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庙遗事 1.第1节:路名

作者 : 耳东正文

第1节第1节:路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这里是苏北平原上的一个县城所在地,被人叫做仙女庙。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一泻千里的由北向南,懒懒散散地流淌着。在烟花扬州的古城脚下拐了一个弯,不经意地流向这个县城所辖地域。

老法头称这段运河为古邗沟。

时清时浊的大运河水,从县城边轻轻擦过,一溜烟地奔向苏北平原的锅底子。那个地方是高、宝、兴。

这三个字是高邮、宝应、兴化三个县名的简称,过去都是隶属于扬州行署的管辖。地势的低洼如同乡民灶头上的铁锅底,旱时存不住水,涝时水漫天。史志上给这个地方赏赐了一个十分出名的符号名,叫里下河地区。当地人嫌拗口,直白为“锅底凹”。

出了扬州古城,沿着运河东堤岸走,有点像走在锅边沿上。不远之处就是这个小县城的所在地。

说它小,不是人口少,而是县城的规模小。那时的苏北县城的建设落乡的很,规模都比不上江南城市周边的一些殷实富庶的小集镇。多少年后才知道,这也是城市与城镇的区别所在,这也是江南与江北的区别所在。

县城东西两端杵着两座墙垣年久失修的城门,连接着县城通往外域的车马要道。西边出去,是通向历史上出瘦马一种美人儿精的扬州古城。东边出去,是通向扮上戏服比女人还女人的唱戏先生梅兰芳的泰州老家。

城内一条东西朝向的街道,霸道地躺在两座城门之间。在街道的南边,有几条小巷。在街道的北边,有几条岔路。整个县城的布局好似猫嘴里啃剩来的一具鱼骨头架。

县城内的唯一交通干道,还正正巧巧的被人叫做鱼骨街。不过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改叫中山街了,是为了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这条路被命名为人民路。196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红卫兵小将们突然感觉人民这个词有点阶级阵线模糊,不能够体现舍得一身剐,敢把黄帝拉下马的气势。于是连夜砸掉老路牌,换上墨迹未干的新路牌,人民路更名为“造反路”。

一个国家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下,如同一个人家没有父母大人一样,是万万使不得的。伟大领袖**发出“抓革命,促生产”的最高指示后,从城市到农村,各级纷纷建立了一种新型权力机构,叫无产阶级革命委员会。

当全国最后一个省份建立了革委会时,全国各大报刊上纷纷转载一篇《全国山河实现一片红》的权威社论。邮电部还专门为此发行一枚纪念邮票以资庆贺。不少红卫兵小将为了战友间通信,为了纪念自己的青春年华,买了不少邮票,随手往笔记本中一夹,或者往书籍里一揣。

无心插柳柳成荫。谁料想到改革开放后,这个寸纸般的东西竟然与银行的存折相媲美,比金条的升值空间还要来得大。在蓬勃兴起的集邮交换市场上卖出了天价,一些人生沉沦曲折的昔日红卫兵战友们,卖掉纪念过去壮举的邮票,竟然轻轻松松地发了家,致了富。

由当年热情澎湃的伟大政治抱负转向老老实实挣俩死工资,养家糊口安安稳稳过日脚。一些心比天大的人,凭借大串联和上山下乡的经历磨炼,再借助邮票换来的第一桶金,闯荡商海,陆陆续续实现了主宰自己,摆弄别人命运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街名改了,县名也得改。

《国际歌》里说:不靠神仙救世主。仙女庙显然不能够代表七十万县民当今的革命意志。为了改一个具有时代革命特征的县名,县里是凡有点文化的人都发表了不少高见。

无奈县名的更改要通过国务院。就在报告一份份的往北京送的时候,仙女庙革委会在锣鼓鞭炮声中成立了。

革委会当然是以革命为首要重任。革命是要看革谁的命?这是个方向路线的大问题。随着**的最高指示不断的发表,革命的主体开始发生变化。

造反起家的红卫兵们开始受冷落了,不那么吃香了,更不是抢手货了。于是蹲在革委会里面坐班的这一些人,大腿档里如同夹上了稻麦芒,浑身上下感到不自在。

造反,这个前不久还时髦的不得了的词,现在怎么听都觉得刺耳,如同一堆臭狗屎。于是,纷纷提出县城的主要道路“造反路”的路名,无论如何必须再次更改。谁都不原意把自己与造反派牵连在一块,以免显得自己晦气,革命的血统不正宗。

革命如同摧朽拉枯的说法再一次得到验证。蹲在革委会里的人们很快统一了观点。以前用过的路名,现在一个也不能够再使用。用了怕被人讲是在搞复辟。商量来商量去,一部分人提议叫**大道。话音刚落,另一部分人跳起来反对说,天天走在**身上是最大的不敬,最大的不忠,最大的不孝。最后,两派达成统一意见,决定改叫“东方红路”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仙女庙遗事最新章节 | 仙女庙遗事全文阅读 | 仙女庙遗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