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六月,立秋。
袁绍得到了三个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来自青州。长子袁谭终于在早些时候攻克了剧县,将孔融的势力灭了,占有了青州几乎全部的重要据点。孔融抛弃家小,随着几个亲卫逃到了曹操处。在袁绍的眼里,孔融只是一个书呆子,他逃跑了就逃跑了吧,以后再也不可能翻起浪来,对于这样的一个名士,就留他一命好了。而对于袁谭,袁绍立刻任命他为青州刺史,让他统领青州军政,但同时又命令他立刻派遣军队主力带着粮草回防冀州,以准备对付北边的刘和。
第二个好消息来自并州。一直威胁着邺城的黑山贼全都撤走,投奔去了幽州。虽然黑山贼投奔幽州,增强了刘和的实力,但事实上他们早已和刘和同流合污了,他们主动离开,总比继续留在黑山对自己虎视眈眈要好。现在,并州空虚,几乎成了没人管的地带,对于袁绍来说,这非常好,他立刻封次子袁熙为并州刺史,负责并州的军政事务,如此兵不血刃的夺得了并州之地。
第三个好消息来自自己控制的冀州。按照先前逢纪的建议,前些日子在所辖郡县的募兵购粮行动进行得非常顺利,现在兵粮都已不缺,冀州的人心已经安稳了下来。虽然已命蒋义渠撤军回防到了信都,按照郭图的说法,以空间换时间,但刘和并没有在这段日子趁自己兵少粮缺的时候出兵南下,侵掠防务空虚的中山国和河间国,如此看来,刘和也并非是个枭雄,或许他和公孙瓒一样,想要在易京避世吧。不过,袁绍不准备给刘和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他任命自己最喜爱的三子袁尚为冀州刺史,着手冀州政务,而自己则开始计划如何集结兵力,一举消灭易京的刘和。
刘和没有趁机举兵南下是有着他自己的考虑。现在刚刚建府,领地内百废待兴,各曹之间还需要更多的沟通与磨合,与其现在吃了袁绍几个郡县,但无力管理,消化不良,倒不如趁着袁绍无力北顾的这个机会,先把自己后方的基础打扎实了。让黑山众全部撤出黑山地区也是基于这个考虑,只要自己兵强马壮,粮饷无忧,能再次打败袁绍的主力,那么夺取袁绍的地盘也就轻而易举,没必要现在与袁绍去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刘和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手下众人后,手下都觉得理应如此。
南面的消息传来,天子已经进了洛阳。听到这个消息后,一些人认为朝廷的秩序将因此逐渐恢复,天下将能逐渐趋于太平,但刘和却心知,新的风暴即将到来,为此,自己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花了十几天的时间,把易京的事务都安排好后,刘和决定去拜访一下一直躲在徐无山里的田畴了,对刘和来说,这个人是个谜。
从易京去徐无山有两条路,一条是走南路取道雍奴,另一条是走北路取道蓟城。刘和决定先去涿县和蓟城看看,安抚一下当地遭受兵灾的百姓,然后绕道渔阳,看一看自己的经济命脉,等从徐无山回来的时候,再走雍奴这条路。趁拜访田畴的这个机会,在领地内绕上一圈,实地了解一下将成为自己依靠的这方山水,是非常有必要的。
决定好路线后的第二天一早,刘和便带着甄宓、范福、温恢、赵勇和手下的一百亲卫离开了易京,向涿县走去。
在快到达督亢亭的时候,刘和远远地看到马台领着一群人在道路两侧迎接自己,不禁皱了皱眉头。
“这是怎么回事?”刘和没好气地问道。
看到刘和生气的样子,马台当场就傻在了那里。主公去涿县,路经此处的消息,他是通过新设立的驿站得到的。得到消息后,本来也没多想什么,可当地的亭父却建议,可以组织乡民夹道欢迎,这样便能显示出主公受百姓爱戴,可以被传为佳话,也能让主公开心,对于以后的升迁会有好处。马台对于自己的升迁没有任何想法,但却真心希望刘和能开心,因为他的好友孙礼告诉过他,主公是位有大智慧的人,是位心挂百姓的人,是一位能平定天下大乱的人。对于孙礼的话,马台从来就是深信不疑的,而且,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马台也亲身感受到了主公刘和的善待百姓,至少,在他自己粮食最为紧缺的时候,他也能考虑到为难民们留下一份口粮。
马台想要让刘和开心,于是立刻组织乡民夹道欢迎即将到来的主公。这些乡民原本都是些难民,是随着马台一起来到督亢亭的,一听说主公将到来,他们立刻情绪高涨,纷涌而来,以感谢主公给了他们一个安身之所。
不过,刘和并不喜欢马台的这个安排。将前来欢迎的民众都好言劝散后,刘和把马台单独留了下来,警告他,以后如果没有命令,绝不可私自这么安排。警告了之后,刘和又安抚道:“不过,这事也不能怪你,是我之前没有对你们说清楚。这一次就算了,下不为例。如果你真的感激我,就把这督亢亭给我管理好,让百姓们能够多出产粮食,那样的话,我才真的开心?p>!甭硖?靼琢肆鹾偷囊馑迹?熳帕炒鹩σ欢ㄅ?Α?p>
刘和还不放心,派人立刻通过驿站向治下所有的郡、县、乡、亭发出通知,沿途决不可再发生类似之事,违者地方长官杖五十,并将此决定向长史赵该和督曹从事尾敦报备。
温恢原本以为刘和只是做做样子,但看到主公为此发了命令,动了真格,非常不解,于是等马台退出去后,问道:“主公,百姓夹道欢迎你,是因为他们爱戴你,可你为何不让百姓这么做?”
刘和回答道:“老子说: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应该是悠闲的。
“百姓们在此处安居乐业,原本不会有什么多想,但因为知道我来了,在欢迎我的同时,或许就会有想法,希望我能给他们更多一点,比如赏赐些什么,或者减少些税赋。如果我不能满足他们,他们就会心存怨念。与其这样,倒不如不让他们知道我经过此处,免得打扰他们的正常生活。
“而另一方面,我难得在乡间走动,希望能看到听到一些真正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逸事和人们对当地官僚,对我,对这个天下的看法。这些刻意的欢迎有碍我的耳目。
“再说,如果我今天接受了这样的礼节,那么在接下去的路上,各地官员一定会有样学样,而以后我派出的巡查各地的官员,也免不了会蘀我接受这样的礼节,久而久之,会使这样的礼节成为一种常态,劳民伤财!这不是一件好事情。”
“可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现在天下大乱,如果将百姓夹道欢迎主公,主公受百姓爱戴这事传出去,必定对主公的大业有所帮助啊!”温恢争辩道。
“大业?我能有什么大业?再大的大业能大过天子去?”刘和白了一眼温恢,却让温恢打了个寒颤,他知道自己刚才说错了话,吓得一身冷汗。
看到温恢已经明白了,刘和便笑着说:“他们只要知道他们的生活要比在别处更安定,而这个安定的生活是我给他们的就足够了。我不需要他们的刻意称赞和亲近,更不需要他们的畏惧。”
“公子是想摒弃儒学,恢复黄老吗?”甄宓在一旁突然插嘴问道。
“黄老有黄老的长处,孔孟有孔孟的道理,诸子百家各有神通,治天下怎么可以只用一种学术?”刘和答道。
“那么公子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天下呢?”甄宓瞪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地问道。
“这个啊……”刘和停顿了一下,他本想对这个难以回答的大问题敷衍几句蒙混过去,但突然发现,不仅仅是甄宓,温恢和范福,甚至是自己的侍卫长赵勇都正瞪大眼睛看着自己,不禁内心叫苦,不得不仔细考虑了一下,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但严刑峻法不可少,仁义礼乐不可缺,兼爱尚贤更是一个社会得以良好运转的活力。以墨家理琐事,以儒家训德行,以法家制规矩,以道家定大略,农家、名家、杂家、兵家、医家、史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方技家等诸子百家各司其善,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治国之略。”
听了刘和的话,在场的几人都忍不住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看着这些人似懂非懂的样子,刘和内心笑道,其实你们什么都不懂,如果我把1800年后的普世价值告诉你们,还不把你们都吓死?
刘和在督亢亭住了一个晚上,也算是给了马台一点面子。第二天一早,他便辞别了马台,带着人马继续向涿县进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