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颂 9.第六章 夜议荆楚水文化(二)

作者 : 兴利

第9节第六章夜议荆楚水文化(二)

曹道生正兴致昂昂地剥着一个大菱角,听张道武这么一问,马上放下手中的菱角,回答道:“你说得没错,荆州好多传说故事还真的是与治水修堤有关呢。例如息壤传说的大禹治水、大禹修闸,楚令尹孙叔敖兴修水利,秦将白起引蛮水灌鄢城,西晋镇南大将军杜预开扬口起夏水修运河灌溉农田,东晋大将横温命陈遵修荆江寸金堤,南朝平西将军荆州刺史肖詹堵口抢险,宋朝吉国公孟珙修筑‘荆州三海’,明朝荆州知府赵贤重修江陵、监利、枝江、松滋、公安、石首六县大堤,清朝湖广总督毕沅著书论说治理荆江的意见等等。”他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的大人物,把张道武听得眼睛一眨一眨的。

“可不是吗!传说楚令尹孙叔敖修了一条楚渠,将沮漳河水引经江陵、潜江入汉水,不仅沟通了江汉之间的航运,还可灌溉两岸农田。该项工程比李冰父子修的都江堰和秦建的郑国渠还早300多年呢!”洪湖县水利局的朱华义秘书接着说道。

曹道生眨眨眼睛,故做神秘的说:“东晋的陈遵可神了,传说他善与防工,使人打鼓远听之,便知地势高下,依傍创筑,略无差失啊。荆州记载兴修水利的古书籍很多,不用说各县的县志了,仅专门记述荆江大堤的就有《荆州万城堤志》、《荆州万城图说》、《荆州万城堤续志》、《荆州万城堤后续志》、《万城堤防辑要》、《荆江堤志》等等。”

张道武想了想,又说:“这些古人在极差的条件下,治水修堤开河,同自然灾害作斗争,还总结了东西记载下来,可不容易啊!”

“是啊,古人在与天斗与地斗与水斗的生产实践中,不仅给后世留下许多记述其事的书籍,还抒发感情,写了好多诗词哟!大诗人李白、杜甫、刘禹锡、陆游、苏东坡等都在荆州留下了千古名句,信手就可拈来,比比皆是啊!”曹道生感慨地说道。

朱秘书受到感染,说:“北宋刘敞的《入荆江》写的多好啊!‘此江自山,浩瀚浮西极。中为三峡束,壅淤气愤激。崩腾得平地,千里怒未息。虽投洞庭阔,争道犹窄逼。触岸皆倒流,势兼万牛力。’还有唐朝王建的《江陵即事》‘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头压大堤。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清代洪良品的《又渡洪湖口》描绘洪湖‘极目疑无岸,扁舟去渺然;天围湖势阔,波荡月光圆。菱叶浮春水,芦林入晚烟;登舻今夜月,且傍白鸥眠。’都是千古佳句呀。”

曹道生接着说:“是呀!刘德怀作《望海潮?荆江漫游(集句)》曰:‘江南江北(宋),山奇水胜(宋),绿槐千里长堤(唐)。女敕水拖蓝,(宋),白鹇失素(宋),光风冉冉菲菲(宋)。烟艇出鱼矶(宋)。闲心随物态(宋),花锁春辉(唐)。豪兴倘徉(宋),未曾移步已成诗(宋)。荡湘云楚水(宋),恣意游嬉(宋),古岸停桡(宋),东郊拾翠(宋),天然秀色冰肌(宋),斜日照花西(宋),银簧调脆管(宋),一一相思(宋)。万井千宮富庶(宋),璀璨缕金衣(宋)。’也是千古绝唱啊!”

张道武说:“你们说得太高深了,我听不懂呀!”

曹道生笑笑又说:“历代诗人不仅讴歌了荆江的自然风光,也描写了自然灾害的情景。清毕沅作《荆州水灾》,曰:‘浪头高压万江楼,眷属都羁水府囚,人鬼黄泉争路出,蛟龙白日上城游。悲哉极目秋为气,逝者伤心泪迸流,不是乘桴即升屋,此生始信一浮鸥。’可见受灾情景是多么悲惨啊!”

“可不是吗,民谣也唱道:‘江北古长洲,十年九不收,百姓散四方,锅台芷野兔,年年挑堤不成垸,岁岁栽禾不见熟。’”张道武发起感慨来。

朱华义听张道武吟起民歌,也来了兴致,说:“洪湖小调唱道:‘敲起三棒鼓啊,流浪去四方啊,鼓儿咚咚,锣儿镪镪,含着眼泪去卖唱,怎不叫人痛断肠!’旧社会只要遇到发大水,湖区人民就要卖儿卖女,啼饥号寒,出外流浪呀。”

曹道生娓娓说来:“这荆州的民歌民俗的确与水有很大关系。民间有划龙船,采莲船的习俗,就拿采莲船来说吧,相传很早以前,荆州城西有一条河,发起水来,两岸的人民很不方便。一个小伙子想在河上修一座桥,于是打着莲花闹,到处去游说。不料,地主老财们见他是个穷人,不仅不帮他,还耻笑他‘赖哈蟆想吃天鹅肉’。小伙子仰天长叹,无计可施。就在此时,河面上出现了一只五彩缤纷的彩船,只见划桨的是一个打着赤脚的老艄公,船里面端坐着一位赛天仙的美貌姑娘。老艄公朝两岸围观的人群拱一拱手说;‘有谁能用银子投中船中端坐的姑娘,老夫就将姑娘许配给谁。’话音刚落,两岸有钱的人纷纷取出银两向船上的姑娘投去,有的还派家丁赶紧回去抬一筐银子来。哪知,众人投了半天,也没有一个投中,银两多得差点把彩船都压沉了。原来那姑娘是观音菩萨变的,老艄公是赤脚大仙变的,他们被小伙子的精神所感动,决定帮助这个小伙子,于是才想出这个办法来凑银子。”

三人谈兴正浓,边吃边谈,莲蓬、菱角吃了不少,桌子上莲蓬、菱角壳堆了一大堆。突然,张道武发现饶民太和洪湖县长刘干站在门边上听呢!原来他们早就来了,听到同志们在谈论,很感兴趣,因此没打搅同志们,就站在门边悄悄听着。曹道生赶紧起身让座,将饶民太和刘干等人请进屋。张道武和朱秘书拿起又大又新鲜的莲蓬、菱角塞在他们手中。

饶民太一边剥着莲蓬,一边笑容可掬的对同志们说:“你们谈得很好啊,很有深度呢!这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荆州地处楚国国都,是楚文化中心,治水又是历朝历代政治经济大事,其文化的发展当然离不开这条主线,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治水实践,其内容自然很多都是与治水有关系的了。”

洪湖县长刘干接着说:“荆江也是美丽富庶的好地方呀!民歌民谣唱道。‘荆江好,好荆江,荆江一派好风光;南走千里百走万,赶不上我荆江鱼米乡;荆江水,水儿甜,荆江不愁肚儿圆。只收半季吃一年,收了一季吃两年,收了两季富几年’……”

曹道生等人听后不住的点头,心里在想:要是把这些与治水有关的古书籍、人物事迹、实物、诗歌等收集起来,真可以在荆州博物馆办一个水文化专展呢!

众人正议论的热火朝天时,突然,县委机要员拿着一份电报匆匆走进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荆江颂最新章节 | 荆江颂全文阅读 | 荆江颂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