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悲凉玉殿秋 第三十九章萧后上表

作者 : 树征

()童贯端坐在一张jīng致的豹皮椅上,将郭药师的降表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两遍,然后缓缓抬起头,目光犀利,问赵鹤寿:“你们涿州常胜军现有多少兵马?”

“八千jīng兵铁骑五百,全部归顺大宋,所有将士都愿在太师麾下听命。”赵鹤寿回答得很流利。

童贯抑制住内心的喜悦,外表看上去很冷静,很沉着,他得意地捋了几下稀疏的胡须。

“辽军现在统共有多少人马?”

“大约两万多,不到三万。兵分两路,一路在居庸关布防,防御金军。另一路驻扎在卢沟河沿岸,防御宋军。两路统帅分别是耶律大石和萧干。”

“燕京城内情况如何?”

“燕京城内人心惶惶,恐惧不安,都知道迟早会失守。有人愿意归于大宋,也有人愿意归于大金,也有人主张与燕京城池共存亡,各种想法,互相矛盾,局势比较混乱。”

童贯沉思了一下,说:“这样吧。郭将军的这份奏表,我马上安排快马,飞报朝廷。你饭后速回涿州,请郭将军下令,将八千jīng兵和五百铁骑开进易州,副都统何灌现在易州,由他接收。请郭将军本人立刻前来雄州宣抚司,我们共商进军燕京大计。”

童贯想,不管你郭药师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只要你来到雄州,就将在我的掌控之中,就不至于发生其他变故。童贯知道郭药师是一员猛将,但对其xìng格与经历并不了解。

关于萧干曾到过涿州之事,赵鹤寿守口如瓶。他知道,当时涿州常胜军完全有机会将萧干囚禁起来,是郭药师报恩,故意放走了萧干。这件事如果被童贯知道,一定会对郭药师产生不利。

萧干连夜离开涿州,一路快马飞驰。他实在没想到郭药师会背叛大辽。现在,涿州已失,燕京的南大门已经打开,大辽岌岌可危。萧干感到前途有些不妙,有些渺茫,可又于心不甘,还想放手一搏。

午夜时分,坐落在燕京城西南角的宫城里,十分寂静。萧德妃在长chūn殿听完萧干的汇报,半天没言语。她有些吃惊,没料到郭药师这么快也投降大宋了。

“你不是说,郭药师不会降宋吗?”

萧干惭愧地低下头,回答道:“臣看走眼了。没想到,他也是一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萧德妃叹了一口气,说:“明天早朝再议吧。”

第二天早朝,在元和殿大厅里,萧德妃对文武百官说:“现在形势十分严峻,大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时。女真兵马已入住奉圣州,即将兵临城下。易州高凤和涿州郭药师先后降宋,宋军已渡过白沟河,挺入国境。国步艰难,宗社将倾,诸位爱卿,有何妙计,不妨畅所yù言。”

宰相左企弓说:“以臣之见,可向金国遣使称臣,因为现在,大金如rì之初升,力量方强,金军所向披靡,顺之则生,逆之将亡。我大辽已千疮万孔,气息奄奄,不然难以保存。”左企弓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但耳聪目明,头脑清醒,说话直率。

乾文阁待制韩昉则提出不同看法,他说:“臣以为,向金国称臣不如向大宋称臣。我与大宋有百年信誓,有历史基础,再者,大宋乃文明大国,富庶之国,而金国起于边鄙之地,只不过是一群豺狼罢了,与之为伴,前途凶险,迟早会成为他们的盘中之餐。”韩昉是十年前的科举状元,为人和善,一贯主张向大宋靠拢,以保社稷。

“大宋的卑鄙行径,难道你没看到吗?在我大辽面临亡国之际,他撕毁协议,趁机瓜分我大辽土地,背信弃义,落井下石,这样的盟友根本靠不住,不必幻想与之求和。惟有大金国,可以派使去商谈。”左企弓气愤填膺。

“大宋出兵北上,不就是惦记燕云十六州吗?那些地方,本来就是人家的,人家也没要求其他地方呀。而大金则不然,他就是要亡我大辽宗庙,这是他们的目的。即使去交涉,也肯定不会有好结果。称臣只不过是左相公的一厢情愿罢了。”韩昉针锋相对。

于是,众大臣们议论纷纷,交头接耳。有赞成降金的,有赞成降宋的。惟有萧干和耶律大石沉默不语。

萧德妃见众大臣都赞成投降,没有人主张拼死守城,抵抗到底,她心里一阵难过,一阵疼痛。从内心深处,萧德妃是坚决反对投降的。契丹女子xìng格刚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可是,现在众大臣都嚷叫着要称臣求和,萧德妃也只好顺水推舟,答应众臣的请求。同时,这也是实施缓兵之计,为今后抵抗赢得更多时间。

萧德妃拿定主意,大声说道:“大家不要争了,我看两者皆可取。对大宋和大金咱都派出使者求和,纳款称臣。谁先接受,就投靠谁。大家以为如何?”

众臣都说:“太后英明,这是两全其美之策。”

萧干和耶律大石都猜透了萧德妃的用意,他们两人对视了一下,微微一笑。

萧德妃问:“你们两位怎么不发表意见?”

萧干说:“臣无异议,赞成太后的英明决策。”

耶律大石一直沉默不语。他一直在考虑,如果战而不胜,退出燕京,将向何处落脚?他看明白了,求和只是萧德妃的缓兵之计,可是,以现有兵力要抗衡金军和宋军的夹攻,失败是必然的。必须早做好退出燕京后的打算。

关于此事,耶律大石在私下里已经同萧干沟通过几次,两人的观点既有相同处也有分歧。相同处是,战败是必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分歧是,退出燕京以后,往何处去?耶律大石认为应该向西去,那里地域广阔,大有发展生机。萧干认为应该向北,去奚族居住区域,那里有根基,有基础,便于扩军和生存。两人只是秘密商讨,都还没向萧德妃汇报。

其实,萧德妃自己也有打算,她也知道,坚守燕京大概不会长久。但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撤出的。撤出燕京后,她想别无去处,只有去夹山投靠天祚帝。皇位已经传给了他儿子秦王耶律定,他该不会怨恨了。不管怎么说,都是一家人。

当天,萧德妃就派遣永昌宫使萧容、乾文阁待制韩昉出使大宋,派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言、尚书都官员外郎张仅出使大金,使命都是奉表称臣。

萧德妃给大宋纳款称臣表原文如下:

辽太后妾萧氏言:盖闻溟海纳污,繄众流而毕会,太阳舒照,岂爝火以犹飞,方今天下之大同,故圣人之有作,拊心悼往,饮泣陈辞。复念妾先世乘唐晋之季年,割燕云之外地,暨逢圣运,已受齐盟,义笃一家,誓传百禩。孰谓天下改卜,国步多艰,先王遇板荡之余,励兴复之志,始历推戴,奄致沦殂,爰属惸嫠,俾续禴祀。常yù引干戈以自卫,与社稷以偕亡,伏念生灵,重罹涂炭,与其陷执迷之咎,曷若为奉上之勤。伏遇皇帝陛下四海宅心,兆人归命,敷文德以柔远,奋武列以训时,必将拯救黎元,混一区宇,仰奉严命,敢稽归款之诚,庶保余生,犹荷永绥之惠。今差永昌宫使萧容、乾文阁直学士韩昉,诣阙奉表陈奏以闻。臣妾萧氏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言。

萧容和韩昉二人身负重任,驰马出京,第二天中午,来到白沟河畔,过桥与大宋白沟驿站接洽,驿站将两位辽使留住,并立刻上报雄州宣抚司。

童贯闻讯,急忙与蔡攸、刘延庆、宇文虚中等商议对策。蔡攸建议说:“他们来的正是时候,可以用军礼接见他们。这可是显示我军之威的好时机。”

刘延庆和宇文虚中都积极赞成。

童贯遂令刘延庆在雄州城外集合队伍,要多找那些个子高jīng神好的士兵,要求全军高度重视,要对将士们讲清楚此事的意义。

萧容和韩昉来到雄州城下,只见宋军列队迎接,大旗猎猎,阵营整齐,jīng神抖擞。萧容满脸惊讶,说:“这是以军礼相见啊。”

韩昉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很明白,这是在向他们展示大宋军威。大宋军事实力的确不弱,装备先进,兵力充足,一眼望不到边际。

在宣抚司会客大厅,萧容、韩昉与童贯、蔡攸相见礼毕。萧容说明来意,将萧德妃的奏表递上。

童贯看完后,什么也没说,递给身旁的蔡攸。蔡攸看后,大声说:“不纳土,只是称臣纳款,这样不行。不纳土,我们不接受。”

韩昉上前一步,解释说:“纳款就等于纳土。燕京一带,居住成分十分复杂,有很多契丹奚族渤海等人,不全是汉人。如果完全纳土,交给大宋管理,未必是好事,留下辽国帮助大宋治理,并不是一件坏事。希望大宋,能考虑两全其美之策,免得以后悔之不及。”

童贯听了,沉默不语。

韩昉又说:“我们大辽是个好邻居,历史已经证明,大宋如果不珍惜,等以后碰上恶邻居,就知道什么叫后悔了。可惜,那时悔之晚矣。”

蔡攸听得不耐烦了,一挥手,说:“什么也不必说,不纳土,就不能接受。”

童贯觉得韩昉所说,也有几分道理。治理燕京之地,必须用燕京之人。不然,肯定要出乱子。童贯说:“这样吧,我将这份奏表,立即快马上报朝廷,请两位使者在驿站等候几rì。”

蔡攸不理解童贯的做法,他看了童贯几眼,怀疑童贯是不是有些老糊涂了。

来到驿站住下,萧容觉得这次求和很有希望,对韩昉说:“看来你是对的,大宋毕竟是文明大国,向其称臣,并不是什么坏事。高丽不也是向其称臣吗?”

“是啊,但愿能促成和解,黎民免遭涂炭之苦。”

其实,韩昉很担心,他感觉大宋停止进军的可能xìng不大。内心虽然着急万分,但脸上依然挂着淡淡的笑容。

刘延庆依然留在雄州宣抚司,他本来计划这天启程,率军向涿州进发,可忽然接到萧德妃上表求和,不知朝廷对此是什么态度,只好继续留在雄州待命。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故国悲凉玉殿秋最新章节 | 故国悲凉玉殿秋全文阅读 | 故国悲凉玉殿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