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与争 5.第三十二章 九兵团入朝(A)

作者 : 草叶笛

第5节第三十二章九兵团入朝(a)

第三十二章九兵团入朝(a)

(几十年后回看这段历史,我们发现正是**的一变再变导致了9兵团未在东北换装、整训,就进入北朝鲜高寒地区作战,从而使得几万士兵冻死冻伤。)

1950年9月7日,上海江湾路9兵团司令部,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主持了该兵团军以上干部会议。陈司令员在会议上宣布了军委解除9兵团准备攻取台湾的任务,转为北调山东整训,担任入朝作战第二梯队的命令。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随即命令兵团司令部制定了详细的部队北运计划,正式命令于9月20日下达所辖第20、26、27军。由于南京下关轮渡损坏,9兵团北移的出发时间推迟到10月1日,按27军、20军、兵团部、26军的顺序,从浙江、江苏、上海登车北上,于十月中旬开始陆续抵达山东。由于交通状况不佳,26军拖后的部队延迟到10月28日才到达指定的集结地。

在9兵团北移期间,中央军委进一步加强了宋时轮的兵力。先是将原30军的88、89师和32军的94师分别调入26、20、27军,接着又撤销了在四川起义的原国民党董宋珩部的番号(第16兵团),将其1.5万名士兵也编入9兵团。经过这番加强,9兵团的兵力猛增到近16万人,麾下3个军12个师,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唯一的超级兵团。

在9兵团北移期间,“华东军区亦将按南方气候缝制的棉军服下发部队”。此举,按叶雨蒙先生的说法是“引起了宋时**惑不解”。宋上将虽没有高寒地带作战经验,但毕竟在黄埔军校喝过墨水,知道穿着江南的棉衣上朝鲜是要冻死人的,于是一到山东他就亲自前往省府求援,寄望于山东省能解决9兵团的入朝冬衣。可是当时的山东省工业并不发达,省内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血汗工厂(如果是现在就简单了,钞票往桌上一堆,来抢订单的工厂主怕是要挤破省府的大门了),省政府掌握的能生产适合高寒地带棉衣的产能很低,而9兵团在山东待得时间又不长,所以山东省虽有心帮忙却无力提供该兵团所需的冬装。最后,16万大军就携带着江南的棉衣上了北去朝鲜的火车。

几十年后的今天,关于9兵团冬装大摆乌龙的详情,依然不能从公开资料里得到明确的说明。我们可以找到的说法是一个三野的首长,向当时的代总长聂荣臻打了包票,由三野自己在11月1日前解决。随后,聂代总长就将这个包票转给**(10月27日电报),再由**批发给在东北负责的彭德怀和高岗。

通过这个省略了细节的描述,看起来除了这个三野的某首长外,其他能决定9兵团近16万士兵命运的大人物,都变得毫无责任了。至于在棉衣事件中,负责在东北军区和三野间协调的聂代总长是如何沟通传递信息,又是如何“继续检查”某首长的“包票”的,这类琐碎的细节,虽然藏有导致事故的魔鬼,却一向不被国人所重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再有战争发生,细节这个魔鬼还是会继续出来展示它的魔力。

10月23日,**电告陈毅:“(一)请令宋时轮同志即来北京。(二)宋兵团须从速进行政治动员和军事训练,并准备先开一个军去东北。”在北京,宋时轮面见**,并受领了入朝任务后,于27日返回山东曲阜的司令部,随即着手安排北上事宜。**则在10月27日10时,电告在朝鲜前线的彭德怀:“宋时轮已来京面谈,九兵团定11月1日起车运梅河口地区整训,前线如有战略上急需可以调用,如无此种急需则不轻易调用。”

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则踩着宋时轮的脚后跟,在10月28日也到了9兵团司令部驻地曲阜。次日,9兵团在曲阜衍圣公府上的树林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正式通报部队将要入朝作战的决定。朱德受**委托,在会上做了动员报告。此时,基层官兵还对此一无所知,继续在夜里做着攻下台湾,去日月潭边找美丽的高山族姑娘跳舞的美梦。

10月29日上午6时,衍圣公府上的会议尚未开始,利原海域的美7师第17团还未离开运兵船,**更改9兵团入朝计划的电报已经飞到朝鲜彭德怀的案头:“请你们考虑除第二十七军十一月一日由泰安直开辑安或满浦直上前线外,余两个军是否接着开通化、辑安地区休整待命,以备必要时使用”。到目前为止对9兵团的安排,都是先去东北整训后再择机入朝,于是东北军区也就按着这个计划在布置后勤补给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了几十年仗的**人,这点东西还是不用人教的。

10月的最后一天,**同志再次更改了9兵团的北上计划,原因是他忽然觉得美军“有分路向临江、辑安方向进攻模样”。这次电报直接发给9兵团司令宋时轮:“(一)九兵团全部着于十一月一日开始先开一个军,其余两个军接着开动,不要间断。(二)该兵团到后受志司指挥,以寻机各个歼灭南朝鲜首都师、第三师、美军第七师及陆战第一师等四个师为目标。”——此时志愿军虽在朝鲜打响了第一枪,但还未与美军交手,北京的**却忘记了出兵前定下的原则,前期不打美军,改为要一口气吃掉两个美军师了!

朝令夕改,两日一变,仿佛在舞台上演川剧绝活。不过十几万大军千里奔赴战场,可不是搭个草台班子唱社戏,统帅轻浮的结果只能是士兵白白送命。所谓的军情紧急又从何谈起?不就是一个以为有“进攻模样”吗?此话语如果用古文讲出来,我们就很熟悉了,“莫须有”——就是可能有的意思。事实上,此时美第10军还在滩头,担负阻击作战的志愿军42军124师还在往南赶的路上,尚未进入预定的阻击阵地。

11月1日,27军在泰安登车北上,目的地辑安。可是大军刚出动,11月2日,**的电令又到了,命令该军打头的两个师改道去安东,并从那里过江进入北朝鲜西部。而此时的东线战场却不再是“进攻模样”了,陆战1师已经和124师370团在水洞前面的烟台峰交火;至于西线战场,不仅预备队50军尚未接敌,更有10月23日从天津启程北上的66军在手,何须调用原定用于东线战场的27军?不过**同志是领袖,他的决定自然是英明的,底下人执行就可以了。27军的部队在行驶的火车上,电台联系不到,宋上将一时束手,最后改道命令是东北军区派人在车站拦截火车后,向随车的师团指挥官转达的。

11月3日夜,20军在曲阜、兖州等地上车;11月4日,宋时轮带着兵团司令部从兖州北上;11月5日,26军在山东滕县登上北去的列车。至此9兵团近16万士兵全部踏上了北上朝鲜的征程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战与争最新章节 | 战与争全文阅读 | 战与争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