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隐秀才 11.一场酿成明史第一谜案的大火

作者 : 唐后一雄

第11节一场酿成明史第一谜案的大火

一场酿成明史第一谜案的大火

我二世祖李马对特大暴雨的预测得到了应验。就在乌蒙山天灰地暗、雨如倾盆的那天,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金陵应天府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场大火吞噬皇宫,建文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史称靖难之役。

大明朝建立不足35年,就发生如此亲者痛、仇者快的宫廷政变,怪就怪在明太祖朱元璋不按规矩出牌,怪就怪在年幼无知的明惠帝心急偏吃热豆腐。夏、商、周、秦、汉,直至唐、宋、元,历朝历代,哪朝哪代皇位不是父传子子传孙的世袭?就你朱元障另类,把这么重要,那么令人唾涎三尺的位子赏给了孙子朱允炆。虽然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但这样的交班仍不足以令人心悦诚服。一来朱标未取得帝位,其子朱允炆无位可承袭;二来朱标弟兄秦王、晋王、燕王、周王、代王等人才济济,完全可从中择优选一作为国君,况且唐高祖李渊还主动让位于二公子李世民呢。

曾被朱元璋多次称为“吾之子房也”的刘伯温刘基不但神机妙算,还精通麻衣神相,万岁爷众众10多20个皇子中,谁能继承皇位固统大明江山,他是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的。因此,1368年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时,他就暗示过皇上“可不必照搬照套”。由于朱标乃高皇后马氏所出,为朱元璋长子,刘伯温不好明说,且不敢多说。但刘伯温深受皇恩之惠,至死忠心于皇上,处处为大明江山着想,因而皇上“立错诸君”之事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1375年4月的一天,朱元璋前往刘府探望,君臣二人在交换工作意见时,刘伯温旁敲侧击道:圣上喻我为子房,折杀臣矣,历朝历代,真正可以跟张良相提并论的是唐代李淳风,一本《推背图》可览上下五千年之风云变化。朱元璋问,何以见得?刘伯温说,此乃微臣拙见。若圣上有兴趣,可读一读,尤其是第二十八象的卦词颇值玩味。当月16日刘伯温弥留之际,又给朱元璋留有一书,其内容即朱元璋为选贵州安顺屯军首领,专门给傅友德的那道秘旨。

朱元璋聪明极顶,不会觉察不到刘伯温的弦外之音,但他为啥不采纳刘伯温的建议呢?此事有三种可能,一是他根本就没有读这本书,二是他读不懂这本书,三是他对刘伯温特意提出的第二十八象的暗示置之不理。后来发生的“靖难之役”以及那场酿成明史第一谜案的大火,也就成了必然。

朱元璋不顾群臣反对,一意孤行地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的时候,燕王朱棣等一干人本就憋屈,只苦于畏惧父亲权杖而忍气吞声。偏偏允炆小儿不知天高地厚,听信黄子澄、齐泰等人谗言佞语,起兵向叔叔们发难,五叔周王朱橚流放云南,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后又将矛头直指四叔父燕王朱棣。为图燕王,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强化防燕。建文元年6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得知燕王将举兵造反,便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燕王。不料张信为燕王旧部,将密敕告知燕王朱棣。既然你骑在老子的头上拉屎撒尿,不让四叔过安稳日子,那我朱棣还瞻前顾后什么?况且道衍和尚早已向朱棣道破天机,郑和也在推波助澜,也许反你朱允炆就是上天的安排呢。

朱棣说干就干。

1399年旧历7月,朱棣施计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因北方诸将多燕王旧部,降燕从战者甚多。燕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后来战败长兴侯耿炳文于河北滹沱北岸,大败李景隆50万人马。1400年旧历4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军乘胜围攻济南。朱允炆以盛庸代替李景隆为帅,命其率部队与燕军会战于山东聊城,燕军大败,主将张玉战死。1401年旧历2月,朱棣率燕军再度南下,次月大败盛庸,拿下至关重要的滹沱河。朱棣虽然打了许多胜仗,但兵力损失严重。由于朱棣不能及时补充兵源,而朱允炆的兵力随时可以补充,因此叔叔在河北、山东一带攻下的城邑又回到侄儿的手中。年底,朱棣从建文政府告密者的口中得知南京空虚,遂挥师南下连破何福、平安率领的朝廷军队,真捣南京朱允炆老巢。守将李景隆见大势已去,打开金川门向朱棣的先头部队投降。朱棣率大部队赶到时,南京发生了大火,朱允炆去向不明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乐隐秀才最新章节 | 乐隐秀才全文阅读 | 乐隐秀才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