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颂 10.第七章 汉江遥堤、东荆河堤

作者 : 兴利

第10节第七章汉江遥堤、东荆河堤

第七章汉江遥堤、东荆河堤

当饶民太一行沿着荆江考查时,汉江、东荆河也在抓紧进行防汛准备工作。

汉江亦称汉水,又名襄河,《水经》中还称沔水,是长江中下游最大支流。“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把长江与汉水并列为南方的两大水系。干流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有北、中、南三源,北源沮水最长定为正源。干流上段自陕西向东流,到湖北襄樊附近折向东南,于汉口龙王庙入长江。干流长1577公里,总落差1964米,水力资源丰富。汉江流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丹江口以上为上游,丹江口至钟祥皇庄为中游,皇庄以下为下游。

下游流经钟祥、荆门、潜江、天门、沔阳、汉川、武汉等县市流入长江。干流经钟祥后,河出山谷,水流变缓,河道弯曲,属平原蜿蜒型。河段长379公里,流经潜江泽口、龙头拐,有汉江最大减河——东荆河,洪水时分泄汉江洪水流量,最大过水能力5060立方米每秒。

古时,下游为洪泛区,自明代始在两岸筑堤防洪,经历代演变,形成干流河道愈下游愈狭窄,在遥堤末端的多宝湾,两岸堤距宽3500米,至汉川堤距仅300多米,汉口附近才100米左右,状如长形漏斗。遇上大洪水,行洪不畅,汉川河段的河道安全泄量只为9000立方米每秒。当长江水位较高时,长江水位顶托,便只能通过5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1935年7月,中游碾盘山站洪峰流量达5万立方米每秒以上,左岸大堤钟祥至旧口间倾刻溃口,口门长达4公里。汹涌咆哮的洪水经过天门至汉口张公堤,再由谌家矶入长江,泛滥十县一市,所经之地,田地房屋荡然无存。

荆州区汉江修防处处长从克家,是一名红军老战士,四方脸,行走如风,办事雷厉风行,说起话来是斩钉截铁,此时正与同志们一起研究修堤防汛工作。他说:“我亲眼看见过1935年汉江大水,惨不忍睹啊!防汛是天大的事!汉江遥堤守护着九县一市几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党把我们放在汉江,我们就要像钉子一样钉在这里,用生命来守卫它!”

汉江确保堤防遥堤位于钟祥县境汉江下游左岸干堤的首段,是保护汉北平原的钟祥、京山、天门、云梦、应城、孝感、黄陂、安陆9县660万亩耕地,420万人民和武汉市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防洪屏障,其地位仅次于荆江大堤。遥堤始建于1935年大水后,于1937年3月建成。堤线自钟祥旧口向北经沙港、曹家台至上罗汉寺,全长18多公里。1958年,湖北省防总鉴于汉北干堤自旧口至天门多宝湾的37.2公里干堤与遥堤同等重要,决定将遥堤延伸至多宝湾,全长55.2公里。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遥堤。随即进行整险加固。以“加强堤质,改善堤基,消灭隐患,兼顾加高”为原则,拆除了堤身堤脚房屋,清除了堤上树竹荆棘、獾穴、鼠洞、阴沟、棺木等隐患。从1950年开始,在沙港和水口子护滩,防止水流冲刷堤脚。1951年修建丁坝。1952年冬,修筑沙港横坝,截断串河。1954年、1955年两年大水,拦洪效果明显,但在坝外又形成一条新的串河,威胁遥堤安全。1955年汛后进行遥堤岁修会勘,从克家带领工程师杨寿增、瞿道宗等人,对串河重新改线进行踏勘,选定以遥堤终点罗汉寺上游二公里的滚子口为进口,在曹家台筑拦河坝一道,从金刚口出汉江。次年开工,1957年3月建成。新引河全长22公里,河底宽18米,共完成土方50万立方米。1964年发特大洪水时,新引河发挥了显著作用。

为确保遥堤安全,在汉江右岸还建有邓小两湖分蓄洪民垸。邓家湖分蓄洪民垸位于荆门马良镇西北,蓄洪面积86.3平方公里,蓄洪水位46.8米,有效蓄洪容积2.97亿立方米,内有耕地8.7万亩,人口3万多人。小江湖蓄洪民垸位于邓家湖下约8公里,沙洋以北,蓄洪面积106平方公里,蓄洪水位46.4米,有效蓄洪容积5.8立方米,内有耕地8.9万亩,人口4万多人。

与此同时,东荆河修防处内也是灯火通明,处长路振杰正开会研究布置修堤防汛工作。

东荆河位于江汉平原月复部荆北地(60年代建成洪湖隔堤分开相连水系后荆北称为汉南地区和四湖地区),自北转向东南,起自潜江泽口龙头拐,止于武汉市汉南农场三合垸,河道全长173公里,是汉江下游分流入长江的一条重要河道,洪水时期可分泄汉江下游四分之一的洪水。左岸为汉南地区,右岸为四湖地区。据史料所载,东荆河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本无固定河床,随着水域变迁,沙洲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类的围垸垦殖,而逐渐形成洪泛区。东荆河进水口“泽口”之名始见于明《嘉靖沔阳志》中,泽口的分流作用则始见于明神宗万历元年,夜汊堤溃,赵贤从江汉全局出发,上疏请留缺口分流。泽口至田关的一段,从此成为汉江分流的固定河道,被称作夜汊河、荆河、策口河等。田关以下分为二流,向西南流入江陵者为西荆河,向东南流通沔阳者为东荆河,西荆河于1932年堵筑,东荆河便成为汉江的主要分流河道。

东荆河道,龙头拐至北口长77公里为多弯型河道,有较的急弯30多处。北口至中革岭长40公里为微弯分汊型河道,有沙洲分流于洲头,合于洲尾。中革岭以下为蜿蜒分支型河道,从长河口分为两支,北支分为数股水流,蜿蜒曲折,时分时合,穿行于洲滩围垸之间,最后均汇入改道河在三合垸入长江。

东荆河堤,始建于明初,经历朝历代修筑,至1949年,南岸堤自泽口起至洪湖高潭口止,北岸自泽口起至沔阳太阳垴止,两岸堤全长245公里。《湖北堤防纪要》云:“东荆河当江汉汇注之区,水流泛滥,堤防虽多,无法安澜。防于上即决于下,坚于南则虚于北,均系节节堵塞,素无统一计划,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每届泛涨,甚至决邻垸之堤以自顾。地方士绅承隙把持,弊端百出,难求万全之策。”

路振杰在会上激动地说:“东荆河道形成后,堤单顶矮,累遭溃决,而下游支河小港,纵横交错,南通内荆河,北交通顺河,一遇江汉洪水,上压下顶,汉南与四湖中下区便是一片汪洋,洪水泛滥成灾。据史料记载,自清顺治十五年至建国前的292年中,便溃堤成灾98年,其中1912——1949年的38年中就有32年溃口。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10月,省人民政府水利局成立了东荆河修防处,专管全堤修防事务,河堤安全保卫范围涉及江陵、潜江、沔阳、监利、洪湖等地和武汉市汉南的部分面积,我们身上的责任重大啊!”

随后动工的洪湖隔堤工程为全面治理东荆河下游拉开了序幕。1955年冬,监利、沔阳、洪湖三县12万余民工参加洪湖隔堤施工。次年1月26日胜利完工。共完成土方514.75万立方米,石方5000立方米,国家投资282.59万元。洪湖隔堤全长56.42公里,位于东荆河右岸,至中革岭起,与长江干堤相接,堤顶高程30.5——32.6米。洪湖隔堤建成后,配合以后建成的新滩口闸,可堵截长江、东荆河洪水倒灌,使四湖地区下区(余家埠以下)约150万亩农田排水情况得到改善,并可使洪湖蓄洪垦殖区100万亩湖荒变成良田。

四湖(长湖、三湖、洪湖、白鹭湖)排水工程也开始动工兴建。四湖分布于荆门、潜江、江陵、监利、洪湖五县境内,沿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江湖相通,围垸毗连,水系紊乱,洪涝灾害频繁,仅长湖至福田寺即有湖泊渍荒1260平方公里。四湖排水工程在规划设计中,采取“以排为主,内排外引,排灌兼顾,等高截留,分层排灌,综合利用”的治理措施,拟开挖总干渠、东干渠和西干渠三条,并兴建一系列排灌函闸和机电排灌设施。工程规模宏大,仅三条干渠,就有土方6800万立方米。全部规划实现后,将使内荆河流域广大地区面貌根本改变,仅耕地面积即可扩大百余万亩,并使数百万亩农田免除旱涝灾害,增产丰收。后来,江陵县副县长李大汉(此时已担任荆州专区水利局副局长)奉命调到四湖管理局任局长,鞠躬尽瘁,献身治理四湖事业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荆江颂最新章节 | 荆江颂全文阅读 | 荆江颂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