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南阳郡以曹氏和卓氏两家为首的本地盐商四处借贷,以超过十亿钱的惊人巨资尽数收购了齐地盐商在周边郡县倾销的近千万石海盐。
同时为了稳定盐价,不让其过度狂贬,盐商们又联合起来囤积海盐和矿盐,让旗下的诸多盐肆闭门歇业,不向百姓出售半点食盐。
然而这种只进不出的无奈之举,虽然暂时保持住了当地盐价的稳定,甚至一度造成了百姓的些许恐慌和抢购潮,使得盐价略微上扬,但却无法持久。
入秋后,诸多实力较弱的中小盐商再也无以为继,无法再顾忌大盐商们的威胁,重开旗下盐肆,不惜亏本也要向外出售廉价海盐,以求能尽量收回些许本钱,断尾求生。原本还维持在百余钱每石的盐价顿时应声而落,堪堪跌到与海盐进价持平的八十钱每石。
面对如此“背叛”,大盐商们虽然恨得牙痒痒,却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不敢稍有异动。只从大农丞东郭咸阳奉旨坐镇南阳郡治宛城,南阳郡及周边诸多郡县的官场被朝廷派人特意清洗了一番,大盐商们经营多年的官僚势力几乎被一网打尽。即便侥幸漏网的几只小鱼小虾,如今也是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恐再和当地的豪商巨贾们扯上半点关系。
眼见此情此景,大盐商们纷纷汇聚到曹家大宅,试图商议出应对的法子。
“曹家主,如今我等旗下各大盐肆和仓禀几乎都已塞满。今日收购的海盐已无地放置了。”一个盐商满脸愁苦,避席起身对着曹氏当代家主曹笇抱怨道。
曹笇坐在主席上,面色阴沉的默然无语,似乎听而未闻。
出言抱怨的盐商不由面露尴尬之色,隐隐还有些羞怒,却不好发作,只得故作无事般的撩了撩衣襟,复又坐回席垫上。
倒是卓氏的当代家主卓云见气氛有些凝重,不由出言缓颊道:“诸位无需多虑,我与曹家主日前也曾合计过此事。眼看天气日益转寒。大河上游的水量减少。已进入枯水时节,河道愈加狭窄,水深也已降低不少,想来齐地盐商再想从大河运送海盐。也不再如前些日子便利了。”
在座的盐商们闻言。不由尽皆颌首认同。如今大河已然进入枯水期。漕运的难度已然加大。待得入冬,大河更会结冻,在长达数月的结冰期。海盐完全不可能再通过大河运送而来。
“只是即便齐地盐商无法通过大河运送海盐,还可通过淮水运送,虽然运力降低不少,但也足以供应南阳及周边郡县了。”一个头脑灵活的盐商沉吟片刻,出言质疑道,“依往年的情形,即便是最寒冷的年头,淮水的冰期也不会超过半月。”
诸位盐商皆是一愣,却不得不承认其言之有理。如今在座的盐商们都已是强弩之末,若是齐地盐商继续通过淮水向南阳及周边倾销廉价海盐,恐怕他们也支持不到多久了。
再说即便能咬牙支撑到明年开春又如何?如今齐地盐商有皇室实业集团这个庞然大物做为后端,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下,海盐总会源源不断的运抵,南阳盐商们压根看不到半点转机,即便财力尚未枯竭,却早已身心俱疲。
卓云见状,不由张了张嘴,似乎想出言解释什么,但却只听曹笇清咳几声,便即不再吱声。
在座的大盐商都是极为精明之辈,哪还看不出个中猫腻,不由疑惑的望向曹笇,眼中不乏猜忌之色。
更有耐不住性子的盐商,径直埋怨道:“如今我等皆是大祸当前,本当同舟共济才是。若是曹家主已有良策,不妨说出来让我等参详一二,如此遮遮掩掩,似乎在防备我等,没来由的让人心寒。”
曹笇冷冷瞅了他一眼,开口道:“事涉机密,不便宣之于众。诸位若是信得过曹某,只需静待佳音便是。若想另谋出路,曹某也决计不会阻拦。但若有暗中给曹某使绊子,耍手段,待得我曹家腾出手来,需饶他不得!”
诸位盐商见曹氏家主撕破了脸,甚至明摆着出言威胁,心中不由惊愕不已。即便是适才出言埋怨之人,此时也不有些不知所措。虽然曹氏如今看似困难重重,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曹氏在南阳郡苦心经营近百年,底蕴深厚。若是当真惹恼了曹笇,怕在南阳的地界是呆不下去。
卓氏的势力倒是和曹氏不相上下,但由于两家多年来可以相互联姻,两家早已亲如一家,长久以来更是相互扶持,互为依仗,合力将南阳及周边郡县的盐业控制大半。卓氏的当代家主卓云又是曹笇的亲外甥,因此也并未对曹笇如此强硬的言语有任何反驳的意图。
诸位盐商眼见气氛渐趋紧张,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心知今日恐也无法再从曹笇口中知悉更多的详情,只得无奈的纷纷起身告辞而去。
望着众人离去的背影,卓云微微叹了口气,缓缓道:“只盼程老爷子能信守承诺,帮助我曹卓两家渡此难关。”
曹笇的脸色愈发的阴沉,冷哼一声道:“程方那个老狐狸,本就对我们手中的盐矿垂涎不已,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下手。如今见你我两家遇困,自然要狮子大开口。待得此间事了,老夫定要让他将吞下去的好处再给我吐出来!”
***************************
汉初时尚未发生黄河夺淮入海的改道,故淮水乃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河道宽阔,水流通畅。淮水流域上游两岸山丘起伏,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中游地势平缓.多湖泊洼地;下游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
淮河流域沿岸有着大量的耕地,沿海还有近千万亩滩涂可资开垦。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日照时间长,气候温和,发展农业条件优越,汉初中原地区极为重要的粮食产地。淮水除了拥有大量的鱼虾资源,沿岸的河床上还生长有大量的柳条、荆条、淮草、芦苇等耐涝植物,是一条物产极为丰富河流。
虽然关中平原土地肥沃,利于耕种,但由于乃是京畿所在地,所以人口过于密集,再加长安城和诸多西北边郡都屯有重兵,因此每年还需从关东运输大量谷物以满足关中地区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
每年大河(黄河)流域都有数百万石的漕粮装上漕船逆流而上,途中还要经过弘农郡所辖的三门峡砥柱之险,粮食损耗很大。
因此大河流域的粮食并不足以供应关中只需,还需通过淮水和大江流域所产出的粮食用以供应。通过淮水运往关中的谷物,大多用漕船沿淮水运至颍川和淮阳两地,在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待得粮车运抵河南郡,复又装上大河流域的漕船,漕转关中。可谓费用浩大,需时很长,动员人力很多。
由此可见,后世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实在都是功在千秋的伟业,只是因为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让原本有希望成为一代圣君的他最终惨淡收场。
然而运送漕粮的目的也只能保证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至于百姓们的食粮则须自行解决,便成为巨大的商机。不少大粮商都不远万里的将廉价谷物从淮水和大江中下游运往关中储存,待得夏秋之际,关中百姓新粮未收,旧粮将尽之际,提价出售,赚取高额利润。
南阳郡的程氏便是中原粮商的典型代表,这个商贾世家不但自身拥有大量的货船,还和淮水沿岸的诸多船帮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即便是淮水流域最为凶残的几个水盗寨子,远远见到悬挂着程家旗帜的运粮船,都要仔细掂量几分,不敢随意招惹。
淮水中下游流域气候温和,所以秋收比关中要早了不少,大多农田都已收割完毕,朝廷的漕运也开始启动。
按照往年的惯例,程氏等大粮商要起运粮食,往往会和朝廷漕运最繁忙的时节错开。毕竟他们运粮的目的是用以囤积,有足够的时间等待,没有必要急于一时。何况朝廷的漕运事大,不容有丝毫耽搁,沿河的船舶遇漕船不让者,按律鞭笞一百。情节严重者,被抄家枭首都有可能。
然而,今年的情况显得有些诡异。与往年不同,程氏为首的几个大粮商,不但赶在漕运最忙碌的时节开始运粮,还特意召集沿岸船帮头子,要求尽数租用他们的货船,大肆起运谷物。
当然,他们还是不敢影响漕运的,而是让大量的船队,尾随着朝廷的漕船,缓缓的逆流而上。这些庞大的船队,只是随时将河道中央留出宽阔的水道让出,使得漕船畅通无阻,遇到其余的货船却丝毫不会避让,而是始终尾随漕船,将沿岸两侧的河道堵得满满当当。
如此一来,即便淮水的河道再宽阔,也无法容纳下成百上千艘的庞大船队。再加上来来往往,一贯横行无阻的漕运船队占据着最中央的广阔河道,根本没有任何人敢驶入漕运水道,整个淮水突然间显得拥堵不堪。
整整月余,除了漕船丝毫不受影响,竟没有几艘商船能从淮河入海口抵达淮阳和颍川两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