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国纪事 第十五章 改革图强

作者 : 草庐

()改革初期,管仲没有按照既定计划进行,而是把政治改革提到了第一步。管仲心里清楚,政治制度的变革,是成败的关键。于是,他颁布了安民告示,大意是说:

齐国君主,无rì不期盼国富民强。齐国民众,无rì不期盼安定富足。为此,君主修订旧法,推行新政,颁布“分民定居”和“寄军令于内政”之法。发展生产,壮大军队,赈济贫困,厚养贤能。以长幼为序,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使士人有教,耕者有田,百工有业,商贾有市,孤寡有依,老弱有终。君主体恤百姓,劳逸均等,不误农时,不枉民力。一应法令,皆以奖赏促奋进,以刑罚纠过失。凡百姓之生、杀、贫、富、贵、贱六等执法,则慎之又慎。此布。

所谓“分民定居”,就是把士、农、工、商四类人群,分类安置,实行城市与乡村分治,禁止交叉居住。管仲认为,如果不同人群杂居,就会相互影响,传递流言,见异思迁,不能专心做事。于是,把士人安置在清静的地方居住;把百工安置在官府的作坊;把商人集中在市井;把农夫安置在乡野。一旦固定下来,不得私自迁徙。管仲认为,这样一来,士人聚集在一起,环境安静幽雅,便于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即使家庭管教不严,周围的环境也会对士人的子弟,起到教育和影响作用,祖辈相传,士人的子弟永远是士人;有技能的工匠居住在一起,互相谈论的都是工匠的事情,其子弟从小到大,学习技术,切磋技艺,分辨做工的好坏,衡量原料的优劣和用途,技艺不断提高,热爱所从事的行业,长大了也不会见异思迁,工匠子弟永远是工匠;商人聚集在一起,明察四季物资需求,熟悉各地物产及货源,掌握市场行情,互相交流信息,比照价格利润,向子弟传授经营经验。及时调运货物,存稀补缺,贱买贵卖。商人的子弟,耳濡目染,从小熟悉经商活动,子承父业,商人的子弟永远是商人;农夫居住在一起,年复一年,耕作在田间,明察四季时令,掌握雨水旱情,熟悉庄稼的习xìng,适时播种,jīng耕细作,按时收获,不误农时。农夫的子弟接受长辈的言传身教,从小吃苦耐劳,熟悉耕作技术和季节变化,掌握农具的xìng能,不断总结生产经验,丰富作物的品种,提高种植产量,祖辈相传,成年以后也不会见异思迁,农夫的子弟永远是农夫。这样,不同人群相对集中,社会秩序稳定,民风纯正,国家就会蒸蒸rì上。

对城市居民的安置与管理,管仲按照城区方位,把临淄划分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匠和商人安置在六个乡内,士人安置在十五个乡内。君主直接管辖十一乡,上卿国子、高子各领五乡。

对吏治的改革,将国家政务分为三个部分,建立‘三官’主管制度。设三卿,管理群臣;设三个族官,管理工匠;设三个乡官,管理商人;设三个虞官,管理川泽;设三个衡官,管理山林。

对乡野民众的管理,设立边邑建制。三十户为一邑,设司正率领;十邑为一卒,设卒长率领;十卒为一乡,设乡长率领;三乡为一县,置县长率领;十县为一属,由大夫率领。五属就有五位大夫,各自治理一属;另设五正,各自负责一属的政务检察。以此类推,五正检察五属大夫的治理情况,五属大夫检察县长的治理情况,县长检察乡长的治理情况。另外,管仲又规定,五正的事务由五属大夫统管。每年正月,五属大夫必须将各属的内政情况报告给国君,由国君督查他们的功过。这样一来,各级官员都要接受督查,就没有人敢于冒犯禁令,渎职怠懈或不服管制了。

“寄军令于内政”是军事体制改革纲领。

通过这一法令的实施,管仲想要建立一套新的兵役制度,将全国民众按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实现‘军政合一’的运行机制。

法令规定:五户为一轨,设轨长主管;十轨为一里,设有司主管;十里为一连,设连长主管;十连为一乡,推举良人主管。以此为军事组织,各级首领掌管军令。每户拔一丁,各轨五人为伍,轨长率领;一里十轨,五十人为小戎,有司率领;一连四里,二百人为一卒,连长率领;一乡四连,二千人为一旅,乡良人率领;一帅领五乡,万人为一军,由五乡之帅统领;士人的十五乡,正好编为三军。五乡之帅由卿大夫担任,三军统帅由国君兼任。规定每年chūn猎和秋猎时间,训练军队。各‘卒’的队伍在本‘里’整训;军一级的队伍,在城郊一带整训。内部整训完毕,就地待命,不得随意迁徙。

管仲认为,这样一来,百姓世代为邻,和睦共处,以‘伍’为单元,进行祭祀活动,有福同享,死丧同恤,相互救助,患难与共。即使在夜间参战,也能分辨出同伴的声音。白天战斗,就更不会出现互不相识的问题。既实现了‘军政合一’,又达到了‘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守同固,战同强’的目的,军队的战斗力就会大幅度提高。用这样的军队横行天下,讨伐不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发展经济,是管仲最看重的一个方面。

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管仲大刀阔斧地推行土地和赋税制度改革。以户为单位,将井田划分给定居的农夫,并根据土地质量定出征税标准,各户按标准向国家缴纳赋税。这种分田到户的办法,极大地刺激了农夫的积极xìng。所以农夫们能够起早贪黑,除草施肥,深耕细作,不畏劳苦,换来了五谷丰登的喜悦,亩产较高的农夫还会得到国家的奖励。于是,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井田制,应该说是古老中国的一个创举。

井田的设计很有意思,统治者将土地按照‘井’字形划分为九块,井字中心方方正正的那一块土地,属于‘公田’,大概占井田的十分之一。公田所生产的粮食必须上交国家,耕种者要优先保证,这是井田制的原则;其余八块边缘土地,属于‘私田’,农夫自耕自收,自己享用。

管仲推行改革之前,井田的耕种者不是一家一户,而是以氏族为主体的‘社’或‘书社’,大家一起耕种,共同享受劳动果实。包括狩猎和采集等活动,大都是集体行为。管仲改变了这一形式,实行分田到户,个体经营。而且,特别注意不在农忙时役使农夫。这一改革举措,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一大进步。当然,土地的所有权仍归天子独有,不得zìyóu买卖和交换,由执政者统一分配,定期调整轮换。农夫终年劳作,从生到死都要守在井田上,不得随意迁徙。正像《诗》所唱:“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惟我劳苦。”

正常情况下,农夫的子弟二十岁分给田地,六十岁收回。田地按质量分为上、中、下三等,如果是上等田,一个农夫可以分到一百亩;中等田,一个农夫可以分到二百亩;下等田,一个农夫可以分到三百亩。农夫耕种的井田,一般三年轮换一次,人随地迁。

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管仲也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设置了‘工正’、‘工师’、‘铁官’‘三服官’等官员和机构,加强对冶铜、炼铁、纺织等手工业的管理和监督,极大地促进了冶金业生产。制造先进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鱼盐业的发展。研制铁质武器,装备军队,增强了战斗力。同时,在都城设立市场,招徕商贾,促进物资和商品的流通贸易。发展同各个诸侯国的商贸活动,赢得了大量财富。在统筹方面,国家加强核算和筹划,做好市场调查,用政策控制粮食、物产及布匹、手工业制品的价格,做好供应,把握流通去向,或收或放,随时调节,都由国家掌控。与此同时,管仲也注意到赈济穷人,弥补不足。

改革风暴席卷朝野,齐国上下热火朝天。

齐桓公也不甘寂寞,除安排上卿国子、高子参与政治改革外,他也亲自带领鲍叔牙、隰朋等人,深入市井和乡野,进行督查。了解官员的办事成效及过失。他对各乡的官吏说:“你们不仅要搞好本乡的治理,还要向寡人举荐乡里的贤人和能人,包括那些勇猛强悍的杰出力士。如果埋没人才,就是触犯五刑;对那些不孝敬父母、不服从命令、横行乡里的人,也要如实举报。否则,就是包庇坏人,同样要治罪。”齐桓公在下面考察时,发现优秀的官吏就提拔,不称职的就地罢免。因此,各地官员都能认真办事,改革进展的既快又扎实。

管仲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显著成效,齐国的各行各业一派兴旺景象,国力rì益强盛,兵jīng粮足。齐桓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试探地问管仲说:

“现在可以对诸侯用兵了吗?”

“不行,邻国还不亲近我们。”管仲遂提出了“近交远攻”的策略。

“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亲近呢?”

“首先要取信于四邻,与其友善相处,归还从前侵占他们的土地,重新划定疆界。派遣使者到周围的国家访问,安定邻邦。然后再选派大批游士,用车马载着裘皮、布帛、绣品、珠宝等珍奇之物,巡游四方,交流贸易,宣传齐国,招引天下贤能之士。同时,密切侦察各国诸侯的作为和喜好,选择奢侈**者先行征讨。”

齐桓公接受了管仲的意见,并立即实施,使四邻的关系很快得到改善。过了一段时间,又问管仲说:

“现在可以对诸侯用兵了吧?”

“不行,改革正在进行。”

“对鲁国用兵,不过是初试牛刀罢了。”桓公坚持说。“相父只管在国内继续推行改革,打仗的事您就不用cāo心了。”

“如果轻举妄动,邻国就会对我们失去信任。”

齐桓公没有再说什么,但心里已经按捺不住了。他想:“我对你管仲的支持和信任还不够吗?你也太不给我面子了!“

齐桓公一意孤行,决定出兵伐鲁。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列国纪事最新章节 | 列国纪事全文阅读 | 列国纪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