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崛起 第31章 人才啊!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作者 : 道不同

到达广州,不得不提的是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商中家财最多而又最有势力的数伍、潘两家。

道光十四年(1834),怡和行商伍秉鉴向外商宣称,他的资产约值二千六百万两。

同文行的潘启官,被法国杂志描绘为“财产比一个国王的地产更富”,大约有一亿法郎巨款,每年消费达三百万法郎。

行商中的多数都是园宅华丽,生活奢侈的。据外商记载,行商潘氏“有妻妾五十,婢仆八十,园丁役夫三十”。

“彼之家园内穷奢极侈,以云石为地,以金、银、珠、玉、檀香为壁。在妇女闺房之外即有广大能容纳百名丑角之剧场,故妇人时时不难得有娱乐。又有九层高之宝塔,以大理石及檀香为壁砌成。其余珍禽宝木,美不胜收。”

行商依赖官府,但又与清朝统治者有矛盾。清朝统治者对行商的掠夺和压迫,是造成大多数行商破产的极重要原因。

伍家不仅和同文行的潘家一样,在福建有的地产,而且还开设了银号数家,进行高利贷剥削。这些都增强了行商资本的封建性,同时,限制了商业资本的积累和向产业资本的转化。

而郑应天要做的就是促使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

到达了广州第二天,郑应天没有去宴请当地的士绅贵族,而是会见了自己之前的下属陈岩。

陈岩自从郑应天去了京师之后,很尽职尽责的为郑应天打理船厂。从福建招收船工和一部分水手。

因为陈岩一伙以前是干海盗这一行业,所以驾起船来,也是不比一般水手逊色多少。

然后在香港仔和九龙设立船厂。

凭借着超强的手艺和非常好的人脉,整个船厂也是办的风生水起,十分不错。

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吸收以及国外技术的兼收并蓄,现在建造八百吨、千吨的木船,或者铁皮包木船已经不在话下,一千五百吨往上的也正在突破中。

郑应天听完了陈岩的报告后,摇摇头,现在时间不等人,必须要大力发展海洋运输,才能在以后和其他国家争霸中积累足够的技术和资本!

于是,郑应天调出了婉灵,看到只有8800点能量,又感觉这次会不够用了。

科技一栏中,生物科技处于亮暗交替状态,表示随时可以开启。而机械则是已经开启了,其中的枪械这一小分栏已经开启,其他、船舶、车辆、飞行器中的其他类(辅助)已经在卫藏的时候开启,并且兑换了超级钛合金作战服。

由于打下了廓尔喀,船舶也可以开启了。

所以,郑应天将心神沉在船舶这一栏上,只听一声清脆的“叮”声,船舶栏应声而启。能量迅速降低了40%,这是开启状态耗用所必须的。

现在只剩下4280点能量。

郑应天开启船舶这一栏,倒不是为了直接兑换商船,战船。而是为了技术资料。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为了扩大船厂,增大船厂的规模以及培养技师,郑应天只好将部分技术资料兑换好,其余的交由他们补充。

这样不仅锻炼了技师,培养人才,储备技术,还节约了能量。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郑应天知道以后木质船是要被淘汰的,主流是铁甲船。和现在的包铁皮木船相像,但是所需的技术和成本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现在所有的船都是使用风力或者人力驱动。

而欧洲人好像已经将蒸汽机运用在铁路和航运上了。

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哩的速度行驶31哩,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

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

因而发展铁路运输也是必不可免的,这是工业革命的推进器。郑应天预想在南方内陆修建铁路,等省会和州府之间联系起来,那会极大的加快物流速度。

南方的经济发展会更上一层楼。

而在水路运输方面的应用,西方人已经颇有成效了。现在是时候,也是必须发展的时刻了!

从1770年起,苏格兰、法国和美国的发明者就在船上试验蒸汽机。

第一艘成功的商用汽船是由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的,他曾前往英国学习绘画。

但是,与詹姆斯·瓦特相识后,转而研究工程学。

1807年,他使自己的“克莱蒙月兑号”汽船在哈得孙河下水。

这艘船配备着一台驱动明轮的瓦特式蒸汽机,它溯哈得孙河面上,行驶150哩,抵达奥尔巴尼。

其他发明者也以富尔顿为榜样,其中著名的有格拉斯哥的亨利·贝尔,他在克莱德河两岸为苏格兰的造船业打下了基础。

早期的汽船仅用于江河和沿海的航行,但是,1833年,“皇家威廉号”汽船从新斯科舍行驶到英国。

5年后。“天狼星号”和“大西方号”汽船分别以16天半和13天半的时间朝相反方向越过大西洋,行驶时间为最快的帆船所需时间的一半左右。

1840年,塞缪尔肯纳德建立了一条横越大西洋的定期航运线,预先宣布轮船到达和出发的日期。肯纳德宣扬他的航线是已经取代“与帆船时代不可分离的、令人恼火的不规则”的一条“海洋铁路”。

到1850年,汽船已在运送旅客和邮件方面胜过帆船,并开始成功地争夺货运。

现在要是从南方开始发展航运,不说会领先西方多少,但至少不会落后。

而且自己有婉灵和兑换系统,到时候超越西方也不是没有可能!

郑应天一阵窃喜。

上天给了自己一次机会,让中华民族翻天覆地的机会,自己只需好好把握。就不枉此生了。

郑应天仔细浏览了一番,现在主要是自然科学的积累比较弱,也就谈不来高超的技术积累。

所以郑应天决定先以造船、航运为中心,以办新式教育为基础。带领整个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国民素质。

资料都有了,万事俱备,只欠适宜的人来做了。

郑应天想到了不久前来拜访的教育家,鳌峰书院书院山长郑光策,1755出生,是福建知名的学者,讲究气节,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现在仍然还在府上,不需要多费力气了。

随即,郑应天任命他为新南方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长。整个学校除了硬件不缺,其他的教师等等,都需要他来搞定。

选址为九龙的靠北方的一个小县城,深圳!

郑应天当起了甩手掌柜,虽然把郑光策累的够呛,不过,他还是乐于如此。待到学校大体定下来,他还将之前鳌峰书院的书生一并迁移过来。

其中就有一个让郑应天高兴地几乎要大喊一声的林则徐!

有了科学技术大学,当然特殊的军校也不能少!

郑应天有预感,这所南方军校将会成为日后名将辈出的地方!

刚刚搞定所有的事物,郑光策就说有人来访。郑应天也随之一起去瞧瞧。

原来是郑光策推荐的人物之一郑复光。

郑复光,1769—1846,字元甫,安徽歙县人。

他著有《镜镜詅痴》一书,把我国和西方的光学知识系统起来,阐明了望远镜、放大镜和各种透镜的制造及应用原理。

他还著文,说明蒸汽轮船的结构原理,并附有详细的图样,这是中国人研究近代轮船的开始。

人才啊!郑应天一看到他,走过去握住他的手!“非常感谢先生能来此地,为我中华崛起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复光老脸一红,连称:“不敢当,不敢当!总督大人与我等同为汉人,元甫理应如此!”

“好!有了两位为我华夏教育作出贡献,泱泱中华何愁不能复兴?!”郑应天激动地大喊一声好,吓了两位一跳。

他们哪里知道,郑应天实在是为人才难寻,愁了好几根白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国之根本,不能有丝毫懈怠。

郑应天大手一挥,批了六十万两银子作为这一次南方科学技术大学和南方军校的教育基金。

现在郑应天不差钱,就缺人才,所以为了培养人才,出资毫不吝惜。

郑复光见到郑应天对教育如此重视,随即推荐了自己的几个好友,还有自己比较欣赏的人。

陈若霖,1759~1832,字宗觐,号望坡,福建闽县又名福州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进士。精通律学!

这也是个可用之才,郑应天将他安排到自己下辖的司法部门。准备给两广地区来一次大清洗。

彻查所有贪官污吏!绝不怕得罪人!

赵慎畛,1761—1825,字遵路,号笛楼,又号蓼生,湖南武陵人。著有《秦议》、《从政录》、《载笔录》、《榆巢杂识》、《省愆室续笔记》、《惜日笔记》等。为纪晓岚所欣赏。

如果没有郑复光的推荐,估计也会在不久被纪晓岚录取为进士。

不过这也太大材小用了。郑应天准备将他好好培养,自己现在的政务厅缺少了个跑腿的人。

顾莼,1765—1832,字希翰,一字吴羹,号南雅,晚号息庐,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此时著名经世致用的学者。

有了这么一大波人才的到来,郑应天瞬间就被幸福填满了。

自己单打独斗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日后的事业必然更大、更繁忙,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投奔,一起为大中华的崛起努力!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大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 大国的崛起全文阅读 | 大国的崛起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