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江山 关于五斗米道

作者 : 凌霄侠士

()东汉顺帝(126-144年)年间,沛国丰(今江苏省丰县)人张陵背井离乡,来到了民风纯厚、山川秀丽的蜀地,入居鹤鸣山(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修炼,以求长生之道。张陵本大儒,博通五经,又熟知盛行于世的黄老之学、谶纬思想与神仙方术,乃据此声称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并吸收了巴蜀地区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成分,创立了五斗米道(因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名)。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张陵开始在巴蜀一带行医传道,百姓师从者甚多。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之;张衡死,其子张鲁仍传其道。世称“三张”,道内则称“三师”,即“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经过他们祖孙三代的苦心经营,五斗米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义、仪式、方术及组织制度。[4]

在于吉等人布道的同时,巴蜀一带兴起了张道陵开创的五斗米道。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七月,五斗米道首领——张修在巴郡率众起义,攻占汉中部分地区,以配合东方太平道策动的黄巾军大起义。[5]考二者源流,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皆出自黄老道,且以神仙崇拜及方术为教义特征。不过五斗米道出现于巫觋盛行的区域,与巫道有所融合,因而巫术祭礼sè彩更浓一些,即更偏重于宗教仪礼。而且由于太平道的领导的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不能在社会上公开传播,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不断发展壮大,遂成为道教正统。后世论及道教的创立,一般都认为是从张道陵开始。

五斗米道初入道者称为“鬼卒”,骨干称为“祭酒”,并以“治”为传道单位。张道陵死后,传其子张衡,衡死后,传子张鲁。东汉末年,鲁据汉中,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cāo。西晋后,五斗米道逐渐分化,一部分传播于官僚中,另一部分仍秘密活动于农民中。东晋时五斗米道领袖孙恩、卢循领导了长达十余年的农民起义。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革新”五斗米道,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

,创立新天师道。此后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并得到太武帝的赞许。唐宋以后的道教正一派,上承三张世系,以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为中心,是为江南各符箓道派之正宗。

西晋武帝泰始(265-274年)时,陈瑞在蜀中传播五斗米道,“徒众以千百数”。惠帝永宁元年(301年),李特在青城山五斗米道首范长生的支持下,率领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yīn平六郡流民数万人,在益州绵竹(今四川省德阳东北)起义。起义军大败西晋官军及地主武装,进围成都。惠帝太安二年(303年),李特阵亡,其子李雄继起,于次年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又次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成汉政权据蜀中凡历六世47年,“事少役稀,百姓富贵,闾门不闭,无相侵盗”,可谓又一块安乐太平之域,其业绩可与张鲁时代的汉中五斗米道政权媲美。

与此同时,随着张鲁家族及其大批教民被迫北迁长安、洛阳、邺城三辅之地,五斗米道也由巴蜀、汉中一带向北方及江南广大地域流传,并获得了很大发展。东晋时,五斗米道不仅拥有广大下层民众,而且得到了上层豪门士族的崇奉,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五斗米道世家,如琅琊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鮑氏等,并将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共尊钱塘人杜子恭为首。

杜子恭死后,其弟子琅琊人孙泰继为道首。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月,孙泰的侄子孙恩利用司马元显征发“乐属”引起8郡sāo动之机,率众起义。元兴元年(402年),孙恩战败,与其部下数百人投海而死。其妹夫卢循率领义军余部,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坚持斗争近10年。义熙七年(411年),卢循在交州战败,亦投水而死。这是五斗米道策动的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参加的群众有数十万,历时13年,纵横千里,给腐朽的江南世家豪族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东晋王朝的灭亡。

继起的封建统治集团意识到五斗米道对封建王朝的严重威胁,故而决定对其进行正统化改造,以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于是出现了由南北朝世家大族出身的寇谦之和陆修静、陶弘景建立的神仙道教。五斗米道信仰并没有被消除殆尽,仍在民间流传,直到隋唐时代,乃至辽代末年,还有利用五斗米道的起义事件发生。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寒门江山最新章节 | 寒门江山全文阅读 | 寒门江山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