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志1:双龙记 第23章 习医辨药(1)

作者 : 青斗

林芳这日为杨开念了几篇经文,见杨开伏在腿侧听得有些倦了,便转而讲起故事道:"三国时的名医华佗,能治尽天下之病。但是有一天,遇到一个黄痨病人,全身泛黄,似掉进染缸里一般呢。华佗开了几付方药与那病人服用,效果不是很明显的。华佗这般名医也每叹无良药来医此病。然而有一天,华佗在街上遇到了那个病人,惊讶地发现那人的黄痨病竟然神奇地消失了,于是问那人服什么灵丹妙药。病人说啊,他放牛的时候见到一种野草,也就是野地里常见的青蒿,感觉气味蛮香的,时不时的便摘些叶子来食用,不知不觉的,身上黄色消尽,竟自好了。华佗听了,于是也去采集了一些来,分于几个患有黄痨病的人服用。但是效果虽有些,却是没有那个人自己采来吃的效果好。于是呢,华佗又找到了那个人,问他是什么时候好的病。那人就说了,是在三月里好的病。华佗听了,恍然大悟,春天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三月里的蒿草当是药力最好的季节。于是在第二年的春天,华佗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患了黄痨病人的服用。结果作用大显。但是一过了三月,再行采集的青蒿药力便不那么的显著了。为了搞清楚此药的确切药性,在第三年,华佗又将青蒿的根、茎、叶分开来试。发现只有三月间生长出的幼女敕的茎叶入药效果最好,并定名为"茵陈"。民间便自有了"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有诗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且记劳。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这说明呢,再高明的医家也有无药治病为难的时候,但只要虚心向人讨教,自会有所发现的。并且还说明啊,有些药要在适当的季节里采集来才能入药治病。"

"开儿,明白这些道理吗?"林芳讲完茵陈的故事,再看杨开时,见那孩子已是伏在自己腿边,呼呼大睡上了。

"好罢,明天再给你讲一遍就是了。"林芳合上了手中书,爱惜地抚模着杨开粉女敕的小脸,摇头笑了笑。

冯娘端茶进来,见到杨开趴在林芳的腿旁睡了,心疼地说道:"夫人这般对小公子讲书,便是十岁上的孩子也撑不下这么久呢。何况小公子才不到四岁,急得哪般来。难不得十几岁上就令小公子入那太医院,继承杨家的医道不成。就是老爷都没这般心情呢。"说着话,急着放下茶盘,将杨开轻轻抱起,放于床上睡了。

"这天下间的医书太多了,单从一册《古今医书集汇》上看,就有几百种上千卷之多,便是从一岁上学起,一个月熟读一本去,一辈子怕也是习不完呢。不读尽天下医书,如何能成得为真正的医家,又岂敢为人诊病,处方遣药。我便是从基础上令开儿学起,怕也是要有十几年之功才能入得门去。医道难为啊!"林芳也自无奈地叹息了一声道。

"天下可有那么多的医书吗,一辈子都读不完的?这要小公子习到几时。我看夫人还是算了罢,毕竟小公子聪明着呢,若是专拣那几本诗书来令小公子习读,日后博取个功名也是易事一件。不是一样的光宗耀祖!"冯娘说道。

"虽是能光宗耀祖一回,那么百年之后呢!可又有几个人能记得你来。名显百年,不若功垂千秋!"林芳说道。

"理是这么个理,可是小公子毕竟还年幼,承受不了太多的东西。"冯娘说道。

"这我理会得。"林芳自信地说道:"我只是令他比常人先走几步罢了。日后成败,还是要看他自己的。但是没有一个基础,又何来的高楼!这救人性命之事,是最要紧的。并且不学则罢,学就让他学一个超凡入圣!费尽诸般心思,我可不想将孩子当一个蠢儿来养的。"

虽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那般父母可是又知日后儿女的心吗?这林芳是位奇女子,属于那种非常之人行以非常之事,其志虽不可仿,但其行可循,便看日后儿女的造化了。所谓尽人事而听天命便是了。否则人事都不尽,又盼望着好事都落你家来,天地之间当没这个理的。当然了,也有那般命好之人,运载富贵,生下来便含金持银的。那是人家祖上蓄了阴功积了德行,羡慕不得。要看就看他三代之后,有几个持久的。

一部《药性赋》被杨开两月习熟。百余首方剂也熟记脑中。五岁上已是能捧了书本朗读诗文了。

林芳尽力搜集些关于古今医中名家和中草药的故事传说,待杨开倦了时当作故事讲来听,免得杨开学得枯燥无味。同时加深学习的印象。效果又自不同。

有一次,林南去济南贩运货物,林芳便带了杨开随兄同去,借住亲戚家三月。

这期间,林芳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大药商叫赵之行的,开了一家广济药行,便引了杨开在其药行里遍识中草药。一个五岁的小孩子竟能叫出六百多味的中草药名字来,并且已经认识了三百余味药物,实令赵之行和药行的伙计们惊讶不已。于是由着那娘俩在药行里自行走动,翻识诸药。伙计们还出示了一部分贵重的和少见的药物让林芳母子来认识,如那犀角、麝香,还有部分从西洋引进来的比较难见到的龙涎香等药物,并同时还告诉了一些辨别真假的方法来。母子同习,获益良多。广济药行里有些药物还自行炮制,林芳母子站在旁边观看,又学了不少东西。在杨开幼小的心灵里,已是逐渐的认识到了医药这个神奇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妙和令人向往。

在广济药行里,杨开见识到了诸多药物,实是大开眼界,算是实习了一回。也权做又遇到了好玩的东西,又引得性起。杨开对诸般中草药,颇有亲切感。感觉这是自己必须要熟悉的。诸药中有些可就地食用的药物,如桂圆、山楂、山萸肉之类,母子二人边看边嗅边品尝,体验着四气五味,酸甜苦辣,那真是津津有味,最后连饭也省了。补气的补气,养血的养血,又有那消食的中和了一下,不曾食偏了去。每种药物都有标签写明了药名的,有毒无毒的在林芳那里也能知晓,遇到了,看几眼记下便了,顶多嗅下其味而已,并不敢放入口中品尝的,故无中毒之虞。结果三个月下来,母子二人那是滋养得荣光涣发,神采奕奕,也自将广济药行的近千种中药,辨别无误。也是原先有个好的基础在了。

中药之奇,在其药理有四气五味之分,升降浮沉之别,更有归经一说。寒、热、温、凉四气,乃循天之阴阳,是由天生,故随四季变化而附其性;辛、甘、苦、酸、咸五味,乃循地之阴阳,是由地出,故随五行所属而有别。至于升、降、浮、沉,则随草木生、长、化、收、藏自然之性;气味既定,配属脏腑经络,合五行之义,则归经成矣!大凡不外是以草木金石阴阳之偏,来平衡以人体阴阳之偏。故则药理之奥,在于详解阴阳五行之道。不明此意,皆是灶下之火柴,铺路之顽石。

林芳还乘机带了杨开到济南一家唤做"保生堂"的医药馆里去见习了一下,医者是如何为病人诊病的。一位花白胡子的老先生坐在一张桌子旁边,宁神静气地在为病人把脉和遣方处药的场景,在杨开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道日后自己也能这般坐堂行医的。

这种"坐堂行医"的方式也自有着一个典故,缘于医圣张仲景。汉未之际,医圣张仲景在故里河南南阳拜同乡医者张伯祖为师,学习医道,尽得其传。后官至长沙太守,仍不忘为民诊疾治病。为得便利,索性在衙门的大堂上公开接待病人,诊脉处方,办公行医两不耽搁,自称"坐堂医生"。后世延传,成了医家一种传统的诊治疾病的方式。药肆、医馆多见坐堂医者,更以"某某堂"为店铺名,辟如这个"保生堂"。

广济药行的大掌柜赵之行,喜杨开聪慧,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对林芳说道:"杨开这孩子乖巧喜人,小小年纪便能如此博识,长大了那还了得。从医必是圣手,业药也成状元。我们两家且联个女圭女圭亲罢。我有一女儿,名为赵惠,今年也到四岁上了,颇能诵些诗文。不知意下如何?"

林芳听了,为自家的孩儿受人这般看重喜爱,感到骄傲无比,却自推搪道:"小孩子家将来成就什么,还无个定数,出息于否,也要看他自家的造化。到时随缘再定罢。"

赵之行听了,晓得林芳有拥奇自居的意思,也自一笑了之。

三个月后,杨开再行回到莒县时,已成了一个能遍识近千种中药的小药童了。再读药书时,不自主地回忆着某某药物的形状、色泽,进而着重地熟悉药性功能了。这样一来,再记习那些药方时也好记了,并且某某方治某某病,按号排位,更加顺便。由于辨识并实际地接触药物,这个时候的杨开,习医辨药早已不是母亲为他强行安排的任务,而是一种自家喜欢的乐趣所在了。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医林志1:双龙记最新章节 | 医林志1:双龙记全文阅读 | 医林志1:双龙记全集阅读