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那个寒假出乎意料的冷,他躲在自己的小屋,反锁着门,静静的想着她。赵亦中还是忘不了,忘不了那个唯一可以让自己感觉温暖的她。他比任何时候都想她,每天坐在自己的小屋里,看着眼前的书本,浮现的却是她的样子。她不再微笑,不再笑语晏晏,不再抿着嘴偷看他。
他看到的,是这个冬天的她,是那个凌晨的她,那个流着泪,离他而去的赵嫣云。
他的心在煎熬,他好想回到过去,回到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又或者,找个人,把心里的事告诉他,好一吐为快,让别人来告诉自己到底该怎么办。他不想就这么放弃,不想看见她不高兴的样子,不想看到她流泪的画面,他无法原谅自己,即使,他以为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他们好。
家庭的困局,让他对“家”产生了隔阂。他想告诉妈妈,可他又担心让妈妈不高兴,让妈妈本就因为爸爸的事而难过的心再承受自己的事情的折磨。他想告诉爸爸,可爸爸那么严肃,又那么喜欢在醉酒后背毁自己和妈妈。
在家里,他没有可以一吐为快的对象,他找不到那个可以和他一起承担这些事情的人,他回到家,只是为了吃口饭,能有个睡觉的地方。多了,他不敢再奢求。
面对家人,他更多的是保持沉默,压抑自己,他尽量让自己在妈妈面前坚强懂事一些,在爸爸面前像个大人。他把自己的想法深深的掩埋,有时实在忍不住,他也想说,可刚一开始,爸爸便开始不满,妈妈开始难过,他实在无法说下去,只好跟他们说,没什么事,自己很好。
他的心事该和谁讲?
没有人!
也没有人告诉他,到底如何做。
他只知道压抑自己的情绪,隐藏自己的意图,只知道在自己的小屋里独自承受,独自寻找出路,独自在悲伤中挣扎。
这个冬天,他变得越来越沉默了,但他在爸爸和妈妈的眼里,反而是更懂事了。因为他,在自己伤心后,会在爸爸和妈妈面前表现的更正常,更成熟。
其实,是他不再愿意在他们面前表达自己的愿望。他静静谍大人说话,别人不问他,他不会开口。这样的表现,让爸爸以为他变得沉稳了。爸爸曾经告诉他,**年轻的时候,与人开会,从不会第一个发言,都是先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赵亦中这么做,让爸爸以为他把自己的话听了进去,记到了心里。
在教育孩子上面,妈妈总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低,所以,她总是听从爸爸的,以爸爸的为主导。爸爸觉得赵亦中好,妈妈就不会有别的看法。
赵亦中曾经跟爸爸抱怨,抱怨自己的小屋靠客厅太近,他们在外面谈生意,总是影响他学习。也曾抱怨在学校时,自己想学习,但同学们太吵,他们难以安静下来。爸爸便告诉他,**在长沙上学时,曾经专门锻炼自己在吵闹环境中学习的能力,爸爸让他跟领袖学习。
爸爸还给他买了许多主席的书,让他好好看看伟人是如何炼就的。他蛮喜欢去看那些书的,这是他那时候除了课本以外,唯一的课外书。他照着爸爸的想法,仔细的去读那些书,去体会领袖的经历,去看他为人处事的方式,他自以为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可这些东西,并不包含此时他的这种情况,他不懂得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感情,不懂得如何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五年级的时候,他的大伯母突然去世了,她是自杀的,用了最古老,但最有效的方式,她上吊了!
那天,他和二姐正在上课,突然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在那里,他见到了神色匆忙的三叔。老师让他们跟三叔回去,给他们允了几天的假,让他们处理好事情再回来上课。
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三叔只告诉他们家里发生了些事。直到他们在大伯家见到了妈妈,才知道大伯母没了。
尽管那时候,赵亦中跟大伯家并不熟悉,来往并不很多,但他在那一刻,却想到了一件事。
他仿佛觉得,大伯母好像前几天刚刚把他和二姐叫到了自己家里,那天,大伯家的哥哥,忽然来到他们家,告诉妈妈,说大伯母亲手做了水饺,想让他和二姐去他们家吃饭。
妈妈很高兴,她向来喜欢大伯母,觉得大伯母人很好,没有那些农村妇女的泼辣性子,也没有农村妇女的斤斤计较。那天,家里有些忙,妈妈虽然做好了饭,但依然同意了。
赵亦中从小还没单独去别人家吃过饭,那是他有记忆的第一次,刚开始他还不太愿意,他不想离开妈妈。在他的意愿里,他希望妈妈跟他一起去。还好,哥哥给他的印象很不错,虽然哥哥学习不太好,但哥哥带给他的那些欢笑,他从没忘记,那是他那些年里仅有的几次欢笑经历。
他清晰的记得,大伯母给他们姐弟俩盛了水饺,很和蔼亲切的跟他们说话。就在那天,他突然发现,大伯母真的很好。她总是微笑着,虽然看起来有些忧愁,但总是笑着说话,让人感觉温暖,她的声音很软,音量不大,却总是那么善解人意,让赵亦中感觉非常舒服,这种感觉,他在妈妈的身上体会不到,他分外觉得高兴。
临走时,大伯母告诉他们,要是想吃了,就再来。赵亦中记住了,他在想着,什么时候能再来一次,不,是好多次。
这件事,就像刚刚发生一般,他记不清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了。可现在,大伯母永远的走了,永远也不会有大伯母亲手做的水饺了,永远也不会再有善解人意的大伯母了。
他想到了,却难以哭出来。
大人们进进出出,脚步急促,赵亦中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自从到了这里后,没有人再去搭理他们,他想着自己的心事,独自一人承受着突然从天而降的苦楚。
爷爷只有大伯家的哥哥和自己两个孙子,赵亦中和哥哥一样,穿着全孝,哥哥那时候还小,他比自己的大姐要小,那时候,他还什么都不懂,只是一个初中生,他一直在哭。想到昔日哥哥的灿烂笑容,想到哥哥逗自己时的样子,赵亦中的泪水全部淹在了心里。
他看到了哭泣的大伯,看到了痛哭的哥哥,看到了流泪的爸爸,看到了哭泣的妈妈,看到了已经变成泪人的三叔,还有三婶,大家都在哭,整个家里,一片悲泣。
那天,阴天。
晚上,赵亦中和二姐被妈妈早早的送了回来,妈妈拿了些东西,又去了大伯家忙活。
他静静瞪在自己的床上,想着想着,又哭了起来。他突然担心起了妈妈,还有爸爸。大伯母的突然离去,让他突然意识到了一些事情,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美好,但越是美好的东西,失去的时候越是容易,越是让人心痛。
他忽然害怕了起来,紧了紧被脚,翻动了子,朝右侧了身,这样他能看到自己小屋的门口,身体蜷曲着,他把脑袋往被子里缩了缩。爸爸妈妈不在家,他害怕了许多,尤其是妈妈,他特想妈妈能回来陪着自己。即使妈妈不会坐在自己床边,但只要知道妈妈在家里,他便会感到些许的心安。
他突然有些羡慕大伯母,他觉得,大伯母没了以后,很多人都为她伤心,为她难过,为她痛哭。而他,一直以来,都没有人关心自己。
他在想,如果自己死了,会有谁为自己而哭泣呢?会有人为自己难过和伤心吗?
爸爸和妈妈应该会的吧?不知道二姐和大姐会不会,除了他们,好像没人会为自己担心了吧?
若是自己死了,不知道爸爸会不会戒酒呢?如果自己死了,妈妈会不会变的坚强些呢?
想着想着,他又哭了起来,他觉得,可能自己死了,也只是死了吧,没有人会为他痛苦伤心。
这件事以后,赵亦中沉默了许多,他觉得,自己跟其他孩子有一些不同。可能,也正是这样的变化,才让他和她走在了一起。
赵亦中对社会人的认识有些偏差,他内心认为,社会是美好的,人人都是善良的。可那个时候的他,又在潜意识里认为,周围的人不好,他们都是危险的。
但这种矛盾的认识,赵亦中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外界的看法竟然是矛盾的,竟然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的。在他的思想里,好像全世界都该如课本上讲的那样,都该和爸爸教育自己的那样,是一个美好的,充满正义的,正直的世界。可他自己的接触的又都是一些复杂的,并不怎么美好的世界。
但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赵亦中竟然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直到升了高中以后,他才开始真正的将两种认识合二为一,开始重建自己的认识。但那个时候已经晚了,太晚了!
爸爸从来没想过自己的教育有什么问题,或者他的教育本身没问题,有问题的只是他的儿子,没有人察觉到赵亦中的不妥。
赵亦中遵循着正直、善良、正义的原则,与别人接触,与外界交往,但有些事是需要变通的,赵亦中不懂,他只认为,世界就是美好的,大家也都该是正直、正义、善良、纯真的。
初中了,孩子们都长大了。当赵亦中还是按照老师的安排来领导同学们时,矛盾就必然产生了,原因无它,只因为赵亦中太正太直了,简直就是一个死板的老顽固,有同学开始反抗,开始反对他。越往后,反对的越多。
赵亦中第一次受到来自自己对周围认识的偏差所带来的痛苦与纠结,他发现,周围的世界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美好,并不像爸爸所教导的那样,更不像课本中描绘的那样善良正义。
那个时候,赵亦中能看的电视节目不多,除了新闻联播,就是焦点访谈,最后一个能看的,就是科技博览,偶尔还会看一下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中的一期,对他影响至深,当时,他还非常愤慨的写下了日记。
他在日记中,全部用的问句。
他问:
为什么人们喜欢杀戮?!
为什么人跟自然不能和睦相处?!
为什么人们要去捕杀那些即将消失的飞鸟?!
为什么人们会为了一己之利而做这种事?!
为什么?!
爸爸不是说人应该是正直、正义的吗?为什么他们要那么做?!
钱真的那么重要吗?人们真的是那么狠心的吗?!
难道他们就从不为自己的后代想想吗?
难道他们一定要让它们消失才甘心吗?
这到底是为什么?
他不知道该找谁问,爸爸告诉他,那些人就是这么坏。可他接受不了这个答案,他不相信人真的可以这么做,即使他已经从节目中看到了那些让他触目惊心,让他痛苦无比难以相信的数据!
这是他的两种认识第一次产生如此强烈的碰撞。这次碰撞,他没有找到答案,只能默默的记在日记中。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写作文时,曾提到这件事,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优”,认为他能关注社会事实,能够写别人所不能写,能够认清事情的好坏。
老师同意了他的观点,认同了他惮度,他下意识的认为,世界还是美好的,只是有些人太坏了而已。
但他的这个“美好”跟大人所说的“美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之付出了的代价。直到那时,他才知道,什么才是“美好”。
初恋结束的痛苦,两种认识的碰撞,为他开启了潘多拉魔盒,是他之后一年时间沉沦的源头。而人与自然的那一期节目给他带来的影响,还远结束的时候。
(PS:求推荐啦,求收藏哦哦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