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少年时发生的那场争议 第三章

作者 : 公子嘉2013

()第三章

正德十六年五月十五rì(丙寅),殿试刚刚结束,一位年近半百的新科进士被分派到礼部当上一名观政(实习生)。

而这位高龄实习生的名字叫做张璁。

请大家注意:张“璁”和朱厚“熜”俩人的名字属于形近音同类,对于这种情况其实也挺忌伟的!所以在后来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嘉靖皇帝特意给张璁赐名为“孚敬”。因此,现在的张璁也就是rì后的张孚敬。

关于这位张璁大叔的来历,下面我和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张璁,字秉用,于成化十一年十一月[1475年12月]出生在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

说实话,这位张璁大叔外表既长得很不上进,为人也不怎么谦虚,毕竟才能有限嘛!如果再谦虚的话那就什么都拿不出手了。

张璁大叔之所以熬到这个岁数才混到礼部当上一名观政,其实也挺不容易。过去作为一名老牌复读生,此前连续七次上京考科举,结果习惯xìng地落榜。

那时候的他对于科举考试已经不再抱以任何憧憬了。毕竟人活到这个岁数人还是有点自知之明,踏踏实实到吏部报道,然后混个公务员职务才算正道。

然而,一位自称会算命的朋友在给他算了一卦以后劝他再考一次,并且当场扬言:“三年以后,定当金榜题名;再过三年,还将仕途高升!”

“哇!哪会有这样好的事?”

对于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一开始张璁大叔有点不以为然。后来,在他那位朋友反复劝说之下,张璁大叔开始犹豫了。

其实仔细想想,对方说的话还是蛮有道理的。反正老子倒霉倒了二十多年,也不多差这一次吧!

就这样,张璁大叔怀着忐忑的心情,再次赴京参加第八次考试。直到正德十六年的这场殿试,张璁大叔才得以考上(名列二甲七十八名进士),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了!

大家想想,当年科举试三年才一次。而在没有Sponsor赞助的情况下,张璁大叔坚持考了八次!这份履历拿出来公示,也实在太“励志”了!

当然,我们也不要笑人家,人家也不容易。科举考试本来就是一场狼多肉少的竞赛。虽说成绩不算太好,但真正的人才也不是光靠考试就能考出来的。

张璁大叔始终深信,只要努力坚持,上天就会给他累积彩池!

可是,对于这位高龄实习生的到来,礼部那边的同事似乎对他并不友善。自从张璁第一天到礼部上班以后便处处受到冷落。

没过多久,这位整天冒冒失失的中年大叔很快便成为一众领导干部的指定批评对象!

不过,人生总是很奇妙的,成功与否往往在于如何把握时机。对于一心想要成为未来国家栋梁的张璁大叔来说,机会就在眼前。

作为当今朝廷的头版新闻(大礼议),张璁心里面很清楚,礼部所提出来的那套议礼方案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然而,大伙儿之所以跟风起哄,全因心态不正导致而成。

因为在大多数官员的眼里公义是没有市场的,当所有人都投向杨廷和这只“绩优股”的时候,张璁却不这样认为。这个世界不是说那边人多那边就能赢,于是他决定选择另外一个投资方向─────嘉靖。

(当然,还有个别坏坏的骑墙派官员,希望看定形势后再下注。)

然而,这回投资的风险却是非常的大,因为它将意味着从此要与全体内阁官员对立。因而,在出击之前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务求一击即中。于是,张璁大叔便开始着手研究一套既可以堵住对方嘴巴,又能向皇帝大人表忠心的议礼方案。

张璁大叔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肚子里也总会有一点墨水,尤其在礼学方面很有心得,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可谓滚瓜烂熟,任你随便抽一本出来,他都可以RAP一遍你听。

说实话,关于“礼”这门功课,绝对是嘉靖年间最热门的专业(没有之一)。从现在的张璁到后来的夏言、严嵩以及徐阶,这几位嘉靖年间的大腕级权臣都是通过议礼为跳板,最终坐上首辅宝座。

所以说,要想成就大事的人注定是不会安份的!对于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人来说,只要有了权力、有了地位、有了财富,以后才不用再被其他人踩在脚下。

那么,现在既然明摆着一个机会在那,张璁大叔自然也不会客气。

于是,在经过一番思考以后,张璁下定决心使尽平生所学,并把一辈子的运气都压在这封命名为《议大礼疏》的奏疏上,他相信自己很快就会出人头地了!

七月初三(壬子),张璁在内使的帮助之下直接把奏疏Send到嘉靖皇帝手上。这封奏疏通过三大论点逐一把原先礼部所提出的方案击倒。

首先,礼部所提出来的那套方案,从逻辑上看完全是不通的。他们怎么能拿宋英宗和咱们英明的嘉靖皇帝来相比呢?难道他们过去所学的历史知识都是由化学老师教出来的吗?

当年汉哀帝与宋英宗都是预先被立为太子养在宫中,实际上已经是过继给汉成帝和宋仁宗。

相反,孝宗皇帝生前并未把陛下预立为太子。况且《武宗遗诏》内以经明确表示陛下您是以“兴献王长子”身份继承皇位,因此陛下只需继统无需继嗣;

其次,陛下乃是兴献王唯一的儿子。如果过继给孝宗,那么兴献王便要绝后,因此陛下坚持只继统而不继嗣绝对是理所当然的!继统是为天下,不继嗣是证明陛下有孝义;

最后,如果内阁坚持要逼皇上改认孝宗为父(继嗣),那么陛下与其母亲兴献王妃便要转变为君臣关系,将来见面行礼难道要陛下的亲生母亲给自己下跪行礼吗?这样实在不成体统,我们作为臣子岂能让陛下背上这个不孝之名。

反正纵观全文,主题明确﹑思路清晰﹑旗帜鲜明。

(张璁方案:)

继统:成化皇帝──→弘治皇帝──→正德皇帝──→嘉靖皇帝

继嗣:成化皇帝──→兴献王──→嘉靖皇帝

张璁大叔所提出的论点确实是很有道理,这封奏疏对于嘉靖来说无疑正中下怀,小皇帝在看完这封拥趸寄来的《议大礼疏》后果然“很嗨心”!

“看来朕父母的名分终于可以保住了!”

嘉靖一边兴奋地拍手叫好,一边又不断地表扬张璁同志有极高的思想觉悟!看来人总是会被自己想听到的意见影响。

一轮兴奋过后,嘉靖当即派人把张璁的这封奏疏另外COPY一份,然后送到内阁那边。他想,内阁那帮伪善的老家伙看完以后估计也无话可说了吧!

张璁大叔所写的这封奏疏可谓句句打中要害,朝臣挖地三尺也无法找到奏疏中的破绽。只可惜,张璁大叔占理不占势。

由于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对于这位“多管闲事”的下属,内阁那边霎时间也拿不出更好的方案反驳。于是,在看完奏疏以后杨廷和只留下几句冷言当作回复。

“区区一个书生,岂懂什么国家大事!依老臣之见,这人无非就是想借此机会,搞出一些名堂而已,陛下不用理他。”

当嘉靖听到内阁那边的回复时,气到差几乎要爆粗。真没想到内阁那帮老家伙也实在太犟了吧!

后来更好笑的是,竟然有些官员为了急于提出方案反驳张璁的建议。于是病急乱投医,向朝廷提议让嘉靖小皇帝继他堂哥武宗皇帝的嗣(认堂哥做父亲),实行“统嗣合一”!

眼看事情的发展方向已经开始月兑离自己所能控制的轨道,杨廷和这边也开始担忧起来了!

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份《武宗遗诏》其实是他老人家自己编出来的,当初怎么也没想到如今事情竟然会闹成这样。

也许,现在大家都会把事情追究到那份《武宗遗诏》上,要是当初早点把继嗣一事写清楚那不就行了吗!何必要搞到现在那样呢?

大家也别怪杨先生了,其实他老人家也是有苦衷的!自从嘉靖皇帝登基以来,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以及六部等多位朝廷官员之所以执意要嘉靖继嗣,其实背后是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根据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先生所制定的《皇明祖训》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jiān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遗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jiān臣。”

把这段《祖训》的意思简单的翻译过来就是说,如果皇帝没有儿子,那么接班人就由弟弟来当,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兄终弟及”。

不过,《祖训》里面另外还有规定,凡是接班人必须出自“嫡系”(即皇后所生的儿子),其余“庶系”子弟(即妃嫔所生的儿子)一律不得继位。

最后《祖训》里还强调,朝廷内如有提议“立庶废嫡”者,一律视为jiān臣,即斩。

所以,根据以上标准,咱们这位小皇帝现在就连一个庶子都不如。

然而,当初面对那风雨飘摇的政局,朝廷也没有别的选择。杨廷和他们本来打算想先上车再补票,让嘉靖登上皇位稳定局面以后再处理这件事。

毕竟总不可能直接跟人家说,想过来做皇帝,先要把父母的名分卖掉吧!

只可惜,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算盘竟然打错了。

虽说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但问题在于《皇明祖训》确实是这样写的,况且朱元璋先生又没有回来报梦说同意修改《祖训》。故此,杨廷和等人已经与《祖训》文书当中所指的“jiān臣”划上等号,万一将来秋后算账,那可是要杀头炒家的。

因而为了保命,杨廷和等人才会在小皇帝即位以后如此执意“继嗣”一事。皆因,只有把嘉靖过继给孝宗,那么嘉靖这位皇位继承人才算得上名正言顺。

不过把事情反过来想想。

当初,杨廷和身为正德朝的内阁大臣兼正德皇帝的老师,却没有对自己的学生作好好引导,还任其胡闹,最终导致大宗皇室断脉。所以,现在这个烂摊子由他来负责也不算冤枉。

因此,事到如今杨廷和也只好避重就轻,希望尽量把事情往后拖。

在接下来的rì子里,嘉靖皇帝一次又一次地召集群臣廷议,并且下达诏令要求礼部追封自己的父母为“兴献皇帝”以及“兴献皇后”。

从这两个封号,我们可以看出嘉靖皇帝的意图就是要把父母的身份,从地方外藩直接提升至“皇帝、皇后”的级别。

只可惜,手敕一次又一次被内阁封还,对于皇帝大人的命令,杨廷和等人显然是无动于衷。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嘉靖少年时发生的那场争议最新章节 | 嘉靖少年时发生的那场争议全文阅读 | 嘉靖少年时发生的那场争议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