承担的西二线东段沙河穿越项目于2010年10月30日上午10时10分顺利贯通,圆满完成了沙河大开挖穿越的主体施工任务,保证了西二线黄陂以北投产目标的实现。全体参建将士再次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诠释了“国家红队”的实力。

沙河穿越工程是西二线东段的“卡脖子”工程。穿越河道水面宽1470米,平均水深6米至8米,双管穿越全长近4公里,管道设计压力10兆帕。这么宽的河道采用大开挖方式穿越,困难之多、风险之大、工期之紧在管道建设史上绝无仅有。

2010年初,时任管道二公司经理助理的王庆临危受命,率领200余名参战将士奔赴西二线东段沙河穿越工地。全体参建将士群策群力,起五更睡半夜,冒酷暑战洪峰,人歇机不停,24小时轮班倒,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时代凯歌。

比“铁人”还铁的项目经理

“他不是能吃苦,而是太能吃苦了,比“铁人”还铁!”这是职工们对他的评价,他就是素有管道“王铁人”之称的王庆,这位从军营走来,为管道事业拼搏奉献二十余载,不畏任何艰难困苦,一身铮铮铁骨的“钢铁硬汉”!许多曾跟他干过西一线1、2标段、西部管道和俄罗斯远东管线的职工,亲眼见证了他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非寻常人所能比拟的一股子实干劲头。那时,在俄罗斯远东零下五六十摄氏度的极端低温下,他依然每天坚持上工地指挥施工生产,任由呼啸的寒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把他变成一个雪人,不,应该是冰人,但他依然如一尊移动的“雕塑”般在工地来回走动指挥。职工们每隔15分钟或半小时就得上“乌拉尔”车上取暖,但他不能,也没有时间去取暖,他心里想的只有工程,惦记的也只有如何把工程干好,为集团公司和管道局争气,为祖国争光。正因为他的这份坚韧和执着,硬是把在俄罗斯人眼中“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多次受到俄罗斯业主、代理公司的翘首称赞。

这次,工地虽然从国外换到了国内,角色也从当时的执行经理变成了现在的项目经理,但他依然故我,无论太阳如何毒辣曝嗮,蚊虫如何凶狠叮咬,每天雷打不动必上现场,与职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就连干了一辈子的老管道都直感叹:象王庆这样的领导就从来没有见过!在别的项目部,象他这样级别的领导每天最多到现场检查指导一下,剩下的事情都交给分管领导或机组长和专业部门去办理了,但是王庆不一样,每天除了睡觉时间,12小时以上甚至更长时间都坚守在现场指挥协调解决相关施工难题,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毅力啊。王庆自己也说:我一刻也离不开工地!这话不假,每天只要一扎进工地他就出不来,吃饭睡觉都要职工三番五次提醒和催促,要不然他一点也不觉得饿,不觉得困和累。就连不久前的提升公司副经理述职报告和就职演说,要不是公司以命令的形式逼迫他回去,他还会始终如一坚守在现场的。

一次,即将成型的3号围堰发生管涌,眼看着水流量越来越大,堤坝一个劲往下滑坡、塌方,如果不马上采取措施制止,轻则造成全面溃坝,重则危及安全施工。职工们都在沟底忙碌着各自手中的活计,没有注意到身边的危险。王庆正好沿堤坝巡查至此,他果断采取措施,一边用对讲机呼叫沟底的人员全部撤离至安全地带;一边带领几个配合民工亲自扛沙袋堵漏,及时化解了险情。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但每次都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施工顺利推进,作为领头羊的王庆功不可没。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河道施工,水分蒸发量特别大,加之管沟开挖深度平均达到12米左右,现场就象一个凹底的足球场,四面被高高的堤坝和围堰阻挡,一丝风也透不进来。另外还有几十台大型挖掘机、吊管机在里面开足马力同时施工,散发出的热量久久难以散去。有职工测量过,当河道外面温度为35度的时候,沟下的温度已接近40度。每天只要太阳一露头,沟下就酷热难当,职工们每天平均要喝掉超过5公斤的冰镇矿泉水!

即使这样,不论何时到现场,你总能见到一个左手拿着矿泉水瓶,右手持对讲机的领导,一会在围堰上飞奔,一会又下到沟底指挥,黝黑的皮肤上依稀能够辨别出曾经白皙的影子。他就是被大伙称为“彭大将军”的二公司沙河穿越项目副经理彭金成。

彭金成是四川人,年方三十有七,天生乐观,非常精明干练,深得项目领导的信任。常年走南闯北的他有句四川方言的口头禅,那就是“龟龟的”总挂在嘴边,虽然不太雅观,但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斗中,“龟龟的”听起来却那么顺耳,意即敢于挑战和藐视一切困难,以至于大伙偶尔听不到还觉得少了点什么。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作为项目副经理的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一方面要协助项目经理抓好施工生产,一方面还要带领机组冲锋陷阵。在施工中遭遇的几次暴雨和塌方险情,他都沉着冷静地协助项目经理指挥抢险,最终化险为夷,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国家财产的损失,避免了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他率领的机组哪里需要哪里干,哪里最艰险就出现在哪里,即使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

由于连续高强度的施工作业,他的体重从最初的150余斤直掉到现在的120多斤,整整掉了30多斤肉!当笔者问及时,他打趣地说:“要想减肥就来沙河吧,你看我现在减的连啤酒肚都没有了,走起路来腰板也直了,多精神!”

“黑脸”父亲与儿子

他叫郗建忠,沙河穿越项目工地主任,称他为“黑脸”,不是因为他真的“黑”,而是常年野外施工,风吹日晒雨淋,脖子以上的地方被强烈的太阳光晒的透黑,黑的油光发亮,大伙戏称把他丢进煤堆里一准没了踪影。郗主任虽然“脸黑”,但待人接物却非常真挚诚恳,无论谁有困难他总愿意热心帮助。

在沙河穿越施工中,根据分工,他负责带领一班挖掘机、吊管机、推土机和铲车操作手进行围堰打坝、道路修筑、管沟回填等工作,说是分工,其实也是哪里需要哪里干,往往是忙了这边忙那边,一刻不得闲。他的儿子是名推土机操作手,也在这个工地上参加施工会战,而且非常能干,从不挑肥拣瘦,演绎了一场“父子同场竞技”的好戏。

一次,儿子推土机驾驶室内的空调不怎么制冷了,但查来找去也没有找到病根,每天只能硬着头皮上工,半天下来浑身早已湿漉漉的。他问明情况后,当时一声没吭,只是让儿子继续干活。晚上,等儿子休息后,他打着手电筒来到推土机前,对可能发生故障的部位进行了彻底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原来工地灰尘大,空滤器被堵塞,降低了空调制冷效果。当他清理完空滤器里面的灰尘,重新装好后回到屋里躺下已经是凌晨2点多了,此时此刻,他的腰隐隐作痛,毕竟岁数不饶人啊。第二天,当儿子开着推土机回来时显得异常兴奋,跑来告诉他说发生了奇迹,空调又自动制冷了,而且比以前的制冷效果还好!他笑着拍拍儿子的肩膀告诉了实情,儿子才恍然大悟。他教育儿子说,干活不能只按图索骥,照葫芦画瓢,要善于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活干好,干出色,也只有这样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管道员工。儿子听后连连点头,并表示将牢记父亲的教诲,争做新时期合格的管道员工。

铁汉“曹大胡子”

他叫曹运祥,是一名吊管机操作手,站在工地上的他总是那么显眼,粗犷的外表,结实的身板,尤其是一脸络腮胡子,大家都亲切地喊他“曹大胡子”,不明真相的老乡有时候叫他“大叔”,其实他才三十多岁。开玩笑归开玩笑,工作中的曹运祥可是一个作风顽强,严谨认真的人,这归功于他多年踏实的管道施工经验积累。涩宁兰、兰成渝、陕京线、西气东输、西部管道、俄罗斯管线……白山黑水之间总能留下他为管道事业奔波忙碌的身影。

2010年初,他参加了西气东输二线沙河穿越工程。为应对施工中复杂多变的情形,穿越机组成立了一只应急小队,曹运祥当之无愧成为了这支尖刀班的队长。他凭着自己多年的施工经验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带领他的小队不分昼夜、不知疲倦的奋战在工地,大家都佩服的称他的小队是“战神队”。作为队长,事无巨细都牵动着他的心。施工中他及时排查安全隐患,采取种种措施确保工程的有序推进;收工时自己总留在最后,清点工具,收拾遗落在工地的吊带螺丝,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好不容易休息的时候,他常默默地来到库房,提前预备好需要用的工具材料,为第二天的工作提供便利。领导经常通过对讲机联系他:“大胡子,带你的人回来先吃个饭吧。”他总是回答:“不用了,告诉食堂留饭就可以了,我们干完再回去。”可等他们回来时饭菜却早已凉透,随便吃了几口便又奔赴工地。

哪有重活,哪有险情,总会出现曹运祥的身影。7月底沙河穿越进入了汛期,施工时刻面临着洪水的威胁。有一天,曹运祥正带着队伍在河道中清理泵筐,突然对讲机里传来了紧急撤离的消息。原来沙河穿越点上游一座桥梁发生险情形成堰塞湖,地方政府抢修桥梁、疏通河道造成存水突然下泄形成瞬时洪涝灾害,导致沙河穿越河段水位突然暴涨。大家开始慌乱起来,见状他迅速稳定大伙的情绪,一边用对讲机向领导汇报情况,一边带领挖机修筑高坝抢运发电机组。由于是中午换班时间,现场人员较少,不一会水已经齐腰深了,道路很快也被淹没,挖机要去抢救剩余的设备十分困难,一不小心就会倾覆在河道里。这时曹运祥二话没说,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身体当标识一步一步趟出道路,引领挖掘机将围堰里的发电机全部吊出。当浑身上下湿漉漉的他刚爬上岸,突然又想到好几个同事都是旱鸭子,留在河道里是十分危险的,他又赶紧安排挖机,将不会水的同事安全送到了南岸。自己带领剩下的同事将剩余的动力柜、配电盘进行了妥善的安置处理,一直到半夜,在确保没有一样设备被扔在洪水里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

管道“蛙人”

在沙河穿越工地,为了工程施工需要,项目部不惜重金,选派人员到大连专门学习并购进装备,操作手何飞、陈君就是两名经过特殊培训的“蛙人”勇士。由于在管道系统内培训蛙人进行水下作业尚属首次,2010年4月初,管道局局长赵玉建、党委书记张学明在项目部检查指导工作期间,亲切地称呼他们为“管道蛙人”。

2010年沙河地域出现了自1978年以来32年不遇的洪水和强降雨,使施工饱受暴雨洪水袭扰。进入7月份以后,受大范围降雨、昭平台水库多次泄洪等因素影响,沙河穿越地段经历8次洪峰,施工反复进场、撤场达47天之多,使施工进度受阻严重。

在这期间,以往进场的道路完全被洪水浸泡和淹没,大家只能坐着挖掘机才得以缓慢进入。一眼望去,昔日熟悉的工地依然淹没在滔滔洪水中,繁忙的现场呈现出少有的宁静。项目经理王庆正站在岸边指挥全副武装的“蛙人”勘察水情。只见他们腰系一根长长的麻绳,在岸边人员的牵引下,频繁地往返于水中,并不时报告着堤坝和围堰的损毁情况。

每当洪水来袭前,为了把来不及转移的设备妥善安置,项目部在河道中央垒砌一个高出河面5米,占地500多平米的临时设备停放场,上面摆放着多台发电机、挖掘机、水泵和几个装满柴油的储油罐。一次,由于洪水来得太猛,眼看只差10多公分就要漫过油罐,随时都有被冲走的危险。项目经理王庆急令两名“蛙人”乘坐当地老百姓的渔船前往加固堤坝。一个小时后,围堰被加高1米,险情排除,两名“蛙人”回到岸上一坐下半天没起来,他们真的很累。要知道,由于施工人员紧张,他们不仅要下水作业,上岸后片刻不能歇息,操作起设备就要投入施工。

由于沙河常年有采砂船作业,河道非常破碎,河床中只剩下渗水性极强的卵石,在围堰开挖中必须铺设土工彩条布防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潜入围堰底部,查看水下情况,协助进行彩条布的铺设。大家每次到工地都能见到他们潜入水中作业,一串气泡过后,他们不见了踪影。每次作业时间视彩条布铺设情况有长有短,长的时候数十分钟,短则几分钟。由于沙河水混,潜入水下不足2米就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每次他们只能模索着潜行,大多数时候都要靠手去感知和作业。水下作业是很危险的工作,他们的手会经常被泵框的边角划破,手套换了又换,伤痕累累。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还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在下水作业时腰上拴好绳子,用绳子打暗语,形成了独有的一套“绳语”,水上水下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吊装速度。就这样,他们一次次背负沉重的装备,不知疲倦地

往返于水中,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地上的“口哨声”

在沙河工地上,每隔一段时间总能听见几声忽长忽短且特别响亮的口哨声,你一定会纳闷,施工这么紧张,怎么还有人有这等闲心吹口哨呢?

原来,是工地主任田勇在用响亮的口哨声指挥各类设备施工作业。由于工地上各类大型设备众多,发动机的轰鸣声、履带设备行走与地面的摩擦声响成一片,两个人即使相距5米开外大声说话也听不清楚,更不要说门窗紧闭的设备操作室里,即使喊破了嗓子也无济于事。虽然项目部为工地配备了10多台对讲机,但不可能做到人手一台,施工中各种情况瞬息万变,需要及时作出调整部署。操作手除了上工前领取既定任务外,施工中还得随时看工地主任手势或停下来听指挥,即麻烦,又耽误施工节奏和进度。为此,田勇琢磨着如何才能有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意间他发现,平时用来消遣的刺耳口哨声有了用武之地。只见他将右手食指自然弯曲后放入嘴边,用力一吹,高分贝的哨声瞬间穿透机器的轰鸣声,百米开外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操作手听见哨音后只需看一眼他的手势就明白了下一步该做什么,十分方便。田勇的独门暗器——口哨声,成了工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河堤上的“帐篷营地”

为了方便施工,项目部将帐篷营地建在了河堤上,白天里面热得象蒸笼,夜晚却冷得要盖棉被,温差很大。特别是夜晚灯光一开,各类蚊虫便会循光而来,咬的人直乱蹦。

每天凌晨零点以后,虽然工地上依然灯火通明,部分倒班职工在挑灯夜战,但当你步入依河而建的帐篷营地里时,你绝对能听见此起彼伏的独特旋律,这就是职工们的呼噜声。他们睡的是那样香甜,以至于可恶的蚊虫在他们身上饱餐一顿也毫无知觉。是的,他们太辛苦,太劳累了,每当该换班的时候,现场领导都不忍心叫醒他们。

项目部5个参战机组的200多名职工全部都住在帐篷营地里,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吃饭出工,中午不休息,24小时轮班倒,一天的有效施工时间就有十四、五个小时。刚开始,有些职工由于水土不服,经常月复痛下泻,但没有一个人请假休息。现场HSE监督员艾金柱,在工程开工时,小腿上长了一个疮,连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项目部领导让他快点到医院看一看,可医院的大夫非让他动手术不可。小艾听了,问大夫动手术需要休息几天,大夫说最少也得半个月。小艾想,施工现场就他一个抓安全的,如果动了手术,施工中的大大小小安全事项谁来管?最后他对大夫说,俺工地上的活紧,还是等活干完以后再说罢,硬是没听大夫的话。

管线预制机组机组长于长彦,虽然年轻,却稳重干练,是位“实干家”。但6月9日,在施工到3号基坑时,面对长余90米,宽约5米的狭窄作业面和不断出现的管涌,也把这个实干家给难住了。这天夜里,心里有事的于长彦不时地说梦话。“唉,这管子该咋法进、咋个组对焊接呵!”第二天,职工们到了施工现场,还拿他夜里的梦话开玩笑。为了尽快地把下到沟底的“八接一”管子组对焊接上,于长彦早早就带领全机组的男子汉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当两道焊口最终完成时,天已经朦朦亮了。他们就是靠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靠着管道二公司人特有的斗志,突破了这一十分艰难的基坑。谈及怎样在沟底组对焊接时,于长彦的眼睛都湿润了。

一个英雄的集体

每天一大早,项目部管理人员们就出发,直到很晚才回来,谁的问题没解决好,回来肯定睡不好觉。白天,他们盯在现场,处理围堰打坝、分级降水、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随时都可能遇到的困难,办理各种施工手续,了解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进展;晚上,他们还要对施工情况进行小结,向项目部领导汇报。对他们来说,8小时工作制往往只能是一种奢望,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5个小时以上。“机组上的岗位工人比我们苦!”项目部各科室人员总爱这么比,这么说。

在沙河穿越工程的施工现场,只有工种的不同,却没有轻重之分。为了赶进度,抢时间,优质高效地完成所承担的施工任务,树立管道二公司的高大市场形象,这个英雄的集体谁都在拼了命地干。

中原沙河摆战场,“国家红队”创辉煌。管道二公司以高昂的斗志、顽强拼搏的精神、一流的管道建设水平,在鲁山县这块风景如画的土地上,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预定施工目标,确保了西气东输二线全线投运目标的顺利实现,为管道局赢得了荣誉,赢得了尊严,达到了业主号召的建设“阳光工程、绿色工程、精品工程、和谐工程”的战略目标,为祖国的管道事业更添一页美丽的篇章。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从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最新章节 | 从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全文阅读 | 从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