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 §§§15.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

作者 : 未知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经典事例

袁磊上小学5年级,十分喜欢画漫画,他的梦想就是将来当个漫画家。但父母对他的这个爱好却颇为不满。他们认为,袁磊画漫画是“不务正业”的表现。身为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成绩优秀,至于其他的东西都是次要的。

父母开始制止袁磊在课余时间画漫画,再后来干脆就没收了孩子的画本。每天,父母都要盯在袁磊身边看他学习,防止孩子再去动画笔。

时间久了,袁磊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小。就算在学校上课,他也不再专心听讲,而是开始在教科书上画漫画。袁磊的学习成绩也逐渐地退步了。

面对孩子惨不忍睹的学习成绩,父母也有些疑惑:“明明已经制止了孩子画漫画的行为,为什么学习还是上不去呢?”

智慧点拨

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也需要有个人兴趣。袁磊的父母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那样的困惑。可以说,孩子学习没有成效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父母身上,父母不能将学习成绩与分数当成是孩子的全部。而且,孩子只有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才会全力以赴;若是父母剥夺了他的个人兴趣,强迫他做别的事情,这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直接发生冲突。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而拥有兴趣爱好,也可以让人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有兴趣爱好的孩子,才能更灵活地去学习,才能开阔眼界,学到更多的知识。父母若是不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对其忽视甚至干涉,都将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伤害。而若是父母强迫孩子改变爱好或者取消爱好只顾学习,更会影响孩子的人生发展。

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并帮助孩子将兴趣向着可以促进个人进步的方向发展,让孩子有一个多彩而美好的未来。

参考建议

一个人对其感兴趣的事情,总是会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而没有感兴趣的事情,甚至缺乏兴趣爱好的人,他的一生将是遗憾的。因此,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让孩子的人生过于单薄。

1.承认孩子有爱好的权利。

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读书,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喜欢冥想……就算是父母,也会有自己的兴趣――下棋、郊游,甚至上网冲浪。既然人人都会有兴趣爱好,父母为什么不能对孩子宽容一些呢?

所以,父母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兴趣,应该承认孩子有“拥有属于自己的爱好”的权利,并且尊重他的个人兴趣,不对他的兴趣指手画脚。

2.不随便干涉孩子的兴趣。

这里的干涉有两种,一种是彻底阻止孩子的兴趣发展,另一种则是要孩子放弃自己的兴趣,转而发展父母喜欢的兴趣。当然,这两种干涉都是不正确的。

孩子有自己的兴趣,正是他思维活跃的表现,父母的横加干涉,会抹杀掉他的这种活跃,会导致孩子的思维匮乏。而要孩子由自己的兴趣换成父母选定的兴趣,则更是对孩子个性发展设立障碍。毕竟,父母选定的是父母喜欢的,哪里还称得上是孩子的兴趣呢?而对于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是学习还是别样的兴趣,孩子都是不可能认真做好的。

3.培养与引导孩子的兴趣健康发展。

孩子的兴趣也许会有许多,但是,父母应该注意的是,有的兴趣可以起到推动孩子成长的作用,但有的兴趣则不会产生积极作用,甚至还会有反作用。因此,在面对孩子的个人兴趣的时候,父母要带着尊重的态度,来培养与引导其向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

另外,父母也要注意,培养与引导的态度也应该是指导性的,不要将自己的意愿与决定强加给孩子。

4.开发孩子的兴趣潜能。

孩子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往往都蕴含着他在这方面的潜力。因此,父母可以通过对孩子的兴趣进行培养,进而发掘出孩子的潜力,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作为。

9岁的林铮一直对拆卸组装东西很感兴趣。有一次,他把爸爸最喜欢的一块手表拆了。爸爸知道后不但不生气,反而称赞了他的动手能力,并鼓励他自己再重新组装回去。爸爸的鼓励使林铮更坚定了自己的兴趣。后来,林铮做的科技小发明,还在省里的科技竞赛中获得了不错的名次。

可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像林铮的爸爸那样,对于孩子的兴趣给予鼓励与支持,让他的兴趣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的科学探索精神。

金玉良言

孩子的个人兴趣,与他的未来成长有很大关联。作为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不要让孩子的兴趣随意发展,但也不要进行破坏。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一个人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发挥。

§§§16.尊重孩子的追求和理想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中国)费孝通

经典事例

杨程上小学6年级了,他一直都按照父母为他设计好的道路前进着。因为父母不停地在他的耳边重申,要他一定要好好学习,从小就要刻苦努力,这样将来才能上好大学,才不用像父母这样因为没上好大学而找不到赚钱的工作。

小升初考试,杨程很顺利,依照分数,他能进入父母为他选定的好中学。假期中,杨程想好好放松一下,他从小就喜欢下围棋,所以他想在假期中再钻研下棋谱。可哪知道,才刚进入假期,妈妈就给杨程买了好多初中的教材辅导书。

杨程皱了眉对妈妈说:“我还没上中学呢,现在看太早了。”

妈妈立刻严肃地说:“不超前学一些,你将来怎么能上好大学?”

杨程央求妈妈:“我想利用假期钻研棋谱,成为国手是我的理想……”

“什么理想!”妈妈一下子打断了杨程的话,“只有上好大学才是你的理想,其他的你什么都不能多想!好好看书,不然你看我和你爸,不就因为当初……”

杨程听着妈妈又开始了“长篇大论”,欲哭无泪。

智慧点拨

孩子一说理想,父母更多的是像杨程母亲那样,想到上好大学,将来有好工作。但许多父母都忽略了孩子心中的那个追求,那个梦,只是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孩子顺着自己的安排走下去。父母对孩子的追求与理想的不尊重,导致了多少孩子的梦想被扼杀。

有不少父母认为,孩子现在还小,他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不知道现在社会上竞争的激烈。但父母却忽略了孩子的自我意识,他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追求。只有孩子自觉自愿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才会积极主动,而且也会竭尽全力。

父母对孩子的追求与理想的尊重,也能避免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从而更好地倾听分析父母对他的理想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毕竟,孩子的未来最重要,父母无不是想要让孩子幸福生活的。所以,父母最好不要对孩子的追求与理想横加干涉。

综上所述,父母对于孩子的追求和理想,应该给予尊重和理解。并且还要引导与教育孩子,让他要积极地为自己的追求与理想去努力奋斗,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

参考建议

孩子的追求与理想,不应该受到父母的指责与轻视。孩子未来的道路,更不应该是父母遗憾的弥补。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梦,又有谁知道不会美梦成真呢?所以,父母要改变观念与态度,努力做到尊重孩子的追求与理想。

1.不要为孩子设计理想。

就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现在许多孩子已经成为了“父母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不少的父母都热衷于为孩子设计好理想与追求,让孩子沿着设计好的路线前进。殊不知,这对培养孩子的**能力,以及自主选择的能力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因此,父母最好不要为孩子设计理想,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允许孩子向着自己的理想道路发展。当然,父母可以向孩子提出建议和意见,让孩子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作出选择。

2.不要给孩子的理想过多压力。

孩子的理想与追求产生的时候,可能他的年龄还小,父母需要给孩子的是尊重,然后才是鼓励与支持。切记不要在孩子的理想刚有个雏形的时候,

就开始对孩子进行强迫式的教育,或者让孩子为了他的理想不停地努力。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对理想产生厌倦,甚至是恐惧。而且,父母过多的压力和警示,也会打击孩子为理想而奋斗的积极性。一旦孩子放弃理想,则会不利于其未来的成长。

3.让孩子有正确的人生追求。

父母要注意,尊重孩子的追求和理想,其前提是孩子的人生追求与理想必须是合理的,必须是有利于他的成长的,也必须是有利于他人、社会的。

孩子还处于成长时期,他眼中的所有东西都是新奇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刺激的。而具有探索精神的孩子,对一些事情总是会想去尝试。因此,父母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孩子密切关注,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要让孩子以现实的准备为前提,让孩子有一个正确合理的人生追求,让他的理想真正成为他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

4.鼓励孩子为理想而努力。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理想的建立不是说笑话。一旦一个人确立了追求的目标,确立了奋斗的方向,有了远大的理想,那么这个人就一定要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只有经过努力实现了理想,这个人的一生才算活得有意义。否则,只树立理想而不为之奋斗,那就变成了空想,空想家是永远都不可能成功的。

金玉良言

孩子的追求和理想也许幼稚,也许太过遥远。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孩子的一个梦,父母都应该用尊重的态度去看待,并且还要给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只有尊重孩子的追求和理想,父母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为他的追求而努力,更好地为他的理想而奋斗。

§§§17.尊重孩子的**和秘密

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亲情乐园,要从尊重孩子开始,尊重孩子的**开始。

――(中国)卢勤

经典事例

上小学6年级的吴丹最近经常听同学诉苦,她们说妈妈总是偷看她们的日记。吴丹想起了自己的日记,自己的妈妈有没有偷看呢?

这天,吴丹写完了日记,故意放在了书桌上没舀。她躲在书房门背后,想要看看妈妈对她日记的反映。

妈妈从书房门口经过的时候,看了看屋子中没有孩子的身影,于是妈妈只站在书房门口说:“吴丹,你的日记本忘在桌子上了,记得收起来。”说完,妈妈转身又去忙了,并没有进书房关注吴丹的日记。

吃完晚饭,吴丹与妈妈坐在一起看电视,她问妈妈:“妈妈,您真的不看我的日记吗?”

妈妈笑笑:“你都说是日记了,我怎么能看呢?”

“我的同学们都说,她们的妈妈偷看她们的日记的。”

“那是她们的妈妈,你放心,你的妈妈不会偷看的。因为那是你的小秘密,除非你自己想要告诉我。你信任妈妈,妈妈也就信任你,我尊重你的秘密与**。”

智慧点拨

**是每个人藏在心里的,不愿意告诉别人或者不便于告诉别人的事情。孩子的日记与信件,往往都是他的**与秘密的隐藏地。父母要向吴丹的母亲学习,既要与孩子开诚布公,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父母只有与孩子相互信任,孩子才有可能将自己的秘密吐露出来。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的生活领域渐渐拓宽,他所吸纳的知识越来越多,而他的情感也自然丰富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与自尊心也在不断增强,原来毫无顾忌地什么都说的情况会越来越少,他的心门也在慢慢关闭。但很多父母却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成长,他们认为孩子不应该有秘密,必须所有一切都是公开透明的。于是不少父母便随意地闯入孩子的“私密地带”,甚至私拆孩子信件、监听电话、偷看日记,而且这些行为还屡见不鲜。而孩子面对父母的这种做法,反感心理就会骤升。这样一来,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将变得更为困难。

因此,父母应该杜绝这些不尊重孩子**与秘密的行为,还给孩子一个宽松的隐藏秘密的空间。父母要让信任构架通往孩子心灵深处的桥梁。

参考建议

拥有**与秘密,是孩子成长的一大特点。面对孩子关闭的心门,父母不应该有焦虑和愤怒的情绪产生。父母需要放松心态,并且应该对孩子的**与秘密表现出尊重,只有用合理的交流方式,才能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

1.从细节上多观察孩子。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他也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想法,而有自己的秘密更是很自然的事情。尽管孩子有些秘密并不一定对其成长有利,但是这也一样是孩子成长的表现。所以,父母要对孩子的**与秘密,给予充分的尊重。

父母应该多从细节上观察孩子,密切注意孩子诸如态度语言行为上的一些不寻常,及时发现孩子的成长变化。好的变化,父母要给予支持与鼓励;不利于成长的变化,父母不要过多地训斥与责骂,应该用尊重的态度对其因势利导,让孩子能自然接受意见并改正。

2.由对话了解孩子的想法。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的秘密也越来越多。迫切想要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的父母,对于孩子秘密的好奇更是强烈。而这时候,就更要求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秘密与**,不能有偷看、偷听等不光彩的行为。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并且要理解孩子。

父母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宽容的家庭环境,多和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在闲聊中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从而最终达到与孩子情感上的沟通。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想法,父母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帮助。

3.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有**有秘密是必然的,但是孩子还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分辨能力还不完善。孩子的想法有时候过于单纯,因此他还不能很明确地分辨好坏。若是孩子的分辨能力得不到培养,再加上孩子对秘密与**的保护,父母很有可能发现不了孩子的变化,从而为他自身的成长埋下祸根,甚至直接酿成大祸。

因此,父母在尊重孩子秘密与**的前提下,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分辨黑白善恶,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秘密与**是不应该有的,让他将一切歪曲与黑暗挡在成长的门外。

4.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

父母要明白,苛求一个还在成长期甚至有些叛逆的孩子,让他一定要如何一定不要如何是很难的。而有一些隐患,却又是隐藏在孩子的**与秘密里的。因此,这就要求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帮助,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让他自己将一些成长中的绊脚石搬开。父母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实例或者道理,来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识,让孩子自己通过行为与思想的调整,杜绝危险因素。

父母也要注意,让孩子自我教育,并不等于放纵。不是说所有的危险都要孩子自己去认识,自己去改正。父母要密切观察孩子,不要让孩子的**秘密变成他藏匿污点的死角。

金玉良言

孩子的**与秘密不是“苛政”,因此它不会猛于虎。只要父母能以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当孩子真正将父母当成朋友的时候,他自然会将心中藏着的事情说给父母听。这是一个规律,父母越是尊重孩子的秘密与**,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就会越近。

§§§18.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

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利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德国)康德

经典事例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出生在一个民主的家庭中。他的母亲萨拉在他幼年时期,总是非常尊重他的意愿与想法,这不仅促进了富兰克林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富兰克林从小就非常有主见。

幼年的富兰克林有一头漂亮的卷发,看上去十分帅气。因此,母亲经常喜欢用各种服饰来打扮他。但不少时候,富兰克林却并不喜欢母亲为他选的衣服。

有一次,母亲想给他穿带花边的套装,富兰克林大声说出了自己的不满。接着,母亲又想给他换成苏格兰短衫,但富兰克林也拒绝了。后来,母子二人经过商量,一致同意富兰克林穿水手服。

母亲萨拉曾经这样说:“父母们对于衣饰的品味虽然高雅,可是父母们执拗的儿女却并不喜爱……我们从来不曾试图对他施加影响,来反对他的喜好,或者按我们的模式规定他的人生道路。”

智慧点拨

仅仅是一件换衣服的小事,但却反映出来富兰克林的母亲萨拉的明智,反映出她对孩子的想法与意愿的尊重。这位母亲的做法,使得富兰克林从小就有良好的个性发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品格。因此,这种做法十分值得父母学习。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对自身与外界的一些事情产生自己的意愿与想法。而不少时候,孩子的想法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的意愿也并不是完全不能被接受。因此,父母应该以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想法与意愿。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过程中,父母应该少一些类似于“你必须……”、“你不能……”的强制性、命令性的说法,而是要用商量与建议的口吻,尊重孩子的意愿与想法,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因此,父母应该注意到孩子长大的信息,注意到孩子成长的特征。对于孩子说出的“我认为”与“我觉得”,父母要给予重视与尊重,要让孩子的**思考意识与抉择能力得到锻炼与成长。

参考建议

当孩子想要向父母表达他的想法和观点时,父母要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表示尊重,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更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话语。毕竟,做父母的都不想错失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所以,对于孩子的想法与意愿,父母也要给予尊重与理解。

1.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

孩子在对待一些事情上,尤其是关乎于其自身的事情时,经常会有其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不少时候,孩子总是期待事情的发展能如他所愿。但有的父母却会代蘀孩子作出决定,剥夺了孩子表达意愿与想法的权利。

因此,父母在处理孩子的事情的时候,最好多听听孩子的意愿与想法,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毕竟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需要与渴望。如果孩子的意见可行且有利于他的成长,父母要允许孩子自己作决定。而且,就算孩子的意见不完善,父母也只能是提出意见与建议,让孩子自己斟酌后再作选择。

2.理智对待孩子的意愿与想法。

许多父母都会将孩子的一些想法当成是孩子的幼稚话,认为孩子说出来的语句多半没有意义,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对于孩子的意愿与想法,即使他说得不正确,即使听来的确十分幼稚可笑,父母也不应该嘲笑与打击孩子,更不能忽略孩子的想法,要通过讲道理来让孩子学会辨认是非。而对于孩子的想法与意愿,父母也不能采取压制的做法,更不能用权威来强迫孩子顺从,让他丢弃自己的意愿。

3.倾听孩子的完整表述。

有一些父母不理会孩子的想法,不接受孩子的意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并没有将孩子的话听完。孩子的想法刚说了个开头,父母就自认为理解了孩子的真正意图,从而阻止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样的做法,一样是不尊重孩子想法与意愿的表现。

父母应该认真地将孩子的话听完,将孩子的完整想法听进去。只有完整地了解了孩子的意愿,父母才能给孩子提建议或意见,才能让孩子重新思考。

而且,让孩子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愿与想法,也是对孩子思维逻辑能力的一种锻炼,这对其未来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

4.为孩子的错误意愿与想法“拨乱反正”。

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与想法,并不代表对孩子的所有想法都全盘接受。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意愿与想法,父母也要及时地进行“拨乱反正”,要让孩子的思想保持纯净。

对待孩子的错误思想,父母不能如临大敌般地进行严苛批评或惩罚。父母要正确看待这些错误,要知道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成熟,父母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与教育,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并自行进行改正。

金玉良言

孩子也是有思考能力与决断能力的,父母不能将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只有意愿与想法受到尊重的孩子,他的思维意识与表达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而拥有自己的意愿与想法,也是孩子长大的表现,父母应该对其表现出赏识与尊重。

§§§19.尊重孩子的各种权利

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家庭教育才能开始。

――(中国)孙云晓

经典事例

一天,一位母亲发现上5年级的女儿在屋里走来走去,而且不停地叹气。母亲想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要么就是遇到了什么挫折,再不难道是女儿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第二天,等孩子上学走了,万般急切而且好奇的母亲撬开了孩子的抽屉,找到了女儿的日记。当她舀到日记本的时候,发现有一张纸条被夹在了日记中。于是,母亲先抽出了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着:“亲爱的妈妈,我就知道您会看我的日记。您这样做真是太让我失望了!我有什么烦恼是我自己的事情,我相信我自己能解决。”

母亲有些后悔,她不尊重孩子的行为竟然被孩子猜了个正着。晚上。孩子放学回家后,母亲郑重地向女儿道歉,并说:“以后,妈妈会尊重你的权利。”女儿听后,高兴地扑进了妈妈的怀里……

智慧点拨

父母总是牵挂着孩子的,看见孩子有一些不寻常的举动,父母的担忧无可避免。就如故事中的母亲,她的焦虑想必不少父母也感同身受。但是也正如故事中的女儿所说,尽管他会遇到问题,但他也有信心自己解决,父母过多地干涉,不但是对孩子权利的不尊重,同时也会失去孩子的尊重。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到,孩子也同父母一样,是**的个体,也是发展中的人,也一样是具有权利的个体,而且是积极的主动的权利主体,孩子的成长过程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父母影响和教育的过程,同时孩子也应当有主动性,并且还要对这个过程产生有利的影响。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各项权利,不仅是家庭保护的根本,也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因此,父母应该重视起孩子的各项权利,并使他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与维护,让他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建议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附属,所以孩子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所谓的权利。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也拥有同成年人一样的权利。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各项权利。

1.不为孩子包办所有事情。

孩子是父母的宝,大部分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捧着”,一切本应孩子自己动手的事情,都由父母帮忙操持。长此以往,许多孩子都养成了不爱劳动、无法**生活、责任心差的坏习惯。这样的孩子将无法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无法依靠自身能力生存下去。

所以,这种为孩子包办所有事情的做法,不仅是不尊重孩子权利的表现,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成长的条件,培养孩子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充分行使其全部的体能、智能和社会性参与的权利。

2.父母要找对自己的“角色”。

父母通常认为自己是保姆、老师、安全员、提款机、警察、法官的集合体。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又认为自己就是孩子“学习的拐杖”,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无所谓。

这些不能找对自己定位的父母,都忽略了孩子的权利,而且也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父母的首要职责,应该是保障孩子的生存权利,并且抚育孩子健康成长。孩子的学习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并不只是学习的教育,教育是多方面的。

3.不要忽视孩子的需求。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智力发展状况,在做出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决定时告知其本人,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也就是说,父母不应该忽视孩子的需求,不应以自己的判断来为孩子决定或者强迫孩子接受一些事项。

刚进寒假,母亲告诉9岁的女儿:“妈妈已经为你报了书法班、舞蹈班。”女儿不高兴地说:“您跟我商量了吗?放假期间我不想去!”母亲却说:“我这是为你好,还用得着商量?多学点东西对将来有用。”但女儿却十分不领情,脸上写满了对母亲的不满。

父母总是没与孩子进行过商量,就做一些自以为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决定。这反而会招来如故事中的女儿那样的反感。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其参与到一些事情的决策中来,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一定要拒绝家庭暴力。

父母对孩子施以家庭暴力,是最不尊重孩子权利的表现。很多父母面对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言行,总是非打即骂,甚至采取一些其他手段对孩子进行惩罚。尽管从主观上来看,父母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在客观上来说,父母的这些行为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父母应该转变“孩子不打不成才”的旧俗观念,要尊重孩子的各种权利,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纠正成长中的错误。

金玉良言

很多时候,父母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孩子的世界,来观察孩子的言行与举动,甚至评判孩子的好坏与善恶,但这些行为却都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的权利。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各种权利,才能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最新章节 | 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全文阅读 | 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