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前言
这是-部纪实性小说。
有学者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人可以写自己”。可写什么呢,当然是写经历,写记忆。
作家张贤亮说:“人不应该失去记忆,失去了记忆也就失去了自己”。既然如此,那就趁尚未失去自己的时候,写吧。以免哪天……失去了自己也就失去了记忆。
人生苦短,短得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眨眼而已。当人六十、七十,悄然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清清晰晰,一切宛然如昨。这大概就是记忆吧?人的记忆中应有美好、有留恋,而本书主人公除此则多了些叹息和伤痛。因为,看自己身后走过的那条路,走得竟是那么坎坷,那么跌宕,那样的触目惊心,为人留下了太多的痛苦和遗憾。
人生历程中,风风雨雨,如荡一叶偏舟,前面一派云遮雾罩,仿若处处都是岔路口,何去何从,无人敢不小心,结果却各不尽同:有人凭侥幸、碰机遇,不学无术,瞎打误撞,倒也一帆风顺;不幸者正好多相反,他们或乏权宜,或为人困,或为情困,或自以为是自作聪明,遭遇的则是又一番境遇,别一番人生。
凡人活得都步履匆匆。转瞬到了垂垂老时才得暇回想这许多,似乎也明白了许多,然而逝者如斯,一切都已成为昨天,成为历史。故而这一切中的对与错,一切中的是与非,都无法重来,无法修正。否则,人生应当多些成就,少些过错。不过,语言学家季羡林曾说:“非完美才是人生”。是的,物至而反;老子亦云“物盛则老”;断臂维纳斯者公认更美。故此,不完美的人生或许更丰富,更色彩;也就更值一写,更值供人借鉴。
南北朝人王僧虔也在《戒子书》中说:“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有鉴如此,于是就有了这部书。
写作中,往事如织,喷薄而出,迫人不时扼腕叹息,无法控制地声泪俱下;以致情真语切间人物跃然纸上,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也反映和折射了一段历史的真实。
书的主人公重情人生,敢恨敢爱。他于血、泪、情、仇中模爬滚打,折腾得轰轰烈烈,生生死死;折腾得可圈可点,可骂可咒,从而留下了这满纸辛酸,一片荒唐。
古语云:“不如意事常**,可与人言无二三”。此言不虚,亦是人类无奈的悲哀。但提起笔来则有不同,白纸宽容仁厚,不讥不讽,倒可任人徜徉,尽情挥洒,坦言无忌。人,从生到死,过程而已。延续这一过程的——伟人们留下的是思想、是精神;像老子,像孔子,千年不死。平凡者可留的仅是故事,是“教训”。为有益于后代,愿天下人礼待人生,“不吝珠玉”,为自己写出真实、多彩、永久的记忆。
谨以此书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