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与争 3.第四十二章 喋血汉江(A)

作者 : 草叶笛

第3节第四十二章喋血汉江(a)

第四十二章喋血汉江(a)

(这种藏兵于地下的坑道体系,在日后相持阶段的山岭攻防战中,成了志愿军各部队的标准防御工事,并因上甘岭战役而闻名后世,但是其始创者50军却因其出身不纯而籍籍无名。)

离开华盛顿的办公桌飞到朝鲜的冰天雪地后,李奇微给前线部队下达的第一个指令,居然是要求作战部队将卡车的帆布车篷拿掉。零下十几度的冬天,让我们在车上顶着风吹,新司令官是不是神经有点问题?接到命令后,第8集团军官兵的第一反应是认为李奇微同志应该回华盛顿去看看心理医生。

在官兵们疑惑的眼光中,李奇微讲出了他的理由:车篷虽然挡不住子弹,但其封闭的空间却给车上的人一个错觉,车厢里是安全的。这样当部队受到袭击时,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想立刻躲进“安全的”车厢,就如同鸵鸟在受到威胁时将头埋进沙子里一样。帆布车篷在遮挡风雨的同时,也封闭了士兵的勇气。失去作战勇气的士兵是无法打胜仗的,从北朝鲜境内一路败退而回的第8集团军士兵,呈现在李奇微面前的正是这样一幅鸵鸟形象。扯去帆布车蓬就可以让士兵从这种心理幻象中走出来,去面对真实的战场。

旋风般走访了属下的每一个师后,李奇微发现事情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因为低落的士气很大程度上源于士兵的迷惑:我们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里?我们在这里干什么?显然,要想提振士气,李奇微必须先解决士兵的这两个疑惑。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简单而肯定,因为我们选举的政府命令我们前来。作为军人,我们的职责就是服从命令,没有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则必须给士兵一个明确的回答。李奇微引用了杜鲁门总统对这场战争的定义,**的挑战。既然是来对抗**的挑战,那就不是单纯的替南朝鲜人保卫南朝鲜了,而是为自由而战,为捍卫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战。

美国人都是天然的物质主义者,提振士气不能单靠忽悠,还得给士兵提供实实在在的休整。李奇微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他决定每个师每周可以安排200名作战士兵前往日本休养,时间5天,地点是东京或者别的日本城市。

当时日本尚处于极度贫困状态,在日本,美国大兵们只需要花美国国内半包香烟的钱,就可以和娇柔的日本女人欢爱一场,很快这项休整计划就被美军士兵戏称为“**加饮酒”。酒精和性,总是能让一个疲乏的男人重新恢复斗志。李奇微得到了他要的东西,日本人得到了恢复经济的资金——所以后来有人说,启动日本经济的第一笔资金是女人用**赚来的,而许多美国毛头小伙则将童贞交给了日本女人。

撤到37度线后,美军与志愿军月兑离了接触,李奇微曾在1月15日派出一个侦察支队向北展开战斗侦察(狼狗行动),结果也没有发现志愿军的踪迹。就在第8集团军上上下下都感到焦躁不安时,麦克阿瑟飞临朝鲜和李奇微交换了意见后,命令李奇微北进“直到碰到敌人的主抵抗线为止”。

在麦克阿瑟的催逼下,1月22日,第8集团军下属各军都组织了营级规模的侦查队,向北展开侦查行动。两天之后,各侦查支队都报告说在各自阵地前24公里内,都没有发现敌军踪迹。

李奇微中将是个很有历史感的人,他总是记得美国陆军的一句口号(源自南北战争时期):找到他们!咬住他们!打击他们!消灭他们!既然24公里内没有发现敌人,那就再往前走一走,于是李奇微在25日将行动升级为师级规模的战斗侦察(代号霹雳行动),计划由美第1军和第9军各派一个师,与南朝鲜的一个团一起组成一支进攻部队,联袂向北挺进,去“找到他们”。

作为一名出身空降兵的将军,李奇微的战术和装甲战将沃克有很大的不同。沃克时代,美军总是沿公路快速突进,而不太在意侧翼有没有部队支援;李奇微则强调挺进部队必须形成一条直线,并与左、右两翼的其他部队保持密切联系,防止对手从两翼迂回包抄——这就是“直线战术”。在具体战法上,李奇微要求部下彻底地执行火力第一的原则,即对要攻击的每一个阵地,先由飞机、大炮进行轰击,然后派坦克、自行高射炮、高射机枪进行抵近射击,最后才是步兵前去占领阵地——被赶出阵地的敌军则交给飞机解决。

由于美军在从汉城撤离时,对沿线地区采用了清野的政策(没有坚壁,所谓坚壁就是找个隐蔽的地方将东**起来),不仅政府和商家的粮仓被清空,就连民间的粮食也被一扫而空——要么运往南方,要么一把火烧毁。汉江以南没有粮食,不适合大部队驻扎,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彭德怀就命令志愿军主力撤到汉江北边去休整,等待春暖花开时再回来给美军以最后一击。

李奇微的“霹雳行动”虽然名字叫得响亮,可是战场上依然没有对手的身影,除了应付一些零星的阻击外,美军在北进途中没有什么大的作战行动。1月27日,美1军25师进占水原,美9军属下的骑1师也推进到利川。

1月27日,李奇微决定再次提升进攻等级(作为二战的斗士,李奇微进攻的热情和勇气总是饱满的),目标设定为扫清汉江南岸的中**队。——至于汉城,由于没有什么军事价值,李奇微认为不值得去攻取,但是麦克阿瑟提醒他注意该城市的政治意义,并建议第8集团军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攻取。

为了加强攻击力量,李奇微将步3师配属给第1军,将步24师配属给第9军,这样在最后形成的进攻锋线上,从西向东依次是:美第1军(土耳其旅、美第25师、美第3师,南朝鲜第1师为军预备队);美9军(美骑1师、美第24师,南朝鲜6师为军预备队);在东线的美第10军也同时北上,进行牵制性攻击。一周之内,李奇微的行动从营级规模的战斗侦察一步步升级,最后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攻势战役。

1月28日,美第1军的锋线抵近修理山南麓。

修理山,主峰标高474米,整个山系由一连串的岩石山丘组成,从水原往永登浦的国道和去仁川港的砂石公路都从其脚下经过。作为一个扼住两条公路的要地,志愿军50军在这里修筑了相当规模的阵地,深深的堑壕联通着带有顶盖的野战工事,各类武器的射击孔俯视着山脚下的公路和上山的坡地。

美军要找的“他们”出现了,一路顺风的美25师在修理山遇到了有组织的迫击炮火力的袭击。美25师的作战参谋们主张用装甲纵队顺着公路直接往前突,——以前就是这么干的,反正中国人的轻兵器也奈何不了中型坦克,但是师长基恩少将的思想已经与时俱进,不再玩装甲突击的战术了。参谋们的意见被否决,美25师要离开公路去争夺山岭。

基恩由西向东摆开土耳其旅、美第35团和南朝鲜15团,计划在1月31日开始攻击修理山,等拿下修理山后再派出两支步坦联合支队顺着公路实施进攻——顺着国道的德尔温支队由第89坦克营和27团1营(切克营)组成,顺着砂石路的巴莱特支队由第64坦克营和27团2营(马丁营)组成。战斗期间,美25师的黑人团,第24团负责看守师的交通线并确保水原机场。

31日晨,美25师集中了所有的师属火炮,对志愿军50军在修理山的一线阵地展开了50分钟的炮击。炮火准备一结束,担任左翼进攻的f连就在21辆坦克和4辆半履带的m—16自行高射机枪的火力支持下,向光秃秃的250高地发起冲锋。中午前,f连在付出2死29伤的代价后,登上了250高地;志愿军50军在山顶阵地上的死者共有43人,全部死于美军的炮击。

担任右翼进攻的e连发起攻击的时间比左翼稍微晚一点,因为连长格兰德中尉发现他的连必须要穿过一块900米长的稻田,才能接近目标210高地。格兰德连长要求继续对210高地进行炮火打击,并同时发射烟幕弹掩护部队冲锋。e连在爬山过程中只受到了一些零星的射击,最后在12点30分左右占领了目标阵地,全连无伤亡。

e连登上山顶后,仔细查看了修筑在山峰正斜面上的志愿军阵地,发现炮击基本上摧毁了所有的工事,少数逃过了105榴弹炮打击的有圆木盖顶的隐蔽所,也被从射击孔飞进来的57毫米无坐力炮弹,将里面配置的机枪组连人带枪炸成碎片。在美35团2营从正面进攻的同时,左侧的土耳其旅和右侧的美35团1营也分别攻占了各自的目标,伤亡情况和2营都差不多。

e连的下一个目标是253高地。格兰德中尉登上210高地的时间大约是12点35分,当他对自己的下一个目标进行观察时,惊喜地发现几十个中国士兵正顺着山脊往那个山头上跑。显然,此时253高地上还没有多少守军,e连可以乘虚而入,捡个大便宜。

格兰德迅速将自己的发现报告营长麦利特中校,并请求营部为进攻提供火力支援——e连此时只剩下80发迫击炮弹、30发57毫米无坐力炮弹。麦利特中校不太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所以对此反应并不积极,只是告诉部下飞机马上就到,让格兰德在210高地等着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战与争最新章节 | 战与争全文阅读 | 战与争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