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卫武公、晋文侯、秦襄公和郑太子掘突护送周平王离开镐京,东迁雒邑,遂有东周。
自东周开始,周天子已沦落为名义上的共主,“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乐征伐由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代之而起的是诸侯之间你死我活地掠夺与杀戮。在大鱼吃小鱼的混战中,一些诸侯的势力迅速扩张,大国争霸的局面继之而起。
正如《史记》所说:从这以后,人们开始崇尚武力征伐,强国欺凌弱国,兴师动众不再请求天子的旨令。然而却挟持天子的名义,用讨伐的手段使自己成为诸侯的主宰,政治形势由霸主控制。诸侯们恣意妄行、骄奢yín逸,乱国的jiān佞、篡逆的儿子犹如沉渣泛起,内乱更多地兴起了。齐、晋、秦、楚这几位诸侯,他们在西周的时候地位十分卑微,大国不过百里封地,小国只有五十里。如今晋国倚仗三河之地,齐国凭借东海之势,秦国利用雍州的固塞,楚国依赖长江淮河的险阻,相继兴起,更替着成为霸主。弱小诸侯因惧怕大国的威势,不得不听命于他们。
兼并战争的结果,使许多弱小诸侯国相继灭亡。东周初年尚有大小诸侯国一百四十余个,至chūn秋中叶就剩下几十个了。周王的地位形同虚设,每况愈下,由开始的六百余里王畿之地,到后来仅剩下百十里地。不过,在东周初期的六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势力还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中原的几个大国以及南方的楚国,羽翼尚未丰满,还不能对王室构成太大的威胁。直到公元前700年代,齐桓公图霸时,还不得不高举“尊王攘夷”大旗来掩人耳目。所以,东周王朝尚能苟安很长时间。
周平王所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东都雒邑,位于中原月复地,原为西周的陪都。当年武王灭商后,对周公说:“雒邑地处天下正中,是建都的好地方啊!”于是便拟定了在雒邑营建都城的规划。武王去世后,周公和成王遵照他的遗旨,经过多次考察、占卜,历经数十载,最终完成了东都的建设计划,并在雒邑安放了象征王权的传国之宝——九鼎。雒邑周围的六百里土地,属于王室的直接管辖范围。北临黄河与卫、晋隔水相望,再往北便是山戎盘踞的大漠;东邻郑国,再往东就是陈、宋、曹等国;西边和虞、虢两个小国相连,再往西就是秦国及犬戎部落;南边与申、吕两国相连,再往南就是荆楚蛮夷之地。
平王的车驾抵达雒邑时,适逢朔rì。只见城垣巍然,固若磐石,市井繁华,宫阙壮丽,堪与故都镐京媲美,稍感欣慰。然而离乱之君,难免触景生情,回想起先祖的圣恩圣德和自己的不幸遭际,一份感激,一份伤情,不禁潸然泪下。
平王最担忧的还是王室的安全,雒邑距离戎狄太近了!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上,戎狄的铁蹄随时都可能踩踏过来。平王越想越怕,甚至后悔——也许就不该东迁!现在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临近雒邑的几位诸侯身上了,如果他们能够忠心事奉朝廷,就可以在王室的周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但究竟谁能靠得住呢?平王没有信心。另外,东迁以后,再也无暇西顾,西方的安稳也成了平王头痛的问题。
作为东周的开创者,平王的xìng格显得太懦弱了,有人讥讽他‘有识无胆’。当然,他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说处事缜密,有亲和力,有心计等等。因此他能够在陌生而又险恶的环境中,平平安安地做了五十一年天子。
当时,摆在平王面前的是一堆乱麻。他依靠自己的jīng明和耐心,很快理出了一些头绪,作出了三项重大决定:
——将河西之地赏予晋国。
——将岐山以西的土地赏予秦国,赐予秦襄公爵位,列为诸侯。
这样,既表彰了秦、晋两国的勤王之功,又可以依靠他们的力量,维护西北的安宁。
秦襄公接受封赏后,准备辞行回国。平王对他说:“西戎贪婪无信,歧山、沣水之地,尽被侵占,爱卿若能驱逐西戎,那边的土地就全部赐予秦国了。”秦襄公稽首受命。此后不到三年,就将盘踞在岐沣一带的犬戎赶杀殆尽,收复了整个关内。
秦襄公、晋文侯满意而归。卫武公本来就是王室的司徒,不必另作封赏。平王的第三个决定是:
——重点依靠郑国,逐步团结京都周围的诸侯。
在周平王眼中,郑国与王室最亲。
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二十二年被封在郑地(陕西华县),成为郑国的首任君主。但他一直没有离开朝廷,既是王室的卿士,后来又做了幽王的司徒。平王做太子时,就与郑桓公相交笃厚。当时,郑桓公经常带着他深入黄河、洛河流域,体察民情,安抚百姓,二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因为幽王宠幸褒姒,背离朝纲,许多大臣都暗中自谋生路。平王清楚记得,有一次,郑桓公领他去拜会太史伯阳父,他们的对话,给平王留下了深刻印象。郑桓公问伯阳父说:
“近来王室多有变故,怎样才能逃避灾祸的威胁呢?”
“去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地方吧!”
“为什么呢?”
“因为那里与虢国、郐国相邻,虢、郐两国的君主都贪财好利,百姓不拥戴他们。您如果请求移居到那里,虢、郐的君主知道您是周王的司徒,一定会想办法讨好你,甚至会分给您土地。如果您真的居住在那里,虢、郐的百姓就会变成您的百姓。”
“如果去南方的长江一带,怎么样?”
“不行,倘若楚国兴起,您很难长久居住。”
“去西方呢?”
“那里的百姓贪婪好战,对您不利。”
“如果周朝衰微,谁会兴盛呢?”
“大概是齐、晋、秦、楚几家诸侯吧!”伯阳父说,“我知道,您是想问郑国会怎么样,这就要看您下一步怎么走了。我想,郑国与王室就好像唇齿相依一样啊……”
“我明白了。”回去以后,郑桓公立即向幽王请求,退还原先关中的封地,将郑国的百姓迁到洛水以东。虢、郐两国的君主果然献出了十座城邑,向他表示友好。于是,郑伯终于在洛水东边的土地上,建起了一个新的郑国。正当郑伯大展宏图之际,王室发生内乱。为了挽救申后和太子,郑伯犯颜直谏,险些被幽王处死。两年后,申侯起兵讨伐幽王,郑伯舍生取义,跟随幽王一同罹难……
周平王坚信,有了这层患难与共的关系,郑国一定会成为保护王室的中坚力量。
于是,平王单独召见郑太子掘突。见面以后,郑太子yù行大礼,平王急忙拦住,与其促膝而坐,恳切地说:“你我虽为君臣,但依宗亲辈分而论,你又是我的叔父。郑伯为先王殉难,你我同rì失去了父亲,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不幸呢?命运已将我们紧紧连在了一起,只求叔父rì后鼎力相助,切勿抛弃侄儿……”说着凄然落泪。郑太子深受感动,稽首叩谢说:“只要大王信任,掘突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平王很高兴,明确表态,让他接替郑伯,继续做王室的卿士,主持朝政。
等到夏天,郑太子掘突回国即位,这就是郑武公。
公元前769年,郑武公灭了郐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公元前767年,又灭了东虢。很快成为中原的强国。
就在郑国蒸蒸rì上之时,其家族矛盾滋生,引发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