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智压根没想到他爹会打败仗,所以没在邺城作什么部署。慕容评带着一万人很快兵临城下。冉魏在城外驻扎的士兵全部投降了燕军,冉智只好紧闭城门,坚守不出。没过多久,烨中地区闹起了大饥荒,邺城的粮仓也见底了。
士兵们没东西吃,就抓城里的女人充饥。饥荒蔓延到皇宫,朝廷再也没有能力供养石虎留下来的四万多美女,接到消息的士兵们纷纷涌入皇宫,可怜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竟被无力保护他们的男人们分食了(在冷兵器的战争里,女人永远都是弱者)。
很快,邺城的女人被吃光了,再这样下去,男人们该互相撕咬了,女人的反抗力度远没有男人大,如果真到这个地步,一场大规模的暴乱将无法避免。
实在没办法,冉智只好派蒋干向东晋请降,并向驻扎枋头(今河南浚县)的谢尚求救。谢尚见到使者后,第一反应不是询问城中情况,而是索要传国玉玺和氏璧。使者不能做主,就回去向蒋干报告。蒋干表示,只要你东晋肯发兵救援,无论邺城之围能不能解,冉魏都会把玉玺送还东晋。
谢尚想了想,觉得邺城不太好救,就命戴施带着一支一百多号的炮灰部队进驻邺城。戴施忽悠蒋干说,“如今大军压境,玉玺的安全问题很成问题,不如把玉玺交给我得了,我将马上派人向陛下汇报,到时候龙颜大悦,邺城之围就可以解啦!”
蒋干比周瑜的同学还老实,他没多想,就把玉玺交给了戴施,戴施验明玉玺真假后,当着蒋干的面喊来了督护何融,“你快马报告陛下,就说玉玺已到手,请陛下速发粮食援兵!”
当然,这一切都是做给蒋干看的,戴施回到住所,第一时间找了匹快马,溜回了枋头。蒋干发觉后大喊戴施骗子。
被东晋狠狠地卖了,冉智不得不趁男人之间的撕咬行动开始前出城迎敌。冉魏的最后五千死士就此踏上不归路。他们曾是国家的jīng英,可如今连拿驾驭战马的力气都没有了。他们即将与两倍于己的燕军展开最后的决战——差点忘了,还有东晋那一百多号人。
这一战,慕容评彻底击败了冉魏主力,仅首级就收获四千余级。蒋干逃到仓垣,为苻健部将所杀;尚在邺城的冉智则成了燕军的战利品,皇宫里的一切用具都被搬到了蓟城。
冉魏灭亡。
在这件事中,东晋的所作所为完全对得起“不要脸”这三个字。冉闵是汉人,冉魏政权也是一个汉人政权。东晋zhèngfǔ不仅不施以援手,反而挥起锄头挖墙脚。以致冉魏这株北方汉人政权“独苗”惨死风中。东晋这种毫无作为的作为只能令亲者痛仇者快。
其实,东晋完全有能力向邺城派出一支强有力的援军,邺城之围一解,东晋可以立即接手冉魏的大片国土。然后以邺城为根据地,平定中原指rì可待矣。
小小的以sè列仍有美国撑腰,作为汉人正统的晋室反倒如此!
一个如此短视,如此软弱,如此不要脸的zhèngfǔ,你还指望它拿什么去廓清中原?
面对着堆成小山的皇室用品,慕容俊打起了歪主意,冉智是用不着了,扔掉也蛮可惜的,何不自己用?!
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传国玉玺。那可是皇帝吃饭的家当。慕容俊决定撒个谎,他放出风去,称缴获了玉玺。当事人死得七七八八了,唯一知情人冉智正在吃牢饭,连阳光都见不着,别提拆穿谎言了(就是能拆,也不敢拆啊!)。
公元352年,在灭掉冉魏的同一年,慕容俊自立为帝,国号大燕,史称前燕。这标志着鲜卑慕容的政权正式dúlì,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燕国彻底dúlì了,东晋zhèngfǔ一时不知咋办了。
每次提到东晋,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忠臣不少,良将多多,却总是在江东一亩三分地上瞎折腾。好不容易灭了李势,桓温人气值猛增,掌控了朝政大权。另一名皇室重臣司马昱担心桓温尾大不掉,就让殷浩和他唱对台戏。
桓温和殷浩都是**,家住一个胡同,小时候经常在一起尿尿和泥。由于桓彝比殷羡的官职要高一点点,所以桓家比殷家有钱(当然,多年后由于桓彝战死,桓家没落)。一次,桓温买了个小竹马玩,玩得不稀罕了便扔在了地上,殷浩见状,捡起来接着玩。桓温于是就看不起这个吃人家剩饭的小玩伴。
小朋友玩游戏,不算数的。但这种情感却伴随桓温了很多年,一直到他去世。
殷浩对玄学非常jīng通,他人与之交谈,总有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从本质上讲,殷浩和王衍之流是一类人,但殷浩更加务实,不但能说,做的也不错。殷浩有个好朋友,名叫王羲之(就是那个写字很好的王羲之)。
王羲之也有一个好朋友,桓温。而桓温和殷浩的关系很不咋滴。王羲之就在中间做和事佬,他劝桓温应当以国事为重,不要与殷浩结怨。赵国大乱,桓温上书请求北伐,但朝廷却一直没有回音,桓温怀疑是殷浩从中作梗,两人关系更加恶化。
桓温并没有殷浩掌权而有所收敛,相反地,荆湘八州的税赋再也没有进入国库,桓温以军事储备为由,把这些粮食布匹统统截留了。
屡次上书北伐,都不为朝廷同意,桓温决定采取更为激进的做法:率军顺流而下,逼朝廷同意。东晋内战一触即发。
殷浩慌了神,他连夜赶制了几支驺虞幡。驺虞幡是一种画有驺虞(一种仁兽)的旗子,也是朝廷的解兵令。将军接到驺虞幡后,无论在进行什么样的军事行动,都必须停止,否则将以谋反罪论处。
——这是一种极其严厉的息兵手段,堪称圣旨中的圣旨。
由此可见,东晋形势已经到了如何危急的关头!内乱已经箭在弦上了。
驺虞幡到底没能送出去,因为司马昱来到了殷浩家,他劈头就是一通臭骂:“别瞎忙活了!没事出去散散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桓温还能吃了你不成?!你的辞职信我看了,简直就是狗屁不通!桓温不反也就罢了,一旦建业失陷,第一个死的就是你殷浩!”
殷浩只得作罢。
从殷浩家里走出,司马昱又做起了桓温的工作,在他的软硬兼施下,桓温终于退兵。但桓温的退兵也是有条件的:朝廷同意北伐。
历史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现在,殷浩本人是赞同北伐的,朝中只有桓温和殷浩两人权势最重。北伐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后赵大乱,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东晋却寸功未建。直到冉魏灭亡,桓温才从西线北伐。
矛盾之处在于:东晋在这几年里都干了些什么?那些阻止晋军北上的因素都有哪些?桓温的北伐请求不获批准的原因呢?
东晋最强一代领导集体,皆以北伐为己任的集体,竟然还不如孤军祖狄有所作为。着实令人生疑。
有人说,东晋的准备工作不足。江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桓温更是把荆湘九州的八州赋税充作军粮;用两年时间训练陆军,足矣。
笔者认为,所谓的历史疑云,根本就是东晋zhèngfǔ不思进取,软弱偏安所致!
不管怎么说,又耽搁了两年的北伐还是启动了。第一步,桓温派谢尚驻守枋头,在这里,他用一百人换取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石头:和氏璧。
接下来,姚襄和谢尚进攻许昌,这是个无厘头的举动:许昌是前秦重镇,不图一片混乱的中州,反而攻击根基已深的苻健。
镇守许昌的是秦将张遇,他打过不谢尚,就向主人苻健大喊救命。许昌是关中的东大门,苻健不敢有失,火速派兄弟苻雄、儿子苻菁救援。这两人在颖水河畔的诫桥与晋军会战。谢尚被杀得大败,战死一万五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