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 15

作者 : 冯小刚

别看冯导在公众场合动辄便跟各种力量叫板,但是在电影中,除了少数的几次撒娇,总体而言,他还是一个坚定地走群众路线的好导演。《私人订制》跟既往之作《顽主》(不是冯小刚导演,但依旧是王朔编剧)、《甲方乙方》的结构形式几乎无异,同时也与《非诚勿扰》保持了叙事和视觉上的连贯性。冯小刚最擅长的就是把那些好事儿的人召集到一块儿,上上思想课,最后总结一句——别折腾,没用。

在《私人订制》中,这几个脑袋被门缝夹了的好事之人分别是:一心想过“烈士瘾”的陕西女青年、立志追求高雅跟俗“一刀两断”的全球最“俗”导演、想要当清官“自愿”接受钱色的司机师傅、生日愿望是想变成“有钱人”的河道清洁工人丹姐、想过一次成年礼的小女孩……从人物设定上看,《私人订制》容纳了这个社会上的三教九流。

如果说,整部电影的主基调是调侃时事,博人一笑的话,那么,这个开场的“女烈士”实在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像是精神病院的群众代表。这个段子一看便是对当下谍战剧中各种“自己人”的一种嘲讽。但是嘲讽之余,难免伤及无辜。这个时代已经离革命的理想主义相去甚远,流行的是解构崇高的游戏精神,所以,在民间,历史课本上的刘胡兰和董存瑞故事被各种段子所取代。但在,大银幕上揶揄革命烈士,似乎便是一件不太妥当的事情。

最“俗”导演的段落应该是指向了了整个文化圈以及冯小刚自己。“雅”“俗”的概念其实是中国人矛盾纠结鞋的最直接体现,其实,源于一颗自卑的心。月兑俗是一件自动划清界限的举动。如果文革期间,政治形式逼迫一个人跟资本家地主断绝关系,那么这个时代最清高的表现就是与俗气的大众生活月兑离关系。当一个市民导演意识到老百姓才是衣食父母时,濒临死亡的过敏症状才能消失。所以,冯小刚通过自我解剖,试图让一些神经的人松弛下来。

耳边经常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做官要有杀伐决断之心,一种是当官也不易。范伟的这个甘愿金钱色诱的司机传递出的是后一种声音,尽管它道出了权钱、权色交易的丑恶嘴脸和基本流程,但是,从效果上来看,无疑是给予了贪官最大的同情。

冯小刚的贵族理论在他的《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早有阐述,《私人订制》不过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呈现,“贵族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以小人之心揣度过贵族之月复,或者说我梦见过。贵族的气质不是有了钱就能挂像的。那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一小养成的。贵族从小坐车就有人给拉车门,车到人到,长大了养成习惯,车一停就举步,赶上没有人适时拉开车门,他能一头撞玻璃上。下了车也不会说谢谢,不是不懂礼貌,是不觉得你是在为他服务了。这一点确实不同于平民百姓,满脑子都是人情世故,家常理短。人家贵族思考的都是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余下的心思顶多会想一想心爱的女人。遇有闲暇,外出消费,身上是从来不带钱的,买东西都是事先电话里约好了,到了专卖店只管挑选,完了事有人专门给送家里去,回到家,喝杯咖啡,东西也就跟着进门了。出国旅行,看到一座庄园,心生爱意,打听主人是谁?随从马上俯首帖耳:您还不知道吧,这庄园就是您的。贵族听到后,并不感到惊喜,反而有点扫兴。这么说吧,生活上贵族基本上就是一废物,除了**亲力亲为,吃饭不用人喂,其他,一切均不能自理。但同时,贵族是月兑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冯小刚为什么一直要跟贵族生活死磕呢?其实心理也很好理解,他跟我们以及我们的社会一样,骨子里是俗人,俗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YY高大上。

在中国,所有的导演似乎都是奥运会级别的N项全能选手。冯小刚不但可以拍市民喜剧,还可以拍古装大片、史诗战争片、都市爱情片、家庭伦理片……对于一个50多岁的老人来说,如果还要求他更快、更高、更强的话,似乎有一些灭绝人性。所以,在《私人订制》中,他炒炒冷饭、谈谈时事的时候,您得成全他,千万别恶心,老人家在片头就做出了说明——“纯属虚构,只为一乐”,既然人家的姿态如此之低,如果我们再认真,岂不是太纯真了?

如果抽离幕后各种事端与八卦,恐怕就很难解释《私人订制》这部电影出现的缘由,乃至于其价值,再至于这究竟是不是一部常规意义上可以称作电影的存在。

退后一步,我们多事地假定有位外籍华人H君,不太关心近年中国电影,也基本不了解冯小刚。那么到了今天,模拟其视角,H君应该无法理解为何会有人花如此一大笔钱拍出这样破碎混乱却又暗藏倾诉的作品。即便能清晰识别台词的讽刺与荒诞,即便“完成百日梦”的设定完全可以超越文化鸿沟,但H君最终对其主题理解的困惑程度,恐怕要超越许多人看完《唯神能恕》《莫比乌斯》这类极端作品的瞬间。

但实际上《私人订制》这笔帐简单而清晰,它在要面对观众之前先面对老东家华谊公司。从商品制造角度看,轻车熟路的类型定位,恰到好处却又让其他喜剧难以企及的投资规模,王朔冯小刚葛优碟三角,加上一干并不昂贵的年轻演员,简单的正反打对话拍摄方式,每一步棋都走得如此周密。冯小刚很早在接受焦雄屏访谈时说:“拍这个完全是为了还中军一个情,你支持我拍《一九四二》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当时我就说,如果赔钱了,我一定给你拍个让你赚钱的。”

所以从08年开始就叫嚷着的、几经浮沉的一个叫《贵族》的项目,走走停停,终于转身成为《私人订制》。

与其说是对《甲方乙方》的致敬,倒更像直接联通了《顽主》的那个大世界,连葛优和郑恺的角色名也回复到杨重和马青,但除此以外,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那几个带着自己不靠谱梦想要改变世界的青年了。毕竟,20多年过去,整个世界都面目全非。《甲方》中“成全了你也陶冶了我”变成《私人》中更加极端的“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这种slogan的差异,代表着当年一头扎在升斗小民情操节操中的所谓的冯氏喜剧,已不知不觉把自己放在了对立面上。而这并非是最近才开始的怨念,“坏笑着讲述老百姓寻常哀乐”成就了冯小刚,也变成他后来急于摆月兑的一副枷锁。他希望自己能走入中产,接近小资,成为一名有大气象大情怀的导演。可市场并不这样认为,苦心经营的《集结号》《夜宴》不被评论界认可,而王朔一句轻描淡写“拍个有钱人谈恋爱吧”的《非诚勿扰》却热到变成一个关键词。《私人订制》中第二个关于雅俗困局的故事,看起来像自嘲,实则却是有些气急败坏地企图掀桌。而关于“求雅”过程的粗疏生硬(比如假定自己是俗人,于是自己不喜欢不能接受的就一定是雅),更是叫人完全无法认可。对比同是拍摄电影来吐槽的陈凯歌,没有技术含量的泄愤玩笑,做不到面子,也留不住底子。

那么喜剧本身呢?

以王朔梁左为代表的一批北京作家,当年推行开一种风靡一时的语言体系,简单说就是把文革词汇,官员腔调,书面公文和最市井最痞气的逻辑结合,在错位中嘲弄崇高和庄严,葛优的慢条斯理,文兴宇的高腔低调,牛群的声嘶力竭都是标准代言人。时至今日,相声小品中依然不乏使用者。但这种建立在既定文化之上的恶搞,必定会随着时间,慢慢失去它与生俱来的力量。《私人订制》中范伟扮演的那个做领导梦的司机,尽管依然怡然自得地玩味着官场文化的碎片,但效果已经大不如前。而失去了这个法宝的冯小刚,能给观众带来的欢乐技巧,已然屈指可数。

所以说力不从心也好,说江郎才尽也好,说心不在焉也罢。在《私人订制》之前,冯小刚早就做到了让大部分观众无论听到葛优说什么都下意识发笑,让观众对冯小刚逗自己一乐的诚意总怀着期待。雏形的市场,畸形的审美,惰性的习惯一点点培养与调节出来的消费拥趸,让这个聪明人已不太想去在意更多的事了。比起《战国》《白蛇传说》《富春山居图》这类由于某个过于强大的人为因素操纵了全部的产品,《私人》所表现出倒然敷衍或愤愤无奈,都基于编导本身。电影本是一场梦,可这些创造梦境者却又不得不时时刻刻跳出来,提醒我们,梦本身,也是有成本的。

比起那个似乎久远得无法细聊的1997年,2013年也即将过去。冯小刚说,本来在结局写的是“2013年过去了,我有点害怕”。但大家觉得你这个贺岁片最后一个词总不能是害怕。

于是,《私人订制》最后以非常诡异的四段文艺腔的道歉和一个古旧笑话作为结尾,似乎在追求一个注定无效的平衡。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私人订制最新章节 | 私人订制全文阅读 | 私人订制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