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 14

作者 : 冯小刚

据说很多人普遍不看好《私人定制》,说是想进来看小钢炮王朔的讽刺幽默,结果放出来的是春晚式的小品礼炮,如果说你看春晚小品能乐呵,那你看这部电影也能乐呵,如果您不觉得春晚小品乐呵,那你看了估计也不觉得乐呵。谁让冯小刚是一春晚导演呢?

影片分三个故事,一如既往的坚持了《甲方乙方》地色,荒诞怪异不接地气,插科打诨没有主线。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给领导开车的司机,整不明白为什么领导都经不起糖衣炮弹的,于是自己过把官瘾,考验自己的高风亮节,而结果是纵使拒绝百般,最终还是出自己的弱点而深陷其中。

第二个故事讲一俗气导演,拍电影散发浓浓的俗味,赚了花不完的俗钱,票房10个亿,讽刺的是谁就不对号入座了,然后想渲染一身艺术气息,当一个高雅艺术导演,最终和一个他觉得高雅的弹棉花农民换血,结果农民成了荣华富贵的俗气导演,享受出人头地和镁光灯的荣耀,而导演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一个类似于地下艺术展中给寥寥无几的观众展示着自己无人能懂的艺术作品。

第三个故事走温馨路线,让一个撑船的大妈享受一天暴发户的生活,全程低俗消费,竭尽所能表现暴发户所谓的除了钱啥都没有的俗气,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妈非常入戏的过了一天,然后该回归正常人的时候还是能当回正常人。

综合以上所述,你可能觉得这剧本非常春晚,和谐的氛围贯穿全片,但我认为,王朔真正讽刺对象其实是看客,国人爱看热闹,喜欢以自己的想法去判断是否,却忽略了事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笑话别人的同时却不知道自己也是被笑话的对象,缺乏理性思考。这恰恰如同王朔的一个转变,从一个钢炮顽主,变成一个能讽刺而不愤青的人。而且在三段故事过后,冯小刚用了一个外表看似煽情的环保宣传片,但结尾峰回路转的以一个讽刺性的采访总结全片的核心。

那就是,你他妈觉得自己特高尚特有理想的明白人是吧,一句话打你的脸。别气啊,影片一开始不就告诉您这个故事只是逗您一乐,别较真了吗?

这个冬天,已经有点冷。

在这么冷奠气里,很多人是冲着冯小刚和葛优的名字,走进电影院,去看这场期待已久的《私人订制》。连一些商家也借这个光,打出了许多某某商品“私人订制”的广告。

我后边的两个女孩儿,一直在笑。她们是被电影里的搞笑台词和片段,逗得花枝乱颤。有时候,我也忍不住笑几声,范伟和葛大爷硬是能把别人都笑死,他们还在那很冷静、很严肃地绷着。

相比前几个小品故事的幽默和搞笑,我似乎更偏爱最后的两个小品故事。一个是河道清洁工丹姐(宋丹丹饰)梦想变成有钱人的故事,还有就是最后一个向大自然道歉的故事。丹姐被“私人订制”成大富婆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有关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才是快乐抵论。有钱就幸福快乐,没钱也就要低人一等,王铮亮演唱的那首《时间都去哪儿了》适时响起,让人想起我们已经年迈的父母,成了影片最大的亮色之一。只不过丹姐也并不是马青(郑凯饰)的父母,马青对丹姐的感情也并不是父母之情,所以这首歌虽然很加分,但细细推敲,还是有点跑题。

影片最后的一个小品故事,是向大自然道歉。这段戏码直切现在的环境污染,滥采滥伐、任意排污、雾霾不散,在这段戏码当中都有体现,不过对环境污染的几个分节表现,似乎都没什么很密切的故事性联系,基本上属于几个演员单个儿往外蹦的那种风格。冯小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经常触碰现实题材的导演,他不像张艺谋那样经常到历史中去捯饬一些东西,单冲这一点,冯小刚就值得尊敬。

说到这里,其实影片的第一个单元是表现“领导**”。范伟把中国式领导范儿给以漫画式呈现,有点儿夸张,但又的确很像,或者是很符合人们心目中的领导形象,真正应了“艺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那句话。就连影片那个“世界最俗导演”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触碰,我们看了是图一乐,但冯小刚就不是对娱乐圈的某些现象有所指,他至少要冒着被某位同行或者是某些同行“对号入座”的可能性误会。

想想现在对这部电影的诟病,你会发现可能我们并没有完全懂得这部电影,也并没有完全懂得冯小刚。冯小刚对这部电影的艺术呈现,可能更像郭德纲的相声,它并不高雅,它甚至用了很多有点老生常谈的段子来逗大家一乐;但是笑过之后,你却发现这原来全是最现实的生活。

当新一代年轻导演开始集体发力,张艺谋、冯小刚都在逐渐老去。有一天,他们可能会突然宣布息影。那天中午,我和一个亲戚一起喝酒。他原本是个特别好酒、好品酒的人,属于那种即便喝趴下也不喝败的酒风。但是现在上岁数了,他早已不再主动去找人拼酒,想喝了就端端杯,不喝了也没事。冯小刚,会不会也是这种状态?躺着就把电影拍了,他不再全部去顾忌电影要怎么拍,观众会怎么看,他只是像一个成名已久的书画大家,在纸上随意呼啦呼啦,我们看了,可能就是潦草的图画;但是另外一些人看了,会从那不是笔画的笔画里,看到他已经疲惫和最放荡不羁的心。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私人订制最新章节 | 私人订制全文阅读 | 私人订制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