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与争 4.第四十二章 喋血汉江(B)

作者 : 草叶笛

第4节第四十二章喋血汉江(b)

第四十二章喋血汉江(b)

在这个世界上,等待的结果很少有如意的,格兰德中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对此有了切身的体会。两个小时过去了,飞机没有等来,对面253高地的机枪子弹倒是等来不少——志愿军50军148师战斗力虽不怎么样,补缺的功夫还是不错的。眼见得中**队已经完成了布防,痛失偷袭良机的格兰德中尉除了在心里问候营长的母亲外,也没有别的招数可用。

下午3点,营长麦利特中校的电话过来了,表示将以营的炮兵提供火力支持,让e连展开攻击。没有充分的火力打击,美军对既设阵地的进攻成绩都不理想,半小时后,格兰德中尉就不得不撤回进攻部队。清点人手,2死2伤,却连253高地的毛都没有捞到一根。又过了一个半小时,晚点的飞机总算出现了,也对山头进行了攻击,但是被炸的不是253高地,而是后面的主峰474高地。210高地上的e连再也无话可说了,大兵们虽不能烧点热水洗洗,却也只好一睡了之。

1月31日夜,253高地的守军趁着夜色撤离了阵地。

美军对修理山主峰的攻击因为天气因素,推迟到2月2日才进行。整个计划依然是由土耳其旅攻击左翼(440、431高地),e连攻击主峰,美35团1营攻击右翼(422高地)。炮火准备后,e连开始爬山。修理山是光秃秃的岩石山,也没有什么路,美军士兵手脚并用花了一个半小时才爬上尖尖的山岭脊线。志愿军已经在夜里撤离阵地,因此e连没有流血就完成了任务。

左翼的土耳其人也一样,兵不血刃就占领了440和431高地。然而志愿军50军148师并没有远走,他们就留在440、431高地的南坡内——准确地说,是在构筑严密、伪装巧妙的坑道内。反击以来,一直顺风顺水的土耳其人也没有仔细搜索,就从中国士兵头顶越过,直接进入了空无一人的山顶阵地。

志愿军50军在修理山防御战中修筑的坑道,里面贮备有足够士兵生活一周的物资,各个屯兵点间拉接了电话线,并有交通壕连接。这种藏兵于地下的坑道体系,在日后相持阶段的山岭攻防战中,成了志愿军各部队的标准防御工事,并因上甘岭战役而闻名后世,但是其始创者50军却因其出身不纯而籍籍无名。志愿军50军,前身是在长春起义的原国民党滇军60军,入朝前该军在湖北沙市(现并入荆州市)修筑荆江大堤。

入夜以后,坑道内的中国士兵突然冒出来,一举攻下了土耳其人据守的两个高地。被赶出阵地的土耳其人,一小部分(19人)往西逃到了e连据守的主峰,大部分则直接跑到后面的253高地去了,这样在修理山山顶就只剩下格兰德中尉的e连了。

美军e连在“霹雳行动”开始时共有174名士兵,其中有15名南朝鲜士兵,43名在开战当天才分到连队的补充兵,真正有战斗力的老兵只有116人。因为一路上没有遇到大的战斗,e连在当晚只携带了36发迫击炮弹和8发57毫米无坐力炮弹上山。

志愿军50军148师在夺取431高地后,立刻就移兵攻击474高地。战斗过程没有什么新意,志愿军的战术依然是用机枪压制敌人,掩护投弹组接近敌阵地后,听哨音指挥一起投掷手榴弹。几次攻击后,e连的外围阵地都被志愿军攻占,美军全体退守山顶主阵地。

美军修理山主阵地前也有一道石墙样的岩石(和前面铁壁连据守的石山差不多),美军就躲在后面向下仍手雷,仰攻的志愿军却常有因力气不足,将手榴弹掷到岩石上反弹回来在自己头顶爆炸的惨事,战局一时陷于僵持状态。

凌晨两点半,趁着美军发射到空中的照明弹熄灭,新的照明弹还没有升空的间隙,大批的志愿军战士突然一涌而上——不投弹,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直接往上冲。人潮攻势取得了效果,志愿军突破了美军e连2排的防线,前锋直接冲上山顶,和美军士兵展开白刃战。

格兰德中尉的指挥所设在山顶下方30米处,看着头上一片混乱,就向营长报告说:“e连完了!阵地被中国人突破了。”然而就在格兰德中尉悲伤的时候,眼前却突然一亮——由155榴弹炮发射的照明弹将阵地照得雪亮。也没有谁下命令,e连1排和3排的士兵借着亮光,突然从后面向混战中的志愿军士兵开枪(看来美军操典里没有白刃战时不能开枪的规定)。

刺刀总是干不过子弹,很快突进去的志愿军士兵就死的死、伤的伤,余下的人也被赶出美军e连的阵地。从那以后直到凌晨5点,志愿军没有发动新的突击,两军只是隔着岩石对射;凌晨6点,志愿军在山谷里集结部队时,两颗155榴弹炮弹碰巧落在人丛中,一切就此结束——155榴弹炮弹,每颗重达40公斤,杀伤范围接近半个足球场。

2月4日,美25师在投入27团第3营后,又经过两天的激战才彻底肃清修理山各高地的志愿军守军。其中l连2月5日对440高地的攻击,是这场历时一周的山地战的**,整个作战细节已经编入美国陆军的战术教材,日本人所编著的《朝鲜战争》一书中也有非常详实的叙述,我就不再多说了。

2月5日,修理山大局已定,基恩终于放出了手上的两个步坦联合支队:德尔温支队和巴莱特支队。顺着国道攻击前进的德尔温支队的目标是安养东北侧的303高地,顺着砂石路前进的巴莱特支队的目标是云兴山,这两处目标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秃山且山势缓和没有什么起伏。这样的地势特点显然有利于火力发挥出最大效能,是美军梦寐以求的战场。

德尔温支队的两位中校指挥官(坦克营长德尔温和步兵营长切克),从洛东江时代就开始合作,到现在已经磨合出一套成熟的指挥方法,所谓的双人一体模式。他们用一个坦克连搭载两个步兵排,再配备3辆m—16自行高射机枪,组成一个进攻纵队;整个纵队通过坦克的无线电台来进行联络,同时坦克打开顶盖和外面的步兵进行联络(就算在战斗时,也打开);一般情况下,由步兵指挥官指挥一线,坦克指挥官指挥后面的纵队,当步兵展开攻击时,则由步兵指挥官接管坦克的射击指挥。

德尔温支队的攻击计划是:先正面强袭303高地,接着扫荡安养市区,最后攻击175高地群。2月5日晨,在后方炮火(12门火炮)对303高地进行轰炸时,两个步坦进攻纵队在303高地前完成了集结(30辆坦克、6辆m—16)。随后,德尔温中校指挥坦克火力(30门坦克主炮、60挺车载机枪和6组四联装高射机枪),也加入了对303高地的射击。

9点整,一直躲在坦克后面休息的步兵开始进攻。步兵前锋背上缠着粉红色的对空联络板,坦克的射击则在步兵指挥官的控制下,在进攻队列前方46米处形成一道伴护前进的弹幕。到下午1点,步兵登上了303高地,美军无一人伤亡,志愿军留在阵地上的尸体一共56具。

对防守阵地的志愿军战士来说,被进攻火力笼罩的阵地还不是地狱,被赶出阵地后在光秃秃的坡地上遭受飞机轰炸,才是真正的人间地狱——凝固汽油弹的毒火、重磅航弹的杀伤,能够活着走下山坡的真没几个人。

德尔温支队随后扫荡了安养市区,没有受到抵抗,大约在下午5点停止攻击;巴莱特支队在下午3点半完成了当天的任务,也没有出现伤亡。

黄昏时候,两个美军步坦支队接到师部命令:“放弃现在的阵地,迅速撤回攻击出发位置,准备明天再次进攻。”当夜,志愿军50军的士兵又奉命回到白天被攻占的阵地,重新布置防线。

第二天(2月6日),相同的剧目再次上演一遍,过程和结局与前一天没有什么大的不同,除了结束时间略微提前一点以外——德尔温支队在下午2点结束战斗,巴莱特支队在中午12点结束战斗。这一天德尔温支队依旧无伤亡,但是巴莱特支队出现了伤亡。下午4点,两只步坦联合支队再次撤回出发线,而中国志愿军50军所部也再次于夜间“反击”成功,收复全部阵地。

2月7日,上演帽子戏法时,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主动投降的中国士兵明显增加,于是德尔温支队顺势占领了前两天都没有占据的175高地群。当两个美军步坦联合支队第三次撤回出发阵地时,基恩终于命令南朝鲜1师和土耳其旅接过了他们手中的阵地。

占领汉城以后,中朝联军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吃饭问题。当时留在汉城的几十万南朝鲜人已经快断炊了,心里正期待着金日成政府前来救济,而中朝联军却是打着进城捞补给的心态入得城,谁给谁粮食呢?

粮荒的第一个恶果是在汉城以西和沙里院以南地区出现大量土匪。战乱之中,为了活下去的平民结伙抢劫后盘踞某处,就成了窝匪;运气不好,找不到合适的落脚点的,就成了流匪。一般来说,窝匪手上总是有点粮食的,自然也就成了中朝联军“借粮”的对象。彭德怀派出的借粮队规格还是蛮高的:2个北朝鲜团和志愿军39军的一个师;借贷活动开展得很顺利,没有打欠条立字据,就拉回了几十吨大米。可惜,饱饭还没吃几天,美军就转身扑上来了。

作为中朝联军的总司令,彭德怀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判断敌人“无进攻我汉江南岸桥头堡的意图”,并据此同意属下大批军、师、团主官返回沈阳,参加一个由苏军顾问主持的联合兵种作战训练课程。兵疲将走、粮弹两缺,彭德怀期望可以“放弃仁川及桥头阵地”,大军北撤继续休整,待春暖花开时再来决战。请示电报于1月27日发给北京的**后,第二天彭德怀就收到了**的复电(此电副本同时传给莫斯科的斯大林)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战与争最新章节 | 战与争全文阅读 | 战与争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