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前世今生
人类发展到今天,科学似乎被抬上“老大”的地位.其实科学与宇宙相比,前者是后者的“末代悔生子”.宇宙早于科学不知道多少亿年已经存在,西方现代的实证科学充其量才四百年历史,其鼻祖是意大利人伽利略和波兰人哥白尼等,作为天文学家,他们发现了与教皇宣称的不同的世界.地球非世界的中心,地球环绕太阳转.现代科学讲实证,可重复.现代科学实际是人类“复印”的部份宇宙.
为什么人类能以一叶障目部分窥探到宇宙之真面目?因为人类是宇宙之子且是与世间万物有所不同的“末代悔生子”.人类之心与宇宙相通,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人类的心比海洋,星空还要博大,还是回到中央王国的一句老话:天人合一.几千年前,道家的先哲说过人体像一个“小宇宙”,还将人体的五脏比作太阳系的金木水火土诸星,并以它们的属性来看病,这就是中医.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可以观察到成百上千光年之远的星体,但现代科学仪器观察不到人体的经络,经络又确实存在,能治未病.
佛家有一说法,万物有灵.搞科学的人似乎不太相信,也不喜欢这个词.但是照样流传至今,不依现代科学为依归.可见语言是有能量的.
灵是什么?灵就是意识,通俗说就是灵魂,就是万物在自然中的地位,依据.森林的定位是植物,木头的定位是材料,依次类推,各得其所.万物结在一起是缘分,形成物质世界,也是精神世界,其业子是人类.由此层层剥葱式的推导,令科学抓耳挠腮的宇宙之神秘终于昭然若揭.
据科学家观测,无边无际的宇宙还在向四周护张,大饼越摊越大,就人类目前所知的银河系,其边界还不知道在几百上千光年的距离之外的什么地方.
bigbung(大爆炸,打个比方如人的十月怀胎)后出现了星系,如银河系,小的有太阳系.天上发光的是恒星,恒星并非恒如泰山,巍然不动.作为恒星的太阳及整个太阳系以每秒220千米的速度绕着银河系运转.恒星是生命之源,提供取之不尽的能量,能量以光的形式传到地球,演化成万物.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无中生有.
恒星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它们经历着出生,生长,衰老,死亡.太阳是恒星的“壮汉”时期,其生命力最为旺盛,大约可持续100亿年,直至氢核燃料耗尽.这个阶段非常漫长,以百亿年计.与人的生命周期相比,人的百年光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整个人类生命周期中,不会遇上太阳熄灭这档子事,这抑或就是宇宙大帝设计的一个高招吧.
恒星与行星,这是宇宙创世之初下好的一盘棋,用现代科学语言说,在宇宙bigbun(大爆炸)前,“十月怀胎的恒星出世的模式已经坐定,必定是“多子多孙”.这意味着宇宙的生命多样性模式.
人的出现对宇宙是偶然也是必然,就是说,人类必然会现世,但有许多条件.现世的一切都是为人类面世做铺垫,但人类也是宿命的.比如随着人类科技的长足前进,埋藏在人类深处的野心也日益显露,人与宇宙的关系令宇宙大帝和人类自身处于一种深深的忧虑之中.比如美国人吧,为什么如此迷恋太空?诚然,这与他们的信仰的基督教文化有关.普通美国人相信人是上帝之逆子,有朝一日会走上自我毁灭的不归路.因此他们耗费巨资研究“太空诺亚方舟”,准备有朝一日地球毁灭时,他们凭借强劲的科技实力,乘太空诺亚方舟逃离地球.他们自认为是地球人类中的精英,有理由有能力得人类之先,在别的星球重操旧业.因此,预言人与宇宙的危机,如:地球被掏空了,人类往哪里去?人类对物质的**如不自我控制或受到外界制约,将与宇宙的“大秩序”构成矛盾,何去何从?这已不是空穴来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孔子在“尚书”的话.人心指私念,道心指公德.人的私念重,社会公德式微,是件很危险的事.私心与公心这两样东西不能偏颇,要保持不偏不倚的状态,社会才能平稳前行.
此也可引申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精神与物质不能偏颇,过份强调精神和过份强调物质都不可取.这类教育失策的例子不胜枚举.应当保持“执乎其中”的态度,这样才能谈得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否则,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大而言之人类社会,都会因“身心”失调,而陷入无穷尽的纷乱中,自食其果.
一个生命死亡,意味着一个新生命诞生,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由此演绎出一部部回肠荡气的历史画卷。
英子,一位太空“城管”,宇宙的“黑猫警长”,用现在的话:一位美眉,怎么与中央之国铆牢了?此事说来话长.
21世纪中叶,地球人类进入登月时期,英子使了个分身术,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用身上的一根豪毛“变”了许多小悟空那样,她潇洒地来到人间走一回.
此行意欲何为?原来太空人也有自已的**.每次在执行太空巡航任务时,她总有与那蔚蓝色星球割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在作祟.在她潜意识中,似乎有一个影子一直挥之不去,有个如影随形的孤男跟着她穿越历史的长河,欲罢不能.可以说是从公元前的诸子百家时期,一直追随至今,阴魂不散.
再往前说,就是英子与这个中央之国的缘份了.
大约四五千年前吧,在这个所谓的中央王国渐成气候的时刻,不知是宇宙大帝安排的一局棋呢,还是历史的偶然性,此时一气出了几位最伟大的政治家,如:尧,舜,愚,及之后的周文王,周武王.自那以后的二三千年中,中央之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他们那样空前绝后的政治伟人,所以称他们为圣人也不为过.
尧,舜,愚,及之后的周文王,周武王们最主要的功绩就是仁政.如古时周朝创始者公刘,据说也很喜欢钱财,但没有钻在铜钱眼里翻跟斗翻不出来的熊样,据诗经记载他日:“乃积乃仓,乃裹候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意思是将收来的粮食装进内外谷仓,做成面饼当干粮,放进小袋和大囊,民众心里有安康.至于尧,舜,愚的故事在民间已广为流传.说到底,身为一个国君,对人民要有担当,否则要国君何用?
何谓仁政?仁字拆解就是二个人字.由于是二人,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政在古代就是正,正经事.仁政就是*人民的正经事.不像现在正经事没人管,却在做泡女人,打耳光这类不上台面的事.尧,舜,愚,及之后的周文王,周武王们之所以成为中央王国的人文始祖,现在看来像是宇宙大帝下的一步大棋,意义深远.宇宙大帝想让人民知道,已成雏型的中央王国的政治模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尧,舜,愚,及之后的周文王,周武王们伟大的政治道德和人格魅力要比历史为他们着墨的伟大得多,人民蒙受其恩,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他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君臣父子友”的人伦网络构架和以“仁义礼耻”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光是周朝立国就有四五百年之久,所以称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有千秋功业并不为过.从此中国走上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文明共存共荣,“和而不同”的特色之路.
但是宇宙大帝派到人间来的“示范大臣”的丰功伟绩也仅此而已,随着这批圣人退出历史,他们所起的阶段性作用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春秋战国上演了一幕幕儿轼父,父杀子,臣篡权,君杀臣的夺权大战,这就是人性之复杂的证明.所以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最要紧的不是沾沾自喜科技的骄人业绩,或拥有多少人文经典和卷藏,最重要的是要将权力关进笼子里去,不让权力去危害人民.
这是中央王国的危机,也是全体人类的危机.
英子,此刻走进来趟这起混水,当然是有使命的,不过没有像前面提到那几位“大牌”震耳发馈.
命运安排她当了一名小国的王后,取名英后,她的郎君是一个小诸候国的皇帝,人称吴帝.英后吴帝下凡以身相挺的是什么?他们带来宇宙大帝的何样密旨?
各位看官,下面再细细道来.
一天,风和日丽.朝事理毕,英后与吴帝在皇家后花园散步,但见园内各种花草争芳斗艳,生机盎然.他们信步来到一湖边,但见湖上大片水域由荷花覆盖,一朵朵荷花出落得像出水芙蓉;有的一袭白衣,亭亭玉立,俨然像一个妖滴滴的美女;有的荷叶饱满地伸展开来,似乎在展示她的丰乳肥臀.英后吴帝又来到一处草地,只见地面芳草齐齐,小飞虫在花草丛中穿梭,草地上一群孩子在玩耍,有的孩子在追逐空中的蝴蝶,一付天真可爱的样子.
“宫里哪里有那么多的孩子呀!”皇上不解地问夫人.“唷,皇上日理万机,忘记性大也,那些都是平民百姓的孩子到皇上的花园来玩啦!”
“原来如此.”吴帝听了龙颜大悦,道,“这使朕想起了周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还嫌小的故事”.皇上今日兴致勃勃,一扫平日忧心仲仲的样子,他居然还还想起了历史故事,他一边走一边对英后吟诗指点.
英后扶皇帝过了一条小石桥,来到一条曲径通幽的长廊,长廊尽头有一亭台楼阁,英后扶着吴帝沿着亭子的楼梯拾级而上,登上了亭子的二层.
他们在亭子里的腰鼓形木凳坐定,抬头望亭子外面的天空,晴空如洗,一望无际;蓝天下苍松翠柏一片葱绿.不时,燕子从天空中掠过,排成好看的人字形:地面上游人如织,老妪和老叟颤巍巍地结伴而行,享受生命的乐趣和尊严.吴帝看到此情此景一片太平盛世,心里不由想道:与民同乐,不是天堂,胜似天堂噢,呵呵.吴帝兴致极好,一扫平日上朝时愁眉不展的样子,开始与爱妻唠唠历史上周文王的爱民故事.吴帝对英后说:
齐宣王问孟子:周文王的花园有七十里地那么大?孟子答:史书上这样记载.
齐宣王又问:当正如此?孟子答:老百姓还嫌皇上的花园小了呢?
齐宣王抓耳挠腮,又问孟子:什么意思?是老百姓在拍皇上的马屁?天高皇帝远.除了皇亲国戚,平头百姓能指望我什么呢,犯不着么.老百姓种田照章纳税,这是桥归桥,路归路的事,就是我想减税还有大臣们不同意呢.说我不如周文王,朕的花园才四十里地,与周文王比还差一大截,百姓和大臣们已议论纷纷,本王还不绕这一壶呐!
孟子答:大王此话差也.齐王说:差在何处?请先生指点.
孟子说:周文王的花园是人民公园,不是私家园林.山民,过客,佃农,商贩,以至绅士淑女,老人小孩都可在公园捕鱼捉鸟,狩腊,割草打柴,尽享自然地利山河之便.文王及皇室人员与老百姓同享湖光水色自然之美,是他的最大心愿.
“原来周文王用这一手来笼络人心,高,实在高,呵呵……”齐宣王若有所思.孟子见齐宣王心里固有的城堡有所松动,但对天赋皇权仍有迷信思想,接着用自已的例子来开导眼前的这位真龙天主,他说:
我是一名学人,四处游学,所言所行以先哲的人生为范本,践行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有余力就去做官,做官不成就去游学.做官是为了实现知识分子报国理想,不是为了鱼肉人民.初到齐国时我打听这里有什么禁区,以便入乡随俗,不要做出有辱读书人颜面的蠢事.有人告知在贵国的边境处有一方圆四十里的园林,里面有珍禽异兽,参天古木.要是有人一不小心进入园林或浏览景色,或打腊自娱,这下麻烦可大了,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噢.
齐宣王听到此脸上多云转阴,不太自在地扭动了一下,这是表示抵触情绪的一种肢体语言.从心理学说,是人在不高兴时的一种条件反射.孟子并不因为齐宣王的情绪不佳而放弃说客的职责,去拍马屁,说那些假大空的话.
“道不同,不相为谋”,最不好的结局无非是抬腿走路,但决不放弃以天下为已任的信仰.孟子说:你在自已的国家设下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井,老百姓怎么不认为您皇上私家园林太大了呢?
吴帝说得津津有味,仿佛自已是当时的孟夫子,而把坐在对面的夫人英后当作齐宣王.他擦了下汗津津的鼻子还想往下说,此刻内侍大臣屁颠颠地找到了皇上两口子.“报,启禀皇上”
“何事惊慌?”皇上摔了下水袖回过身来找哪个倒霉蛋坏了我的雅兴,看是内侍大臣正拾级而上,就转回身去,对英后说,“今天中华先祖的爱民故事暂告一段落,欲知更多内容,请听下回分解.”英后对皇上的幽默感报以娇嗔一笑,道:“皇上正事要紧,还是先处置您的公事吧.”
内侍大臣相当于现在领导的机要秘书,皇上的机要秘书具备与皇上热线联系的资格,有必要的话还能随时晋见皇上.正当内侍大臣满世界找皇上的时候,有人告诉他皇上去了后花园.他拿着邻国赵国国王派专史送来的急件,心想要尽快见到“老佛爷”,把这档子事当面呈上了结,免得将来被朝中多舌之人以贻误军机之名在背后说三道四.
“我是内侍我怕谁?”内侍在园内曲径通幽,假山奇石,湖光山水,林中小径到处找皇上,遇上游园人就上去询问:“有没有见到当今皇上和皇后?”.内侍正张口结舌之际,突然间又将舌头缩了回去,职业的第六感告诉他此问不妥,有碍皇上和皇后的安全.于是他干脆放弃了包打听的做法,尽可能地多走些地方,即使是冤枉路也在所不惜.谁叫俺投奔一个爱民如子的皇帝呢?俺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是凭本事海选上来的.俺皇上上朝时经常对众大臣说:“孟子日,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于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意思是说,孟夫子讲过,国家君主选拔贤能的人,如果不得已将使地位卑下的人超过尊贵的人,关系疏远的人超过亲近的人,这种事是好事,但要慎重.你身旁的人都说此人贤德,还不能肯定,要全国人民认可才算数.
“俺跟了这样的君主,值.”内侍一路小跑终于来到亭台楼阁,发现目标.
“启禀皇上,赵国皇帝有急书一封,特命信使送达.”内侍将文件递上.
“朕已了然于胸,内侍你退下吧,朕阅后会上朝与众大臣议事.”吴帝早知道邻国赵国皇帝会来这一手鸿门宴.
原来邻国赵国自视强大,国土方圆千里,骑乘万余,一心想当中原帝国的第一皇帝,将周围的弱国,小国,穷国统统归并到他的麾下,实现他大一统的中央王国之梦.但是他实现王者之梦靠的不是中华始祖尧,舜,愚,及之后的周文王,周武王们的王道:天下仁政,普世同乐.如是,天下和民众怎么不会跟着他们走呢?所以史上称他们几位是“中华先圣”,就是这个道理.这个称号不是领导人就能得的.因为一般凡人做不到,所以才会有授命于天的猜测,他们在中央王国形成之初,宇宙大帝就派他们下凡了,给人间未来的皇帝们做个规矩.荒谬吗?从某种意义上还是靠谱的,天人合一么.
圣人们离开人世,凡人真相毕露.战国时代大打出手,搞“抢杆子里出政权”.抢杆里出政权这一命题本身并无大碍,问题是取得政权后如何保持政权的合法性,即保持行政作为的人民性,得到全体人民的真心拥护爱戴,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回过头来说吴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吴帝遇上这样一个膀大腰园,野心勃勃的邻国这就是他一直愁眉不展的原因,他的心病原于此矣.
吴帝回宫后稍事休息就与皇后商谈此事.他如此这般地与皇后说了有这么回事,皇后道:
“陛下,虽是小国之君,但爱民之心与苍天一样辽阔,容得下天地万物和人民,此乃奴家最为放心也是最爱陛下的品质.”接着皇后道出了令吴帝最为担忧的事,“奴家虽为当今赵王之妹,同胞至亲,但既已嫁到吴国,成为吴国母后,心仪天下是我的职责所至.我当坚守妇道,站在陛后全力支撑陛下的信念.为了吴国民众,他们是所有官员的衣食父母,为了他们的尊严,我愿意躺在地上让赵国的兵马从我身上而过.”
吴帝紧握着夫人的手,跪在地上向这位伟大的女性致深深的敬意.
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