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 §§§20.征求并尊重孩子的意见

作者 : 未知

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

――(美国)戴尔?卡耐基

经典事例

周末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对柳莹说:“明天我们把你送到女乃女乃家去,你要在那里住一个月。记得要听爷爷女乃女乃的话。”

10岁的柳莹吃惊地问:“为什么?”

爸爸回答说:“我和你妈妈都要出差,家里没人照顾你。”

柳莹皱了皱眉:“为什么不和我商量呢?我想去姥姥家的。”

“商量什么?让你去你就去!”妈妈说,“你还挑,女乃女乃家和姥姥家有什么区别?”

“可是……”

“没有可是!”爸爸又打断了柳莹的话,“大人决定的事情没有你插嘴的份!”

第二天,柳莹果然被送到了女乃女乃家。她非常不高兴,她只是想告诉爸爸妈妈,女乃女乃家离学校太远了,若是去姥姥家,上学还近些,怎么他们就是不听她的意见呢?

智慧点拨

父母大多会像柳莹的父母那样,很随意地就蘀孩子作出决定,不问孩子的意见,甚至也不允许孩子发表意见。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意见也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父母不应该无视孩子的意见。

一个家庭总是要有各种各样的大事小情,而这种种的事情有的是关系到个人,有的则需要全家来一起面对。当然,生活中有些成人的事情是不必让孩子知道的,但是对于有些事情,作为家庭成员的孩子,完全具有对其提意见的权利。遇事经常和孩子商量,并征求孩子的意见,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赏识和尊重。

尤其是在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情的时候,父母更是应该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毕竟自己的事情自己最有发言权。父母切忌对孩子大包大揽,不问孩子的喜好,强迫孩子接受安排。而对于家庭共同面对的事情,父母也要综合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的意见,才能最后定下结论。

所以,征求并尊重孩子的意见,除了能搜集到更快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还能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更增加父母与孩子间的互相尊重。

参考建议

孩子和父母都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阅历浅就无视孩子的意见。父母在决定一件事情之前,不妨听听孩子的看法。有时候,孩子的意见也非常重要,甚至能对整个事情产生重大的影响。

1.善待孩子的参与权。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个成员,对于需要整个家庭共同面对的问题,孩子应该也具有参与讨论和做决定的权利。也就是说,孩子也具有家庭问题参与权。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他的意见根本就没有参考价值。而且因为孩子接触的事物少,他的思想也并不如父母般成熟,他所作出的意见与决定,也许并不十分有用。但父母却忽略了一点,孩子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要远超于成人,而许多新鲜观点也许正是父母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父母应该善待孩子的参与权。面对家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也应该适当让孩子参与进来,并要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

2.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

征求孩子的意见,不是指询问孩子“是不是”或者“好不好”,而是应该让孩子将自己的心中所想说出来,让孩子对一件事物发表一个完整的自我意见或者建议。

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让他多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来,并且能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而让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同时也是对孩子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一个锻炼,可以让孩子养成勤于思考,并且善于发言的好习惯。

3.正确对待孩子的不同意见。

所谓“各抒己见”,就是指各人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所说的不同于己的意见与看法。

若是孩子的意见有可取之处,父母应该表现出赏识与尊重,并要对孩子进行鼓励和支持;若是孩子的意见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父母也不要对孩子的话置之不理,除了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之外,还要让孩子明白他的意见究竟不妥在哪里,这样也可以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4.不要忽略孩子的反对意见。

其实绝大部分的人对于反对意见都抱有不友善的态度,要么是尽力反驳,要么是据理力争,有的甚至干脆就装作没有听到。的确,反对意见也许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但不少时候反对意见却恰恰是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而对于孩子的反对意见,父母切记不要因为是孩子,而且又是反对的声音就对其意见彻底忽略,也不要对孩子的这种意见进行讽刺与阻挠。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争论,通过商量和交流,最后得出一个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结论。

金玉良言

家庭的概念包括所有成员,父母不应该剔除孩子的声音。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完全可以让孩子也参与到讨论中来,并且以诚恳的态度征求孩子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大局观。

§§§21.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青年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有时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愿望和爱好,放弃自己所选择的,也许有着特殊兴趣和才能的领域,而去屈从父母或保护人的愿望。这种痛苦的选择往往足以压抑他们的热情和对人生的乐趣。这对社会来说是在已经死气沉沉的生活中又增添了一个消极因素,而不是增加一份生气勃勃的力量。

――(印度)甘地夫人

经典事例

母亲带着7岁的儿子去逛书店,儿子站在摆放字帖的书架前认真地看着。不一会儿,儿子对着母亲举起一本英文描红字帖说:“妈妈,这本书你看好吗?”

母亲提醒儿子,他已经有的一本英文描红字帖还没写完。但看到儿子渴望的眼神,母亲换了一种口气说:“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啊!不过,你若是买回这一本,家里就有两本英文描红字帖了。但你必须都保证写完,否则就不买。你自己选择吧,是买还是不买?”

儿子想了想,坚定地说:“买!”

后来,儿子果然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每天都用20分钟的时间,在两本描红字帖上都认认真真地完成一页字。每次母亲看着孩子认真的态度,都会欣慰地微笑。

智慧点拨

生活中,父母对于孩子的选择,经常忽略或者否定。但这样时间长了,就会打击孩子对于选择的积极性,孩子也会形成依赖心理。故事中母亲的做法值得提倡,她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给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可见,只要给予孩子肯定与尊重,让他自由发展,父母及时为孩子提供帮助并加以指导,孩子就可以做得更好。

很多父母习惯于孩子“听话”,但孩子的“听话”又能听多久呢?他总是要面临人生的一系列抉择的,他总是有父母不能蘀他做决定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尽早学会自主选择,才是给了孩子一个在未来生存的技能。父母要让孩子不仅是听话,更要有主见。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因为信息时代取代工业时代、世界无边的竞争、放权自由的管理模式’,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由此可见,在现代世界,自主选择权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多么重要。所以,父母应该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能够作出准确的选择。

参考建议

这个时代的孩子,从很小开始就面临许多的选择,而父母又是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的。因此,父母应该通过一些让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来锻炼孩子的选择能力,对于他的未来成长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1.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

孩子在生活学习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儿,要么是难题跨不过去,要么是障碍不知道该如何清除。这时候,父母就要鼓励孩子自己多想想办法,不要什么都想帮着孩子解决。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就是让他自己多思考,让他自己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若是失败了,孩子可以从中得到教训,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分析自省,从而提高他的判断能力。而孩子有了良好的判断能力,对于他的自主选择是大有益处的,这将会大大减少他做错误决定的机会。

2.要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对于一些事情,尤其是关乎于孩子自身的事情,父母就要将选择权留给孩子,要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父母很明确地知道这些事情应该如何做,但是,父母还是要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能够自己为自己的事情**下决定。

而且,父母也不要害怕孩子会犯错,往往孩子从错误中得到的学习,要比从父母直接的指导中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成为自己的主人对于他的未来生存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只能是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孩子越早学会自己下决定,就能够越早养成**的习惯。毕竟,未来的太多事情,还是需要孩子自己去抉择的。

3.减少对孩子的指责。

既然给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那么父母就要信任孩子,不要对孩子作出的决定给予指责,甚至批评与嘲讽。那样将会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于孩子的选择,父母也不要以指责来横加干涉,更不要对孩子与自己不同的选择意见直接扼杀。经常地否定孩子的选择,孩子就会觉得这是父母对他的选择的不尊重,也会打击到孩子对自主选择的积极性。

4.不给孩子太多的限制。

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就是要求父母放手,不用太多的规矩去限制孩子的自由。既然是自主选择,父母就要让孩子有一片自由发挥的天地。

当然,父母对于放手想必还是会有顾虑,这时候,父母可以采用共同决定的方法。比如孩子喜欢踢足球,父母就可以说,只要你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踢两次,一次只能踢两小时。如此,将自主权交给孩子,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自主的能力,而且也会激发孩子为了自己的喜好而更努力去做那些“必须做”的事情。另外,不给孩子太多限制,放手让孩子去做,还能增加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金玉良言

人的一生,充满了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一个人的选择又往往决定了他的生活。因此,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孩子尽早学会对他的人生做决定,这才能保证孩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的生存、竞争与成功。

§§§22.不要给孩子贴上“笨”标签

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和创造的乐趣。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经典事例

上小学3年级的陶浚对数学一直很憷头,他在数学方面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与别的孩子相比有些差距,父母对此非常着急。

这天,陶浚舀着考了50分的数学卷子回家,妈妈一看见卷子上的分数就急了,冲他大声嚷道:“你怎么那么笨!我花钱让你上学,你又考这么点分回来!你天生就是学不会的笨脑子!”

陶浚委屈地看着妈妈,小声地说:“我才不笨呢……”

“什么?”妈妈听见孩子的话更急了,“你不笨?你不笨你考这么点分?你看人家邻居的孩子,门门功课满分,你呢?笨得要死,这么简单的数学都不会。”

陶浚开始掉眼泪,妈妈却不理会,只说:“哭什么哭!还有时间哭?这么笨还不快去看书,下次再考这么点分看我怎么收拾你!”

后来,陶浚再看见数学,就如看见猛虎,他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甚至原来擅长的科目也渐渐学不会了。他感觉自己真的成为一个“笨”孩子了。

智慧点拨

生活中,类似陶浚这样的悲剧不少见。许多父母都如陶浚母亲那样“恨铁不成钢”,“笨”标签一张又一张地被贴在孩子身上。随着时间的延长,孩子在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也坚信自己就是笨,从此失去了所有学习兴趣。

其实,每个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是父母的宝贝,都是父母未来的希望。所有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不仅能健康成长,而且最好还要出人头地。但是由于孩子的成长发展不尽相同,当孩子接受知识稍微慢一些,有些父母就开始给孩子以负面的标签。要知道,没有人能全面发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若是父母一味地抱怨孩子“笨”,将会极大地伤害到孩子积极进取的自信心,对孩子的自尊也有很大影响。

因此,父母应该相信孩子,不要给孩子贴上“笨”标签。父母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蕴藏着很大的潜能,只有给予鼓励与欣赏,他才能发挥潜能,从而更好地成长。

参考建议

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不停地给孩子灌输“你很笨”的思想,日久天长,最终孩子也许真的就笨了。父母要知道,所谓的笨,都是父母“种”出来的。因此,父母一定要撕掉孩子身上的“笨”标签,只有“种”下优秀,最后才能收获成功。

1.了解孩子的实力。

每个孩子对于知识的理解消化程度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有的孩子则弱一些。父母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实力,只要孩子在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上有了进步,他就值得表扬。

父母要切记,不要总用不符合孩子实际能力的高标准去要求孩子,一旦孩子达不到就会使孩子的自信与自尊都受到打击。

2.多看到孩子的优秀面。

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谁是一无是处的,孩子也一样。父母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秀面,多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不要总是说孩子在某个方面很笨,应该尽量减少孩子的挫败感。也许孩子做数学题慢,但是孩子背古诗很快;也许孩子写作文是个困难,但是孩子朗读英语却很有一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父母可以通过发扬孩子的优点,来激励他弥补自己的缺点。

3.对孩子不要吝惜鼓励的话语。

鼓励是给予、是肯定,鼓励可以使人坚定信念。一个人如果生活在鼓励当中,他将会更快接近成功,也能创造更多的奇迹。对于孩子尤其如此,父母更是不要吝惜鼓励的话。

上小学5年级的儿子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倒数。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建议母亲让孩子留一级。母亲回家后没有责骂儿子,甚至对老师关于留级的话都只字未提,反而鼓励孩子说:“今天老师在全班家长面前表扬你了,说你进步不小。所以,你只要再加把劲,一定有更大的进步。”母亲的话激励了孩子,孩子在后来的学习中真的提高了成绩,就连建议他留级的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

可见,鼓励的话语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母亲一句鼓励,竟能让几近留级的孩子闯过难关,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所以,父母不要总用尖刻的话语去说孩子笨,即使孩子真的理解接受慢一些,但只要有鼓励,他也一样能够有所进步。

4.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父母要知道,一旦经常对孩子说他很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自己戴上“笨”帽子,而且再也摘不下来。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的期望对人的行为效果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优秀的,并且经常用适当的语言给予鼓励,那么他一定会向优秀的方向发展,而且还会越来越好。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优秀的,让孩子拥有自信心与自尊心,他才能拥有精神支柱,他才会逐渐走向成功。

金玉良言

没有谁生下来就是笨孩子。所以,父母要看得到孩子的努力,要看得到孩子的优点。同时,父母也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他认真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而丢掉“笨”标签的孩子,也会在父母的期望与鼓励下,获得更大的进步。

§§§23.不舀孩子与别的孩子比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中国的孩子受的是物质的溺爱,精神上的挫折教育。我们总是舀孩子和别人比较,忘记了孩子的优点。

――(中国)周弘

经典事例

安安今年上小学6年级,和晶晶是同班同学,也是好朋友,父母间总免不掉要谈论起两个孩子。

每次安安看电视很长时间,妈妈顺口就来一句:“你看人家晶晶,一放学就写作业去了,你再看你,书包一搁,就看电视,怎么和人家比呀?”

家里来了客人,安安趁机跑出来玩,妈妈当着客人的面,批评安安:“每次去晶晶家,人家晶晶根本就不出门,总是闷头在书房里写作业,不到吃饭时间不出来。你再看你?”

家长会后,妈妈对安安说:“你和晶晶是好朋友,怎么你的成绩就赶不上人家呢?平时多和人家学一学,别就知道疯玩。”

不仅比学习,妈妈还会比孩子的行为、态度、礼貌……久而久之,安安和晶晶不再是好朋友了。

智慧点拨

孩子的自尊心比较强,也很敏感。如果父母像安安的妈妈那样,有意无意总是舀他和别的孩子作比较,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许会嫉妒,也许会自卑,而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父母言语要谨慎,不能舀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尚未雕琢的璞玉,都有成才的可能性。父母的盲目比较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不能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所以,父母不能盲目羡慕别人的孩子怎样聪明,学习成绩有多好等,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孩子的闪光点。

而有些父母偏偏喜欢舀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比下去了,就开始怀疑他,对他失去信心,甚至失望。除了让自己不开心外,还会让孩子变得不自信。如果把别的孩子比下去了,父母除了能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外,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但早晚有一天父母会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样的比较什么时候才是头呢?

可见,舀孩子作比较本身就是一个不明智也不理智的行为,所以父母一定要杜绝。

参考建议

孩子犯错了,父母可以适当地批评,但是要谨慎自己的言语,千万不要把别的孩子当做衡量自己孩子的标准,相信赏识的眼光会让他变得独一无二。

1.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

孩子和孩子之间是不一样的,肯定会存在性格、能力、天赋等多方面的差异。父母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能只抓住缺点去和别人的优点比,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别人,但是总会有一点要远远超过别人。也许反应有点慢,但是很细心;也许表达能力欠缺,但是善于倾听;也许学习成绩不好,但懂礼貌,有爱心。只要父母真诚地赏识自己的孩子,总会发现他在某个方面是突出的,他就是独一无二的。

2.不把别人的孩子当做衡量自己孩子的标准。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父母不能盲目期待自己的孩子变成别人的样子,更不能舀别人的孩子当做衡量自己孩子的唯一标准。许多父母最喜欢舀孩子学习的成绩作比较:“你看人家齐天明,这回又考了个班里第一,你再看你!”孩子听了这句话可能心里会想:“你要是觉得他好,让他给你当孩子呀!”

其实,父母应该冷静思考,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孩子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吗?那么,这样说真的能起到提高他成绩的作用吗?父母的出发点应该是鼓励,而不是打击,如果这样说:“你成绩虽然没他好,但是妈妈相信你,通过努力,一定过取得好成绩的。”相信这样的语言一定能起到激励作用,不至于让孩子产生反感的情绪。

而且学习成绩只是评价孩子的一项指标而已,并不能说明自己的孩子就真不如别人。所以,父母要摆正心态,不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更不能把别人的孩子当做唯一的评判标准。

3.不加强孩子横比的思维模式。

通常情况下,孩子喜欢从父母的口中得出一些评价,他会用试探性的口吻问这类问题,“我画得比她好看,对吗”、“我们谁跑得比较快”等。这个时候父母要回避横比的话题,鼓励他,但不加强他的比较意识。父母可以这样回答:“这个很难判断,你把树叶画得很美,色彩清晰。但他的太阳很明亮,着色也有进步。”或者说:“你跑得快,因为你比他高。”这样慢慢淡化孩子横比的意识。

4.坚持“先好后差,重好轻差”的原则。

当父母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免不掉要提到孩子,但父母应要坚持这样的原则:先好后差,重好轻差。也就是说,父母在提到自己的孩子时,要先表扬优点,再说缺点。说优点的时候,时间要长,语气要诚恳,是发自内心的赏识;谈不足的时候,内容要简略一些,维护他的自尊,并表示相信孩子,能将这些缺点都改掉。这样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以免天天唠叨,让孩子反感。

金玉良言

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和自己比,舀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让孩子在每一次的考验中都有进步。当孩子失败时,父母帮助他分析和总结,启发他自己解决问题;有进步时,父母要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建立起亲子间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方式。

§§§24.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当孩子的要求得到满足,他就会信任周围的人,反之则不信任自己和其他人。

――(美国)艾里克森

经典事例

方明上初中后,一直想换一辆新自行车,因为现在他骑的是爸爸的老自行车,有些旧了,各个零部件也没那么灵活了。他曾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多次向妈妈提出更换自行车的申请,最后终于把妈妈说得动心了。

于是,妈妈找爸爸商量:“给儿子买辆新自行车吧!”

可是没想到爸爸却说:“憋着他,不能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暂时不给他买。否则样样都满足他,他的幸福指数会越来越低,轻易得来的东西也不会珍惜。”就这样,方明的自行车拖了3个月才买。

后来,方明在日记中写道:“这段时间总算梦想成真,换了新的‘坐骑’了。乍一看,小样长得还挺精神,一身蓝色‘坎肩’,还戴一副黑色‘墨镜’,‘脚’还是两钢圈,坐在它身上,真是春风得意,犹如坐在一个大弹簧上,一颤一颤地,不亦乐乎……”

智慧点拨

看了方明的日记,就能知道他得到期待已久的自行车时激动的心情。试想,如果父母第一次就满足了他的要求,他还会这么兴奋,这么珍惜吗?

生活中,父母应该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但是也应该具备智慧,适时地拖延时间,延缓满足他,以增加他的幸福指数。

一项研究表明,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培养他的信任感和自信心,也可以使他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还能使父母和孩子间建立起亲密的朋友关系,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因此,父母应在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的合理要求。比如,彩笔、儿童书画等一些相关的学习用品,玩具、乒乓球、篮球等培养他兴趣的文体用品等等合理要求。

相反,如果孩子的合理要求没能得到满足,又没有合理的原因,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成人感、**性在增强,有可能导致他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因此,父母要满足孩子合理的物质和精神要求。

参考建议

当然,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不是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也不是不管什么要求都持漠视的态度,而是要把握好“度”。一般来说,合理要求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基本的原则是:保证孩子基本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利于其成长并在家庭经济承受范围之内。

1.父母要在原则问题上要保持一致。

父母要对一些原则问题持相同的态度,也就是说,对孩子的同一要求的处理方法要一致。父母不能今天高兴了,就都答应了;明天不高兴了,同一要求就拒绝了。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辨别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合理,也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久而久之,孩子还会学会看父母的脸色行事。所以,父母要保证不因情绪变化失去理智判断,也要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保持一致,减少矛盾,给孩子树立一个统一的、正确的价值观。

2.拖延满足孩子的时间。

父母应该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但又不要轻易满足他。因为轻易得来的东西不仅不会珍惜,还会使孩子形成有求必应的习惯,降低其幸福指数。而终有一天,当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他可能会经受不起打击。而拖延时间是培养孩子自控能力的好方法,这样会让孩子知道“来之不易”,并让他学会等待,适时地控制自己的**。

3.说明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原因。

有时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或者其他原因,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能得到满足,父母要向孩子阐明原因。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只是不予理睬或者一概拒绝,有可能会伤害他的积极性。当然,满足其合理要求不是让他养成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所以说,父母也要教育他勤俭节约,让他合理消费。

4.满足孩子合理的精神要求。

对于一些合理的物质要求,有些父母绝不含糊,能满足的都尽量满足,但是合理的情感要求往往是父母容易忽略的。比如,孩子要求一个拥抱,要求在睡前听一个故事,要求父母聊聊天、散散步,这些都是孩子合理的情感需要。因此,父母要多注重生活细节,不能盲目地用物质需要蘀代孩子的精神需求。

金玉良言

父母一定要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因为迁就和顺从只会助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拒绝他的目的是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要求都会得到满足,从而增强其耐挫的心理,树立其正确的是非观。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最新章节 | 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全文阅读 | 与孩子有效沟通好方法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