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就是柴窑。不过柴窑谁也没见过。柴窑据说是后周柴世宗所烧的御瓷。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示,雨过听青云*,诸般颜色做将来。这只是古书上的记载,没有实物传世。包括历史上的宫廷收藏中,都没有实物。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说,今论器着,必曰柴,汝,官,定,而柴久不可得矣,得残片,制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现在有专家认为景德镇的影青瓷就是柴窑。这点没有定论。”
“听你说了这么多,真是获益匪浅啊。可不可以再讲讲官窑?”
“当然可以,官窑的颜色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更青绿一些,今天官窑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是明清官窑,带有明确朝代纪年的瓷器。实际历史上的官窑,在宋代就有烧造。这个说来话就长了,得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讲起了。”
我微笑着看着她,不由得拉住了她的手,信步走了出来。我们坐在门前的台阶上,身边是潺潺的流水和静静的风声。
“凡事都得有人先定个调子,宋代官窑的这个调子,并不是赵匡胤定的,他在立国初期对文化并未有过太多的顾及,他一开始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治国上。他找大臣赵普,征求治国方略。赵普说,主要问题是大臣兵权太重,最后赵匡胤定下治国方略就是强干弱枝,所以后来就有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由于中央政权抑制武力的策略,慢慢形成了文官得宠的政治风气。宋代的很多大文人都是做官的。从而使宋代的文化高度发展。中国后一千年得文化可以说都是宋代定下的调子。宋代官窑制度没有明确的记载,而明清之后的官窑制度有了明确的记载。宋代官窑由于年代太久,史料不全,找不到非常明确的文献,只是记载着从皇帝口燥喉干说出的官窑。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开始烧造的,宋徽宗是个非常有艺术才能的皇帝,他设立了文思院。设有各种作坊,分工达三千多种。北宋的官窑比较罕见,我在十多年前倒是见过一个,那是一个收藏在扬州文物商店的一个琮式瓶。”
“我知道琮是一种玉礼器,怎么会有瓷器。”
“琮和璧于是古代最重要的礼器,琮是用来礼地的,璧是用来礼天的,琮内方外圆。那时候政局很不安定,但还是要祭祀的,如果用金银玉器来做,国家的财政不允许,所以就迫使瓷器进入。也就有了我们现在见到的礼器。
“如此珍贵,那有没有后人仿造呢?”
“呵呵,其实,每个时期的物品都有当时的特征,这个是可以仿造,但仿造这种东西,一定要有个主观的意识,就是为什么要仿。我们绝大部分仿造品,为的只是一个目的,那就是盈利,但在盈利的前提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成本问题。如果成本高于真品,那就没有了仿造的价值了。这个原因导致历史上很多造假都集中在收藏热的时期。宋代的官窑在宋代没有人去造假,到了晚明时期,追逐的对象不是宋瓷,所以也几乎没有造假。到了康乾盛世,才对官窑感兴趣,仿制了很多,但主要是宫廷仿制,不要求一模一样,而是追求形似。我们不是收藏家,这些东西只要简单的知道一些就可以了。”
“苏婉,你喜欢瓷器?”
“是的,我们这里的人都比较喜欢喝茶,尤其是对茶具的要求会很高,所以间接的也就喜欢上了瓷器。”
“我会在这里小住些时日,有机会我该请你喝杯茶才是。”
“这个无妨,你住的小店的老板娘是我的朋友,我们闲下来的时候都会喝杯清茶,你若不嫌弃,我们可以一起喝茶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