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黎明 第六十二章 下套

作者 : 戒念

前世王伯良混迹论坛的时候有关北洋的各种段子就不少,现在回想起来好像也有盛宣怀与袁世凯之间的矛盾,好像最终以袁世凯胜出为结局。王伯良就是要把周盛传推到前台看盛宣怀怎么来应付,他虽然对周盛传说可以付路费,但这样的事情他压根就想一毛不拔,而且以后他还惦记着用招商轮船局的船来解决货物运输问题。

等王伯良的工厂全部都建立起来以后,在当今大清帝国铁路运输等于零的年代,毫无疑问在货运问题上将很大程度上依赖水运,而轮船招商局是他怎么也绕不开的门槛。他干脆就摆出一个架势一旦中间出了问题就让盛军大佬来出面,只要盛宣怀敢有异动那后果将会是极为严重的——仅仅纺织和缫丝两个工厂最终工人规模很可能会超过五六千人,一旦工厂因为货运问题造成挺工,盛军大佬就要给盛宣怀好好上一课什么叫“丘八”。

“盛军兵勇每两年都有回乡探亲的假期,这来回路程就是搭乘漕运货船,我们盛军自己的家眷若要坐船当然是不用出这笔费用的,这招募来的工人数量比较多些不过想来相国不会有什么芥蒂。本官会致信相国大人,这搭乘漕运货船一事不算什么问题,就是需要相国大人出面协调安徽的官员把人都集中在一起,到时一块上船来津而已。这些不过是需要些时间等回信而已,反正工厂还在盖厂房,机器也是只有一少部分才运抵大沽,工厂开工至少也要一两个月之后的事情这还来得及……”周盛传大方的说道。

“果然……”王伯良心中念叨,盛军兵勇是如何休假的他自然知道,不过家眷能不能享受同等待遇那就要看各自大佬们的意见了,若是小猫三两只大佬们自不会去关心,但是这好几百人都是盛军家眷那就由不得他们不重视了。

这工厂虽不是盛军出银子,但工厂盈利和工人安置可都是盛军的大事,现在还有很多人包括周盛传在内对工厂盈利并不是十分看好。还没开张就要往外掏银子负担路费这固然是王伯良仗义,不过也同样威胁到了工厂的生存,这是周盛传所不愿意看到的。盛军这段时间面貌的变化周盛传是看在眼中的,整个盛军都大为改观而盛正营更是如此,别说底下的兵勇就连周盛传自己也不是因为想要回乡侍奉老母而不得感到非常沮丧么。

盛正营那边除了盛军下放下来的招工名额之外还有王伯良自己所办缫丝厂的招工名额,盛正营考核第一的那个名叫刘炳荣的家伙被王伯良所看重给了三个招工名额,刘炳荣把招工名额给了自己的两个弟弟和自己的老婆,顺便把家中的老父也打算一起接来,简直就是举家迁居天津,这在盛军中简直就是羡慕嫉妒恨啊。让人更加嫉妒的是王伯良的亲兵,早早的便被安排好,人家可是连老婆那边的亲人都带了几个比刘炳荣更夸张,现在兵勇们已经纷纷开始打起自己的小算盘打算找门路盛正营,可惜盛正营已经满编而且兵勇年龄都在二十五岁以下已经没有空位置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盛正营兵勇都愿意使用这个招工名额的,这可能是因为一些人是早年盛军作战收养的战死兵勇遗孤,或是老家家庭人口众多一个招工名额无法满足全家在天津生活的用度等理由。王伯良也适时推出了新的政策,拥有招工名额的兵勇可以自行与其他需要者进行买卖,这一招就比较狠了,既可以调和盛正营比其他营名额多的矛盾,亦可让手底下的兵勇捞笔外快,算是皆大欢喜。

王伯良笑着拱手说道:“下官多谢大人厚爱!工厂招工名额数量在各营分配似乎使得各营有些矛盾,是以伯良觉得都是自家兄弟何必为这些许小事闹得不和,也正巧赚了些银子便想着扩建工厂以增多招工名额调和各营之间的矛盾。虽然下官已经准备好了银子,不过这终究还是有些紧张了点,大人能够体恤属下令伯良不胜感激……”

生怕等周盛传在轮船招商局那边碰根刺而有萎缩心思,王伯良干脆一脚把老周捧得高一些,到时候轮船招商局要是敢在这件事上下绊子,少不得老周要拿轮船招商局来立立威了。其实办厂资金压力对王伯良而言并不大,有了无烟火药发明专利售卖后得到的资金办这个厂子已经是没有什么压力了,况且已经正式投入生产的机器缫丝厂每个月都会给他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这还是在他有意为了日后不断扩大生产而准备多养工人情况下,等到今年丝车数量扩充到八百台之后,那每年缫丝厂所提供的利润就非常恐怖了。

周盛传对王伯良非常满意,他也察觉到了各营之间似乎有些小矛盾,本来盛正营所占的招工名额就比别的营更多些,而王伯良居然在天津城里早就开始自己办工厂而且规模还不小,李鸿章的亲卫营家眷能够有多少?这样盛正营的兵勇又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招工名额,甚至可以说是要多少有多少,就看盛正营兵勇在考核中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了。这种自己碗里有肉还要跑到锅前跟大家抢肉的做法确实是引起了其他营军的不满,不过王伯良是周盛传面前的红人,更要命的是工厂就是王伯良出得银子,人家这么做都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明面上自然是不可过于得罪这位盛军红人,但暗地里还是有些说法的。

周盛传年少时读过多少书,不过丰富的人生经历教会了他什么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他对王伯良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还是非常满意的。在分配招工名额的时候王伯良虽然没有争取,但周盛传还是照顾了一下这个“出资人”想要帮助他在军中树立威信,不成想人家天津城里的工厂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好,这样的照顾反倒是有些坑了人家,好在王伯良允许营中士兵可以买卖名额缓解了些矛盾,不过事已至此多说也是无益。现在工厂扩大规模,招收的人数也更多,加上人家的缫丝厂也从这里增加名额,这下大家都不用着急抢破头了。

周盛传摆摆手笑着说道:“这本就是应该做的倒是先前想到,这倒是本官先前疏忽了,好在亡羊补牢有为晚……”

“大人,下官尚有一事还需向大人知会一下。前天蒙周先生厚爱得以指点下官学问长进,不过却也告诉下官一个消息,说是下官开的缫丝厂因为蚕茧是从江浙胡雪岩处购进好像得罪了盛杏荪,他与轮船招商局关系甚深,下官也是怕他暗中下绊子累及以后咱们工厂的进出货物……其实下官也才刚知道胡雪岩乃左相的臂膀,不过缫丝厂所需蚕茧乃江南产为上品且所需数量,天津乃至整个直隶也不是以桑蚕为主无法为缫丝厂提供这么多的蚕茧,虽然下官也曾开始暗中推广种桑养蚕,但以工厂的规模来看想来这也不过是水中望月而已……”

“盛杏荪……”周盛传在听过之后沉吟了片刻,下了狠心的说道:“这并不妨事,工厂里的工人都是我们盛军的家眷,任谁也不能欺负我们,以后涉及航运之事他若是故意为难,那少不得老夫也要为难他一下!”

王伯良躬身说道:“下官为大人惹了麻烦了……”

“这算是什么麻烦?不过老夫还是要提醒酗一句,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古人曾云‘欲速则不达’,酗切要记在心中!这些工厂不是为我们几个人办的,老夫也不求这工厂能够办的有多大,银子挣得有多少,但求安安稳稳让盛军家眷在天津有个安身立命之所!”周盛传语重心长的说道。

王伯良也郑重答道:“大人请放心!现在工厂扩张到这个地步还不算大,下官这里也有预防意外之事所准备的银子。眼下能够限制工厂发展的唯有人才,不管是精通使用机械的人才,连带如何管理日常工厂运转的人才,若是这些人才都有的话工厂还可以继续扩大,就算将所有盛军家属都招募进厂也不算话下……不过现在人才难求也只得这样先凑合着,好在下官在花旗国的同学从今年开始便有不少陆续完成学业准备归国,到时大可先向相国大人借用一二,若是得力不仅使工厂受益,他们也可以借此创出自己的名声来……”

事实上以现在扩建工厂能够招募工人的规模来看,这个数字就已经让周盛传感到十分意外了,不过显然这距离王伯良所期望的数字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相对于种桑养蚕缫丝到丝织这个轻工业链条,王伯良更看重的是棉花纺织这个路子,毕竟前者在南方的根基之深绝对不是北方所能相提并论的,除非他拥有类似李鸿章那样的势力仿效现在的日本以行政手段来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而后者就完全不同了,现在大清国的棉花与美国棉花在适用于机器纺织方面相差甚远,若是发展起来那整个配套的产业链即便除去棉农之外,工人数量超过万人绝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在投资工业的问题上王伯良显然保留了他一位工程师的本色——他从来都不会冒险,自己的任何动作都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可以说王伯良的保守态度,但相信任何人在知道胡雪岩的大致生涯并且还与之活在同一时代有过交集的话,谁也不会无视这个“活标本”,王伯良宁可对自己的产业采取保守态度也不会冒进被人钻了空子,他有着充足的准备金来应付任何商业上的风险。尤其是在机器缫丝厂在得到淮系明确的庇护之后,在资金方面他就更不会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了——这次扩招的工人主要是满足缫丝厂的需要。

虽然专利收入让王伯良有了开启事业的第一桶金,但是随着实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专利收入已经显得不是这么可靠——并不是每样专利都可以像无烟火药那样卖出一个好价钱,况且在卖专利的时候他也深切感受到了他个人以及背后的国家没有实业基础的悲哀。不仅仅是自己没有将产品工业化生产的能力,而是被人家以各色理由拒绝提供生产设备,更要命的是自己的祖国还要为此付出不菲的代价花银子购买这种工业品,这实在是让一个以工程师自居的王伯良感到非常的悲愤。

作为一个比较正统的工程师,王伯良在任何时候都希望能够拥有完善配套的工业支持,可在这个时代的大清帝国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要不然他所开办工厂所需要的设备几乎全部都是来自美国,只有少数几台蒸汽机是委托国内奠津、江南两家机器局来生产。显然缫丝厂、纺织厂这些轻工业是绝对无法满足他的胃口,甚至这些在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清国人眼中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刚刚起步而已——在这方面他是有足够的资格藐视胡雪岩或是盛宣怀。

这篇小说不错推荐先看到这里加收藏看完了发表些评论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帝国黎明最新章节 | 帝国黎明全文阅读 | 帝国黎明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