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未央之大汉刘章 附录: 故事梗概及人物设定(一)

作者 : 刀笔布衣

()这本书的最初的名字叫做《长乐未央》,写的是汉初二十年的一次有名的事件,就是高后吕雉驾崩之后,汉朝大臣在陈平、周勃的带领下灭亡吕氏的故事。这本来只是历史中的一幕而已,但是为了交代故事的这个大背景以及穿插其中的主要人物,所以安排了刘章这个角sè,让他来带动整个故事的发展。这本书其实也可以作为关于刘章的个人传记来看。

但是可惜的是,史书中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有严重的缺漏,而且对于人物记录语焉不详,所以想从历史里面分出一个人所有的经历,恐怕已经不可能了。我们只能从大概的历史中来推测,尽可能还原出一个真正的历史。“还原”这个词语从一个并不是史学家的人物口中说出,难免有“可笑”的嫌疑,但是在最初的那一篇名为《历史是一面面目模糊的铜镜》的文章里已经说了,这本书不过是我的一家之言,所以那些美人、天下的情节也是杜撰而来,但是这些杜撰都是为了衔接历史。读过《史记》、《汉书》的人应该能够从中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如今流传的关于汉初时候的历史,只有《史记》和《汉书》两本,但是这两部书中对于长安建成之后的第一次动乱的记载基本符合,但是却不太符合真实的逻辑,似乎刻意在隐瞒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比如说张辟疆。其实我所有的对于历史的怀疑都是来源于张辟疆这个人物。就像书里面说的那样,当时还只有十五岁的张辟疆在惠帝刘盈驾崩的时候献计给陈平,阻止了吕雉又一次想诛杀大臣的心思。可以说,他也是汉初的大功臣,但是史书中对他的记录不过就是那一段话而已。抛去那一段话,再没有他任何的记录,连他的父亲——留侯张良的传记里面也没有他的记录,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历史从这段时期内,开始出现隐晦。

而本书的故事就是从这个时机开始的。

张良、张辟疆

张氏父子对吕雉和刘盈的帮助很大,刘邦想要废太子刘盈而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时候,是张良给吕雉献计,招揽了商山四皓作为刘盈的羽翼。而四个老头子自然不是刘邦可以忌惮的,刘邦从这个事情中看出了大臣的态度,所以才放弃了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张氏父子对吕雉母子的恩情。张良那个时候虽然不在朝堂,但是吕雉有什么问题肯定是要问他的,所以他是“大隐隐于朝”的隐士。这个情况被陈平看在眼里,可能会有想法的。因为谋士存在的意义就是在于得到君主的赏识,那个时候的吕雉倚仗张良,对陈平来说,只怕是一种折磨。更何况,两人一个yīn谋,一个阳谋,xìng情只怕也是不同,张良以恬淡为主,而陈平却表里不一,不会让人看出他心中所想。

但是在惠帝驾崩的时候,张良还是决定救刘氏,因为那个计策是张辟疆说给陈平的,换言之,就是张良跟陈平联手,保住大臣,也就是保住了拥护刘氏的力量。在一段时期内,吕雉和朝臣都处在一种很微妙的关系中,所以,虽然表面上大家和和气气的,但平衡的力量随时都有可能被打破。

关于张辟疆之死,历史上没有提,而小说中将他的死设定在长安的第一次变乱中,这个是我的臆测。张辟疆的死,我将他跟他父亲张良的死联系在一起。历史中记载的张良去世的时间也不相符,《史记》说是在高后八年,《汉书》说是在高后六年,明显有出入。那我相信哪个?《史记》。

因为高后八年是一个很敏感的时间,这一年高后驾崩,长安大乱,张辟疆或许就是殁于此役,这样一来,张良的死也就顺理成章,因为自己最爱的幼子过世,所以郁郁而终。但是在小说中,我加了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那就是命格。张良是一代谋臣,我给他加了一些神秘的sè彩,说他也接触了奇门遁甲之术,能够逆天改命什么的。因为《太公兵法》名声太大,而且姜子牙又类似于神仙一般的人物,加上一些神秘sè彩也不为过。

但这些安排只是为了引出一个人,进而串联出那些隐藏在背后的人。这个人就是许负。

许负

许负是一代奇人,他最拿手的是算命,但他却不是像后来那样在市井中固定摆摊的样子,而是游走不定,似乎天下间都有他的踪影,这也是奇人的作风,来无影去无踪,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些特点更增加了许负的神秘xìng。

但是在历史中,这位极jīng于周天易理的人是个女子。史记中有提到她,说刘邦最后封她为“雌亭侯”,我最初看到这个的时候,有点儿难以接受,因为是小说家言,所以将她和那个为刘邦相面的“田间老父”结合在一起,并根据同时代的人所碰到的所有神秘的“相者”,都归结在一个人——许负的身上。

汉初有许多相面的人,刘邦、吕雉一家人碰到的田间老父,相薄姬,说她当生天子的相者,说周勃会饿死的相者,说邓通应当饿死的相者。这些人全都没有留下姓名,反倒是留下一个叫“许负”的妇人。通过加工,我让他们统统都变成一个人,就是一个通晓易理、jīng于命格的奇人许负。

许负的角sè有很大的作用,一个方面,他是为了回答“刘章”的问题,那些玄之又玄的问题,说到底不过就是一个人的jīng神状态而已,但是刘章再世为人,虽然经历,但是懵懵懂懂的,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而许负正是这个点睛之人。像他说的那样,世间的人,平淡者多,境遇离奇的人少,他不过是为了看这些故事而已,算是这等高人闲时候的“乐趣”吧!

另一个方面,许负的出现是为了引出薄姬。

薄姬

大汉开国高皇帝的一生有几个重要的女人,见诸史册的只有五人:刘肥的生母曹氏、刘盈的生母吕雉、刘如意的生母戚夫人、刘恒的生母薄姬,还有刘长的生母,不过不知道名字,其他几个皇子的生母就不知道了。曹氏早死,也是因为如此,刘邦之后的嫡子与长子皇位之争中,刘肥没有实力,所以只能接受刘邦的册封,成了齐王,而刘盈凭借着自己的母后吕雉登上了帝位,刘盈继位之后,吕雉处死如意和戚夫人,放逐薄姬,赢得了全面胜利,整个未央宫都是她的天下了。

但是薄姬绝对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薄姬的父亲和魏王的宗室女子魏媪私通,生下薄姬,后来秦朝覆灭,魏豹自立为魏王,薄姬就进了魏王宫。但是许负相薄姬,说她能生天子,所以魏豹背叛刘邦中立,并与项羽联合。刘邦气不过,派曹参灭了魏豹,薄姬作为寻常宫女,被关进了织室,后来刘邦去了趟织室,见薄姬是绝sè之姿,就带进了**,但之后就不怎么搭理她,薄姬应该会拉拢人,她少时曾和管夫人、赵子儿交好,就如同陈胜一样立了一个“先贵勿相忘”的誓言,但管、赵二人只当做笑料而已,但却被刘邦听到,对薄姬大起怜惜之情,于是召幸了她。也就是在那次,薄姬说“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月复”,如此水到渠成,一幸生男,就是代王刘恒,但之后薄姬就很少见刘邦。

这里面有一些问题,就是薄姬的身份。薄姬并不是寻常女子,没有什么根基,她是魏王之后,也是类似于公主生下的公主,虽然是魏王的支属,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整个魏氏没有了根基,唯有一个薄姬,虽然是妃子,但至少算是有身份的人,所以我推测,当时的魏氏应该投靠在薄姬之下,听命于她。

这些在历史中自然没有记载,但是司马迁的笔下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那就是昔rì的薄姬成了薄太后之后,对魏氏的封赏。“薄太后以为母家魏王后,早失父母,其奉薄太后诸魏有力者,于是召复魏氏,赏赐各以亲疏受之。薄氏侯者凡一人。”这么说来,魏氏的势力不显山不露水,一直在暗中帮助薄姬争夺天下。

关于刘邦临幸薄姬之后就不再见她的问题,刘邦大概也有自己的考量。吕雉的心思他应该很清楚,对于他宠幸的戚夫人,吕雉恨不能杀之而后快,戚夫人母子已经是吕雉的眼中钉肉中刺,刘邦这位帝王不可能任由吕雉如此,但吕雉的权力很大,而且他驾崩之后无人能够驾驭,所以刘邦只能被动地忍住心痛,不去见这对母子,以示自己对她的漠视。但或许刘邦真的信了薄姬的儿子会当天子的说法,所以才跟薄姬如此作态,为的就是保住薄姬母子。而吕雉果然没有杀掉薄姬母子,而是允许薄姬带着幼子刘恒回到代地。

这也许是刘邦和薄姬的打算,不过是吕雉遂了她的心愿而已。这样一来,魏氏可以在代地有了根基,不似在长安中那样受人限制。在长安的自然也有人,这些人都隐在暗中,慢慢蓄势,伺机而动。书中说的围棋之道,金角银边草肚皮,吕雉居于长安正中,算是草肚皮了,而薄姬远离朝廷争斗,后来果然护佑儿子以王侯入主未央宫,也是一代才人。

关于薄姬的权力问题,史书没有提到虎符的问题,但是周勃作乱之时,夺了南北两军的虎符,自然是要上缴,而且汉文帝应该手掌虎符。但我觉得虎符应该是在薄姬的手中。汉文帝刘恒在历史中应该也是优柔寡断型的,他八岁时被薄姬带到代地,代地的军政应该都是在薄姬一个人的手中,所有的决策也都是薄姬,还有魏氏的功劳,刘恒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傀儡,汉朝以孝立天下,刘恒对母亲很是尊敬,但他xìng格温和,不过是个守成之主,并非好似雄才大略的英主。

也许历史中的薄姬没有这么多的权谋,她不过是奉行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所以后来侥幸得了朝臣的推举。但是无论如何,在吕雉和薄姬的这场争斗之中,说不上谁输谁赢,但是赢了的往往是笑到最后的人。而薄姬从代地带着风沙回到未央宫的太后宝座的时候,或许会想起吕雉,这个她一生难忘的对手。

薄姬做了太后之后,她手中的权力最终是到了窦氏的手中,窦氏的经历算得上是传奇中的传奇。

窦氏

年少时候窦氏的经历已经无人可以知道,只知道她是赵之清河观津人,以家人子入宫侍太后,就是吕雉。后来吕雉要拉拢刘姓诸侯王,就按例赐宫女,窦氏在其中。窦氏本来想着是在赵籍,因为那里是自己的家乡,本来一切都说好了,但是负责分派的宦官忘了这件事情,将窦氏误置在代籍。当时窦氏“怨其宦者,不yù往,相强,乃肯行”,就这样,窦氏的命运出了一个极大的转折。因为后来的代王刘恒入主长安做了天子,窦氏也成了皇后,地位扶摇而上。

但窦氏不是真心的,她并不愿意去代国。也许从前她在吕雉身边,在未央宫的时候,曾经憧憬幻想过什么,但是在吕雉打算将她赐给诸侯王的时候,她应该只是想回到故乡,安分地做一个王妃而已,但是历史偏偏对她开了一个玩笑。在书中,我将这一切归结于一个必然。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历史中的事情也全都是人为,就算是当时不知道,但“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当时掌管籍贯的宦者当真是那么健忘,独独将窦氏的籍贯弄错,才弄成的这个无心之失?相比之下,我更相信这是一个yīn谋。也就是说,即使是吕雉用这么酷烈的手段来震慑四方,但是依然有势力在暗中兴风作浪。窦氏虽然是其中的牺牲者,但她也知道自己没有了回头路,所以她也踏上了吕雉的路途。

在代地期间,刘恒原来的代王夫人曾经为刘恒生下四个儿子,但是刘恒当上皇帝之后,这四个儿子一个一个接着病死。世界上没有这么凑巧的事情,而这四个小儿之死,只有一个人得到了好处,那就是窦氏。这之后,窦氏的儿子刘启就成了长子,名正言顺地成了太子,而刘启成了太子,窦氏又风言大臣督促刘恒立皇后,这个时候,皇后之位已经是非窦氏莫属了。窦氏就这样一步一步在未央宫站住了脚。

但这些只是未央宫宫中,朝中没有倚仗的妃子照样也是不能长久,窦氏根据吕雉的经验教训,扶植自己的哥哥窦长君,而后就是窦少君,这两人在朝中与窦氏互为犄角,形成牢固不破的利益体,这样的安排已经是万无一失了。而薄姬正是因为看出了这些,所以才对窦氏有了戒惧之心,这样的对手比之吕雉更加可怕,所以薄姬才拱手将手中的六宫之权全都交到窦氏手中。但是薄姬想用联姻的方法,保障薄氏和魏氏在后朝的权力,这些窦氏也答应了,不过刘恒废黜薄皇后,恐怕薄姬就算是死了也不敢相信吧!(刘启废黜薄皇后为后世开了先例,之前的吕雉强势,刘邦是废黜不了,张皇后和刘盈虽然是甥舅至亲,但刘盈也没有废黜张皇后;窦氏纵然失明,刘恒也没有,但是刘启做到了,无非是薄姬已死,薄氏在朝中没有势力,后来刘彻废黜陈皇后,也是同样的道理。)

窦氏为什么会失明,她什么时候才失明的,这些在史书上没有具体的记录。恐怕是因为感情不顺利的缘故,所以就有了后来的窦氏和刘章的一些花边的事情。所谓小说家者流,不过就是为了捕捉一些花边之事,加以润sè。但是人生有不可得之事,纵然是如窦氏一般领袖群伦的人物也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

未央宫从建立之rì起,吕雉、薄姬、窦氏三人轮番上台,开启了一个jīng彩的时代。但说到底,其实她们只是被困在未央宫里的女人而已,尤其是窦氏,自小入宫,好不容易可以出得了未央宫,但是上天偏偏让她做女子中的第一人,无可奈何之余,只能说,她的一生,可以算是真正的未央悲歌了。

刘恒

关于刘恒的叙述,在具体的章节里已经有很多,我不再重复说明。历史上的刘恒是个宽仁之主,因为大汉朝刚刚经历吕雉的女祸,所以大臣不想再看到天子的母家太过强势,就这样,刘恒因为生xìng温和,比之剩下的淮南王人品好了不少,而且他的母家薄姬又没有多少实力,所以大臣就图谋迎立刘恒做了天子。

但大汉朝女子掌权的历史并没有结束,可以说是更加集中而已,从吕雉一直到窦氏,窦氏执掌权柄达半个世纪,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对于这位太皇太后的影响力只怕很是头痛,也吃了不少的苦头,所以为了杜绝**中的女祸之乱,才在立昭帝为太子的时候,赐死钩弋夫人,虽然手段酷烈,但是也有历史的根源。

刘恒在位期间,不侵民不扰民,勤政节俭,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皇帝。汉初的帝王大都崇信道家无为的思想,这很有利于恢复民生,而刘恒废除肉刑,是一件大功德的事情,刘恒开创了文景之治,是后世称颂的仁君,也是后来帝王争相效仿的对象。

但这是历史中的褒赞之词,刘恒除了是一个仁君之外,更是一个帝王,一旦是涉及到原则上的问题,刘恒却是绝不心慈手软,从他对付陈平和周勃的手段中就可以窥出一丝端倪来。

陈平、周勃

陈平、周勃二人是汉初的功臣,陈平是谋臣,周勃是武将。刘邦的谋臣除了张良之外,就是陈平了。张良进献的计策只是大的规划,是总体的,陈平是不断完善,二人相辅相成。张良的计策是君子之争,陈平却不讲这些,在楚汉之争时,刘邦给陈平四万斤黄金,任他来用,而陈平不负所望,成功地离间项羽和范增。文臣之中,陈平的功劳能排到第三(第一是萧何,第二是张良)。

周勃的功劳也很大,灭秦之后,大小仗从无败绩,还定三秦,击胡,定燕地,代地功劳很大,惠帝封他为太尉。在高后驾崩前后,刘邦留下的武将已经没有多少了,其中就是以周勃为首,灌婴和滕侯之属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所以,安定刘氏的重任就落在陈平和周勃这一文一武两个人的身上。

夺虎符,北军的虎符被吕禄让出,而南军的虎符在吕产手里,陈平周勃不知道该怎么做,刘章请命去杀了吕产,而且他也很顺利地将吕产诛杀,然后一切顺理成章,吕氏为祸朝廷,满门抄斩,所谓杀吕更始,斩吕禄,笞杀吕嬃,长安震动。

这是历史中的陈平周勃定国安邦的故事,无论真假,至少陈平和周勃是大汉朝的功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之后,第二年,陈平辞去右相,周勃为左相,地位在周勃之下。之后就是刘恒质问周勃的一些话,周勃不能对,陈平对,刘恒问:“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何事也?”这句话已经很要命了,也许刘恒这个时候已经想着要废去丞相这个位置,但是陈平看出了刘恒的心思,虽然后来专一为丞相,但是不怎么理朝政,次年陈平就去世了。

陈平在世的时候,尚且能够指导周勃一些事情,但他死后,周勃难免又有几分傲气。汉初时候有一个说法,说丞相萧何过世后,曹参很得意地对人说,你们等着看,朝廷的任命马上就来了,果然,不过几rì,朝廷征用他为丞相,接替萧何。周勃这个时候大概也存了这个心思,刘恒也给了他这个机会,但是不过十个月,刘恒一道圣旨,说列侯回自己的封地,丞相百官之首,应该做个表率,一句话将周勃打发回去了。

周勃后来被人污蔑说要造反,几乎被狱吏逼死,后来为人也老实了很多,文帝十一年的时候去世。他的儿子周胜之因为杀人,判了死罪,收回了周勃的封地。那个时代,像周勃那样有权势的人杀个人不算什么事情,但周胜之以这个罪名被杀,只怕有些想不通。不过,yù加之罪何患无辞,正所谓树大招风,周勃的败落也是自然的道理。他另一个儿子周亚夫更是不知道吸取老爹的经验教训,xìng子同样倔强戆直,被羞辱逼迫而饿死也是自然的了。

陈平临死的时候说,我多yīn谋,道家之所禁,应该说这话也得到了应验。他的儿子陈买在文帝三年就死了,只不过比陈平晚死了一年,父子两个接着死了,可能算是报应之说。而也正是因为这个想法,所以张辟疆的死也归结到张良的身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造业,后人遭殃,这其中或许真的有什么因果的关系存在也说不定。

戚夫人、如意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戚夫人的死状可以算得上是很惨的那种,想象一下,“断手足,去眼,辉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这是何等的惨状,史书记载仁慈的孝惠皇帝刘盈看到戚夫人的这副样子,“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刘盈怎么也是个男人,但仍然被吓得不轻,这些大概可以从侧面看出吕雉手段的酷烈。但是在这个部分,我不想讨论吕雉的什么,只想说说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

戚夫人的记载,史书上也很模糊,只知道她是定陶人。定陶是天下正中,四通八达的地方,所以很适合商人。历史中记载,在范蠡的那个时代,范蠡助越王报仇之后,就来到定陶,用自己从前的政治手段来经商,而且很成功,陶朱公后来成了富翁的代名词。戚夫人的家世应该很好,所以懂得楚舞这些取悦男人的东西,也让她有了资本可以在刘邦耳边吹枕头风,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如意取代太子刘盈的地位。

进入皇宫的女人,当然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只有一直往上爬,才能够保住自己的命,所以,身为定陶大户人家女儿的戚夫人也必须要压过吕雉这个绊脚石。女人的招数,无非就是那些,但唯一能够动摇吕雉地位的,一个是刘邦,一个是刘盈。所以枕头风必然是不会少的,而最能够打倒另一个女人的有力武器无非就是说这个女子的一些令人诟病的行为,而吕雉偏偏就有这样的事情,所以,戚夫人应该会用吕雉的清白问题向刘邦挑拨。

楚汉之争期间,刘家人包括太公,刘媪、吕雉等基本都被项羽抓去,关押了两年。这两年期间发生过什么事情,谁也不能说清楚。而这个事情无疑能让戚夫人抓住吕雉的话柄,污蔑她的清白。刘邦也很可能会生气,乃至于对吕雉不理不睬,但是吕雉对刘邦有很大的帮助,助他起兵,帮他平定天下,而且也是为了他的基业,才被项羽捉去,而且两夫妻配合默契,杀韩信、斩陈豨、消灭彭越中,吕雉出过很大的力。刘邦虽然怀疑吕雉,但也只可能是对她不理不睬,犯不着废了她的皇后之位,因为还有一个刘盈,刘盈是吕雉最后的挡箭牌。

我后来分析吕雉的手段,可能吕雉的xìng格在后人看来有一些变态的感觉,但是若非是戚夫人真正触动她的逆鳞,她不会这么震怒。刘邦后来已经不是单独地听听戚夫人说话,他是铁了心的想换掉太子,连他的第一谋臣张良的话也只当做耳旁风了。可能戚夫人因为看到只说吕雉的谗言不够分量,竟然将口水吐到了太子刘盈的身上。

众所周知,刘盈和他老爹刘邦的xìng格很不相像,刘邦是痞,后来的吕雉是心狠手辣,刘盈和这个时候的两个人都不像,所以刘盈应该像他娘年轻的时候,就是当初的吕雉。这些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若是戚夫人拿刘盈来说事的话,还真能说出点儿什么类似于刘盈不是刘邦的亲子的话,因为父子两人怎么看怎么不像。而刘邦也开始有些怀疑,以至于不念夫妻之间的恩情,坚决要换掉太子。

吕雉或许对于旁人对她的污蔑可以容忍,但若是有人把主意打到刘盈身上的话,那就是相当于将吕雉本人逼到了绝地。她是绝不可能容忍旁人污蔑她的儿子。所以,后来的她用惨无人道的手段报复戚夫人,甚至让她也事先尝到丧子之痛,将她的儿子刘如意残忍地鸩杀。这种报复手段固然是令人发指,但吕雉也终于算是快意了。

刘如意的死只能说是可怜,当时的刘如意还是一个儿童,就莫名其妙地被鸩杀了。而刘盈也因为这件事情受到重创,可能是以为自己纵然是皇帝,但是连一个想保护的人都保护不了,所以终rì沉迷酒sè,让自己的身子越来越差。历史中是这么说的,但是小说中为了增强故事的转折和意外,重新勾画了另一个可能。那就是刘盈是一个孝子,再说他也不想做皇帝,所以想要将皇位让给刘如意,只不过这样只能是将祸患留给了刘如意,吕雉好不容易将自己的儿子扶上皇位,而刘盈却想轻而易举地将皇位让给刘如意,这种事情她绝对不能容忍,所以鸩杀了如意。

这些关于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推测可能只是一种推测,但是谁也不能保证这些事情没有发生过,戚夫人可能真的该死,但她没有必要死得这么凄惨,吕雉自然也该杀戚夫人,但是手段没有必要那么酷烈。但是历史都是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如果强要我说的话,只能怪戚夫人选错了吕雉这个可怕的对手。

审食其

吕雉无疑是可怕的,但是她同样也有不为人知的情感经历。当然,除了汉高祖刘邦之外,另一个历史人物与她的关系就显得有些扑朔迷离。这个人就是辟阳侯审食其,如同鲁迅在《小引》中说: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yín,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因为明代冯梦龙在《情史》中的一段记载:“刘项争雄,太公与吕后常在楚军中为质,舍人审食其从焉,后因与私。既定天下,食其以功封辟阳侯。辟阳侯谨慎,尝为外庭解纷。故终吕后之世无患”,后人在看待吕雉和审食其的时候,大多时候看到的是一些风流韵事。

刘邦出去争夺天下之后,将自己的家人交给了哥哥刘仲和审食其照看,如果他不是认为这两个人可靠,他怎么会轻易托付?后来这些人都被项羽捉去,在项羽的地盘里待了两年,似乎是真的有机会,也有可能发生一些不正常的关系,历史果然如此吗?

吕雉是一个很聪明的女人,虽然当初她父亲将她嫁给一个年龄大过她,而且还是一个**无赖的时候,她都默然接受了。吕氏自称是秦国时候吕不韦的族人,而吕不韦最出sè的本领就是奇货可居。她既然认定刘邦是她的丈夫,若是果然与审食其有私,刘邦不可能视而不见。我在前面说了,这些往吕雉身上泼污水的言辞应该是从戚夫人开始的,戚夫人为了将吕雉身上泼脏水,这样的说辞肯定是一大箩筐。

有一种说法是,吕雉自从从项羽那里回到刘邦这边之后,刘邦再也没有碰过她,生理方面得不到满足,所以行事乖张暴戾,对戚夫人这样,大概是因为羡慕嫉妒恨,恨这个女人夺了她的丈夫、她的恩泽,所以才如此。这当然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法,我不反对,因为历史已经无从考证,不过我的认为是,吕雉的这种不公正待遇,是一些人对她的污蔑。

审食其是一个舍人,类似于随从之类的。小说中写的是,审食其喜欢吕雉,是年轻时候的吕雉,所以后来他放不开,而吕雉却利用审食其来气刘邦。这是一个暗恋的故事,审食其的经历就有些凄凉,因为他无论如何都得不到吕雉,只不过是吕雉手中的棋子而已。

书中的审食其是一个痴情的男人,也是一个负责的男人。在项羽的军队抓住刘邦家人的时候,审食其可以逃走,却因为自己身上的责任,还有心中眷恋的吕雉,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去项羽的军营。项羽因为钦佩他的勇气,所以准许他陪伴在吕家人身边。而审食其也在军营中帮吕雉挡住了许多人的sāo扰。这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没有那么多的花边新闻。

审食其的事情,惠帝刘盈也有怀疑,甚至自己笃定那些外人说自己的母后,所以在书中提到了另一个细节,就是审食其为自己和吕雉关系的辩白,他甚至以臣子的身份打了惠帝,而审食其死的时候,想起了年少时候自己眷恋过的吕雉。我对审食其的着墨很少,许多事情也是一笔带过。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长乐未央之大汉刘章最新章节 | 长乐未央之大汉刘章全文阅读 | 长乐未央之大汉刘章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