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颂 7.第五章 荆 南 考 察

作者 : 兴利

第7节第五章荆南考察

考查完荆江大堤后,饶民太一行从沙市过长江,风尘仆仆赶去荆南地区继续调查研究。

荆南地区,北靠长江,南临洞庭湖,地势平坦,河网、堤防密布,是湖北省粮棉油主要产地之一。它包括松滋、公安、石首和江陵县弥市镇,自然面积5516平方公里,其中大小湖泊77个,面积541平方公里。

第三、四天饶民太看了虎渡河、北闸、南闸、荆江分洪区后,回到公安。荆江县(1955年合并到公安县)县长申保和向饶民太又介绍了南线大堤的情况,他说:“南线大堤始建于1952年的荆江分洪工程,大堤北为分洪区,南临安乡河,西起虎渡河拦河坝与虎东干堤相连,经八家铺、上码头、东至藕池安全区与长江干堤衔接,全长22公里。临河一面,筑有高程42米,面宽5米,长20公里平台,每一公里另筑有长20米,宽10米,高程42米的安全土台一个,全堤共22个,并建有藕池、矶家塔、上码头、八家铺四个安全区,面积1.56平方公里。为方便转移和生产,分洪区修有土路和木桥。为了补充荆江分洪区不足,还在孟溪大垸境内建有虎西预备蓄洪区,蓄洪面积86平方公里,有效蓄洪容量3.8亿立方米。1952年11月在荆江分洪工程第二期工程中,还进行了荆右干堤培修工程、虎渡河东西堤培修工程、安全区围堤及涵管工程、进洪闸东引堤延伸及闸前滩地刨毁工程、黄天湖新堤、安乡河北岸及虎东堤护岸、护坡工程等工程。同时,为了有效的排水泄洪,今年又在南线大堤修建了黄天湖排水闸,拟在洪水达到41米时,先在荆右干堤无量庵扒口泄洪,余水则由黄天湖闸排出。”

饶民太听了申县长详细汇报后,与他一起研究荆江分洪区的防洪措施、分洪设施运用,如何有效转移群众等问题,直到深夜。

曹道生秘书从会议室出来,见警卫员梅德才在外面长凳上抱着盒子枪打磕睡,便轻手轻脚走上前,故意“咯咯”咳了两声,梅德才一个惊颤跳将起来,见是曹秘书,急忙用手揉了揉充血的眼睛,问道:“曹秘书,会开完了没有?是不是吃点‘消夜’的东西?”曹秘书一听,张嘴乐了,说:“你比领导还着急啊。”梅德才抓抓头皮,不好意思地说:“申县长早就派人安排好了,可惜饭菜都冷了。”

公安县古时原名孱陵,三国时刘备屯兵当地后改为公安,有孱陵古城、刘备城、囊荧台、吕蒙营、陆逊城、兵器堆等遗址。县治斗湖堤镇。县境通属平原,虎渡河把县域分成东西两部分。公安自古为水乡泽国,昔称“七省孔道”,有13条河流和102个湖泊,又称“百湖之县”。说起公安,不能不提“公安三袁”。明代万历年间,公安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人,学问了得,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被称为“公安派”。传说荆州城公安门与南纪门之间的城墙上,建有三座砖结构的形如毛笔笔头的塔,叫做文峰,民间则称它为“三管笔”。有人说,这“三管笔”就是纪念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还有人说,这“三管笔”是纪念荆州城三个仗义执言的秀才的。

次日早晨,通信员张道武手拿一张稿纸高兴地从饶民太的房间里跑出来,兴奋地对大家说:“你们看,饶专员昨晚几乎没睡,写了一首‘锁蛟龙’的诗。”曹秘书一把接过,大声念道:”自古荆江孽龙汹,两岸民财吞噬空。一声惊雷震天响,卅万英儿挽天工。北闸进洪五十四(孔),南闸节制高高耸。蓄满涡水六十亿,长堤巍巍锁蛟龙。”

“好诗!好诗!我们一定要运用好荆江分洪工程,造福两湖千百万人民,牢牢锁住脚下这条千百年来呼风唤雨,兴风作浪的孽龙!”县长申保和连声说道。

上午饶民太一行沿着南线大堤来到公安与石首交界的藕池口,石首县县长原有发早就等在那里了。他年青精神,两眼亮的逼人,见到饶民太后,他立即汇报起来:“荆江在石首境内河道蜿蜒曲折,历史上有“九曲回肠”之称。据史料记载,藕池河即《水经注》中的‘青水口’,宋时筑塞,清咸丰二年溃决形成。现长江水入口后分为东、中、西三支流入洞庭湖,河道最大流量为1937年7月的18660立方米秒。藕池河东、中、西三支两岸堤防共长110公里,为石首县所辖。”饶民太点点头,详细地询问各种情况。

随后,原县长又陪同饶民太一行来到石首县下30公里的调弦口。原有发擦擦头上的汗水,接着汇报说:“调弦河亦名华容河。调弦口即为《水经注》中的生江口,长江水入口后经洋河、华容、潘家渡,于旗杆嘴注入东洞庭湖,长55公里。石首县管辖堤防有10公里,分别为石锅垸西段堤和顾复垸东段堤。”

饶民太语重心长对原有发说:“旧社会,统治阶级**无能,堤防千疮百孔,大水来了惊慌失措,堤防三年两溃,人民群众被水患**给害苦啦!这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人民政府为人民,我们要加倍努力去工作,治水兴利,守好荆南四河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的堤防啊!”

原有发激动地说:“饶专员,请你放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做到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他真的是说到做到,一年后的大水防汛中,他在去人民大垸鲁家台抢险时,英勇献身。

第六天晚上,大家住在石首绣林镇。石首在三国以前属华容,为西晋太康五年建县,以城北“有石孤立”的石首山而得名,县治绣林镇。石首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传春秋战国时范蠡曾隐居于此。俞佰牙与钟子期亦留有遗迹。史载刘备亦在此成婚。明代养育“三阁老、两尚书、一太史”。大家细听原有发县长一番介绍后,抓紧时间继续研究防汛工作。

通信员张道武又听到了一个有关“石首三宝”之首——笔架鱼肚的美丽传说。相传古代石首东岳、南岳两山之间有一个村庄,住着一位名叫毕甲的青年,父母早故,家境贫寒,以帮财主赖三看牛为生。毕甲人穷志不短,常常在月光下以芦当笔,以河沙当纸,以月亮当灯,读书写字,离毕甲不远处的东岳山下住着一位美丽的慧姑娘,心灵手巧,常帮他削芦、取沙,两人情投意合,人们称他们为天生的一对。一天,慧姑娘到江边取沙,挖出一个金光灿灿的笔架,满心欢喜,送给毕甲搁笔。此物非同一般,夜里能闪闪发光,毕甲从此夜夜苦读。此事传到贪心财主赖三那里,他垂唌三尺,挖空心思陷害毕甲,占有宝贝。一天,他叫毕甲到林茂草深的南岳山放牛,暗地里指示人尾随将毕甲打昏,偷走了一头牛。事后又硬逼毕甲赔偿,不然要抢走笔架宝贝。毕甲走投无路,情急之下将笔架抛进东岳山下的长江。赖三恼羞成怒,活活将毕甲打死。慧姑娘闻讯赶来,放声痛哭。随着哭声宝笔架在江水中忽然出现,金光四射,赖三夺宝心切,亲自驾船去抢,慧姑娘见状,一跃跳进江中抢抓笔架。说也怪,此时慧姑娘突然变成一条大鱼,张口吞下笔架。顿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电闪雷鸣,财主赖山惊吓落水而亡。第二天,在东岳、南岳两山之间的平地凸出一座山,形如笔架。从此长江里多了一条鱼——长吻鮠,人们都说是慧姑娘所变。此鱼回游笔架山上下50里,看不见笔架山就回头,她的鱼鳔形同笔架,故得名——笔架鱼肚。石首笔架鱼肚自明朝起就被列为朝廷贡品,清代纪晓兰品尝后曾用十个“一”吟诗:“一帆一浆一鱼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听完这个美丽的传说,张道武联想到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心里还真想说些什么,却一下子讲不出来。

第七天,饶民太从石首过江,来到江北的人民太垸。原有发县长介绍说:“石首县洲滩堤垸很多,荆江在石首境内河道曲折,河床变迁很大,围垸堤亦常有兴废不定之势,建国后经整理并垸减堤,现存主要洲垸19处,巴堤小垸21处,其中以人民大垸最大。人民大垸东起监利一弓堤,西止石首,南抵长江,北接江陵普济,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14.5公里,面积2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万亩,人口13万人。大垸前身为一群民垸,最早的成于明代。史载;自清代新场堤溃口,1931年蛟子口再溃,‘官私数十垸,百十里之膏沃悉遭巨浸,连淹九载,几至无年无灾。’新中国建立后,先于1951年将罗公、枚王张、张惠南、肇昌北四垸联成一垸,称‘四明垸’。1952年为解决荆江分洪区移民问题,中南区批准堵塞肖子渊(蛟子河),并由石首、监利、江陵三县民工将永护、顾兴、枚玉张、张惠南、鲁公、东固、天成南、张复北等16个小垸挽成一体,自此始称‘人民大垸’(也叫上人民大垸)。上人民大垸共安置荆江分洪区移民6万多人。垸堤全长47公里,堤顶高程40—43米,堤宽6米,常年挡水堤段长24公里。”

饶民太点点头,情真意切地说:“为了荆江分洪工程,人民群众作出了很大的牺牲,转移到这里来垦荒。人民大垸关系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要组织力量防汛防洪,守护堤防。但是,也要与那里的人民群众讲清道理,一但发大洪水,就要舍小家,保荆江大堤,因为荆江大堤后面就是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和大城市武汉啊!要将民垸内的群众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区。”

1957年冬,经省水利厅批准,荆州专区继续实施人民大垸围垦计划,围堤上起冯家潭,接上人民大垸堤,下抵荆江大堤的杨家湾,全长26.7公里。次年5月竣工,完成土方145.7立方米,建成了下人民大垸。

再说,饶民太一行看完人民大垸后,马不停蹄赶赴监利县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荆江颂最新章节 | 荆江颂全文阅读 | 荆江颂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