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郑武公娶申侯的女儿为夫人,人称武姜,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出生时,是倒生,脚先出来,折腾了一个多时辰,头才出来。因为难产,让武姜受尽惊吓和疼痛,所以她很讨厌这个孩子,给他取名“寤生”,就是不顺畅的意思。生第二胎很顺利,不知不觉孩子就降生了。武姜很喜欢这个孩子,为其取名“段”,因为排行第二,亦称“叔段”。
武姜多次向武公请求,想要立叔段为太子。武公不同意,开导她说:“两个孩子都是你亲生的,叔段固然聪敏,但长幼有序,不得紊乱。况且,寤生勤奋好学,仁爱孝悌,从无过失,岂可废长立幼?”始终没有答应她的请求。等到孩子年长后,便立寤生为太子。
公元前743年,郑武公去世,太子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郑庄公的人生历程也像其出生一样坎坷,他生命中的两个克星都不是外人,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弟弟。
庄公即位不久,武姜就要求他把制邑(河南荥阳)赐给叔段作为封邑。庄公不同意,对她说:“母亲的话我惟命是从,只是制邑的位置太险要了,当年虢叔就死在那里了。除了制邑,其他任何地方都可以给他。”
武姜步步紧逼,遂说:“那好,你就把京邑(荥阳东南)赐给叔段吧!”
庄公不好再拒绝,只得答应了。
为此,大臣们的意见很大,大夫祭仲对庄公说:“京邑比郑国的都城还大,怎么能赐给自己的弟弟呢?一旦属国的城池超过三百丈,就可能给国家带来祸患。先王早有定制,凡是侯伯的城垣,最大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正好反过来了,这不合先王的法度。如果这样下去,君主rì后将无法施政。”
庄公无奈地说:“可她是寡人的母亲啊,她要这样强求,寡人岂敢违背?”
祭仲说:“她的yù望永远都无法满足,不如趁早给她安置个地方,让她离开国都,免得再生事端。不然,她的那些偏执的想法一旦蔓延,就不好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殆尽,何况是君主的生母和胞弟呢?”
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上天的法则,姑且再等一等吧!”
叔段迁到京邑后,号称‘京城太叔’。不久,便去西北边境巡游狩猎,对那里的守军头领说:“我是京城太叔,国君的弟弟,你们不仅要听他的命令,也要听从我的命令。”叔段蓄意扰乱视听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公子吕劝谏庄公说:“这是个yīn谋,他是在投石问路,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想把君位让给京城太叔,臣下就去侍奉他了。假如不想给,就请立即除掉他,不能给百姓造成错觉。”
庄公却说:“不用着急,他自己会招祸的。”
庄公不同意过早地对叔段采取制裁措施。索xìng置之不理,任其所为。叔段见庄公没有动静,便得寸进尺,索xìng把西部和北部边境一带的地方,全都据为己有,并私自将封地扩大到廪延(河南延津)。
公子吕再次进宫劝谏说:“可以动手了!他一旦势力雄厚,将会获得民心。”见庄公不语,又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昔rì管叔、蔡叔叛变,就是前车之鉴,还望主公早做决断。”
庄公见公子吕情绪激动,劝他说:“不必担忧,一个对君主不义,对兄长缺乏亲情的人,不会得到民众的拥戴。势力越大,反而崩溃得越快。这就像厚实的墙壁却没有根基一样,随时都会坍塌。寡人心里有个底线,再等一等吧!”
叔段利令智昏,开始加固京邑的城郭,屯积粮草,招募兵士,修整武器,加紧训练兵车,准备偷袭都城。且与母亲武姜密谋,在城内接应,随时为其打开城门。
公元前722年,叔段起兵突袭新郑。
庄公提前就得到了密报,准确地掌握了叔段起兵的时间和进军路线。于是,向军队发出讨伐叛逆的命令:“消灭叛军,在此一举!”
京邑的军队刚一出动,就被埋伏在附近的郑军包围了。叔段毫无防备,仓皇应战,全军溃败,只好带领少数死党,突围逃走。庄公派公子吕带领兵车进攻京邑。城中的百姓都起来反叛叔段,打开城门,欢迎郑军。
叔段退守鄢邑(今河南鄢陵),被庄公攻破,又逃往共邑(河南辉县)。这里是叔段最初的封地,所以也有人称他‘共叔段’。庄公命令军队围困共邑,断绝城外的所有通道。叔段坚守数月,最后粮草断绝,共邑不攻自破。叔段不愿受辱,自刎而亡。
武姜因参与叛乱,被放逐到靠近边境的城颖。
庄公发誓说:“不及黄泉,永无相见!”
过了一年多时间,庄公很思念母亲,心生悔意。当时,有一个在颖谷戍边的官吏,名叫颖考叔,听说这件事情以后,就寻找机会献给庄公一些边境的特产。庄公赏赐他吃饭,他故意把肉羹放在一边不吃。庄公问他原因,他说:“小臣尚有老母在家,虽然已经吃过饭了,可是从未品尝过君主的肉羹,请允许把这点肉食赏给她吧?”
“你有母亲可以送给她肉食,偏偏寡人没有啊!”
“君主这话是什么意思?”颖考叔明知故问。
“寡人不愿违背誓言,却又非常思念母亲,怎么办呢?”庄公便将前后发生的事情叙述了一遍。颖考叔说:“君主可以让人挖一个很深的隧道,一直挖到看见泉水,母子就可以见面了。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呢?”于是,庄公按照颖考叔的话做了。母子终于相见,庄公走进隧道,赋诗说:“大隧之中,其乐融融!”
武姜走出隧道,流着泪说:“大隧之外,其乐洩洩!”
人们夸赞说,颖考叔真是个大孝子,自己爱母亲,又把孝心扩大到国君身上了。《诗》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永远可以赐给你的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类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